第330章 委派監軍

當然,張雷是準備去支援開封的,不過還沒有等他搞清楚到達開封的時候,開封都已經解圍了,於是也只好作罷。

前面說到,張獻忠在張雷和盧象升兩隊人馬的追擊之下一直往四川而去了。崇禎十五年正月十五日,官軍追張獻忠至開縣。楊嗣昌自率軍隊到雲陽,其餘諸將至開縣黃陵城。總兵猛如虎、參將劉士傑迎戰。劉士傑率軍深入戰陣,所向披靡。張獻忠登高望見無秦人旗幟,而左良玉軍無鬥志。乃選壯士潛行於溝谷中,乘高大呼馳下。左良玉兵先潰,士傑及遊擊郭開、如虎子先捷皆戰死,如虎突圍出。

二月初五日,張獻忠攻克襄陽城。當時,楊嗣昌以襄陽爲軍府,餉金、甲器各數十萬皆聚於城內。每門設副將防守。張獻忠出川后,一日夜馳三百里,道上殺楊嗣昌使者,取其軍符,以二十八騎進入襄陽城。夜半火起,居民望見火,以爲滿城皆賊,奪門出城,城潰。張獻忠執襄王翊銘於南城樓曰:“吾欲借王頭,使楊嗣昌以陷藩伏法。”襄王朱翊銘與貴陽王朱常法皆被殺。

二月二十日,張獻忠攻陷光州。張獻忠攻破襄陽東下,與羅汝才兵入河南,攻商城。當時知縣盛以恆,移任開封同知,將行。張獻忠軍至,乃與鄉官楊所修等拒守。時天下雨雪,守城士兵凍餒不能戰,以恆率衆射殺義軍十七人。後以恆受傷,被抓而死。

三月,張獻忠攻隨州。知州徐世淳知道張獻忠軍必至,集士民誓以死守。張獻忠攻城,徐世淳住於南城譙樓,日夜把守,援兵未至。守城月餘,援盡力窮。張獻忠乃佯攻南城,潛兵自北城攻入。世淳革馬巷戰。死於軍,城遂破。

沒想到張獻忠只剩下那麼一點點人都能夠給追擊的明軍造成這麼大的損失,張雷意識到如果不能夠將他徹底打敗的話,將來必然是後患無窮的,於是當機立斷帶人往四川的方向前進,就算是張獻忠進入了四川,張雷也要將他給抓出來消滅掉。

而在進軍的途中。他卻得到了一個消息,那就是楊嗣昌居然死了,還是自殺的,這讓他感覺到有些摸不着頭腦。

那這裡就先來回顧一下楊嗣昌這個傳奇人物的一生吧,他字文弱,一字子微。武陵人。萬曆三十八年進士,除杭州府教授,遷南京國子監博士,累進戶部主事、郎中。天啓年,重病歸家。崇禎元年起河南副使,加右參政,移霸州。崇禎四年移山海關飭兵備。崇禎五年四月擢右僉都御史,巡撫永平、山海諸處。崇禎七年秋拜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宣、大、山西軍務。崇禎八年十月丁憂歸。崇禎九年秋起兵部尚書。崇禎十一年六月,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仍掌兵部事。十二月,楊嗣昌鐫級視事。崇禎十二年清兵陷濟南落職冠帶視事,不久官復原職。九月督師。議大舉圍剿農民起義軍,建四正六隅之策。謂之“十面之風”,欲委重任於熊文燦。而文燦實不知兵,惟一意主撫,羅汝才、張獻忠均暫降。未幾,張獻忠、羅汝才又反,崇禎帝逮熊文燦下獄,特旨命嗣昌督師。賜尚方劍,以便宜誅賞。嗣昌雖有才,然好自用,軍行必自裁進止。千里待報,坐失機會。督師二年,迄無建樹。崇禎十四年李自成破洛陽,殺福王;張獻忠破襄陽,殺襄王,嗣昌驚悸,上疏請死。遂不食,於同年三月初一日服毒自殺,年五十四,贈太子太保。

簡單點來說,這個傳奇人物就是聽說了李自成親自殺了兩個皇親國戚之後怕崇禎怪罪於他,於是在崇禎怪罪他之前就上了奏章說自己死罪要崇禎將他給殺了,然後不等崇禎回話就自殺了。不過自殺了也好,崇禎總不會去跟一個死人計較那麼多,反倒爲了表現自己是一個愛良將的皇帝,給了他一個聽起來還算是不錯但是實際上沒有任何用處的太子太保。

這一年的三月份,也就是距離楊嗣昌死的時候沒有多久,又一個對於張雷來說十分偉大的人死了,當然這個人的偉大對於張雷來說僅僅限於歷史書和語文書上,並沒有實際接觸過,他死去的消息也是通過大明書局的消息,這個人就是徐霞客。他名叫徐宏祖,號霞客,江陰人。不應科舉。萬曆三十五年始遊歷生涯,登懸崖,涉深澗,收集地方文獻、圖志,集採岩石、礦物,考究地理、地質,於篝火旁撰寫日記心得。後撰《徐霞客遊記》,集中記述其遊歷間的考究成果,揭示西南石灰岩溶蝕地貌特徵,繫世界對此類地貌進行詳盡考察之第一人。張雷馬上寫了信給大明書局,讓人馬上去找到《徐霞客遊記》的稿件。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徐霞客遊記》出版,足足比上輩子在圖書館見到過的《徐霞客遊記》要厚幾倍。當然這都是後話了,現在暫且先不說。

現在先來說張雷,他兵分三路,往四川而去,到了四川之後,他並沒有着急去找張獻忠,而是找了另外一個人,名字叫做秦良玉。

秦良玉,字貞素,萬曆二年出生於四川忠州鳴玉溪。秦良玉的孃家出自著名的忠州秦氏家族,始祖秦安司於元朝至正十一年從湖北麻城縣遷入四川境內,其後裔居住於忠縣等地。秦良玉是秦安司的第九世孫女。她的父親秦葵是位具有愛國思想的歲貢生,飽讀詩書,見多識廣,算得上是一方名士。育有三男一女,良玉居於第三,上有哥哥邦屏,邦翰,下有弟弟民屏。秦良玉是家中唯一的女孩,父親尤其鍾愛她,認爲雖是女孩子,也應習兵自衛,以免在兵火戰亂中“徒爲寇魚肉”。萬曆二十七年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割據地方,魚肉鄉里,朝庭調他東下抗倭援朝,他非但拒不出師,反而乘機煽動叛亂。次年二月朝庭集結重兵,兵分八路圍剿叛軍,馬千乘亦率五百精兵跟隨。在平叛戰爭中,秦良玉初露鋒芒,“連破金築七塞,取桑木關,爲南川路戰功第一”。萬曆四十一年馬千乘被太監邱乘雲誣陷,冤死雲陽獄中,朝庭因秦良玉屢立戰功。遂令襲職,代領石柱宣撫使。從此秦良玉卸裙釵、易冠帶。侍女衛隊皆戎裝雄服,南征北討,聲威遠震。明末社會動亂中,秦良玉站在明王朝一邊。崇禎二年十二月,清兵繞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次年又向東攻佔永平、灤州、遷安三城,形勢極爲險峻。崇禎皇帝匆忙下詔徵調天下兵馬勤王。秦良玉聞訊,火速“出家財濟餉”,兩次率白桿兵兼程北上。當時各地先後趕來的十餘萬官軍,均屯駐在薊門近畿一帶,互相觀望。畏縮不前。獨秦良玉所部率先奮勇出擊,在友軍配合下,奮力收復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對北京的威脅。爲此,崇禎皇帝派特使攜帶大批酒肉前來犒軍,並在平臺召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將軍秦良玉。見過女將軍後,明毅宗感慨萬千,寫下了四首詩。誇讚她的功跡,並御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蜀錦徵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張雷是在軍營裡面見到秦良玉的,雖然是女人,但是秦良玉卻是很好的詮釋了巾幗不讓鬚眉這一名言。終日與將士們在一起,要找她自然是去軍營。

“秦將軍,久仰大名,今日得見果然英姿颯爽。名不虛傳,在下張雷,追擊張獻忠入川,特來邀秦將軍相助。”軍營之中,張雷深深地鞠了一躬,以表達對這位女將軍的敬畏之情。

在軍營呆久了,秦良玉也有了些男人作風,同樣抱拳作揖回敬道:“本將也對張大人名號時有耳聞,相對於本將來說,張大人更是算的上是傳奇人物了。若能與張大人一道剿滅張獻忠,不甚榮幸。”

“秦將軍客氣了,既然如此,那事不宜遲,咱們便開始行動,先把那張獻忠給找出來,你認爲如何?”張雷問道。

秦良玉說:“張大人,這件事情就交給我來做吧,你初來乍到,自然是陌生,我秦家卻在川蜀之地多年,打探消息可是比張大人要方便得多了。”

“若能如此那是最好不過,那我們現在就去找個地方駐紮下來,如果秦將軍有了張獻忠的消息,便告知於張某,待張某率軍前去會一會他。”張雷說道。

秦良玉又熱情地給張雷指明瞭一個地方,張雷過去的時候發現那是一個小峽谷,兩邊以及後面都是高聳入雲的懸崖峭壁,絕對不可能有就人能夠從這裡來往,峽谷狹長而平坦,容納張雷的這十萬人馬綽綽有餘。張雷感覺到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所在,便決定在整個四川期間都將這裡作爲自己的大本營。

且不說張雷和秦良玉在四川合作,將張獻忠趕的上躥下跳,一路逃入貴州山區藏匿方止。左良玉被李自成軍追過襄陽、宜城,形式極爲危機。再說這崇禎,現在大家都玩得這麼熱鬧,他自然也是不甘寂寞,想要插上一腳。這一日,在上朝的時候,崇禎問道:“如今咱們的軍隊在外面全面對敵叛軍,雖有敗績,也有戰功,真心是讓歡喜,只是他們各個擁兵數萬乃至數十萬,朕卻連他們的一點兒消息也不知道,這似乎並不是一件好事,不知道對於這一點,你們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嗎?”

剛剛晉升的太子太傅範復粹說道:“皇上,雖然前線局面比之前有所緩和,但是臣下以爲,正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皇上起用了這些人,他們感激皇上,自然誓死效忠,爲大明朝剿滅叛軍出兵出力,這自然沒有什麼不妥的,但是如果皇上因爲懷疑這些人會擁兵自重,臣以爲大可不必,反倒讓他們自由發揮,更能夠展現出他們的實力來,若是感覺到皇上對他們的信任,他們定當會加倍報答皇上,平定天下的大業也可以更快地完成。”

聽了這話,崇禎顯得有些不悅,他向來是個愛猜忌疑心很重的人,雖然他自己是絕對不會承認的,但是不可否認他就是這樣的人,因此他今天說出這樣的話來也不是心血**,而是擔心這些擁有衆多兵力的外將會乘機作亂,成爲一方諸侯,那將會使得局勢更加混亂。所以他想要派心腹去督軍,若是有人有了反叛之心,自己可以第一個知道。再加上之前他派孫傳庭督張雷的軍,卻沒想到張雷直接丟出百萬銀兩來讓孫傳庭招兵買馬,雖然確實穩定了一些地方,但是張雷的做法卻是讓崇禎大發雷霆,雖然沒有明說,但是這一筆帳崇禎卻是深深記在了心裡面。

不過深得崇禎心思的人還是存在的,比如說禮部右侍郎周延儒,他察言觀色的水平已經爐火純青,基本上崇禎一張口就知道他要說什麼話,崇禎一撅屁股就知道他想放什麼屁。範復粹的話說完沒一會兒他馬上就接口說道:“太傅說的這話老臣以爲不妥,將領在外邊打戰,皇上派個監軍那是再正常也沒有的事情,古往今來哪個大將身邊沒有監軍的?監軍代表朝廷協理軍務,督察將帥,有何不妥?只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才會覺得彆扭,正所謂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範復粹剛剛準備反駁,崇禎卻是喜笑顏開地問道:“這話說得極是,範愛卿這是多慮了啊,那周愛卿認爲派誰出去比較合適?”

周延儒心中一喜,偷偷摸摸地朝範復粹投去一縷蔑視的目光,然後雙手抱拳鞠了一躬說道:“臣以爲右僉都御史馬士英可擔此重任。”

第178章 甕中捉鱉第155章 這羣大儒第65章 海盜老窩第193章 鄭芝虎之死第279章 高陽之戰(5)第269章 血戰(3)第284章 助戰第155章 這羣大儒第136章 八月初九第205章 流水潺潺好戰場第8章 晾曬菸與烤煙第118章 合併村莊第113章 運河體系第101章 亂世降至第三百七十五章 第218章 那些關於登徒子的事第45章 徐峰的麻煩第28章 年俗考第67章 當個好人第199章 拿下大員(1)第294章 明升暗降第71章 張家第一衛隊第260章 本島第167章 詐降第253章 你給翻譯翻譯第232章 史可法彈劾張雷第189章 重建中都第302章 薩摩人第24章 修戰船第323章 大潰逃第97章 誰的錢最好賺第144章 大明朝的火車第357章 息止干戈第369章 大明商業拓展公司第194章 統一第281章 任丘之戰第301章 徹底決裂第83章 仇崖救場第188章 好的政權是不畏懼戰爭的第258章 再見小蓮第84章 夜襲徐家營第173章 重啓永樂計劃第150章 明朝其實很牛叉(3)第87章 搶瓦特的飯碗第140章 奉旨成婚(下)第348章 陣腳大亂第322章 對敵張獻忠第62章 張氏商會的價值第247章 增收之策第271章 血戰(5)第86章 礦脈第146章 慕名而來第322章 對敵張獻忠第389章 雄心再起第261章 北川美幸和她的兒子第189章 重建中都第253章 你給翻譯翻譯第209章 轉道廬州第369章 大明商業拓展公司第53章 博弈第112章 正七品把總第27章 實力爲尊第147章 大明書局第251章 揚帆出海第154章 天工開物寫到哪裡了第5章 好姑娘第281章 任丘之戰第318章 與清決戰(8)第38章 打劫第49章 張氏商會(3)第185章 衝第219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293章 風聲鶴唳第232章 史可法彈劾張雷第26章 傳動式切割機牀(2)第109章 中都鳳陽第230章 心生歹念第168章 後退二十里第269章 血戰(3)第136章 八月初九第313章 與清決戰(3)第182章 又被包圍了第279章 高陽之戰(5)第339章 歸去來酒樓第340章 再出發第322章 對敵張獻忠第50章 張氏商會(4)第235章 侵略學說第三百七十五章 第4章 你有病第7章 西紅柿,加雞蛋第285章 惹我者死第73章 接納流民第219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238章 敗了第137章 駙馬爺第143章 徐光啓的請求第33章 徐光啓第206章 殖民地
第178章 甕中捉鱉第155章 這羣大儒第65章 海盜老窩第193章 鄭芝虎之死第279章 高陽之戰(5)第269章 血戰(3)第284章 助戰第155章 這羣大儒第136章 八月初九第205章 流水潺潺好戰場第8章 晾曬菸與烤煙第118章 合併村莊第113章 運河體系第101章 亂世降至第三百七十五章 第218章 那些關於登徒子的事第45章 徐峰的麻煩第28章 年俗考第67章 當個好人第199章 拿下大員(1)第294章 明升暗降第71章 張家第一衛隊第260章 本島第167章 詐降第253章 你給翻譯翻譯第232章 史可法彈劾張雷第189章 重建中都第302章 薩摩人第24章 修戰船第323章 大潰逃第97章 誰的錢最好賺第144章 大明朝的火車第357章 息止干戈第369章 大明商業拓展公司第194章 統一第281章 任丘之戰第301章 徹底決裂第83章 仇崖救場第188章 好的政權是不畏懼戰爭的第258章 再見小蓮第84章 夜襲徐家營第173章 重啓永樂計劃第150章 明朝其實很牛叉(3)第87章 搶瓦特的飯碗第140章 奉旨成婚(下)第348章 陣腳大亂第322章 對敵張獻忠第62章 張氏商會的價值第247章 增收之策第271章 血戰(5)第86章 礦脈第146章 慕名而來第322章 對敵張獻忠第389章 雄心再起第261章 北川美幸和她的兒子第189章 重建中都第253章 你給翻譯翻譯第209章 轉道廬州第369章 大明商業拓展公司第53章 博弈第112章 正七品把總第27章 實力爲尊第147章 大明書局第251章 揚帆出海第154章 天工開物寫到哪裡了第5章 好姑娘第281章 任丘之戰第318章 與清決戰(8)第38章 打劫第49章 張氏商會(3)第185章 衝第219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293章 風聲鶴唳第232章 史可法彈劾張雷第26章 傳動式切割機牀(2)第109章 中都鳳陽第230章 心生歹念第168章 後退二十里第269章 血戰(3)第136章 八月初九第313章 與清決戰(3)第182章 又被包圍了第279章 高陽之戰(5)第339章 歸去來酒樓第340章 再出發第322章 對敵張獻忠第50章 張氏商會(4)第235章 侵略學說第三百七十五章 第4章 你有病第7章 西紅柿,加雞蛋第285章 惹我者死第73章 接納流民第219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238章 敗了第137章 駙馬爺第143章 徐光啓的請求第33章 徐光啓第206章 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