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息止干戈

這一日,張雷他們剛剛和清軍打了一場,將清軍殺死了幾萬人,趁着這個機會,張雷他們的大軍往前面推進了五十里,這個距離已經距離盛京近得不能夠再近了,多爾袞馬上下令盛京戒嚴,百姓們這個時候才知道,他們已經面臨着巨大的威脅。

於是大家都驚恐起來,盛京已經經營了這麼長的時間,一直以來都是他們大清帝國的版圖向外面擴張,什麼時候曾經有過這樣憋屈的時刻?居然被人們給打到家裡面來了,這實在是豈有此理。

多爾袞將攻打寧遠和錦州的人馬全部都調了回來,直接就往張雷所在的地方而去,再加上一直就在駐守的一支軍隊,三支軍隊分爲三路朝張雷所在的地方進軍。

錦州寧遠兩地的的守將發覺這些清軍突然之間都退敗了,頓時感覺到十分驚訝,雖然曾經張雷派軍將兩地的人馬打退,給了兩座城池稍微緩衝的時間,但是沒過多久清軍再一次捲土重來。

一打聽之下,大家才明白,原來是張雷率領的大軍已經來到了盛京的附近,頓時感覺到萬分鼓舞。不僅如此,他們在經過了商量之後,竟然還出兵開始追趕清軍,這是包括張雷和多爾袞在內所有的人都始料未及的。

正所謂牆倒衆人推,破鼓任人捶,估計說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況了,多爾袞想自己率領三路兵馬來圍攻張雷,想要將他打退,但是事實上卻是,盛京即將接受來自三個不同的方向的明軍的進攻。

張雷聽說了這個變故,頓時感覺到很興奮,他似乎能夠料想到三路大軍直接將盛京給打爆的情況,於是毫不遲疑地下令進軍。

多爾袞沒有辦法,只能夠將所有的兵力都分佈於盛京周圍,形成了一個牢固的包圍圈。他知道自己似乎是做了一個很荒唐的決定,不應該將撤離錦州和寧遠的軍隊,而應該從其他的地方調集軍隊來。但是現在說這些都已經遲了。不過正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又有說亡羊補牢爲時未晚,多爾袞馬上就以順治皇帝福臨的口吻寫了一封詔書,下令各地騎兵進京勤王。

張雷很明白地認清楚了形式,並沒有對盛京進行強行攻打。而是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政策,裡面的人出不來,外面的人也進不去。

消息傳到北京,整個朝野頓時就沸騰了起來,特別是崇禎,他自從登基以來就一直生活在滿清的陰影之中。隨時關注着滿清的動向,防止他們往京城打過來,甚至都睡不安穩,但是今天,他終於揚眉吐氣了,他終於不用害怕滿清韃子了。

這一天上早朝,他開口便說道:“諸位愛卿。想必大家都已經知道了,現如今張愛卿不僅僅將滿清韃子從錦州和寧遠給趕了回去,更是將清軍的老巢也圍了起來,這真的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這也證明了滿清韃子並不是不可戰勝的,只要我們同心協力,一定可以重新給大明朝帶來和平,之前張愛卿曾經有一封奏章寫給朕。上面只有一句話,文臣不愛財,武將不惜死,天下太平。你們倒是來說說看,他這樣說是什麼意思呢?他想表達什麼?”

明朝是一個由文官集團高度控制的、政治和經濟漸次脫節的王朝,當時資本主義萌芽,經濟發展。但是就中國人的性格來說,有錢了第一件事情想到的不是流通,而是存起來,就算是幾百年後的今天還是一樣。錢只有花的時候纔是錢,如果把它放在家裡面,那就什麼都不是。這個行爲阻礙了貨幣的流通,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文官專政,這些靠着之乎者也脫貧致富的人四肢不勤五穀不分,是孔孟學說的忠實擁護者,想要他們去承認並且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那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再加上官員貪污腐敗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了經濟的全面崩潰。還有就是,因爲官員貪污,國庫收不上錢,因此就拿不出錢來鎮壓各地的造反,爲此他們必須增加稅收,這就更加引起了百姓的不滿,造反也就越來越嚴重,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張雷寫的這一句話雖然是來自於岳飛,但是現在用卻是再好不過了,想想幾年前,他張雷正當其道的時候,對於文官貪污這件事情而實行的措施,甚至比明朝建立的時候朱元璋貪污十兩就扒皮還要嚴厲,雖然沒有那麼野蠻,但是在具體的細節上面的處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那一段時間,偏遠地區的官員不說,就京城附近還有幾個經濟實力比較雄厚的地方,基本上所有的官員連貪污的機會都沒有。阻擋別人的財路是一件很讓人憎恨的事情,張雷也因爲這件事情被所有的官員排斥,最終崇禎將他給革職,都是有原因的。

事實上崇禎他自己的感受是最爲深刻的,張雷在的那一段時間,國庫的錢可以說是一天比一天多,自打他生下來就沒見到過那麼多錢。但是張雷一走,各地都藉口天災人禍對金錢的用量大,想盡了各種辦法來減少稅收的繳納,崇禎再一次眼睜睜地看着國庫裡面的錢一天比一天少,雖然他這麼聰明的人不可能不知道這些原因是什麼,但是他卻沒有任何辦法,因爲他手上的兵不夠,連打戰都不夠,哪有空閒來做反腐倡廉這樣的工作?

現在張雷再一次把這句話寫給崇禎看,就是要告訴他,這不是一個小事情,如果不下定決心解決的話,最終會釀成大禍。

崇禎說完這話,下面的大臣都不說話,他們誰敢說自己的手上是乾淨的?見大家都不說話,崇禎把東西放在桌子上面,說道:“算了,今天朕的心情好,就不說這個了,討論其他的吧,最近各地的謀反鎮壓的情況有什麼進展沒有?”

見崇禎主動岔開話題,大家似乎都輕鬆了起來,現場的氣氛再一次活躍了起來,按照以往的情況開始奏對。一切都似乎開始美好起來了。

等大家的事情都奏完了,崇禎滿臉紅光,看起來就知道他很興奮,他問道:“現如今咱們一掃十幾年來的陰霾,將滿清打得團團轉,盛京已經被咱們大明的數十萬雄師給包圍了起來,又聽說他們的新皇帝剛剛即位。諸位愛卿覺得咱們要不要直接下令張愛卿攻陷盛京,將盛京給納入大明的版圖呢?”

“皇上,這是必須的,最好是讓他們的新皇投降我大明朝,那他滿清也就覆滅了,多好啊。”有大臣說。

又有大臣說:“皇上。將他們的大草原都變成咱們的,以後就可以圈養馬匹牛羊,數量至少可以達到百萬之數,對於大明朝可是大有裨益啊。”

“是啊是啊,還可以……”

整個朝堂上面無與倫比地熱鬧,似乎清朝已經在他們的討論之中就不復存在了,北方那水草豐美的大草原已經成了大明朝的囊中之物。

就在這個時候。外面來了一名將士,他手中高舉奏章,大聲說道:“啓稟皇上,張大人前線傳來急報。”

“哦?剛剛討論到這裡,他就傳戰報來了,是不是已經把盛京攻下來了?”崇禎眉開眼笑,迫不及待地說道,他身邊的王承恩不由得嘀咕。就算是當初突然之間就獲得了皇帝的位置他沒似乎沒有今天這麼興奮吧。王承恩跑下來將那奏章拿給崇禎看,崇禎一下子將那奏章搶過來看起來。

但是,隨着越往後面看,他的臉色就越是陰沉,臉上的笑容一點一點地消失不見,到最後的時候都陰霾得似乎要滴出水來了,他猛地一下子把奏章合上。狠狠地說道:“這羣吃裡爬外的東西。”

現場頓時就安靜了下來,崇禎的這個表現,很明顯就不是因爲明軍把盛京給攻下來了之後他聽到喜訊應該有的表情,大家都紛紛猜測。難道是清軍突然之間爆發出了無窮的戰鬥力,將張雷給打敗了?

所有的人都看着崇禎,但是誰也不敢問,最後還是崇禎身邊的王承恩開了口:“不知道皇上爲何生這麼大的氣?”

崇禎氣呼呼地說道:“朕現在什麼都不想說,你把東西念給大家聽一下吧。”說着他隨意地拿起張雷發過來的戰報丟到王承恩的手中說道。

王承恩也是十分好奇,他自己看了一遍奏章,然後馬上明白了爲什麼崇禎會生氣了,不過就他自己客觀地評價,張雷說的這些並沒有什麼大逆不道,反而十分合情合理。

不過既然崇禎要他念,那就念好了。

這奏章並不是張雷一個人上的,而是張雷和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四個人一起聯名上奏,奏章上面詳細地將這段時間大大小小的戰鬥的情況都說了一遍,說是已經把盛京給團團包圍了起來。但是國家已經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緣,最好暫時息止干戈休養生息,度過這連綿不絕的天災人禍再說!

也就是說,暫時放清朝廷一馬,等國內的戰亂平了之後,再來和滿清打過。在這奏章的最後面,似乎是爲了打消大家的顧慮,張雷還信誓旦旦地說,今天今天能夠將滿清打敗,那麼以後也隨便可以將他們打敗。

王承恩剛剛將這奏章唸完,在場的大臣們馬上就沸騰了起來,羣情激奮,要是不明真相的人還以爲是滿清打到北京來了呢。

“眼看着就能夠把滿清韃子給完全剿滅了,張大人怎麼能夠在這個時候停手呢?實在是不應該啊,按照我的說法就應該馬上將盛京佔領,然後將那些皇親國戚都抓到京城來關押着。”一位大臣說道,看他臉上的表情,就好像是自己在吃飯的時候眼睜睜地看着一塊上好的扣肉但是又不能吃一樣。

“就是就是,在這緊要的關頭他又開始考慮起了其他的事情,真是太不應該了,你們說他是不是故意的,他這是覺得自己戰功卓著,所以就以此來威脅朝廷?”另外一個大臣說道。

“有這個可能,他認爲之前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所以在這個緊要的關頭停手,是在爲自己之前受到的不公正而報復?”另外一個大臣馬上就順着他的話說道。

第三個大臣說:“誰說不是呢?這個也太明顯了,否則他爲什麼之前那麼長的時間都沒有一點音訊,現在就來說要息止干戈休養生息了呢?依照臣的看法,他這明顯就是不思進取忘記皇恩,皇上,臣以爲,現在皇上應該馬上下旨,褒獎他一番,然後命令他進軍,務必要攻佔盛京。否則那些韃子恐怕會捲土重來。”

崇禎一聽這話,馬上說道:“對對對,就是這樣,朕下旨讓他進軍,攻佔盛京,他們還能不聽?”於是當場就開始寫詔書,讓人帶着去給張雷。他似乎忘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張雷好像一直對他的命令都是嚴奉陰違。而王承恩在他身邊看着,張了張嘴巴想要說話,最後想了想還是一個字也沒有說。

很快,崇禎就已經把詔書寫好了,他讓王承恩將詔書拿給那個將張雷的戰報拿進來的那個士兵,又囑咐了幾句,然後那士兵馬上就出去了。

儘管這樣,但是崇禎還是難以平復心中的激憤,狠狠地說道:“這個張雷實在是太讓人氣憤了,他難道就認爲只有自己才能夠做到這一切嗎?那也太自高自大了,朕將他從一個平民百姓提拔到如今的大將軍,他連一點知遇之恩和感恩之心都沒有,你們倒是說說看,這算什麼?”

王承恩趕緊說道:“皇上息怒,現在皇上已經把詔書發下去了,那他肯定會聽從吩咐率軍攻打盛京的,不久之後咱們必然會接到勝利的消息,皇上可千萬不要因爲一件這樣的小事氣壞了身子,那可就不好了。”

崇禎看了他一眼,站起來一甩袖子,說道:“退朝。”

第34章 相見恨晚第59章 同道中人第251章 揚帆出海第40章 腦筋一轉,白銀萬兩第61章 蘇家族會第316章 與清決戰(6)第53章 博弈第107章 規劃第237章 各懷鬼胎第22章 毛遂自薦第115章 閃電出擊第379章 秦洛風回來了第177章 保皇陵第139章 奉旨成婚(上)第319章 與清決戰(9)第267章 血戰1第205章 流水潺潺好戰場第231章 駙馬的鏢你也敢劫?第31章 沒有專利保護的年代第199章 拿下大員(1)第139章 奉旨成婚(上)第325章 張雷遇襲第265章 掌控琉球(3)第24章 修戰船第52章 走私品第247章 增收之策第177章 保皇陵第62章 張氏商會的價值第274章 殺奔高陽第75章 老夫子第123章 螞蟻也可以成爲武器第60章 時運不濟第39章 你是英雄麼第363章 滿門抄斬第106章 惹不起的對手第161章 海南第389章 雄心再起第366章 陳氏第361章 追殺第222章 清兵來犯第262章 琉球偶遇鄭芝龍第207章 這場戰爭第52章 走私品第79章 配套設施第84章 夜襲徐家營第219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189章 重建中都第300章 主動上門第三百七十五章 第125章 進京第281章 任丘之戰第67章 當個好人第二白二十五章 獻禮第355章 登基第297章 亡羊補牢第112章 硝煙亂(3)第127章 上朝第94章 炸了第111章 難民營第164章 作戰邀請第75章 老夫子第317章 與清決戰(7)第218章 那些關於登徒子的事第221章 大戰孔有德(1)第168章 後退二十里第319章 與清決戰(9)第176章 投名狀第262章 琉球偶遇鄭芝龍第306章 皆爲利來第324章 白熱化戰鬥第157章 找鄭芝龍借個島第208章 滁州大捷第177章 保皇陵第21章 合作洽談第16章 任君選擇第37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第79章 配套設施第36章 買馬第237章 各懷鬼胎第202章 第一支資源掠奪船隊第69章 焦湖司從九品巡檢第5章 好姑娘第272章 血戰(6)第387章 集 體婚事(7)第202章 第一支資源掠奪船隊第三百七十章 第300章 主動上門第332章 伏擊李自成第235章 侵略學說第108章 要出海的節奏第116章 理所當然的恩賜第279章 高陽之戰(5)第340章 再出發第三百七十一章 第35章 產業鏈規劃第120章 和倭寇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第11章 烤煙第76章 夫子說第30章 引火燒身第三百五十六章
第34章 相見恨晚第59章 同道中人第251章 揚帆出海第40章 腦筋一轉,白銀萬兩第61章 蘇家族會第316章 與清決戰(6)第53章 博弈第107章 規劃第237章 各懷鬼胎第22章 毛遂自薦第115章 閃電出擊第379章 秦洛風回來了第177章 保皇陵第139章 奉旨成婚(上)第319章 與清決戰(9)第267章 血戰1第205章 流水潺潺好戰場第231章 駙馬的鏢你也敢劫?第31章 沒有專利保護的年代第199章 拿下大員(1)第139章 奉旨成婚(上)第325章 張雷遇襲第265章 掌控琉球(3)第24章 修戰船第52章 走私品第247章 增收之策第177章 保皇陵第62章 張氏商會的價值第274章 殺奔高陽第75章 老夫子第123章 螞蟻也可以成爲武器第60章 時運不濟第39章 你是英雄麼第363章 滿門抄斬第106章 惹不起的對手第161章 海南第389章 雄心再起第366章 陳氏第361章 追殺第222章 清兵來犯第262章 琉球偶遇鄭芝龍第207章 這場戰爭第52章 走私品第79章 配套設施第84章 夜襲徐家營第219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189章 重建中都第300章 主動上門第三百七十五章 第125章 進京第281章 任丘之戰第67章 當個好人第二白二十五章 獻禮第355章 登基第297章 亡羊補牢第112章 硝煙亂(3)第127章 上朝第94章 炸了第111章 難民營第164章 作戰邀請第75章 老夫子第317章 與清決戰(7)第218章 那些關於登徒子的事第221章 大戰孔有德(1)第168章 後退二十里第319章 與清決戰(9)第176章 投名狀第262章 琉球偶遇鄭芝龍第306章 皆爲利來第324章 白熱化戰鬥第157章 找鄭芝龍借個島第208章 滁州大捷第177章 保皇陵第21章 合作洽談第16章 任君選擇第37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第79章 配套設施第36章 買馬第237章 各懷鬼胎第202章 第一支資源掠奪船隊第69章 焦湖司從九品巡檢第5章 好姑娘第272章 血戰(6)第387章 集 體婚事(7)第202章 第一支資源掠奪船隊第三百七十章 第300章 主動上門第332章 伏擊李自成第235章 侵略學說第108章 要出海的節奏第116章 理所當然的恩賜第279章 高陽之戰(5)第340章 再出發第三百七十一章 第35章 產業鏈規劃第120章 和倭寇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第11章 烤煙第76章 夫子說第30章 引火燒身第三百五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