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羣衆之於政黨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

第一節 羣衆之於政黨

1945年,在延安的窯洞裡,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袖毛澤東與民主人士黃炎培有過一次頗有歷史意義的談話,史稱“窯洞對”。黃炎培說: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從興旺到滅亡的週期律,每個朝代開頭都是好的,後來腐敗了,滅亡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他說,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繼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爲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爲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並且無法補救。也有因爲區域一步步擴大了,它的擴大,有的出於自然發展;有的爲功業欲所驅使,強求發展,到幹部人才漸漸竭蹶,艱於應付的時候,環境倒越加複雜起來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黃炎培希望中國共產黨能找出一條新路,跳出這個歷史週期律的支配。毛澤東欣然而自信地答道,中國共產黨人已經找到一條新路,能跳出這個週期律。這條新路,就是依靠羣衆,就是發揚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纔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黨羣關係密切了,纔不會人亡政息。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人們就一直在研究和關注黨與羣衆的關係,探尋黨“跳出歷史週期律”的執政規律和黨建規律,尋求不斷改善黨羣關係的途徑和措施。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無產階級政黨和羣衆是一種魚水關係、血肉聯繫,黨離不開羣衆,羣衆離不開黨。但是,黨離不開羣衆是無條件的,黨來自羣衆、植根羣衆、服務羣衆,並接受羣衆選擇。而羣衆離不開黨是有條件的,最根本的一條是黨必須具有先進性,必須能夠走在時代前列,必須能夠代表和實現羣衆的利益。否則,即使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也會被羣衆所拋棄。這已經不是什麼理論演繹和推理了,而是實實在在出現過的實際情況,並且可能還會繼續出現。

一、羣衆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體力量

“人民羣衆”一詞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經典定義是指在歷史上起着推動作用的“大多數人”,這部分人在階級社會中處於被統治和被壓迫的地位,所以對應的應當是“統治階級或壓迫階級”。人民羣衆(或羣衆)的概念產生並且流行於革命年代,那時階級鬥爭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羣衆是相對於落後階級或剝削階級而言的,是指一切起進步作用的階級,其中也包括一定歷史時期之內的某些剝削階級。在階級社會的不同歷史時期,它包括不同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羣衆的範圍;解放戰爭時期,一切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羣衆的範圍。在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和平建設時期,人民當家作主,政黨依法治國,所有贊成、擁護和參加和平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也是所有合法公民,都屬於人民羣衆的範疇。換句話說,在執政條件下,人民羣衆應當是泛指一國的國家公民,也是國家公共權力的權利主體。

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政黨之所以離不開羣衆,有三點主要的理論依據:一是歷史是羣衆創造的;二是黨本身就是羣衆的一個組成部分;三是羣衆是黨奪取政權和長期執政的根本依靠。其中,歷史是羣衆創造的,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一條基本原理,是中國共產黨羣衆路線的理論來源,也是黨重視羣衆基礎、倡導密切聯繫羣衆的出發點。

人民羣衆的歷史地位和重要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人民羣衆創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歷史前進的每一步都是在羣衆勞動和生產實踐的基礎上取得的。人民羣衆在適應和改造自然界的勞動中,發揮聰明才智,不斷積累生產經驗,改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創造了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資料。如果沒有這些物質財富,就不能進行社會活動,也就不會出現社會進步。

人民羣衆創造了社會的精神財富。人民羣衆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一切精神財富的最初源泉,存在於羣衆的生活和實踐之中,任何科學、文化、藝術都源於羣衆的生產實踐和其他社會實踐。沒有羣衆的實踐作基礎,就不可能有發達的科學技術和繁榮的文化藝術,就不可能有科學家、思想家、理論家、文學藝術家等的發明創造。科技的發明創造是在羣衆生產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既反映了生產實踐的客觀需要,又是對生產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文化藝術源於羣衆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羣衆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不僅在於他們以自己豐富的生活和實踐提供了精神產品的原材料,而且在於他們對這些原材料進行了初步的加工,甚至直接創造出許多優秀的精神產品。羣衆之中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傑出人

物是基於無數普通羣衆基礎之上,通過加工、提煉和昇華,從而創造出豐富的精神財富。

人民羣衆是社會前進的基本推動力量。人民羣衆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歷史上每一場真正的革命運動,每一次推動社會進步的社會變革,不管領導階級是誰,羣衆始終是主力軍,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向背成爲決定勝負的關鍵力量。共產黨執政之後進行的改革如同革命一樣,從實現羣衆的根本利益和基本要求出發,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並對束縛生產力的生產關係進行調整和變革,從而使改革獲得廣泛的羣衆支持和社會基礎。歷史上成功的革命或改革,羣衆都是根本的推動力量和利益主體。一旦羣衆實現自身利益的要求成爲大勢所趨,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任何貌似強大的統治階級、任何貌似強大的所謂“強勢羣體”、任何貌似強大的既得利益者,都會被摧枯拉朽。廣大羣衆的願望終將代表時代的精神,體現歷史的主流,預示社會發展的方向。順應羣衆的基本願望和要求,就是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最終會勝利;而違背羣衆的願望和要求,就是逆歷史潮流而動,註定要失敗。

二、政黨是隸屬於羣衆的一個小部分

列寧簡明地闡述了羣衆、階級、政黨和領袖三者之間的關係:羣衆是劃分爲階級的;在多數情況下,階級通常是由政黨來領導的;政黨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出來擔任最重要職務而稱爲領袖的人們所組成的比較穩定的集團來主持的。由此可見,黨是屬於羣衆的一個小部分,在結構上是隸屬於羣衆的,是羣衆的一個組成部分;從廣義上講,歷史上領導羣衆創造歷史的傑出人物及政黨領袖,也包括在羣衆的概念之內。

現代政黨是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時期後不同的利益羣體、派別發展的產物。在利益羣體和派別的博弈中,各個羣體和派別意識到,在政治上組織起來,才能獲得優勢地位,這種政治集團或政治組織就是產生政黨的雛形。所以,政黨不過是某個政治羣體或者說階級階層利益的政治代表,是某階級階層中最積極、最有組織、最自覺維護自己利益的一部分。因此,從政黨的產生來看,政黨本來就屬於它所代表的羣體,輪流執政的議會政黨如此,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也是如此。中國共產黨作爲馬克思主義政黨,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工人階級的利益代表和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不是沒有階級屬性的“全民黨”,但是由於黨的屬性和特點,特別是由於長期執政的地位,決定了她又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先鋒隊。一方面,工人階級作爲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它和其他被剝削階級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它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代表了整個社會的利益和發展要求,符合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一直執政到共產主義實現,階級、國家、政黨消亡。執政,既關乎民族大計,又關乎全民利益,長期執政的一面決定了她必須代表中華民族和中國最廣大羣衆的根本利益。

正因爲黨隸屬於羣衆並代表羣衆,因此,羣衆是黨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中國共產黨現有黨員八千多萬,黨的成員無一不是來自羣衆。黨之所以能夠壯大,一方面是由於黨緊緊依靠羣衆,從羣衆中獲取力量,同時,黨能夠從羣衆中吸收優秀分子,吐故納新,補充新鮮血液,使得黨自身的力量藉以壯大,黨的事業得以成功。另一方面,羣衆通過事實觀察,認定中國共產黨的確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黨。黨的長期執政地位也成爲吸引社會精英和優秀分子的重要因素,社會精英和優秀分子要想在公共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需要藉助執政的平臺。多黨輪流執政客觀上分散社會精英,而一黨長期執政更有利於“網聚”社會精英。因此,只要羣衆真心實意地擁護黨,只要天下優秀人才積極地加入到黨的隊伍中來,只要黨把成千上萬的羣衆凝聚起來,只要加入黨的隊伍中的優秀分子同心同德、永葆先進,黨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強大。

羣衆不僅是黨的力量所在,也是黨的智慧的源泉。黨的歷屆領導人對此都有經典的論述。毛澤東曾經講,“羣衆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瞭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和全黨同志共同一起向羣衆學習,繼續當一個小學生,這就是我的志願”。鄧小平也說過,“只有首先做羣衆的學生的人,纔有可能做羣衆的先生,並且只有繼續做學生,才能繼續做先生”;“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羣衆在實踐中提出來的。講我的功績,一定要放在集體領導範圍內,絕不是一個人的腦筋裡就可以鑽出什麼新東西來,是羣衆的智慧,集體的智慧。我的功勞是把這些新事物概括起來,加以提倡。”江澤民和胡錦濤也多次強調,要尊重羣衆的首創精神,認真總結羣衆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創造的新經驗。總之,黨的執政能力取決於執政智慧,執政智慧的源泉無不來自羣衆的智慧和實踐創造。離開羣衆的智慧和實踐,黨的眼界和思路就會變得盲目而幼稚,

黨的理論和政策就會既沒有依據,又沒有受衆,更沒人真心擁護,即所謂“脫離實際、脫離羣衆”。

三、羣衆是黨奪取政權和執政的基石

陳毅元帥曾經講過一句名言,“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羣衆用小車推出來的”。也是在這片革命老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都曾有過“紅嫂餵奶”的感人故事。一次戰役的勝利離不開羣衆的鼎力支持,而全國革命的勝利以及政權的取得,更離不開全國人民的支持和推動。中國共產黨1921年建黨時只有53名黨員,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發展到448萬名。經過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洗禮,犧牲了數以百萬計的中華民族優秀兒女,最終革命取得成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敗強大的日本侵略者,能夠用“小米加步槍”戰勝國民黨的“飛機加大炮”,建立新中國,取得執政地位,最根本的一條就是,這場以實現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和人民當家作主爲目標的革命,得到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羣衆的信任、擁護和支持。

截至2012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已超過8500萬,從人數上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執政60多年,這在世界政黨史上也是少有的成功範例。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壯大,得益於羣衆的支持;取得今天這樣的執政地位,背後的強大後盾依然是羣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首先需要鞏固羣衆基礎。新中國成立後,憑藉着堅實而廣泛的羣衆基礎,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三大運動,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和政局的穩定;進行了穩定物價和統一財經的鬥爭,結束了之前數年禍害人民的通貨膨脹局面,爲安定人民生活,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進行了反腐敗鬥爭,保證了黨在執政條件下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進行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產關係的變革,在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所有這些,沒有一個強大的政權力量和最大多數羣衆對政權的衷心擁護是辦不到的。此後,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長達20多年的曲折探索歲月裡,黨的指導思想出現了失誤,走了一些彎路,削弱了黨的羣衆基礎。1978年以後30多年的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事業的新局面,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黨羣關係的基本面大大得到改善,但在利益多元化、階級階層日益分化的時代,也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與時俱進地應對各種新的挑戰和課題。

四、羣衆是黨實現理想和目標的依託

中國共產黨人是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統一論者。黨追求共產主義最高理想,追求解放工人階級和全體勞動者,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和訴求,而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羣衆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爲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但是,實現最低綱領是實現最高綱領的條件和基礎,二者是遞進的關係,實現“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的終極目標,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要經過很多歷史階段,在每一個階段,黨都要制定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體目標和行動綱領,走中國人民自願選擇的適合國情的道路,並得到羣衆的認同和支持。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新民主主義政策,確定了明確的革命目標,得到中國絕大多數羣衆的認同、支持、參與和推動,最終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黨制定了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政策,得到了中國絕大多數羣衆的擁護和支持,包括一些民族工商界人士也參與進來,從而完成了“三大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建設階段,黨一方面沿着正確的方向繼續探索;另一方面黨的理論和實踐出現了重大失誤,不顧廣大羣衆的利益和要求,要“十五年建成社會主義,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嚴重脫離實際,脫離羣衆,最後留下深刻的教訓。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黨重新反思,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全面撥亂反正,在理論上、政策上、行動上不斷與時俱進。在建設中力求立足於中國的基本國情,力求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力求符合科學精神和實際情況,制定出一系列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政策主張和措施,使羣衆得到了實惠,看到了光明,激發出積極性,黨重新贏得了廣泛的羣衆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黨的建設偉大工程都得到較大發展。目前黨帶領廣大羣衆正以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爲抓手,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實現中華民族新的偉大復興。總之,歷史反覆彰顯,全中國人民事業的主體是最廣大羣衆,他們的真心擁護、支持、參加和推進是事業成功的根本。黨的理想、目標、綱領、路線、方針、政策要始終同羣衆的利益和要求相統一、相適應,黨的理念和主張越是符合羣衆的根本利益和根本要求,就越有利於實現黨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本章完)

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羣衆之於政黨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羣關係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羣關係的教訓與啓示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羣關係的教訓與啓示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四節 當代執政黨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羣關係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羣關係的教訓與啓示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羣關係的教訓與啓示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羣關係的教訓與啓示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羣關係的教訓與啓示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羣關係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一節 圍繞實現利益改善黨羣關係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羣關係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羣關係述評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羣關係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一節 圍繞實現利益改善黨羣關係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羣衆之於政黨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羣關係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四節 當代執政黨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四節 當代執政黨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羣關係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羣關係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羣關係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羣關係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羣關係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三節 羣衆之於政黨之執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羣關係的教訓與啓示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羣關係述評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四節 當代執政黨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三節 羣衆之於政黨之執政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羣關係述評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
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羣衆之於政黨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羣關係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羣關係的教訓與啓示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羣關係的教訓與啓示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四節 當代執政黨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羣關係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羣關係的教訓與啓示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羣關係的教訓與啓示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羣關係的教訓與啓示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羣關係的教訓與啓示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羣關係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一節 圍繞實現利益改善黨羣關係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羣關係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羣關係述評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羣關係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一節 圍繞實現利益改善黨羣關係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羣衆之於政黨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羣關係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四節 當代執政黨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四節 當代執政黨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羣關係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羣關係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羣關係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羣關係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羣關係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三節 羣衆之於政黨之執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羣關係的教訓與啓示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羣關係述評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四節 當代執政黨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三節 羣衆之於政黨之執政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羣關係述評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