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喜事

今天太困了,所以沒有碼完,等明天把本章再換回來,希望大家體諒一下。

明天再看。實在是不好一次,今天去舅舅家喝酒了,明天就把本章給換回來了。-------當陸裕光到達北京的時候,他才深深的感嘆道,自己上一次偷偷來這裡是多麼的對,如果自己沒有那個時候來這裡,恐怕現在就會後悔莫及吧,這一次陸裕光來的時候,整個城全部都被軍隊給圍住了,而且還進行了十分周到的保護,爲的就是怕有些人走而挺險,到時候恐怕就是後悔也來不及了,畢竟這裡不比西南。

陸裕光一點街上的風光也沒有看到,而是跟着那些人直接去了他的落腳地點--中南海,其實現在陸裕光就能夠直接把皇宮給佔了,畢竟現在滿清皇室已經從這裡挪走了,但是陸裕光並沒有那麼做,因爲他覺着這個地方並不是很好,特別是作爲處理公務的地方,他更喜歡那個現代化的辦公室,不過京城並沒有這種東西,於是陸裕光就只有去袁世凱原來辦公的地方。

自從到了北京之後已經過了幾個月了,1914年的夏天終於來了這一段時間陸裕光終於將那些沒有頭緒的地方給理清楚了,這一次陸裕光終於將整個國家給統一了,但是他並沒有按照原來中華民國的樣子召開議會,而是直接按照西南的行政模式開始在這裡實施,另外在出了西南之外的地方,陸裕光終於開始實行新政了,這些新政和原來的不是完全一樣,因爲陸裕光感覺到有些地方不適合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畢竟各個省份的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憑藉着陸裕光之前的資本積累,他已經將全國的貨幣給統一了,而且原來的西南建設銀行已經成了中華民國中央銀行,而以後的貨幣也開始從這裡發行,不過還好陸裕光之前在生產紙幣的時候,並沒有限定西南這個地方,而是製造的可以全國範圍內發行的貨幣。

陸裕光實行的貨幣政策並不是簡單的爲了穩定物價和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更重要的是爲了能夠促進就業,現在西南的那些大實業家們開始向外面發展了,這對於陸裕光來說是一個機會,他可以利用這一次機會來解決一下就業問題。

充分就業,是針對所有可利用資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測定各種經濟資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難的,一般以勞動力的就業程度爲基準,即以失業率指標來衡量勞動力的就業程度。所謂失業率,指社會的失業人數與願意就業的勞動力之比,失業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會的充分就業程度。失業,理論上講,表示了生產資源的一種浪費,失業率越高,對社會經濟增長越是不利,因此,各國都力圖把失業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實現其經濟增長的目標。造成失業的原因主要有:

1.總需求不足。由於社會總供給大於總需求,使經濟社會的各種經濟資源無法得到正常與充分的利用。主要表現爲:一是週期『性』的失業。這是在經濟週期中的經濟危機與蕭條階段,由於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失業。二是持續的普遍『性』的失業。這是真正的失業,它是由一個長期的經濟週期或一系列的週期所導致的勞動力需求長期不足的失業。

2.摩擦『性』失業。當一個國家某個地區的某一類職業的工人找不到工作,而在另外一些地區卻又缺乏這種類型的工人時,就產生了摩擦『性』失業。

3.季節『性』的失業。有些行業的工作季節『性』很強,而各種季節『性』工作所需要的技術工作又不能相互替代,季節『性』失業可以設法減少,但無法完全避免。

4.結構『性』失業。在動態的經濟社會中,平時總有一些人要變換他們的工作,或者換一個職業,或者換一個僱主,有的可能調到其它地區工作,當某項合同到期時也會出現勞動力多餘。這些情況中,未找到另一個工作之前,常常會有短暫的失業。

而現在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就是總需求量不足,畢竟現在中國沒有多少的工廠,所以對於工人的需求就有些不足,不過陸裕光一直在思考一個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中南海

這裡現在由新華宮改回了中南海,雖然陸裕光對這個沒什麼,但是底下人還是很細緻的給改了。

“桂生哥,我覺得我們現在最缺少的不是工廠,還是想要辦工廠的人,畢竟我們不能夠總去先將工廠建好,然後讓人們去掙錢吧,以前在西南實行是因爲西南的人們對於西洋工廠比較排斥,但是這東邊的城市就不一樣了,總的來說這裡排斥的可能『性』較小。”陸裕光說道,他對於銀行的改制最後一條就是想用這個將原本不多的錢給變出更多來,畢竟中國現在的貨幣發行量還是很小,雖然陸裕光一直嚴格控制着貨幣的生產數量,但是陸裕光想要從中抽出一筆錢來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這工廠我看要儘快了,畢竟我們手中還有許多的機器不能夠生產,所以我們這一次還是從德國買一些吧,我聽說他們那裡有一些工廠不幹了,我們現在把這些東西接手是非常容易的。”譚桂生說道,他對於經濟方面的重視要比陸裕光強的多,陸裕光現在只是重視國際上的政治形勢,對於經濟雖然也關心,但是卻並沒有對政治關心的程度大。

“那好,這件事情就拜託給你了。另外還有一件事情,這個事情和剛纔的那個同樣重要,所以我希望你能夠推薦一個人。”陸裕光說道。

“什麼事情?”譚桂生很好奇的問道。

“教育”陸裕光說道。

“教育?”譚桂生問了一下。

“對,教育對一個國家來說是根本,可以說是重中之重,也不怪當初科舉制度的時候,那麼重視教育,現在看來教育的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我記得1806年拿破崙擊敗普魯士之後,一個教授冒死演講:“怎樣才能拯救德意志?”——辦全民教育。1870年普魯士打回去,取得了勝利,說,普魯士的勝利是在小學教師的課堂上決定的。教育對於國家來說非常重要。

在這之後,德國還建了一個全世界第一所研究『性』大學。第一層樓的牆上掛上馬克思的一句話,第二層掛2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畫像,他們都是這所學校培養出來的。1855年到1870年,德國136項重要發明,而英法一共纔有91項重要發明;到1869年爲止,德國取得33項醫學重要發明,而英法才取得29項。德國人有他驕傲的理由和本錢。他們的嚴謹是世界上少有的。

在德國,教授的地位很高,他們認爲,教育和科研對於國家發展有着重要意義。科學靠聰明的頭腦而生存,靠那些冒險的人。牛頓,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去世時辦的是國葬。爲他擡靈柩的有2位公爵,3位伯爵,1位大法官。王公貴族、『政府』大員,文學人士共同向這位大師告別蘇格拉底爲真理而獻身,他主張打破砂鍋璺到底,他被大家***決定喝毒『藥』而死,臨喝毒『藥』前還在宣傳自己的主張。亞里斯多德提出正確的思維的形式邏輯。後來,因爲宗教的統治,科學發展的速度放慢了,歐洲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哲學家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哥白尼的日心說,當時不敢說,死後由學生整理出來的。沒有思想的解放就沒有科學的發展。西方的文藝復興與科學發展有關,達芬奇的畫非常講究科學。他進行屍體解剖,屍體是偷來的,不爲名利。塞爾維特因爲發現了血『液』循環系統而被燒死,死前還被烤半小時;布魯諾因爲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而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伽利略發明瞭望遠鏡等被判錯。當時的科學家都有很高的哲學素養。

學者的基本素養。抓住機遇,不『迷』信權威。x『射』線的發現,就是這樣的例證。個人素質的重要。1897年發現電子的湯姆森1906年獲諾貝爾獎。父親說是離子,得了諾貝爾獎;兒子說是波,也得了諾貝爾獎,他們就是因爲堅持。追求加上價值觀。追求善、真和美。理論發明和技術發明。得諾貝爾獎一要工作出『色』,二要活得長,否則等不到獲獎。其實我重視的不是這個獎項,也不是爲了讓我們的國家在世界各國面前『露』臉,而是因爲我覺得這個這些人所發明或者發現的東西對於我們以後的發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覺着這科學是第一生產力,而這教育則是則是生產力之本。所以這教育可不能放下,不過不光是這樣,畢竟以前的朝代也很重視教育,我們要做的是讓大多數人能夠受受教育。其實這個道理不管是我們知道,其他國家都已經在做了,而這幾個國家的強國之策也是抓教育。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爲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佈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佈這種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佈的法令最爲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爲主,並輔之以繪畫、製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貿易、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啓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爲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俄國和***等國。

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範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來源於方法的更爲先進、合理。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另外美國的強大也是依靠着教育的。

美國早在是英國殖民地時就對教育非常重視,到1775年,英屬13個殖民地人口不過260萬,但已仿效英國牛津、劍橋等大學創辦了哈佛、耶魯等9所學院,教育環境甚至都強過今天的北京市。?殖民地時期的初等教育相當發達。北部幾個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爲代表,特別重視普及教育,當局曾於1647年發佈法令,規定市鎮中只要有50戶居民就應設立一所小學,於是市鎮學校在北部興起。這種由地方當局辦理、干預教育的做法,超過了其宗主國——英國的教會辦學的方針,一舉奠定國民素質的優勢!

在這個世界,凡是受過教育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美國的《獨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一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當我們熱血沸騰地聽着這人類史上最偉大的聲音的時候,請不要忘了美國還有一個偉大之處,那就是《憲法》所標榜的以教育培養國家公民。爲了普及教育,他們先是採用了英國的蘭卡斯特導生制。1818年蘭卡斯特本人還應邀到美國宣講導生制。英國式的教育不能滿足這個新國家對教育的要求。1843年,賀拉斯.?曼(horace?mann,當時任麻省教育廳長)考察德國,才引進了當時普魯士的教學制度,同時大力宣傳盧梭、裴斯塔洛齊等歐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國各地的小學遂開始採用西歐最先進的教學制度。

南北戰爭以後,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步伐邁得更快,這期間新成立的大專院校就有二百餘所!?它一面學習當時歐洲重視學術的樣板——柏林大學,於1876年創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大學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學術研究;一面根據國會於1861年、1890年所通過的二個《摩雷爾法》,由國會撥地、撥款資助各州大辦農(業)工(藝)學院,很快培養出大批適合工農業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當今舉世聞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由此而來。工農學院初辦時,由於衆多貧苦學生求學其中,曾被譏爲“牧牛娃學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領先於歐洲。事實證明,窮人的對財富的渴望遠遠高過富人子弟!這就爲美國造就了一批敢於冒險和創新的高知識人才,當他們對財富的渴望的慾火被點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嘯,那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潮』!

南北戰爭以後,公立中學本來是兼顧學生升學與就業兩方面要求的4年制綜合中學,由於此時學生逐年猛增,準備升學者日少而準備就業的日衆,所以逐漸以職業準備爲主要職責,課程隨之發生變化,加強自然科學和實用科目,這是美國中學的顯著特點。公立中學逐漸以職業準備爲主要職責,課程隨之發生變化,加強自然科學和實用科目,這是美國中學的顯著特點。不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學院創辦了工業中學,1888年明尼蘇達州首創農業中學,此後各種職業中學不斷大量涌現。歐洲人由於世俗觀念而不喜歡職業中學,以“生來平等”爲信念的美國人則沒有這種歷史包袱。職業中學造就了一批實業家和發明家,第一架飛機的發明家萊特兄弟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由此可見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而科技的基礎則是教育,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記得當初,美國慶祝獨立100週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牀,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製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繡花鞋。說起這個我就感覺丟人,所以我們一定要改變這個情況,不過現在我最發愁的就是沒有一個人能夠幫助我搞這個教育。”陸裕光苦惱的說道,他現在猛然之間發現自己手中能夠使用的人才原來如此之少,這讓陸裕光有些後怕了,畢竟這就代表着他們的底子快要用完了。

“這個你算是問對人了”聽到陸裕光的話,譚桂生高興的說道

“怎麼你有合適的人選?我要的可不是那些文豪們,他們寫文章甚至善於教學生,但是他們卻並不善於總管這個。”陸裕光急忙問道,他對這個事情可是煩了很久,雖然現在北京有一些大文豪,但是他們並不善於搞教育,他們做多是歇一歇東西,但是想要把整個國家的教育情況弄好,他們就有些不行了,這就像是一個俠客和一個將軍一樣,雖然都會武功,但是他們的使用方式不同。

“嗯,我這裡是有一個人,不過我卻不敢保證這個人想不想幹這個工作,如果他有意的話,那麼可就非他莫屬了。”譚桂生說道,一下子陸裕光給說糊塗了,他和袁世凱不一樣,袁世凱他們已經將教育部長這個位子看成是一個權力的代表,就和其他的財政部長、外交部長一樣,但是在陸裕光的眼中,這教育部長卻並不一樣,他需要的是一個真正能夠將教育搞起來的人,畢竟現在中國的識字率還很低,就算是進工廠也幹不了高技術的活。

“這個人其實也是咱們廣西人,說不定你還認識呢。”譚桂生看着陸裕光的樣子說道。

“哦?說不定還認識?這個人是誰呀?”陸裕光努力地去想自己認識什麼教育家,但是他想了半天也沒有想起來,如果說問他認識多少軍事家,那麼他還真的能夠說出來一堆,但是現在問教育家確實真真正正的把他給難爲住了。

“呵呵,好了不和你開玩笑了,這個人是馬君武,光緒七年六月二十二生人。廣西桂林人。早年就讀於桂林體用學堂。1900年入廣州法國教會所辦丕崇書院學法文。1901年入上海的震旦學院。同年6、7月間赴***京都帝國大學讀化學。1903年結識孫中山,矢志反清革命。此間,馬君武由改良主義者轉變爲革命民主主義者。1905年8月,第一批加入同盟會,和黃興、陳天華等人共同起草同盟會章程,併成爲《民報》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年底回國,任上海公學總教習,積極宣傳革命。爲避免清『政府』迫害,於1907年赴德入柏林工業大學學冶金。?後來你領導的革命開始之後纔回的過,在廣西和我共過事。

馬君武這個人反對擬古,強調獨創。?《寄南社同人》?詩說:‘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範鑄詩才。須從舊錦翻新樣,勿以今魂託古胎。‘他的詩多描寫國外風光,又好以西方故實、科學知識和資產階級哲理入詩,代表了黃遵憲以來作家們吸收新詩料、開拓新詩境的努力。?留學***期間,馬君武曾編印?《新文學》?一冊,譯載歌德、胡德、拜倫詩若干首。柳亞子曾譽之爲:‘抗手無時輩,椎輪異昔賢。歐花兼米錦,哀怨雜鮮妍。‘。他的文人風骨很盛,所以你這裡也不一定能夠留的住他。”

“原來是這個人,雖然我不認識但是也見過幾面,不過對他的瞭解倒不是很深,不過看來不好請呀。”陸裕光感嘆道,現在的人才不好找。

“對了我還想起來一個人,這是我前一段時間剛認識的,後來找人查了一下他的資料,我覺得他也行。

此人複姓陸費,單名一個逵。字伯鴻,號少滄,幼名滄生,筆名有飛、冥飛、白等。原籍浙江桐鄉,生於陝西漢中。母爲李鴻章侄女,頗識詩書。

陸費逵幼時只受五年母教,一年父教,一年師教,十七歲就獨力自修。十七歲在南昌創正蒙學堂,十九歲創辦新學界書店於武昌。二十歲任漢口《楚報》主筆,因言論觸犯當局,致該報被迫停刊,轉至上海任昌明書店經理。二十一歲入文明書店任編輯;又二年,爲商務印書館出版部長及《教育雜誌》編輯。陸費逵的成功,除了少年時期的奮鬥以外,他的深遠的眼光也是一種要素。辛亥革命爆發,他料到清朝必被推翻,民國即將成立,便集合同志籌備新教科書,以適合新的需要,於民國元年元旦創立中華書局,發行中華教科書,風行一時。近五、六年來,他料到我國法幣政策必然推行,於是注重鈔票的印刷,書局營業更能蒸蒸日上。

清光緒二十九年春,陸費逵到武昌,次年設新學界書店,任經理,出售《革命軍》、《警世鐘》、《猛回頭》等革命書籍,並參加革命黨人的日知會組織,參與革命活動,任評議員。清光緒三十一年秋,陸費逵辭新學界書店經理,任漢口《楚報》主筆,同年底,因抨擊時政,《楚報》遭湖廣總督張之洞查封,陸費逵逃至上海,受聘爲昌明公司上海支店(書店)經理兼編輯。逃往上海後,清光緒三十二年冬,陸費逵任上海文明書局職員兼文明小學校長。之後陸費逵開始在出版界嶄『露』才華。先入昌明司上海書店、文明書局任經理、襄理兼編輯。清光緒三十四年秋,陸費逵入商務印書館任國文部編輯,次年春,升出版部部長兼《教育雜誌》主編、講義部主任,在《教育雜誌》上連續撰文,宣傳教育救國論,主張國民教育、人才教育、職業教育三者並重。其議論思想新穎,富有新精神,在上海傾動一時。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可是第一個敢在大清朝說用簡體字的。

他還創辦了一個書局,名叫中華書局,創辦於1912年1月1日,創辦人陸費逵除了他還有戴克敦、陳寅、沈頤、沈繼方。1913年沈知方加入。陸費逵任局長,沈知方爲副局長,編輯所所長先後有:範源濂、戴克敦、陸費逵、舒新城等。中華書局的創建是辛亥革命的產物。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在商務印書館任出版部主任的陸費逵與戴克敦、陳寅等約請編輯人員秘密編寫新教科書。1912年元旦,中華書局開業後,提出“教科書革命”和“完全華商自辦”的口號,與商務印書館競爭。首先出版新編的《中華教科書》,以其國旗圖案搶佔了大部分教科書市場。“於是改公司,添資本,廣設分局,自辦印刷”,後又盤入文明書局、民立圖書公司和聚珍仿宋印書館,迅速發展成爲國內民間第二大出版機構。書局成立之時於福州路東首租三間店面,又在福州路惠福裡設立印刷所,不久遷河南路。

據說此人出生於出版世家,其祖父曾擔任過《四庫全書》總校官。清宣統年間,陸費逵在上海“文明書局”任職時,被商務印書館用高薪挖走,委以出版部部長。當時,廢除私墊,興辦新學的呼聲很高,孫中山領導的推翻清朝封建王朝的革命運動,也如火如荼,民國『政府』建立在際。陸費逵以出版家的遠見卓識,認清了這一形勢,提出革新教材,重編一套適應新形勢的教科書的建議,並聯絡一批同道者,着手編出了一套小學國文、算術、歷史、地理的新課本教材。但其時主持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一些負責人,思想保守,對新的革命形勢抱悲觀態度,惟恐新教材不被世人接受,經濟受損,否定了陸費逵的建議。加之陸費逵早已不滿足寄人籬下之地位,於是,1912年,辛亥革命甫一成功,民國始建,陸費逵便聯絡了原商務印書館的一批同仁,宣佈脫離商務印書館,成立了中華書局,並自任中華書局總經理。

由此可見此人的才能最符合你了,他對於編寫教科書有一套,而這教育最需要的不就是這種人嗎?只要他們的思想正確了,那麼基本上就是手到擒來了呀。”譚桂生說道,這些人都是屬於他的交際圈子,一直以來譚桂生都是從政的,所以認識的人也都是什麼人都有。

“看來這個陸費逵不錯,剛纔你說的那個馬君武或許真的行,但是也不過是和蔡元培一樣的人物,當一個校長行,但是當一個教育總長卻是有些欠缺。不過按照你剛纔的話,這個陸費逵是一個不錯的人。”陸裕光說道,的確他想找的是一個教育家,而不是一個文學家或者特級老師。

“那好,這件事情就交給我了,過幾天我去請他。”譚桂生說道。說完他就走了。

看着譚桂生的背影,陸裕光忽然感覺看來還是舊社會的人有風骨,想讓人家當官,還要看人家願不願意,如果是後世基本上就不用這麼麻煩了,只要通過上級部門一調就行了。

南寧武鳴莊

“父親,您怎麼還釣魚呢?我大哥可是邀請您去京城呢,怎麼你不動身呀?”剛剛從德國回來的陸裕勳穿着一身西裝,坐在正在釣魚的陸榮廷旁邊喝着飲料說道。

“我去那裡幹什麼,你以爲我還和你一樣想要出風頭呀,再說了到時候如果風頭沒出了被別人打爆了頭,你再後悔就晚了。”陸榮廷說道,他現在每天在家裡帶着很不錯,而且陸裕光的媳『婦』快要生了,他的大孫子也要降臨了,這對於陸榮廷來說可是一件大喜事,他哪裡還想去北京呀。

“沒有你說的那麼嚴重吧,袁世凱父子不是就好好的嗎?他們沒事爲什麼我們有事呢?”陸裕勳問道,雖然他也知道這個時候應該小心一點了,但是對於陸榮廷的話,他還是覺得有些太過小心了,在他看來根本就沒有必要這樣。

“還是小心點微妙,現在我們和***鬧的這麼僵,說不住這些人會狗急跳牆呢,要知道他們以前可不就是英國養的一條狗,自從咬沙俄得了一塊肥肉之後,就開始越來越囂張了,不過這一次你哥說要來一次狠得。”陸榮廷並沒有看陸裕勳而是一邊看着湖裡釣魚的線,一邊說道。

“看來這一次我們真的要小心了,不過我覺得也沒什麼,我哥進京時間也不短了,現在基本上都已經弄的差不多了,而且全國的軍隊我聽說進行幾次大合練之後也都能夠融合到一起了,而且戰鬥力還能夠保持住,說是因爲那些兵也是上過戰場的,不過就是現在軍隊的花費太大。”陸裕勳說道,雖然他並不管事,但是對於這些都是他還是很清楚的,不過他並不想要去管,雖然他是陸榮廷唯一的親生兒子,但是他並不想要去當權,在他看來那樣有點太累了,他更想要幹一個實際一點的工作,能夠看到自己成果的。

“你也別整天想着玩了,我聽人說了,你在德國陸軍學習的不是怎麼好,但是在德國的一些大學還是挺有名的,是不是呀?”陸榮廷問道,他雖然開始隱居幕後了,但是各種資源還是有的,想要調查一個人也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我那是愛好學習,陸軍那點知識我根本就聽不懂,我也不想帶兵,再說了就算我想去領兵打仗,你們會同意嗎?你們最多是想要讓我在後方指揮部隊,但是我不喜歡這個。”陸裕勳說道,他對自己父母的脾氣很清楚,他們是絕對不捨得當自己受傷的,所以這個上前線基本上不可能了,因此他纔不願意從軍。

第1章 陸家長子第88章 百廢俱興第4章 飛機引發的國際問題第96章 南北反應第57章 奇襲重慶第83章 袁世凱的退讓第9章 組建空軍第13章 進入德國陸軍小學第4章 回南寧第7章 宋教仁遇刺第14章 各方反應第36章 陸裕光的戰略思想(一)第92章 中央會議第48章 拜訪前清皇室(一)第25章 黃興卒第7章 南寧菸廠第91章 大炮之王第37章 陸裕光的戰略思想(二)第108章 掌控滇省第84章 談判成功第81章 夾擊閻錫山第77章 陳少白第87章 塵封已久的記憶第82章 德國來的客人第107章 蓄謀已久?還是純屬偶然?第39章 夜戰第72章 雲南之行第92章 中央會議章節序列號錯了第56章 西南出兵第5章 震懾公使第69章 論勢(三)第88章 百廢俱興第9章 秘密逮捕第40章 到達天津第27章 “小諸葛”白崇禧(二)第35章 準備起義第98章 大整軍行動(二)第49章 拜訪前清皇室(二)第59章 袁世凱教子第28章 同袁克定的談判第60章 陸裕光的自信第21章 報名第20章 與段祺瑞的加速南下第2章 陸裕光第46章 各方動態第90章 兵工廠第92章 中央會議第25章 廣西同盟會支部(三)第97章 大整軍行動(一)第18章 父子第18章 馮國璋的思考第56章 雲南起義第5章 震懾公使第32章 日本陸海軍的矛盾第12章 保羅·毛瑟第112章 清室退位(二)第56章 雲南起義第8章 四九城內的心思第72章 雲南之行第8章 四九城內的心思第105章 率軍入滇第72章 劫掠第26章 “小諸葛”白崇禧(一)第89章 民用項目第22章 軍校生活第100章 大整軍行動(四)第76章 拜訪(四)第61章 整頓貴州(四)第39章 民復主義第107章 蓄謀已久?還是純屬偶然?第29章 驅蔡第2章 復興黨第55章 討伐袁世凱第41章 天津衛的“三大天堂”(一)第5章 與孫黃二人的交談第78章 即將熱鬧的包頭第71章 變故第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第44章 西南特使第19章 活捉張勳第1章 巡視西南第52章 袁世凱稱帝(二)第53章 袁世凱稱帝(三)第64章 閻錫山第19章 活捉張勳第53章 貴州勢力第22章 軍校生活第70章 陸裕光的產業第91章 大炮之王第65章 回南寧第2章 復興黨第75章 殲滅(一)第79章 陸承武和蒙古軍隊的悲哀第32章 日本陸海軍的矛盾第71章 馮如第33章 大借款第36章 陸裕光的戰略思想(一)第5章 父子之間
第1章 陸家長子第88章 百廢俱興第4章 飛機引發的國際問題第96章 南北反應第57章 奇襲重慶第83章 袁世凱的退讓第9章 組建空軍第13章 進入德國陸軍小學第4章 回南寧第7章 宋教仁遇刺第14章 各方反應第36章 陸裕光的戰略思想(一)第92章 中央會議第48章 拜訪前清皇室(一)第25章 黃興卒第7章 南寧菸廠第91章 大炮之王第37章 陸裕光的戰略思想(二)第108章 掌控滇省第84章 談判成功第81章 夾擊閻錫山第77章 陳少白第87章 塵封已久的記憶第82章 德國來的客人第107章 蓄謀已久?還是純屬偶然?第39章 夜戰第72章 雲南之行第92章 中央會議章節序列號錯了第56章 西南出兵第5章 震懾公使第69章 論勢(三)第88章 百廢俱興第9章 秘密逮捕第40章 到達天津第27章 “小諸葛”白崇禧(二)第35章 準備起義第98章 大整軍行動(二)第49章 拜訪前清皇室(二)第59章 袁世凱教子第28章 同袁克定的談判第60章 陸裕光的自信第21章 報名第20章 與段祺瑞的加速南下第2章 陸裕光第46章 各方動態第90章 兵工廠第92章 中央會議第25章 廣西同盟會支部(三)第97章 大整軍行動(一)第18章 父子第18章 馮國璋的思考第56章 雲南起義第5章 震懾公使第32章 日本陸海軍的矛盾第12章 保羅·毛瑟第112章 清室退位(二)第56章 雲南起義第8章 四九城內的心思第72章 雲南之行第8章 四九城內的心思第105章 率軍入滇第72章 劫掠第26章 “小諸葛”白崇禧(一)第89章 民用項目第22章 軍校生活第100章 大整軍行動(四)第76章 拜訪(四)第61章 整頓貴州(四)第39章 民復主義第107章 蓄謀已久?還是純屬偶然?第29章 驅蔡第2章 復興黨第55章 討伐袁世凱第41章 天津衛的“三大天堂”(一)第5章 與孫黃二人的交談第78章 即將熱鬧的包頭第71章 變故第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第44章 西南特使第19章 活捉張勳第1章 巡視西南第52章 袁世凱稱帝(二)第53章 袁世凱稱帝(三)第64章 閻錫山第19章 活捉張勳第53章 貴州勢力第22章 軍校生活第70章 陸裕光的產業第91章 大炮之王第65章 回南寧第2章 復興黨第75章 殲滅(一)第79章 陸承武和蒙古軍隊的悲哀第32章 日本陸海軍的矛盾第71章 馮如第33章 大借款第36章 陸裕光的戰略思想(一)第5章 父子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