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戰以自身的獨特魅力,已經演變成一種符號,一個恆久的標識,而且這種文化已經滲透在美國人的方方面面中,瞭解星戰知識已經成爲一種基礎的生活素養,甚至說星戰是美國人心中神一樣的存在都不誇張,就像太平洋對岸的民衆對《西遊記》的感受一樣。
毫無疑問,星戰是美國人的國民神話,不是中國人的國民神話。
“中國電影的票房在2013年有了爆炸性的增長,這種增長既體現在整個電影票房的快速增長上,也體現在中國本土電影和好萊塢電影的票房比例所發生的變化上。”
華納製片廠星戰工作室裡,杜克看着參與會議的盧卡斯影業以及華納兄弟負責宣傳推廣的專業人士,極其認真的說道,“中國電影的票房增長超出了我們的預料,到今年年年底,整個中國票房市場可能突破300億RMB。”
中國市場現在對好萊塢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星球大戰:原力覺醒》想要大爆發,實現利益最大化,中國市場也絕對不能忽視。
“在這裡,我只想說一句。”杜克嚴肅的說道,“我們在中國市場所做的宣傳推廣工作遠遠不夠。”
不得不說,星球大戰系列的巨大成功,也給盧卡斯影業和華納兄弟的很多人帶來了一種錯誤的暗示,讓這些人以爲星戰在日本和南韓能夠爆發,在中國市場也會理所當然的爆發。
但杜克清楚事實絕對不是這個樣子的,想要讓中國觀衆買星戰的帳,他們需要付出更多。
“我要求制定完善的宣傳推廣計劃,在中國投入的資源再翻一倍。”杜克特意強調道,“在上映前的最後階段,我要求星戰的名字出現在每一箇中國觀衆的面前。”
這樣說當然是有些誇張,不過中國市場的潛力再怎麼重視都不爲過,而且杜克已經從華納大中華區傳遞來的數據和報告中,看到了中國電影市場悄然發生的改變。
過去的一年裡。中國電影和好萊塢電影在中國本土的票房比例,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好萊塢電影的票房在中國佔比十多年來首次不到6成,這個重大的變化其實是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快速成長的結果。
中國電影觀衆這幾年有了快速的增長。這是近年來中國電影“全國化”進程的必然。
近年來,20世紀90年代以來形成的超級大都市決定中國電影票房的結構有了根本性的轉變,這種轉變來自兩個新增量,一是中國中產羣體擴大趨勢已經迅速形成了以三四線城市爲中心的快速擴張;二是“80後”“90後”的年輕觀衆羣體已經成爲當下文化消費的主力。
這兩個要素的疊加正好是引起公衆高度關注的“小鎮青年”羣體所形成的電影“新觀衆”,這些“新觀衆”的崛起從根本上形成了中國電影觀衆的新增量。他們的出現讓電影文化和趣味有了根本性的改變,這其實是中國電影市場仍然會持續增長的內在動力,這一內在動力將會支配中國電影票房繼續獲得起碼五到十年的高速增長。
這種增長正是由於中國的“城鎮化”深化的結果,中國的新中產觀衆將會讓中國成爲華語電影乃至全球電影無可爭議的新中心,這兩股力量正是中國最重要的消費增量,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長點,在他們的作用下中國電影票房纔會有如此的增長。
這是基礎設施配置增長的結果,大型的購物中心內的電影院向三四線城市的快速普及和整個銀幕數的增長,都是三四線城市加入到電影市場中的必要條件,而中等收入者近年來的急劇擴大和普通勞動者快速的收入增長都爲電影消費提供了充分依據。
年輕人歷來是電影消費的主力。但今天的年輕人的增量不再是大都會的青年,而是三四線城市的青年,他們的趣味也對電影市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今天電影市場的放大,正是三四線城市和青年這兩個重疊增量產生的集聚效應。
而小鎮青年們觀影第一選擇往往不是星戰這種類型,而是更爲火爆的好萊塢影片以及接地氣的國產影片。
這將使得中國電影的“本土性”進一步加深。
在今天,北美電影市場近年出現停滯狀況,好萊塢大片多數以續集等方式出現,缺少創新的狀況也日趨嚴重。
好萊塢雖然仍然具有很強的實力,但中國電影市場和電影製作的持續活躍已經開始改變中國電影市場的總體格局。
首先是帶來了蛋糕做大。中國電影已經能夠在本土和好萊塢電影競爭,特別是在國產保護月等一系列政策的幫助下,漸漸有跟好萊塢電影打成平手的趨勢,這也是除了印度之外很少有國家的電影工業能夠做到的。
其次也帶來了中國電影市場對好萊塢的巨大吸引力和在全球華語電影中的核心位置。像是杜克這些商業巨導也爲此做出了改變,比如他啓用丹尼爾?吳。
如何能夠吸引中國電影市場的新觀衆,是《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中國推廣的重要工作。
曾經的那部《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宣傳推廣計劃的失敗,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當然,這也有很多客觀的原因。
比如中國觀衆沒有在正確的時間與星戰相遇。
1977年,《星球大戰》的上映讓美國萬人空巷。那一年中國纔剛剛結束一段爲期十年的特殊時期,那十年裡大多數中國人民頂多在打穀場上拉起的大幕上看過幾遍“八個樣板戲”,《星球大戰》三部曲從未有機會在中國上映。
有些事,錯過就錯過了,在另一個時間遇見也不會來電。
爲此,杜克讓盧卡斯影業也做出了針對性的策略,對中國的電視臺和視頻網站進行一定時期的《星球大戰》六部曲免費播放授權,以提高他們與中國觀衆見面的機會。
電影是衍生品的基礎,《星球大戰》在中國的粉絲不算多,也就沒太多人會關心什麼“星戰宇宙”了,沒有“星戰宇宙”怎麼在電影空窗期培養新的星戰粉絲呢?最終這變成了雞不生蛋,蛋也不孵雞的問題。
中國電影衍生品市場極度匱乏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星球大戰前傳》在中國上映時,這邊的影院很多還沒有衍生品銷售的業務,甚至沒有正版授權衍生品的進貨渠道,偶爾有影院想開展這方面的業務,還要派人去香港採購,而且採購量也很小,影院可受不了庫存積壓。
錯過了最佳觀影時間,也沒有衍生產品的培育,《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將要在中國面對的實際上是一個近乎路人市場,“回憶”中國觀衆沒有、“神話”中國觀衆不缺、“流行文化”在中國頂多算剛剛冒頭而已,這些牢牢拴住美國觀衆的元素在中國根本無從談起。
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原因,但曾經的《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在中國宣傳最爲失敗的一點,就是沒有引起‘小鎮青年’的關注。
中國電影市場發展到現在,即便是遠在太平洋對岸的杜克也不得不承認,一部電影想在中國有10億級甚至更多的票房,它必須受到“小鎮青年”的認可。
可惜,在沒有吸引眼球的針對性宣傳策略的情況下,“小鎮青年”壓根就不怎麼喜歡好萊塢大片,接地氣的國產喜劇纔是他們的心頭好。
就算他們有時選擇好萊塢大片,注重的也多是其快餐式娛樂功能,感官刺激是首要追求。所以《鋼鐵俠》、《復仇者聯盟》、《變形金剛》等大打視效牌,充斥着各種打鬥、爆炸場面的電影更受小鎮青年歡迎。
曾經的《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也有這方面的元素,但分量明顯不夠,跟“小鎮青年們”說“戰勝你的恐懼吧,不然你將陷入原力的黑暗面”,他們多半會還電影一個白眼。
在杜克看來,《星球大戰》就像美國的《西遊記》一樣,中國觀衆沒那麼熱情也正常,不過他很清楚,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很美好的東西,只要有了足夠的瞭解就會懂得怎麼去欣賞。
或許這一部《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不會像杜克預期的那樣在中國市場徹底爆發,但他和盧卡斯影業不會放棄星戰系列在中國的佈局。
盧卡斯影業已經確定要開拍的《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邀請姜小軍和吳京主演就是一個重要信號。
隨着中國電影市場的成熟,中國觀衆包括“小鎮青年”,對外來文化的接受度會越來越高;隨着中國電影衍生品市場的成熟,中國電影粉絲的黏合度也會越來越高。
杜克從收購盧卡斯影業的那天起,就全力推動星戰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盧卡斯影業的CEO凱瑟琳?肯尼迪更是數次親自前往中國,與一衆合作方制定宣傳推廣計劃。
雖然遠不及星戰在日本和南韓的影響力,但星戰在中國的影響力也不是曾經的那種水平。
而且在杜克看來,在適當的宣傳營銷的作用下,中國觀衆理解星戰文化也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