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死寂的氣氛之中,位於主位上的項羽冷臉沉默了片刻後終於是開口道:“亞父既然如此不看好孤的王圖霸業,孤也不想再勉強亞父爲孤出謀劃策了,叔父曾經希望能夠與亞父一同在會稽養老,那亞父以後便住到會稽去吧!”
雖然自加入西楚政權至今不過是將近五年時光,然而一直被項羽稱作‘亞父’的范增當真是對項羽有了父子之情,甚至因此不顧壽命及因果的經常爲項羽測天機、望龍氣、謀權勢,也一直以爲能夠幫助項羽登上人族皇帝位有一個完美的結局。
可是今日如何?他先是不被信任!又是被要求養老!他的心就像是被挖出來浸到苦膽水中一般,寒了!原來他在自以爲是的情誼是這般的薄弱,原來他自以爲是的智謀和努力在項羽看來不過是可有可無的附屬品。
心神震盪之下,范增感覺自己就像是抽去了脊骨一般有些撐不住自己的重量了,過了幾息時間有些恢復的范增用右手摸了摸自己滿是汗液的發熱額頭,望向坐於上方鐵王座的項羽,跪倒在地行拜禮後用極其虛弱的聲音應道:“臣謹遵項王旨意!”
項羽尚未從之前范增近乎辱罵及詛咒一般的言語中出來,即便看見了范增這種似乎寒心了的舉動也沒有絲毫的反應,只是冷漠的向外面的士卒發令道:“來人,扶亞父回會稽。”
應着項羽的命令,從賬外走進兩位神色冷漠的士卒來到仍跪倒在地向項羽行拜禮的范增兩邊架起范增便望外走。
在離開大帳之時他環顧左右發現這楚軍大帳中的所有人望着他的眼神之中竟皆是含着幸災樂禍的笑意及視若無睹的冷漠,范增徹底失了心氣,即便有兩位士卒駕着他的左右手扶起行走依舊無法正起自己已經佝僂了的背部。
他回頭望了一眼即將因帷幄落下而不可再見的大帳內部及鐵王座上的項羽,腦海之中這五年加入西楚政權的所有場景畫面都瞬間閃過,他發現除了失望、悲痛之外竟是已無其他,就連當年項梁說要與自己一同在會稽養老的言語都似乎在玩弄權術。
他一股悲憤和解脫猛地涌上喉腔,任由兩邊的士卒駕着自己離開,只是瘋了似的大笑道:““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哈哈哈~~”
大帳之中項羽閉上雙目,心中微微升起一股悔意與寒意夾雜的情緒,但隨後便是壓下,擡手止住將士謀臣的發言,從鐵王座上起身道:“既然今日與那劉邦定下楚河漢界之約,便多讓那廝多享受幾年榮華,汝等隨孤回師許都,待到了來日孤晉入準聖之境再來取劉邦小兒的性命!”
大帳之中百位將士謀臣盡皆拜倒在地,狂熱的應道:“項王英明,吾等謹遵項王之命!”
在金鰲島碧遊宮大殿之中,跌坐於雲牀之上的李道虛和釋迦摩尼看着面前映顯這鴻門宴影響的圓光術皆是不由得搖頭。
李道虛毫不隱瞞自己立場的直接嘆道:“秦失其鹿,豪傑競逐,項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范增之謀不用。假令項羽斬劉邦於鴻門,都咸陽以號令諸侯,則天下無敵矣。如今其自謂霸王之業已定,都彭城,還故鄉,此皆溺於世俗兒女之情。惟其知盛而不知其衰,此所以亡耳。”
釋迦摩尼這次碧遊宮之行本就是斷定李道虛支持的劉邦將會繼嬴政之後建立大漢王朝,因此特意爲‘白馬馱經、佛法東傳’之時而來,所以聽到李道虛的感嘆卻是應道:“道兄所言不實,貧僧只見,這項羽有先天如神之資及人、闡、修羅、西方四大教之支持,本當橫掃人間登皇帝位,只是因道兄所謀方纔有這身死國滅之劫。”
李道虛轉頭帶着些許回憶和驚異的望向釋迦摩尼,當年因爲大道殊途及近乎分家的矛盾之故,多寶道人從來不曾有誇獎他或者是認可他的話語,沒有想到化作釋迦摩尼之後的今日卻是能夠爲了大乘佛教說出這種近乎諂媚的話,也許真的是斬斷了過去?。
不過李道虛卻是清楚這‘白馬馱經、佛法東傳’雖然是不可更改的大勢,但終究事關重大,不能因爲釋迦摩尼的一句諂媚之言而輕易的應下,笑道。
:“釋迦道友卻是說笑了,這漢興而化天下之民同爲漢人,乃是人道法則所纂亦是天道大勢所驅,吾之所爲無非是順應潮流大勢作一順水推舟之人爾,哪有道友所言的通天之智。”
釋迦摩尼因爲李道虛質疑佛道有別的道友之稱不由得有些皺眉,但最後還是忍下,不再嘗試培養裡李道虛的好感,開門見山的說道:“貧僧此番碧遊宮之行,乃是斷定大漢將興,欲與道兄結一個善因,還望道兄能夠應下。”
李道虛見到釋迦摩尼明顯嚴肅起來的神色,知曉其已經明白了自己絕對堅定的意志不再嘗試培養好感而是要和自己定下一個‘同意白馬馱經、佛法東傳’的合理交易條件,卻是沒有如同釋迦摩尼一般進入狀態,‘略顯得有些擔憂’的嘆道:“釋迦道友欲要與吾結善因,吾本應當即應下,只是這大漢終究還未一統天下,怕是有負釋迦道友之意,還是請釋迦道友在大漢王朝建立之後再來吧!”
李道虛就是要再胡攪蠻纏一番表明自己一定是要獅子大開口的意圖,他現在在‘白馬馱經、佛法東傳之事上就是唯一的賣方市場,釋迦摩尼想着用過去的師兄弟情誼或是未來的空頭支票就想要一個合理的價格,這怎麼可能?
李道虛的反應令釋迦摩尼有些震驚,他是因爲知曉李道虛是明知進退、行事公正的人,方纔懷着公平交易的心思親自前來碧遊宮來探討這‘白馬馱經、佛法東傳’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