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同時醞釀着一場印度洋的大海戰,雖然他們都知道一場海戰是不太可能結束中國在印度洋處於的優勢乃至獨霸性地位的,圍繞着印度洋制海權的戰役將會是多個,而且中美都不可能將全部的海軍力量都拿到印度洋來,中國需要艦隊保衛亞太本土,美國則需要艦隊看守自己沖繩、關島、夏威夷等重鎮,所以在印度洋雙方雖然會投注重兵,但絕不會是全部。
自美國與南非達成同盟關係,美軍的戰略就逐漸清晰起來了,藉助南非這個據點,向東北連接印度,然後封鎖一半的阿拉伯海,從而徹底將中國海軍排除出這個範圍內,而中國將無力打入中東地區,從而可以使美國更加自如地對中東進行動作,獲得整個中東的石油資源以及其地緣的優勢。
當然美國爲了完成這一步,必須拿下蘇伊士運河,而現在穆巴拉克雖然沒有公開宣示傾向中國,但是任何對於中國有害的行動,埃及都不會容許,那麼如此說來跟支持中國也沒有什麼兩樣了。美軍需要打掉埃及這個障礙,從而拿到蘇伊士運河。這一個問題上,美國希望能夠得到中東小強以色列的出兵支持,畢竟幾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都曾將埃及人打得落花流水。
以色列並未正式加入北約,在協同美國對付中國方面也有很大的猶疑,雖然中國曆來跟綠教國家關係不錯,但與以色列也稱不上惡劣,雙方有着比較穩定的經貿往來和科學文化的合作,加上中國在半個多世紀前算是對以色列有恩,加上跟着美國對付中國實在是偏離以色列的核心利益,所以在以色列國內有着比較強烈的反對聲音。特別是利庫德集團這樣以強硬著稱的政黨,都比較堅決地反對聽從美元的聲音,而是呼籲真正重視以色列本身的利益。
中東徹底被美國掌握後,等於割斷了中國與東歐盟國的聯繫,那時候美國更可以對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操弄了。而美國隔絕中國向西發展的主要戰爭戰略,也可以宣告成功了。
當然,這一系列地東西都取決於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美國能夠取得至少一半印度洋的制海權,使得中國的軍力無法繼續向西前進。
爲實現這一點,美國人出動了尼米茲號航空母艦、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共三個航母戰鬥羣星夜兼程從本土諾福克軍港趕往印度洋。他們將順着非洲東岸,對中國沿線的主要軍事基地和艦隊進行打擊,奪取有效的制空制海權。同時也是解救被瓜達爾困在波斯灣之內的約翰斯滕尼斯號航母艦隊。
美國人就算狂傲也有些怕了中國人的戰鬥力,雖然他們可以催眠自己美國曆來進行的大戰基本上都是先抑後揚,一開始屢屢失利,最終扭轉敗局、反敗爲勝。但是誰也不能保證這樣的套路可以永遠的在美國身上延續下去,而這一次美國的敵人也不是德國和日本這種人口頂破天一億,土地狹窄、資源有限的國家,而是人口十多億,拉着一個十幾個國家的同盟,軍事實力與自己相當甚至在自己之上的中國。
所以,美軍還準備了備用計劃,在三航母艦隊出師不利的情況下,美軍將繼續向印度洋派遣三航母艦隊,從而使印度洋戰區的美國航母達到美軍擁有航母數地一半左右,另外,美國也在積極請求英法等擁有航母的國家參與到對中國的戰爭中來,爲美國分擔掉一部分壓力。不過英法對於派出大規模艦隊與美國一起行動還是有些忌憚的。畢竟這次不是去欺負人,而是打一個同樣很強的對手,稍有不慎可能就是全軍覆沒的局面。
自然,中國海軍也不會就讓美國人那麼順利地展開他們控制印度洋的計劃,中國海軍正進一步擴大自己在印度洋上的控制地位,其舉措就是消滅美軍在印度洋上的各個據點,同時打擊印度的港口設施,使得印度一時半會兒無法爲美軍提供有效的幫助,至少美軍暫時不能在印度的港灣繫泊補給。
印度洋艦隊總司令張菊座帶領着江蘇號航空母艦從孟加拉灣一路向南,來到了美軍和英軍共用的迭戈加西亞基地,這個基地可謂是美國整個印度洋戰略的重要支點,美軍發動地對藏南中國部隊的空襲就是從這裡開始的。迭戈加西亞島非常小,幾乎全島所有的面積都用來修建軍事設施了。美軍在發動雷神之錘計劃後,這裡便沒有了多少軍機,只有少數幾架還在運作。
江蘇號航母自然沒有興趣靠近這裡,而是派遣了一批強隱身攻擊機在B14CN的護航下,飛往迭戈加西亞島進行轟炸。美軍在島上部署了一定的防空武器,中國海軍的神盾巡洋艦便事先發射了六枚長劍巡航導彈,攻擊島上的防空設施,爲後續機羣的到來做準備。
美軍用巡航導彈威脅了中國軍隊,中國軍隊又以巡航導彈回敬,真可謂一報還一報。狹小的迭戈加西亞島受了這幾枚巡航導彈的攻擊後,就已經夠嗆,而隨後趕來的強更是直接讓這座小島陷入了火海之中。
其實美軍在一開始就知道,迭戈加西亞是守不住的。美軍在這裡沒有常駐大規模的艦隊,因爲這裡也根本無法放得下那麼多船和人,而這附近全都是中國的海外基地和艦隊,除非美軍能夠快速給予中國海軍重創,不然這座島嶼守住的可能性近乎爲零。所以美軍在一開始就用運輸機撤走了大量的島上駐軍,只留下了少量的士兵做象徵性地佔據。而等猛烈轟炸開始之後,島上僅存的英美士兵十分煎熬,對他們來說,投降中國海軍都比現在被中國海軍航空兵不斷轟炸,隨時可能喪命要強得多。
一個小時後,兩艘中國的突襲驅逐艦登上了迭戈加西亞島,佔領了這個美軍印度洋的重要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