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安他們幾人分別扮做貨郎,送貨上門的小販,用了半個月終於摸清了一些事。
可以確定的事,哪兒確實是花老頭在幾年前置辦的外室。
另外,那個外室確實有出逃的跡像。
據說,那個外室的姐姐,有意向把那個宅子出手,價格還挺實惠的。
董平安託捕快找了一個衙門裡,慣會說道的婦人,裝做是他的孃親,一起去看了那宅子。
那宅子比高價足足便宜了三成左右,那外室的姐姐表示,只求快速給現銀。
董平安則表示還要回去考慮考慮,萬一這宅子有什麼不乾淨呢?
宋濤等人也發現了那外室訂下的車馬,訂了三架馬車,還請了鏢局的人護鏢,據說要去很南邊的陽城,說是投奔親戚而去。
而時間則訂在了五日之後。
三日之後花老頭按照慣例會再來一次,所以,他們在花老頭來過的兩日之後走,時間可以說是極爲的寬裕。
董平安幾人討論來討論去,得出的結果是,最好是叫個村裡的長舌婦,告訴花老太,到時候,讓花老太帶着一幫子娘子軍來鬧,這纔有好戲看呢。
董平安幾人有條不紊的在辦理,相比較他們,遠在南洋的國公爺就比較鬱悶了。
之前他接到容月的書信,知道自己有了一兒一女,心情那叫一個開心。
還請了朋友,同僚一起大吃了一頓。
自從老國公過世之後,國公府一脈就他一個人,現在,終於有血脈相連的孩子了,他覺得,在這個世界上,他終於不孤單了。
雖然身在南洋,他還是讓人拿出了香案,然後禱告。
一是祈求兒女健健康康的,不求兩個孩子多聰慧,只求健康平安長大。
二求容月在京城太太平平。
雖然他不覺得容月是個會惹事的主兒,不過,萬一有些不開眼的,想找她的麻煩呢?
比方說葉家?
正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雖然有些人覺得國公爺這樣做有點不着邊,畢竟,祖宗什麼的又不會飄洋過海來南洋的,你這麼說,你祖宗也不會聽到啊!!
不過,國公爺是覺得,祖宗不會聽到,說不定滿天的神
佛能聽到呢?
那麼聽到了,幫忙保佑下也成啊,神佛的力量畢竟大。
而南洋這邊的事宜辦得七七八八,他之前在那些使者的帶領之下,拜訪了南洋的那幾個國家。
這年頭南洋的國家窮啊,他們還不會向天朝上國做出些傻逼行爲,畢竟現在沒有狗日的美帝撐腰。
對他們而言,天朝上國就是主,他們就是藩署。
所以,國公爺的團隊,到了哪兒,他們都挺配合的。
國公爺是挑了幾個相對市場潛力比較大的國家,開始建造了天朝一條街,賣的都是天朝上國的瓷器啦,茶葉啦,綢緞等等都是南洋各國會喜歡的。
大客戶都是直接下訂單。
那些一條街什麼的,基本都是賣給普遍的民衆,算是做點小生意,順便打打市場,佔有一下市場。
而現在國公爺面臨的問題就是,過年怎麼過。
基本上,大部分的貴族這邊都搞得七七八八了,因此,都運了貨回京城。
完全可以說是到尾聲了。
他們從京城帶來的貨,也全部賣光,他們早就搭船回京城。
這邊的事,基本是交給了管事在幹。
而國公爺手裡卻有工程項目在跟。
他當然也可以把這個項目讓手下的人來做,畢竟,現在搭上最後一班船迴天朝,大概能在臘月二十三之前到京城。
然後一家團圓,抱抱兩個娃,抱抱媳婦,他出來快一年了,說不想念媳婦那是假的。
可是……
國公爺想了想,提筆寫了封信,然後命手下的人分成兩批。
一批留在南洋,另一批則帶着兩個屬下的骨灰,回京城。
二人死在異鄉,生前不能讓他們回家,也只能死後讓他們安葬在生他們,養他們的家鄉了。
關於二位的死,國公爺也寫了封比較長的信來解釋。
主要是他一共帶走幾十位屬下,可死的兩位,偏偏是容月的同村人,他有點不知道要怎麼解釋。
特別是怕容月以後回村不知道怎麼向村裡人解釋。
容月對村裡的同鄉還是挺看重的。
國公爺也有吩咐過那幾個回去的,倘若他們明年不願意
來,那麼,可以換別的屬下過來。
而那幾個人他們心裡也挺糾結的。
一開始的時候,被國公爺選中,他們覺得,發財的機會來了。
哪怕發不了財,那麼,來過南洋,也算是渡金,以後回國公府也好,回村也好,那都是炫耀的本錢。
可哪裡知道,南洋的日子沒有想像中的這麼簡單。
雖然大軍是做足了準備工作,也做好了一系列的防護措施,不過,還是發生了意外。
他們和原先跟在國公爺身邊的人不同。
那些人,要麼本來就是國公爺的侍衛,要麼是皇帝給國公爺的。
本來就是戰士,他們早就習慣了把生死拋之腦後。
而村子來的那些不同。
所以,倘若他們怕了,國公爺覺得,也是可以理解。
反正容月在國公府也需要熟人做爲助力,那麼,讓他們在府裡也成。
而就在那些人回去的第六天,國公爺卻接到了皇帝讓人送來的聖旨。
聖旨大概的意思皇帝讓國公爺回去。
應該說,頭幾批回去的人,也和皇帝有說過南洋的事。
只不過,他們不像國公爺是全權負責,知道的並不是很詳細。
雖然是帶回了大筆的銀子,可皇帝想知道的更加詳細。
比方說將來的前景如何?
明年的貨物安排如何?
那些人只知道自己負責的,別的一概不知道。
皇帝有些不高興了,再加上聽到說國公爺準備在南洋過年,因爲要建設哪兒的一條街,把事兒給安排妥當。
皇帝雖然欣慰國公爺的負責,不過,他覺得國公爺還是回來過年的比較好。
因此,便下了一道聖旨。
首先是誇獎了一番,然後在京城的國公府裡,賞賜了一堆有的沒的,比方說玉石盆景這類中看不中用的東西。
然後命他的親信去宣旨,順便又叫那個親信在南洋待了三天,看看進程。
皇帝雖然信得過國公爺,不過,更加信得過自己身邊的人。
然後在那個親信的關注之下,國公爺便暫時把南洋的大權交給了副手,然後跟着皇帝的親信上了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