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預料,朝廷的大軍在和契丹匈奴的戰爭裡輸了,尉遲長庚雖然英勇,可也無法在監軍的掣肘和外敵的兇悍中將那些疏於訓練的朝廷大軍都帶回來。
二十萬的人馬只逃回來了不到一萬人。
這個慘敗的消息傳回來的時候,整個京城的暗流都停止了流動。
皇帝兩眼無神,癱瘓了一般坐在龍椅上,一下子彷彿老了十歲,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二十萬大軍,二十萬大軍啊!就這麼沒了?”皇帝看着龍案上的兩份奏章,滿心的怒火,卻不知道該朝誰發。
一份是尉遲長庚八百里加急送來的,裡面將監軍作威作福,胡亂指揮,以致大軍中了契丹匈奴聯軍的埋伏,才導致大軍慘敗的責任推卸的一乾二淨,全都推到了監軍的身上。
另一份同樣是八百里加急,和尉遲長庚的軍報是前後腳送來的,只不過是監軍李孝賢的密摺。裡面說尉遲長庚不聽良言,一意孤行,貪功冒進,這才中了敵人的埋伏,而監軍李孝賢在危急關頭力挽狂瀾,帶領一萬人馬突出重圍,浴血拼殺,斬敵四千餘人,這纔將這一萬殘軍帶了回來,現在大軍停在最後一關玉門關固守,等待救援。
而郭小鳳得到的密報卻不一樣,這是通過郵局系統送回來的,甚至要比皇帝得到的奏章還要早了幾個時辰到的京城。
密報是霍去病寫的,內容和皇帝得到的不一樣,卻更
客觀一些。
尉遲長庚確實是貪功冒進了,這也是監軍逼迫的,大軍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糧食和物資,在邊境停了半個多月,帶去的物資就有點不足了,監軍天天都催促尉遲長庚和敵軍決戰,不然就要向皇帝進諫尉遲長庚畏敵避戰之罪。尉遲長庚沒有辦法,只好輕兵疾馳,追着敵軍交戰,卻被匈奴和契丹的聯軍在松花江設了埋伏,一場大戰打下來,二十萬大軍讓匈奴和契丹的騎兵趕下了江,死傷無數。而監軍李孝賢見勢不妙,帶着一萬後軍就逃了,這更是造成大軍潰逃的主要原因。
其實這裡也有皇帝的問題,國庫空虛,軍餉不足,大軍出發的錢還是朝着郭小鳳借的,郭小鳳一直沒有給全,只給了皇帝不到三百萬兩銀子,這還是分好幾次給的,皇帝得到一點就花一點,眼看那三百萬如同流水一般花沒了,皇帝也急了,要是還不能建功的話,這一千萬兩銀子恐怕都要丟進去,天知道什麼時候能還上,要是真的爲了錢將十三王府邸給抄家了,皇帝的聲望也就徹底沒有了。沒有哪個貴族願意有一個愛抄家的皇帝坐在頭上的。
皇帝也是偷偷給監軍發了密旨,讓他催促尉遲長庚加快決戰,這才造成了今天的後果,所以皇帝看到這兩份奏章,也不好說什麼。
不過,不管怎麼說,這罪過,皇帝都不能自己承擔,所以尉遲長庚和李孝賢都是有罪的,現在看來,尉遲長庚的本事不夠,而李孝賢也
是手伸的太長,跑的又太快。
而兩個人佔據了玉門關之後,既不回來,又不出擊,分明就是在看皇帝的態度,要是皇帝要治罪的話,輕了,兩個人就都回來領罪,要是重了,兩個人就賴着不回來了。
皇帝又擔心這兩個人會開關投降,雖說兩個人的家族都在京中,可要是逼急了,兩個人也不是不可能將家族的生死置之不顧,只顧自己的死活。
要是真的將玉門關丟了,這之後到京城之間都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那可就京城危矣,全國危矣!
皇帝考慮再三,還是決定要將兩個人哄回來再說,而要想讓兩個人回來,就要派人去接替他們守關,而朝中文武百官雖然多,肯去吃苦受累的卻不多。主要的原因就是沒錢,這一次出戰已經讓三百萬兩白銀丟的一乾二淨,再次出戰的話,至少還需要三百萬兩白銀,而郭小鳳和皇帝之間的關係已經趨於緊張,不見得就肯借,加上太后的生日臨近,處處需要錢,國庫日漸空虛,國內又旱災水災不斷,稅收嚴重不足,皇帝也難爲無米之炊!
“沒錢,吃飯的人又這麼多!人家當皇帝,朕也當皇帝,朕怎麼就這麼難啊?”皇帝無語問蒼天,默默無語兩行淚。
蒼天上,只有幾絲雲彩在飄蕩,一隻烏鴉飛過,叫聲彷彿也是窮……窮……窮啊!
一個大臣偏偏還不識趣的說了一句:“皇上要早下決定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