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政治的人,明白有實權就好,其實而無需其名,名需要承擔過多的義務,伊藤就是有這樣的認識。
華皇從來都認爲,伊藤博文是一個政治家,而且是亞洲這個時代,最厲害,最出色的政治家。
德皇威廉一世立刻派人招來俾斯麥,詢問對日本和華國的外交策略,這些事情,威廉一世通常都會支持俾斯麥的看法。
俾斯麥在來之前,已經聽說伊藤博文去找過德皇的事情,同時判斷出,德皇應該私下已經收了日本的好處。
其實,俾斯麥早就設想過日本和華國,德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姿態。
雖然德國在亞洲並沒有勢力,華國成立之後,取消了所有原先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可以說,也觸犯了德國的利益,但是考慮到如果華國被英法剋制,英國在亞洲的利益將繼續膨脹,所有,對於俾斯麥來說,這也的確是一個難題。
德皇和俾斯麥兩個人之前雖然沒有認真討論過對華國的外交問題,但是整個歐洲列強的主流觀點,都是不能讓華國起來。
也許,最綏靖的就是英國人,可偏偏現在華國的對手就是英國人。
“陛下。”俾斯麥接到召喚,不敢耽擱,半個小時之內便趕到了皇宮。
德皇威廉一世,一直在大廳沒有走開過,指了指沙發,“宰相先生,坐下說吧,相信你應該已經知道我有什麼事情要詢問你。”
шωш▪ тTk ān▪ ℃O “是的,陛下大概是要問我對華國和日本的外交政策,我想,我們最好是置身事外爲妙,本來我們在亞洲就沒有勢力範圍,這兩個國家不管誰起來,誰被打下去,對於德國來說,都沒有多少好處,不介入,反而將來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因爲他們很有可能向我們購買裝備,一旦介入,很有可能得罪華皇,也得罪日本天皇,還會得罪英法。”俾斯麥簡明扼要的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德皇威廉一世點點頭,以他對俾斯麥的瞭解,其實在俾斯麥來之前,他就大概想到了俾斯麥可能會這樣回答,德皇指了指桌上的紅色信封,“這是日本人剛剛給我的一筆錢,500萬馬克,他們希望我們支持日本。並且拒絕同華國做軍火生意。”
俾斯麥怔了一下,雖然跟自己想的一模一樣,但是德皇已經收了錢,也說明了德皇的態度,“既然陛下已經想好了要支持日本,我就不再說什麼了,不介入是最好的,支持日本也不會得罪日本,英法這三國,但是陛下要考慮到華國以後會和我們德國外交上交惡。”
“怕什麼?一個東方古國而已,不是說,他們還是農耕社會嗎?”威廉一世奇道。
“不,陛下,據我所掌握的情報,華國雖然推翻原先的清政府,重新統一才兩年的時間,但是發展的很快,尤其是華國的陸軍,在去年擊敗了沙俄的遠東軍隊,奪取了海參崴港口,並且奪取了中亞地區,現在聽說華國還準備介入正在進行的阿富汗和英國之間的戰爭,甚至包括非洲的祖魯戰爭,以及美洲的南太平洋戰爭。他們絕對不是沒有實力的國家,最關鍵的是,建立這樣一個新興帝國的,居然是一個9歲的孩子。”俾斯麥提醒道。
“嗯,這個孩子的事情,我已經聽說過很多次了,這真的是世界政壇的一個奇蹟,怎麼會有這樣的小孩,簡直是神童,聽你這樣說,我覺得,我們更加應該遏制華國的發展纔對,不管德國是否在亞洲有勢力範圍,東方崛起一個像是華國這樣的大國,對於我們德國來說有什麼好處?”威廉一世問道。
“不介入日本和華國的事務,這是上策,如果一定要介入,最好是同華國打好關係,這是中策,請恕我無理,我認爲,幫助日本,或者說在輿論上偏向日本,這是下策。”俾斯麥本來是不想管這事情了的,畢竟德皇已經表態,但是他出於對德意志帝國利益的角度出發,還是覺得自己有責任說出實情的背後。
“這又是怎麼回事?”威廉一世問道。
“19世紀,中國和日本面對同樣的西方文化入侵,同樣經歷了鴉片輸入,不平等條約,半殖民地。結果爲什麼天差地別?19世紀初,西方完成工業革命開始對外擴張,中國和日本基本上是同一時間被打開國門,中國1840年鴉片戰爭被英國撬開,日本1853年被美國炸開。結果兩個國家表現出完全不一樣的態度,日本人各種亂七八糟的改革、變法、革命,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纔開始學習西方的工業化,開始接受外來文化。反過來華國才用了兩年時間,就已經初步完成了工業化,一個拖拖拉拉,繞了一大圈,完成了內部改革,工業化,而且同樣是鴉片輸入也是天差地別,華國這種擁有龐大人口基數的國家,地域廣大,比整個歐洲加起來都要大,單一的民族,單一的國家,單一的政黨,一旦發展起來,速度是很可怕的,陛下有沒有想過,即便是整個歐洲國家都封鎖華國,也不見得能夠阻止他崛起呢?”俾斯麥反問道。
如果是華皇聽到了俾斯麥的這個見解,一定會震驚的嚇一跳,可惜,這種話,俾斯麥只會在私下和德皇單獨說,不會對任何人說。
德皇威廉一世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俾斯麥對華國的評價居然會這麼高,“你真的認爲,一個地域這麼廣大的國家,纔剛剛完成工業基礎,就有能力跟歐洲列強抗衡,要知道,英法,還有我們德國,哪一個不是經歷了上百年的產業革命纔有今天的成績?如果華國真的有你說的這麼厲害,那麼,我覺得,更不能幫助他們。”
“我們在歐洲,同英法不會保持長久的和平,同沙俄不存在和平的基礎,所以,我們如果能夠帶上一個盟友,極大的可能就是奧匈帝國,或者更小的意大利王國或者西班牙王國,再要麼就是巴爾幹半島的小國,在歐洲,我們始終是處於支配地位的,我認爲,華國這種泱泱大國,一旦崛起,聲勢會很驚人,但是也誠如陛下所說的,他的發展速度,快不起來,沒有個50年,無法趕超我們現在的工業技術,但是,他們自保的問題不大,他們在亞洲保持最大國家的影響力的問題,也不會大!所以,跟華國搞好關係,肯定要比跟日本搞好關係,對於帝國的利益更爲有利,當然,兩不相幫,置身事外,這是最上等的策略。”俾斯麥肯定的回答威廉一世。
威廉一世看了看桌上的紅色信封,有點捨不得,“既然跟我們的關係不大,我覺得,能吃多少利益,就先吃多少利益,這樣比較划算。”
俾斯麥嘆口氣,不再說什麼,他真的在很多策略方面,和德皇是有分歧的。
俾斯麥的確是世紀的偉人,看什麼事情,尤其是國際事務,都看的特別的準確!
在國內問題方面,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間的“文化鬥爭”中,與羅馬教廷互相攻擊,最後以雙方互相妥協結束。
再在1878年隨即開始“圍剿左派”,制定《非常法》,以打壓社會民主黨。
但同時間,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來進行攏絡,雖然很多隻屬表面性質,但仍使德國成爲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勞工立法的國家。
可以說,俾斯麥走的每一步,都是相當準確的,最合乎現在的形勢的。
選擇奧地利就決定了當時時局的趨勢,也就決定了後來歐洲外交政策的方針,包括成立三國聯盟在內。
經過大禍之後,到了今日,許多搖擺與危機,不很吸引德國的注意。
俾斯麥只要把成立德意志與奧地利聯盟裡頭的許多動機與反對的動機,詳細說明:是許多動作、用意、感情、解析的一種結果。
我們就不必多在這方面討論,只要略爲觀察1880年前面幾年間的事情就知道了。
俾斯麥重整中歐,他拋棄了自由選擇,他同俄羅斯分開了,他嘗試同英國友好,但他卻不能辦到這件事。
雖然這件事沒成功,但開始時他走了好運,英國不肯加入任何反對法國的聯盟,俄國(原是英國的仇敵)就趨向於同德意志的列強友善的新的三帝聯盟,它是關於分享巴爾幹利益的。
俄國在近東可以自由反對英國,俾斯麥這樣幫助亞歷山大,以滿足他的願望,就能夠破壞俄國和法國的會談。
俾斯麥支持成立德意志、奧地利、意大利三國聯盟,其目的在於阻止意大利與法國聯合,俾斯麥卻不希望意大利有什麼緊要的幫助。
只要“有一個意大利的鼓手拿着三色旗在阿爾卑斯山頂上出現,他就很滿意了。”
三國聯盟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要排除意大利與奧地利兩國間的仇恨。
但是他並不認爲這幾個目的是基本的。
最要緊的目的是維持和平局面,其餘都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