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總裁感到好笑,儘量耐心的用溫柔的語氣道:“你既然知道清政府腐朽孱弱,爲什麼還不明白?華國的軍隊雖然在推翻清廷的當下,不能說是很強,但是就如同一個病重的人,只要在他痛的地方輕輕地打一拳,就能打死。”
曾思平噗嗤一笑,“陛下這個比喻很形象,陛下上課,比我爹爹生動有趣的多。”
“好咯,五分鐘的時間到了,我真的要做事情了。”華皇笑道。
曾思平輕輕地哦了一聲,對着華皇眨了眨眼睛,萌總裁心中一動,不知道爲什麼,居然有想吻一下曾思平的衝動。
華皇原本是喜歡比自己年紀大的女人的,或者可以說喜歡熟一女,以前一直感覺不好意思,生怕別人知道,但回過頭,這幾年對華皇的生活工作也沒有什麼影響,不也照常積極向上。
華皇覺得,男人的喜好是隨着年齡閱歷而變化的,16-22歲可能會喜歡同齡異性,出來社會後,因爲要獨立了,更希望找個姐姐照顧下,然後到了40多歲可能你還會喜歡熟女,又或者你到時你已經對熟女無感,更喜歡蘿莉來了。
華皇現在可以說,既能看見熟一女動人的一面,也能看見蘿莉動人的一面,不知道這又算什麼?
曾思平見華皇盯着自己的粉臉,臉立即羞紅了,“陛下?沒事的話,我出去了?”
萌總裁急忙嗯了一聲,“去吧。”
曾思平噗嗤一笑,“謝謝陛下給我當老師。”
華皇故作成熟的笑了笑,望着曾思平嬌俏的身影,纖細扭動的腰肢,暗道罪惡罪惡,曾思平還太小,怎麼樣也得忍兩年。
華皇剛纔的回答太簡單,其實有點在敷衍曾思平,滿清政權有劣根性,所以寧願給洋人當奴才,也不願買武器武裝軍隊,因爲怕漢兵拿到先進武器推翻滿洲貴族。這頂多只能算一小部分的原因。
華皇給曾思平的答案有點胡扯,事實上,清廷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就立刻認識到了新式武器的厲害,隨即開始購買。
不管是老佛爺還是李鴻章,都是有眼光的。
二三十年以後,洋務運動發展,首先辦起來的也是武器工業,不能說清廷沒有拿錢買槍。
第一次鴉片戰爭裡英軍使用的武器是棕貝絲步槍,是一種燧發滑膛槍,雖然比清軍武器好很多但是絕對不是靠遠程攻擊就能擊敗清軍的。
英軍在戰爭中往往是率先發起白刃衝鋒的,是靠組織紀律和士兵格鬥素質擊敗的清軍。
實際上,當時廣東清軍也有部分裝備了燧發槍,這些燧發槍理論上和英軍的武器是同一級別的。但是裝備燧發槍的畢竟是少數,而且製作工藝和火藥質量很差,大部分清軍武器還是火繩槍,所以這一時期的清軍和列強的武器差距是最大的。
而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廷已經意識到了西洋武器的厲害,開始購買和製作武器。當時對待西方的文明有幾種觀點,有的認爲應該全面抵制,有的認爲應該中體西用,有的認爲可以全面學習西方。但是即使是最頑固的保守派也並不反對西方的武器。
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倭仁倭艮峰,也說過西洋器物除了武器之外一概不必要。注意是除了武器之外,說明清廷上上下下至少有一個共識:洋槍很厲害,要買來!
之後清政府和英法打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已經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左宗棠的楚軍,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都已經扛着夏普斯特和雷明頓膛線槍了,和列強的裝備差距很小了。
此時京旗部隊的神機營、火器營裝備的全是西洋槍炮,但是受限於腐敗的軍制,中世紀軍隊拿再先進的武器也不可能打敗近代陸軍。
第二次鴉片戰爭前,由皇帝下令緊急製造,數月內,僅鎮海炮局就鑄成大小銅炮117門,耗資近11萬兩,效率低得令人髮指。洋務運動開始後,江南製造總局的開辦經費起初爲54.3萬兩,1849年已追加到94.3萬兩。湖北槍炮廠,啓動資金80萬兩。
僅浙江機器局、金陵火藥局、金陵機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山東機器局、江南製造局7家軍工廠,總共投入資金就高達4200多萬兩!
由於洋務大臣們缺乏商業頭腦,盲目購置設備,不但重複引進造成浪費,還時常被外商矇騙。晚清從國外買入艦船不足百艘,竟花去白銀2000萬兩,其間各種黑幕、醜聞不斷。
活動於中國的各外國官員、技術人員爲了本國利益,慫恿清政府大量購買本國武器,德國人工程師要買德國貨,英國官員要買英國貨,性價比感人至極,清政府居然都不能分辨,國家的軍隊建設,絕不僅僅是有錢就能弄起來的。
還有,即便是買來了足夠打長期戰爭的軍火,滿清也不可能打持久戰,持久戰的前提是什麼?人民戰爭。這就意味着什麼,要發動羣衆。然而滿清最怕的是什麼?就是發動以漢族爲主體的人民羣衆。
一旦漢族被髮動了,那滿清的執政根基就會不穩,對於滿清統治者來說,被髮動起來的漢族羣衆的威脅,遠大於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何太平天國剛滅,滿清就忙不迭地要裁湘軍、淮軍等漢族武裝。
清朝閉關鎖國,拒絕外來先進事物,就是爲了保持滿清騎兵不喪失優勢,防止數量很小的滿人,在火器兵器的時代,淹沒在漢人的海洋裡,連個浪都翻不出來。
清朝整個朝代政策的核心,不是中國傳統的治天下,而是爲了保證“一姓之榮辱”,所以慈禧纔會說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樣的話。換做其他朝代,早就被天下人罵死。
不只是敗戰賠款,在原本的歷史中,中法戰爭局勢後來逐漸向清方傾斜,但清廷高層還是放棄了對越南的保護權,並且開放了西南區域對法國的通商,法國勢力逐漸由西南滲透;中法戰爭期間,中日在朝鮮也有衝突,但清廷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還是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條約規定中日兩國在朝鮮擁有同等地位,一旦朝鮮起亂,無論中日皆可派兵。
而朝鮮是大清的藩屬國,根據條規等於清廷變相地放棄了在朝鮮的絕對主導權,朝鮮同時向日本賠款50萬元。
清廷在軍隊建設上有沒有投資?有,而且恰恰是對軍隊的投資帶動了洋務運動。
慈禧在很多情況下都傾向於保守派的意見,唯獨在北洋艦隊的建設上絕對支持李鴻章。太平天國平定後,清廷就有意識地進口洋槍洋炮裝備淮軍和練軍,同時也裁減綠營的規模方便建設練軍;中法戰爭結束,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廷開始進口軍艦,並派遣留學生赴洋進修海軍學務;甲午戰爭結束,新陸軍的訓練立即展開,而八國聯軍入侵,舊式軍隊全軍覆沒,袁世凱着手訓練北洋軍,清廷對北洋軍的投資毫無保留,北洋六鎮是當時中國國內裝備和訓練度最優的軍隊。
說清朝沒有投資武裝部隊,那也是冤枉,清政府末年的財政支出可是大部分投向軍隊建設的。
每一場對外戰爭和談之前,清廷的軍備花費至少都有一千萬兩白銀,兩場鴉片戰爭耗了清政府至少2000萬兩白銀,甲午將整支北洋軍隊賠了進去,李鴻章的淮軍死傷一大半,軍費耗資不知多少,八國聯軍侵華清廷,清廷將保底的武衛軍都交出去了。
清廷有沒有心跟列強來硬的,打長期戰爭?有,但錢花出去了有用才行。國庫見底,敵軍都打到京城來了,平時花重金訓練的軍隊死的死,跑的跑,又沒錢又沒人,想硬也硬不起來。
如果現在讓華國政府替換第一次鴉片戰爭或者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清政府,即便是完全同樣的軍備,但是華國仍然能廢除所有的不平等條約,讓列強佔不到便宜,說到底,還是要一個本身在政治上廉潔爲民的政府才行,清廷是從根子上爛透了。
西方侵略者作爲外來資本商,他們一直追求的是中國的市場,只要中國政府保證打開貿易通道,並且有能力維護市場的穩定,他們甚至樂意爲中國政府提供先進裝備鎮壓民亂。
對於他們而言,當他們發現分割和消滅華夏這麼龐大的國家,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時,培訓代理人成本要低得多。
而且隨着沙俄在遠東勢力的擴大,西方人急需在遠東找到一個有力的盟友壓制俄國,就跟英國人支持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一個道理。
這時候,鎮壓民亂合乎清廷和洋人的利益,於是他們選擇了合作,而洋人中除了毛子,其他國家對中國領土的佔領並不是十分感興趣,無意中也減少了對中國政府其領土主權的冒犯。
清廷手上不是一下子就能拿出幾千萬幾個億的錢,欠款是以海關作保底,年年都要算利息還的,在原本的歷史中,一直還到新中國建立前。
沒有技術支撐,再有錢也搞不來現在華國這樣的軍隊。
先進的政治,先開頭工業基礎,纔有能力進行新式軍隊的建設。
八旗綠營早就腐朽得不能打仗了。湘軍是地主團練,到了華皇出場的時候,也腐朽了。淮軍頭目很快就蛻變爲既得利益的老官僚。
華皇不可能跟曾思平說太多,這些都要靠她自己慢慢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會,曾思平的親小爺爺曾國荃,打下南京的首功是他的。又是曾國藩的弟弟。早年在官場的作爲是公牛衝進瓷器店,但是到了晚年就是個昏庸保守的官僚。
洋務派都是跟洋人打過交道,見識過近代戰爭威力與技術的。
但他們如果想變動整個國人的倫理綱常。他們只敢說中學爲體,西學爲用。
再昏庸一點,就是以仁義爲舟楫,以禮信爲甲冑。這真是當時中國最有權勢官僚的觀點。
應該說能開始買機器,買武器,意識到這個差距,懂得買就是覺醒的開始。已經是晚清最明白的一羣人了。而更有遠見的,則是意識到機器是死的,人才是第一。主張派留學生。
第一批留學生是曾國藩派的。而且大多家境不好。
曾家大公子,曾思平的老爸曾紀澤,造了輪船,在伊犁談判,因爲熟悉國家法與形勢,挽回了大量權益。但是在原本的歷史中,三十五歲就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