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東橋橫跨在泗溪鎮的東溪之上,因此得名。
溪東橋和北澗橋離得很近,因爲地勢更高一點,被當地人叫做“上橋”,它的姊妹橋北澗橋,自然就成了“下橋”。
但“下橋”又是“上橋”的師傅橋,因爲溪東橋其中的一次修建,是由修建北澗橋的主墨的徒弟完成的。
剪不斷理還亂,生生世世的牽絆。
溪東橋是現存廊橋裡面,本體最爲優美,形體最爲舒展的。
橋頂翹腳飛檐,猶如一隻只蜈蚣精在舞動。
橋的兩側有脊獸,爲木製龍形,龍背弓起,頗具吞雲吐霧之勢。
這座橋的始建時間是明隆慶四年。
在清乾隆十年和道光七年,進行了兩次重修。
溪東橋沒有橋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
橋拱上建有廊屋15間,正當中的幾間高起成了樓閣。
屋檐翼角飛挑,屋脊青龍虛繞,有非常明顯的,北方宮廷式建築的特點。
橋頭的附屬建築陳大翁宮和陳夫人殿保存的完好。
和一般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不一樣,泰順的廊橋,都沒有因爲是文物就和人們的日常隔離開了。
超過450年曆史的溪東橋,至今仍是村民們來來往往,駐足納涼的生活場所。
習慣了在博物館裡面,隔着玻璃看文物,或者,遠遠地待在保護區的安全警戒距離,觀賞大自然的偉岸,和古人的奇思妙想。
這種直接走進歷史的感覺,很是特別。
比這種感覺更特別的,是如果你匆匆忙忙,沒有小心留意,你就會覺得,這哪是文物啊,這不過是生活中的幾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