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解放戰爭(一)

爲了實施西南高層制定下的具有戰略意義的軍事動向,張子國密令除新徵召的50萬乙種部隊繼續訓練和就地駐防以外,甲種部隊三個集團軍(第三集團軍是前乙種部隊,他們經過訓練以及對前幾次的西北三省的戰鬥,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經具備甲種部隊的要求)派遣由第一集團軍進駐蒙古。第二集團軍從陝西出發進攻山西、河南和湖北進發一路想東挺進。第三集團軍則有貴州和廣西出發從沿海地帶一路向上匯合第二集團軍,向北方挺進爭取儘早的統一全華夏。

現在的華夏格局很明顯分爲3個方陣,一是以張子國爲首的西南政府、二是以蔣介石爲首的國民政府,三是以張學良爲首的幾十萬東北大軍。

現在雙方都在想把張學良給爭取過來.張子國的第一集團軍,強行穿越蒙古草原在察哈爾以西綏遠以北駐紮。以張學良的東北軍相隔也就幾百公里。

以此同時。世界上的列強們也對這此在華夏的最大一次軍事鬥爭相當的關注。在他們的心理其實是巴不得你們在亂點,多打仗少和平。他們是不願看到一個自己手裡的提款機,脫離自己的手心,去自己造錢發展的,所以他們會想方設法的破壞華夏統一。

經過幾年的內戰,現在華夏就只有這兩股軍閥的存在了,無論他們哪一方獲勝都不是西方列強所願意的,所以他們相當的關注這此的倆個黨派的的鬥爭。

這個局面日本政府也注意到了,對於他們來說華夏人的好內鬥,大日本皇軍就可以趁着他們內戰的機會長驅直下,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就可以全部佔領支那。支那的軍隊不堪一擊,這是全世界都公認的。

同時日本在東北的關東軍在瀋陽挑起事端,強佔我東北,在3個月的時間裡,佔領我東北全線,雖然東北軍在張學良的帶領下拼命抵抗,奈何無論是武器裝備和士兵的作戰能力都無法和日軍相抗衡。最終在犧牲了大量的士兵之後無奈何的撤退至東熱河省和察哈爾省境內。

日本在東北站穩腳跟後,加緊了對華的兵力部署,在短短時間內關東軍在東北的兵力盡達到10萬之多,而且還陸續的從日本本土運送士兵通過朝鮮進駐到東北境內。

日本的這一系列動作使得西南政府高度關注,同時指責日本政府這一行爲屬於侵略行爲。並在國際上提出了強烈的抗議,要求日本軍隊立即退出華夏地界。然而日本政府對西南政府提出的抗議置之不理。仍然大量的陳兵東北境內。

1930年冬,以蔣介石爲首的國民政府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一面大舉進軍西南政府各地。一面又派代表聯繫在東北的關東軍高層。表示東北可以給你們但是你們不能再南下。如果你們還執迷不悟的話,全華夏四萬萬同胞將奮勇抵抗,你們日本本生就是個島國,人口資源有限,你們是死一個少一個。我們華夏就不同了四萬萬人民就是用屍體來填,也會給你們的士兵造成相當大的損失,我想這也是你們所不願看到的吧。

最後關東軍把國民政府代表提出的協議發往日本軍部。經過日本本土高層的一致同意。(日本高層的思路是,你們去打吧,等到兩敗俱傷時,我大日本皇軍就可以出兵南下,一舉攻克華夏坐收漁翁之力了)蔣介石初步到達了想要的結果,在他看來日本人沒什麼好怕的,他們纔多少人,我們華夏有多少人。但是西南那邊的就必須要不留餘力的全部剷除。對於蔣介石來說張子國纔是他的心腹大患。

1931年春。國民黨軍從三個方向10個軍共40餘萬人同是向我解放區攻擊,我各路解放軍奮勇抵抗。

第二集團軍由四川向進軍山西、河南和湖北。第三集團軍由貴州、廣西向湖南廣東挺進。第一集團軍由蒙古草原向山西、河北進攻然後一路向山東和第二路軍匯合再一起南下和第三集團軍匯合。

當國民黨各路軍隊和解放軍交火後,他們發現解放軍的火力威猛,士兵的戰鬥力強。再加上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更加讓他們害怕,給國民黨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解放軍的進攻迅猛,陸空協同作戰,讓缺乏空軍的國民黨軍是一退再退。

戰鬥纔剛開打就進入了一羣人在前面跑,一羣人在後面追,的可笑局面。解放軍的強大是無可非議的,無論是他們的武器也好,還是他們的坦克飛機也罷,這些都不是國民黨軍所能抵抗的了的。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解放軍沒有這些先進的武器裝備。只有同國民黨軍一樣的老式武器。那我解放軍也一樣能戰勝他們,當然也就不會出現這種可笑的局面。

不管從軍隊紀律、集團作戰還是單兵的戰鬥能力這些國民黨軍的士兵都是無法做到的。所以這場戰鬥並不會像國民黨高層預料的那樣,以解放軍的完敗而告終,相反戰鬥剛開始,就發生了這一系列的戲劇性變化是他們所始料未及的。

在他們的預計中,就算局部地區的解放軍部隊打了過來,自己也可以穩步的調整作戰方案以進行對抗或殲滅之。但是現在的局面已經打亂了他們作戰部署,部隊亂不可言,許多從前線跑下來的部隊衝亂了後方部隊的防禦。當他們再次組織起部隊,準備做戰時,看到的是解放軍先頭機械化坦克部隊,由於解放軍採用了類似二戰時,德軍所用過的閃電戰,坦克快速部隊迅速竄插,把敵人進行分割包圍殲滅。

解放軍使用了這套戰術是有效的,但是也是無效的。爲什麼有效呢,因爲坦克部隊確實進行了快速竄插,就像一把利劍直插敵人心臟。把敵人的部署打亂,使我方部隊可以從容的將敵人進行分割包圍將其殲滅。

無效的地方也在這裡,因爲國民黨軍隊裡的士兵幾乎沒多少人看見過坦克,對於他們來說這些只是存在於傳說。當看到這麼多大傢伙向他們衝過來,子彈打不進炮彈打不穿。而且這些個大傢伙還時不時的發射炮彈出來,把國民黨軍隊的防線炸的是稀爛。

當坦克衝了過來,國民黨士兵看着這些個大傢伙,害怕了。一線防禦陣地崩潰,二線崩潰,緊接着越來越多的部隊崩潰逃命。不管軍官們怎麼吆喝,不管戰場執法隊如何擊殺逃跑的士兵,都無法挽回這這種崩潰的行爲。

所以當國民黨軍的前線作戰部隊全線崩潰後,也打亂了解放軍的前線作戰計劃。

當這一消息迅速傳到解放軍前線指揮部時,指揮部經過商討後。決定前線部隊繼續追擊,後方二線部隊迅速前進把衝散的國民黨軍包圍包圍,要求他們對於國民黨軍投降的士兵進行優待政策,誓死反抗的全部殲滅。

命令下達後,二線作戰部隊迅速向前推進,一路上遇到的國民黨軍隊,不是舉白旗投降就是被殲滅。爲了安置俘虜,使得我解放軍推進速度緩慢。第一線作戰部隊的進攻速度讓後勤方面無法跟進。沒辦法,只好大量的派遣飛機進行空投補給。

當三線作戰部隊先後攻克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湖南、廣東、和湖北後。國民政府也就全線回防至江西、福建、安徽和江蘇還有浙江了。

解放軍佔領這七個省歷時三個月時間,給了國民黨致命打擊。由於先前國民黨所投入的大量進攻解放軍的部隊遭到了慘重的代價,有大部分部隊是主動投降的,這樣這些投降的部隊傷亡上要比那些被圍殲的部隊要小的多,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到後來的國民黨所統治的省縮減到這最後五個省後,他們的部隊數量也隨之縮減了一半以上,國民黨軍現有的部隊只有60餘萬人了。

也就在解放軍前線部隊總指揮部準備下達全線進攻消滅國民黨和他的殘存勢力時,一份來自西南政府三軍最高統帥張子國的命令讓全線部隊停止進攻,就地駐防。

解放軍停止了進攻,讓國民黨的高層們和殘餘部隊都送了口氣。這時的國民黨高層同時在想,這解放軍也太厲害了吧,不光是他們的作戰能力,還有他們的武器火力,那是個猛。再有他們的單兵武器,那可都是連發,。就像一挺輕型機槍。

對於解放軍士兵人手一部這種武器所產生的火力壓制是他們國民黨軍所缺乏的和致命的。還沒算上解放軍的重炮,和天上飛的飛機和地上跑的坦克,這樣的仗還怎麼打。誰打的贏這樣的部隊。在他們心裡都紛紛的爲自己的後路想方設法。

對於解放軍部隊停止進攻,這讓許多人很是不解。我們的進攻一切都很順利,國民黨軍的士兵根本和我們不是一個檔次上的,要攻下這華夏的最後幾個省也是輕而易舉的事。爲什麼要停止下來呢?雖然他們有這樣的疑問也很想知道答案,但是軍人的天職是什麼?那就是服從命令。所以他們雖然很想知道答案,但是還是堅定不疑的執行了命令就地駐紮。

1931夏西南政府向全國人民發出公告:宣佈原東北軍張學良部編入華夏人民解放軍。原東北軍改編爲華夏人民解放軍第四集團軍。原東北軍各軍官職務不變。等一系列公告。

同時還公佈了:以蔣介石爲首的國民黨政府和日本侵略者達成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秘密協議條款,並向國民黨官兵提出:要求他們放下武器,向就近的解放軍投降。不要再助紂爲虐了,不要再當華夏的罪人。

我們同是華夏子孫,同是華夏兒女。爲什麼我們要自相殘殺呢?因爲你們的蔣總統他想要獨裁,想要專制,所以他要把槍口對準自己的同胞。國軍的兄弟們難道你們還想跟着這樣實施暴政的政府嗎?還想着替他們這羣披着人皮的狼賣命嗎?國軍兄弟們只要你們放下武器出來投降,解放軍保證你們的安全,並且發放路費讓你們回家。

願意加入我解放軍隊伍的,我們也是敞開大門歡迎你們,國軍兄弟們是時候悔悟了,我們尊重你們的選擇。

當這一消息發出後,全國一片譁然,各界人士紛紛職責國民黨政府這是一種賣國行爲,是可恥的行爲。

這讓原本還在支持國民黨政府的各界人士紛紛轉向了西南政府並表示堅決以國民黨政府劃清界限。許多國民黨官兵也很震驚這一消息,如果解放軍說的都是事實那我們這樣做的確是助紂爲虐,還有解放軍優待俘虜的做法也讓國民黨士兵心裡也有着動搖。

發生這種情況是國民政府所沒有預料到的,現在全國各界人士都對國民政府失去了信心,更是對蔣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政策感到可恥。現在全國人民都自發的組織起來,要求兩黨合作共同抗日。

但是事情已經發展到了這一步,雙方都不可能在心平氣和的坐下來談判了,唯有一方被徹底的殲滅才能讓全國真正的安寧下來。

蔣介石命令自己所剩的60萬軍隊死守剩下的五省,要求軍隊所有官兵與黨國共生死,同患難。然而60萬的軍隊,又有幾個能全力以赴的對黨國盡忠呢?也許除了黃埔軍校出生的軍官們纔有這一想法。

解放軍沒有繼續進攻,蔣介石是大爲不解。在召開的緊急會議上,蔣介石對目前的形式已經無法再冷靜的分析了,他只有讓自己的參謀長和各級將領發表意見,希望能想出一個有效的辦法來解決現在面臨的困境。

會議上各將領也是無言以對,各自抽着煙,愁眉苦臉的樣子。他們都知道現在的局勢已經迴天無力,等待他們的只有滅亡之路。

第49章 全國總動員第27章 抗日戰爭(二)第44章 海戰第28章 抗日戰爭(三)第24章 解放戰爭(三)第23章 解放戰爭(二)第29章 侵華日軍投降第64章 阻擊手對決第1章 外星科技第49章 全國總動員第33章 得償所願第23章 解放戰爭(二)第21章 科技大跨越第69章 科倫坡終結第50章 兩國友誼長存(一)第63章 斯里蘭卡登陸戰第55章 上揚斯克攻城戰(二)第57章 成果研討會第58章 宇宙戰艦的研發第9章 清剿四川軍閥(一)第28章 抗日戰爭(三)第64章 阻擊手對決第33章 得償所願第63章 斯里蘭卡登陸戰第24章 解放戰爭(三)第59章 溫馨和睦第45章 海軍陸戰隊第7章 電腦研發成功了第39章 清剿內亂(一)第28章 抗日戰爭(三)第39章 清剿內亂(一)第25章 收復東北第8章 大開發第46章 萬象戰役(一)第68章 挺進(四)第69章 科倫坡終結第22章 解放戰爭(一)第8章 大開發第41章 清剿內亂(三)第15章 征戰廣西第43章 雙線出兵第45章 海軍陸戰隊第3章 發展(二)第54章 上揚斯克攻城戰(一)第23章 解放戰爭(二)第1章 外星科技第52章 對蘇俄的空戰(一)第2章 發展(一)第61章 特種部隊第65章 挺進(一)第4章 剿匪第18章 解放西北三省第22章 解放戰爭(一)第1章 外星科技第69章 科倫坡終結第10章 清剿四川軍閥(二)第47章 萬象戰役(二)第5章 剿匪(二)第18章 解放西北三省第62章 攻佔安拉阿巴德第25章 收復東北第59章 溫馨和睦第16章 成立西南政府第25章 收復東北第58章 宇宙戰艦的研發第23章 解放戰爭(二)第49章 全國總動員第54章 上揚斯克攻城戰(一)第28章 抗日戰爭(三)第11章 清剿四川軍閥(三)第59章 溫馨和睦第33章 得償所願第4章 剿匪第47章 萬象戰役(二)第18章 解放西北三省第6章 剿匪(三)第34章 戰前準備第10章 清剿四川軍閥(二)第26章 抗日戰爭第3章 發展(二)第7章 電腦研發成功了第26章 抗日戰爭第38章 東南亞戰局第61章 特種部隊第65章 挺進(一)第21章 科技大跨越第18章 解放西北三省第38章 東南亞戰局第57章 成果研討會第13章 勢如破竹(二)第33章 得償所願第61章 特種部隊第1章 外星科技第14章 勢如破竹(三)第20章 震驚了!(二)第66章 挺進(二)
第49章 全國總動員第27章 抗日戰爭(二)第44章 海戰第28章 抗日戰爭(三)第24章 解放戰爭(三)第23章 解放戰爭(二)第29章 侵華日軍投降第64章 阻擊手對決第1章 外星科技第49章 全國總動員第33章 得償所願第23章 解放戰爭(二)第21章 科技大跨越第69章 科倫坡終結第50章 兩國友誼長存(一)第63章 斯里蘭卡登陸戰第55章 上揚斯克攻城戰(二)第57章 成果研討會第58章 宇宙戰艦的研發第9章 清剿四川軍閥(一)第28章 抗日戰爭(三)第64章 阻擊手對決第33章 得償所願第63章 斯里蘭卡登陸戰第24章 解放戰爭(三)第59章 溫馨和睦第45章 海軍陸戰隊第7章 電腦研發成功了第39章 清剿內亂(一)第28章 抗日戰爭(三)第39章 清剿內亂(一)第25章 收復東北第8章 大開發第46章 萬象戰役(一)第68章 挺進(四)第69章 科倫坡終結第22章 解放戰爭(一)第8章 大開發第41章 清剿內亂(三)第15章 征戰廣西第43章 雙線出兵第45章 海軍陸戰隊第3章 發展(二)第54章 上揚斯克攻城戰(一)第23章 解放戰爭(二)第1章 外星科技第52章 對蘇俄的空戰(一)第2章 發展(一)第61章 特種部隊第65章 挺進(一)第4章 剿匪第18章 解放西北三省第22章 解放戰爭(一)第1章 外星科技第69章 科倫坡終結第10章 清剿四川軍閥(二)第47章 萬象戰役(二)第5章 剿匪(二)第18章 解放西北三省第62章 攻佔安拉阿巴德第25章 收復東北第59章 溫馨和睦第16章 成立西南政府第25章 收復東北第58章 宇宙戰艦的研發第23章 解放戰爭(二)第49章 全國總動員第54章 上揚斯克攻城戰(一)第28章 抗日戰爭(三)第11章 清剿四川軍閥(三)第59章 溫馨和睦第33章 得償所願第4章 剿匪第47章 萬象戰役(二)第18章 解放西北三省第6章 剿匪(三)第34章 戰前準備第10章 清剿四川軍閥(二)第26章 抗日戰爭第3章 發展(二)第7章 電腦研發成功了第26章 抗日戰爭第38章 東南亞戰局第61章 特種部隊第65章 挺進(一)第21章 科技大跨越第18章 解放西北三省第38章 東南亞戰局第57章 成果研討會第13章 勢如破竹(二)第33章 得償所願第61章 特種部隊第1章 外星科技第14章 勢如破竹(三)第20章 震驚了!(二)第66章 挺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