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三才之奇門(三)

四法印,又作四法本末、四憂檀那,佛教四法門爲: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靜)。

一切諸行無常,稱爲初法本末!一切諸行苦,稱爲第二法本末!一切諸行無我,稱爲第三法本末!涅槃永寂,稱爲第四法本末!四法印也可以理解爲一切存在都是暫時的,一切暫時的存在都是各種條件和因緣構成的,合成的,執着於建立在這之上的一切情感,感受,感知,色形,都是痛苦的(對五陰的執着)超越一切,舍離一切,無執着於一切,包括涅槃這一概念本身也要被超越。此外,於四法印再加一切法空印,則稱五法印。

諸法的法,是意指無我性的事物,也可以單∷↑萬∷↑書∷↑吧,w◎◆anshub○☆m指事物。但原始佛教中事物只限於無我性的事物,因此諸法與諸行一樣,是指一切現象。

無我亦稱非我、非身。所謂我,已是五蘊的和合體,或者不斷生滅的名色相續流。佛教根據緣起理論,認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體,即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靈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見聞錄中着重論述了佛教的無我論,如無常是苦,是苦者皆無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緣而生,因緣滅則滅。認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會自生,而是種種要素的集合體,不是固定不變的、單一的獨立體,而是種種要素剎那剎那依緣而生滅的。

一般人較容易接受諸行無常,但是,諸法無我則爲外道所不承認,而是佛教所獨有的學說。釋尊當時的外道,都認爲一切事物皆有不生不滅永遠存在的本體。此即是我!提到梵、提到我,都是指它。宇宙的實體稱爲梵,個人的實體即爲我。

在佛教裡,它不能爲人所認識,也無法證明其是否存在,故說是無記。又這些本體和實體,與我們的世界和現象界毫無關係,也無益於修行解脫,因此不應該將此當作問題來探討。佛教該討論的是‘非我’的現象界。在此意義上,諸法無我的法印,就被認爲是佛教獨有的學說。

無我也譯作非我。大乘佛教興起後,使空與空性比使用無我的用語還多。無我與空是同義語。禪宗亦用無這個字,也是同樣的意思。空與無並不是意味虛無。佛教裡常常提到,有關說有論無的存在論與本體論,是佛教禁止探討的,佛教中所謂的空與無,並不含本體論的意義,而是指現象處於空與無的狀態。無我是表示一切現象在無我的狀態。也就是說,無我如前述的非我。非我即非我的狀態。

無我與空是說諸法處於無我、空的狀態。這究竟是什麼涵義?事實上,它具有理論與實踐兩者之間的意義。

無我與空,即無自性即無自己固定本體的性質。亦可說無固定性。諸法並無不生不滅、固定的實體。所謂固定,是與他人無關,孤立而獨立自存的意思。但社會人生的一切都與他人有關係,不是絕對、單一、孤立的存在。而一切皆與時間、空間,或其他事物有所關聯,是相對、相關的存在。

社會、人生也沒有固定的活動,而是有什麼條件就有什麼變化。它是隨着條件的變化,而逐漸地展開的。

其次,實踐上的無我與空,可分爲無所得、無掛礙兩方面來說。無所得即無執着。我們對我、我所(自己與自己的所有物)有所執着,就認爲它是固定常存的,又希望它是固定不變的。而所謂無所得,即沒有我執與我所執,就是無我、空。無掛礙即無礙,也就是無障礙、封滯,而能自由自在地活動。

此即指無所得無執着地進展完成的狀態。無執着則能如法而自由自在活動。孔子所說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無礙自在的無我與空。佛教的理想,在於完成人格,得到日常生活中一切的無礙自在。說佛遊戲三界,也就是指這種境界。

無我與空,是使自己處在空的狀態,因此,其中也就不會有以自己爲中心的貪慾,不會亂嚇唬人、嫌惡人、諂媚人、對人擺架子,也不會輕蔑、怨恨、嫉妒或羨慕別人。時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全體的立場正確地考慮後才行動,也不會騷擾旁人。同時,對人與動物都懷有慈悲憐愍的心。沒有自他的對立,就能擴大的包容別人。無我,終究成了大我。

以上是對無我與空的考察,但理論上,無我是正確、如實地看社會與人生,這可說是緣起與諸法實相的同義語。實踐的無我,是指達到最完美、最充實的人生活動。理論上的無我與空,是實踐無我與空的基礎。佛教最後的目的,就是體驗實踐的無我與空。上所說的五蘊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就是意指理論上、實踐上的空與無我。

涅槃意指吹滅或吹滅的狀態。涅槃即是吹滅煩惱之火。原始經典曾將涅槃的定義說明如下:所有的貪慾滅盡、嗔恚滅盡、愚癡滅盡,此即稱爲涅槃。所謂涅槃寂靜,即是達到無苦安穩的理想境地。

對於涅槃的含意,長期以來,有種種爭論。譬如涅槃可說成滅,也可指佛陀肉體的死滅。說佛死爲入滅,談入滅的經典,而關於入滅的涅槃像、涅槃圖、涅槃會,這些涅槃語都與佛的逝世有關。但這滅是般涅槃,也是圓寂的略稱,也就是指完全的涅槃,即無餘涅槃。

部派佛教,將涅槃分爲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兩種。有餘涅槃是說雖然斷絕一切煩惱且超脫生死,但過去業的果報(即肉體)仍做爲餘依而殘存下來。因此,還不可說是完全涅槃。另一方面,無餘涅槃是斷絕了一切煩惱,也斷絕了餘依的肉體,亦即完全的涅槃,如佛的入滅。般涅槃是完全涅槃。而有餘、無餘的思想是受到了耆那教等外教的影響,也加入了存在論的見解,這是佛教本來所沒有的。

大乘佛教,前面的二種涅槃又加入了自性清淨涅槃與無住處涅槃,成爲四種涅槃。心性即佛性,本來是清淨的,具有常、樂、我、淨的涅槃性質,此佛性即爲自性清淨涅槃。無住處涅槃即指‘因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槃’,也就是不住生死與涅槃,無執着、無住着的真實涅槃。佛的涅槃狀態一定也是如此。

三法印,爲佛法的重要教義;判斷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三印來衡量。若與此三印相違的,即使是佛陀親說的,也不是了義法。反之,若與三印相契合──入佛法相,即使非佛所說,也可認爲是佛法。法是普遍的必然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證實爲究竟正確的;依此三者來印證是佛法,所以稱爲法印。三法印的名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也有於諸行無常下,加諸受皆苦一句,這就成爲四法印了。苦,是覺者對於有情世間的價值判斷,僅是諸行無常印中的含義之一,從事理的真相說,三法印就足夠了。三法印,是於同一緣起法中體悟有此三性,無論學者的漸入、頓入,三法印有着深切的關聯,不能機械的分割。

佛常這樣的問比丘們,比丘!五蘊等是無常否?是無常。無常的是苦否?是苦,若是無常苦變易法,是我我所否?比丘回答道非我我所。

佛即告訴他,比丘!所以這樣的觀察無常、無我,即得解脫。依這類的經文,可見三者是相關而貫通的。三印中的涅槃寂靜,即是解脫,也即是空。

見聞錄中曾有上古時期佛家的詳細記載:諸行空,常空,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法性自爾。一切有爲法的本性是空寂的!空寂的,所以是無常的、無我,所以能實現涅槃。所以經中常說空相應緣起。緣起本是開顯空義的,觀察緣起,悟到它的必然理性,歸於空寂,這是佛陀宣說緣起的方法與目的。

佛說三法印,是從有情自身說,有情是無常、無我、空寂的。印度傳統的、新起的宗教,每以爲生死五蘊身中,或離五蘊身以外,有常住真我。佛以爲有情是緣起的有情,依緣起說,不能不是無常、無我的。無常即是變化不居,換言之,即是生而必滅的。

一般人以環境的適意爲快樂,或以保持心境平和的不苦不樂爲安穩。依佛的慧觀,這也是苦的。此苦,不是憂愁等苦,是無常義。一切的快樂安穩都在不斷的變化;如意稱心,平安恬適,都不是一得永得而可以悠久的,是終歸於滅壞的。無論怎樣的安適,都向此目標前進。有生必有死,有壯必有老,有盛必有衰,因此給以‘無常故苦’的判定。婆羅門所說的常我,是妙樂的。佛反對他,一切無不在變化無常過程中,那還有什麼究竟圓滿妙樂可說?所以說無常故苦。佛說苦就是無我,這因爲我是主宰義,對周圍的一切,能作得主,能自由支配,必如此纔可以名爲我。但有情依蘊、界、處諸法而立,是變化無常的,無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那還能說是我嗎?

第457章 魂印三懸(五)第406章 六界之亂(四)第509章 通天尺(三)第109章 無荒五靈第13章 來戰吧!大塊頭 龍熊第264章 雷靈三聖 二第420章 帝江之心(三)第371章 溟靈十二妖(二)第319章 命運第549章 雪嵐古城第643章 無心幻雲(四)第558章 血脈至寶(一)第362章 風靈之氣(四)第678章 九轉迷蹤陣(二)第137章 出發前的準備第179章 奇陣初成第237章 解封之妖靈古界 四第195章 解封之嗜靈陣 二第327章 重力空間之謎(一)第341章 八門八生死(四)第62章 將計就計第340章 八門八生死(三)第655章 鬼域第55章 密令第447章 幻靈之術(三)第495章 虛無洞府(一)第313章 極限訓練(三)第505章 心境之魂(四)第393章 靈脈之爭(一)第29章 秘術!影隨心動第565章 冥界(一)第103章 暗月星辰第643章 無心幻雲(四)第533章 聖獸精血(一)第493章 生死相依(三)第569章 玄武令(一)第84章 武紀第253章 陰陽之鱈靈妖靈 一第543章 聖獸血脈(二)第317章 赴約、異變、驚喜(二)第535章 血魄靈珠(一)第680章 天地煉獄(一)第559章 血脈至寶(二)第169章 再回墨竹城(二)第695章 絕域(三)第620章 傳承印記之天地初開(七)第547章 吳羣第529章 百倍重力(一)第576章 覺醒血脈之力(四)第45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81章 紫靈石第656章 三才之奇門(一)第168章 再回墨竹城 一第60章 天靈池第199章 解封之紫霄閣外傳 一第66章 鬼牙第567章 靈器之威(一)第648章 記憶之門(三)第570章 玄武令(二)第250章 心魔之黑影虛境 二第567章 靈器之威(一)第273章 血靈池之萬物輪迴 三第220章 解封之魔魂與魔魄 四第662章 幻滅(三)第360章 風靈之氣(二)第519章 幻境迷霧(一)第286章 水火靈陣第545章 無明第507章 通天尺(一)第140章 幻境奇遇 一第264章 雷靈三聖 二第385章 萬里困陣(四)第242章 妖靈古界的秘密 一第640章 無心幻雲(一)第40章 計謀第425章 九層魔塔(二)第149章 體內世界 一第698章 天域(三)第375章 十二天書之酒仙(一)第469章 六界因果(二)第497章 密境資格(一)第683章 天地煉獄(四)第89章 噬心魂丹第294章 年烏骨木之鄔骨族(五)第608章 傳承之力(三)第130章 十二祖巫的來歷第322章 妖靈丹(三)第307章 凡人陣之楓葉居(四)第324章 重力空間(二)第477章 命格(二)第674章 五行魂脈(二)第172章 萬離陣第595章 雲之危(二)第550章 古城之變(一)第330章 八門遁甲修煉之路漫漫(二)第503章 心境之魂(二)第143章 樹靈、花靈、草靈、藥靈 二第217章 解封之魔魂與魔魄 一第652章 隱霧山(四)第630章 幻心決(五)
第457章 魂印三懸(五)第406章 六界之亂(四)第509章 通天尺(三)第109章 無荒五靈第13章 來戰吧!大塊頭 龍熊第264章 雷靈三聖 二第420章 帝江之心(三)第371章 溟靈十二妖(二)第319章 命運第549章 雪嵐古城第643章 無心幻雲(四)第558章 血脈至寶(一)第362章 風靈之氣(四)第678章 九轉迷蹤陣(二)第137章 出發前的準備第179章 奇陣初成第237章 解封之妖靈古界 四第195章 解封之嗜靈陣 二第327章 重力空間之謎(一)第341章 八門八生死(四)第62章 將計就計第340章 八門八生死(三)第655章 鬼域第55章 密令第447章 幻靈之術(三)第495章 虛無洞府(一)第313章 極限訓練(三)第505章 心境之魂(四)第393章 靈脈之爭(一)第29章 秘術!影隨心動第565章 冥界(一)第103章 暗月星辰第643章 無心幻雲(四)第533章 聖獸精血(一)第493章 生死相依(三)第569章 玄武令(一)第84章 武紀第253章 陰陽之鱈靈妖靈 一第543章 聖獸血脈(二)第317章 赴約、異變、驚喜(二)第535章 血魄靈珠(一)第680章 天地煉獄(一)第559章 血脈至寶(二)第169章 再回墨竹城(二)第695章 絕域(三)第620章 傳承印記之天地初開(七)第547章 吳羣第529章 百倍重力(一)第576章 覺醒血脈之力(四)第45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81章 紫靈石第656章 三才之奇門(一)第168章 再回墨竹城 一第60章 天靈池第199章 解封之紫霄閣外傳 一第66章 鬼牙第567章 靈器之威(一)第648章 記憶之門(三)第570章 玄武令(二)第250章 心魔之黑影虛境 二第567章 靈器之威(一)第273章 血靈池之萬物輪迴 三第220章 解封之魔魂與魔魄 四第662章 幻滅(三)第360章 風靈之氣(二)第519章 幻境迷霧(一)第286章 水火靈陣第545章 無明第507章 通天尺(一)第140章 幻境奇遇 一第264章 雷靈三聖 二第385章 萬里困陣(四)第242章 妖靈古界的秘密 一第640章 無心幻雲(一)第40章 計謀第425章 九層魔塔(二)第149章 體內世界 一第698章 天域(三)第375章 十二天書之酒仙(一)第469章 六界因果(二)第497章 密境資格(一)第683章 天地煉獄(四)第89章 噬心魂丹第294章 年烏骨木之鄔骨族(五)第608章 傳承之力(三)第130章 十二祖巫的來歷第322章 妖靈丹(三)第307章 凡人陣之楓葉居(四)第324章 重力空間(二)第477章 命格(二)第674章 五行魂脈(二)第172章 萬離陣第595章 雲之危(二)第550章 古城之變(一)第330章 八門遁甲修煉之路漫漫(二)第503章 心境之魂(二)第143章 樹靈、花靈、草靈、藥靈 二第217章 解封之魔魂與魔魄 一第652章 隱霧山(四)第630章 幻心決(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