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忠誠指揮的山地步兵第二旅直接進入戰略要地騰衝,王勁的山地步兵第一旅則進駐昆明附近開展訓練,如果不是新一軍司令部在恩施的話,龍雲真的以爲高飛是奉了委座密令要解決自己。
以前龍雲聽說過高飛的戰績,但是親眼所見又是另外一回事,龍精虎猛的部隊宛如一陣風一般,山關激流如履平地,就算是滇軍之中最能戰的部隊恐怕與其相比十比一也打不過啊!而且在看看人家手裡的武器,到底是中央軍的嫡系部隊,軍服和是小帆布帶棉布裡子的小夾克,比英國人和法國人的軍服都好看,似乎更加實用,腳上的厚底高幫帆布軍靴更是顯得高了一塊威風凜凜。
至於高飛所部的旅長王勁,龍雲接觸了幾次,感覺到了對方是懷着戒心的,所以也就沒拿熱臉貼冷屁股了,中央軍嫡系部隊的眼裡只有他們的長官和老蔣,其餘的人都完全不放在眼中,龍云爲高飛能夠駕馭如此驍勇善戰並且桀驁不馴的部隊感到佩服不已。
不過高飛的二個旅現在都在自己的地頭上,山地步兵旅的裝備也讓龍雲有一種大開眼界的感覺,七十五毫米野炮、六十毫米、八十二毫米、一百五十毫米迫擊炮一個旅有一百五十門之多,每個步兵戰鬥班配有反戰車步槍和兩挺輕機槍,三支衝鋒槍,一支狙擊步槍,營有戰防炮連和火力連,其火力一個營比滇軍一個旅都要猛,當年龍雲知道張作霖爲了對付日本人準備十比一的兵力,而中蘇同江之戰國內超強的東北軍被蘇軍殺得橫屍遍野,戰鬥力最強的幾個旅都全軍覆沒了,要知道當年東北軍的旅可是大的一萬四千餘人,小的八千人啊!
一直以爲是東北軍太弱,後來滇軍上了戰場,回來養傷的一個旅長親口告訴他,打日本人殲滅戰,至少得準備十五比一的兵力,而且還要持續替換新增部隊進行不間斷突擊,搞了半天自己也是五十步笑百步,自己的滇軍在新牆河一戰中遠不如東北軍所部,高飛的部隊能一比一的打日本人擊潰戰,日軍以十倍兵力猛攻其固守的南昌依然能固若金湯?現在高飛的兩個精銳山地步兵旅就在自己眼皮底下,一個旅可是足額的七千二百人啊!?? 抗日之血祭山河500
這讓自己如何應對?龍雲只能無奈的感慨,有人建議他將第一百七十九師調至昆明,龍雲想了許久還是算了,萬一虎有傷人意?要吃掉高飛這個旅自己最起碼需要五、六個師的兵力發起突然襲擊,現在自己哪裡去調兵?聽天由命了,反正搞出問題老蔣不能怪自己。
陸忠誠的三弟陸國仁是山地步兵第二旅旅部直屬偵察營的突擊偵察連連長,陸忠誠將掩護繪製組的任務交給了三弟陸國仁,命令他們在一週內繪製完整精確的騰衝地圖,全旅官兵在騰衝構築半永久性守備工事。
實際上陸忠誠對高飛的安排也並不過於瞭解,騰衝縣位於雲南省保山行署的西南部,西部與緬甸毗鄰,歷史上曾是古西南絲綢之路的要衝,地勢極爲險要,當年張文光、劉輔國等發動騰越起義,打響雲南辛亥革命第一槍,這裡是典型的人無三分銀,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的地方,據說每年從三月底開始連雨天就要下半年還要多。
在陸忠誠眼中這就是個窮山惡水出刁民的地方,如果不是山地部隊開進,從昆明前往騰衝的道路簡直就是機械化部隊的噩夢,現在爲止山地步兵第二旅的後勤管理處還在運輸物資,徵集騾馬。
而且陸忠誠發覺此地的民族問題遠比恩施還要麻煩,此地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等民族,每個民族的風俗各不相同,各山寨也各不來往聯繫,有的民族甚至還過着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方式?幾乎每戶村民家都有槍,從老套筒到金鉤、水連珠、毛瑟、夏曼利等等,此地的山民將槍械視爲財富,娶親出嫁的陪嫁都是槍,有錢人一把會陪嫁一挺捷克造輕機槍,甚至當地的大土司頭人的女兒選親的時候還配送過迫擊炮,武器是彰顯身份實力的代表。
而陸忠誠要修建主體工事的地方就在擯榔江、棕色河、黑泥潭交匯處,在茂密的樹林中有一處清代建的得勝碉遺蹟,碉外還有一石堡,構成了險要地段的防禦工事,陸忠誠要做的就是將其連成半封閉戰壕和半永久性現代防禦工事,行軍上千裡跑到這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來修理地球?陸忠誠是一臉無奈。
安排部隊與當地保安團接觸之後,在保安團長王二麻子的帶路下,陸忠誠前往拜訪高飛指定拜訪的一位士紳劉楚湘,王二麻子實際就是本地的警察局長兼任保安團長,說是團長,手下不過百十人,其中一半還哈切連天一看就知道是大煙鬼,所以陸忠誠十分不待見,王二麻子也是個知趣的人,該乾的全部安排妥當,不該說的一句不說,都是老江湖了,王二麻子也不是白混的。
不過當陸忠誠的吉普車剛一進城,就被喧鬧的人羣擋住了去路,王二麻子見陸忠誠有些不耐煩於是笑呵呵道:“陸長官有所不知,您是大地方人,又是中央軍嫡系蔣委員長的心頭肉,我們這偏遠小地方的風俗自然不知道了,這是白族新大頭人阿朵的拋繡球武奪夫婿的大日子,也是刀把節!所以城內格外的熱鬧,要不我們環城繞行吧?”
陸忠誠看了一眼如潮的人流,很難想象一個小縣城竟然會如此的熱鬧?這個時候車隊調頭顯然困難許多,只好無奈的點了點頭道:“按原計劃前進,命令警衛排前面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