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科技的軌跡(6)

有自由選擇的地方就有錯誤。在我們將無生命物質從世世代代死氣沉沉的枷鎖中解放出來、賦予它們選擇能力的同時,也給予了它們犯錯誤的自由。我們可以認爲人工智能的每一次新進展都爲錯誤的產生提供新途徑,誘使它們做傻事、犯錯誤。換句話說,科技教會我們如何製造過去不能製造的新型錯誤。事實上,問問我們自己,人類如何製造全新的錯誤,這也許是發現新的選擇機會和自由的最好衡量標準。爲人類基因組排序勢必產生新型錯誤,因此表明我們達到了自由意志的新層次。改造地球氣候的行爲可能也會引發新的錯誤,但隨之而來的將是新的選擇。通過手機和網線實現普遍的實時連接將展現自由選擇的新影響力,但這樣的舉措同時也具有難以置信的犯錯可能性。

所有的發明拓寬了可能事物的範圍,從而增加了產生選擇的因素。而同樣重要的是,技術元素創造了可以展現無意識的自由意志的新機制。無論何時發送電子郵件,數據服務器上看不見的複雜程序決定了郵件以最短延遲時間和最大速度沿着全球網絡快速傳送的路徑。量子選擇也許與這些選擇無關。確切地說,影響它們的是10億個相互作用的決定性因素。因爲很難闡明這些因素,所以那些選擇實際上是網絡的自由意志的決定,互聯網每天都要出現數十億個這樣的決定。

基於模糊邏輯的電子設備產生真實的選擇。它們的微芯片大腦會權衡相互衝突的因素,然後模糊邏輯電路以一種非確定性方式決定何時關閉乾燥器或者把米飯加熱到什麼溫度。很多類型的自適應複雜儀器——例如駕駛波音747的由計算機控制的高端自動駕駛儀——產生了人類和其他生物不具備的新能力,擴展了自由意志的範圍。麻省理工學院的一臺試驗機器人可以運用自己的腦和手抓取網球,比人類的腦手組合反應速度快幾千倍。當這臺機器人決定將手放在什麼位置後,它的移動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我們的眼睛無法捕捉到它的動作。在這裡,自由意志提升到新的速度等級。

當你在谷歌搜索引擎中輸入關鍵字時,它搜索1萬億份網頁後才選擇(“選擇”這個詞用在這裡正合適)它認爲你想要的網頁。沒有人可以列出地球上全部物質。這樣,搜索引擎賦予自由意志超越人類能力的廣度。過去,我們的機器在我們剛想到某種可能性時就將其轉化爲現實,現在它們無須等待我們的指引就可以這麼做。

在未來世界,自動停車的高科技汽車作出的自由意志選擇將會像現在我們停車時的選擇那樣多。科技將在高於今天的層面上實踐不同程度的自由意志。

技術元素首先擴展可行選擇的範圍,接着擴展選擇主體的範圍。新技術影響力越大,它展現的新自由就越多。倍增的選擇與倍增的自由緊密聯繫,世界上具備大量經濟選擇、通信資源以及教育機會的國家往往在自由的可獲取性上也排名較高。但是這樣的擴展也包括可能出現的偏離。使用每一項新技術都意味着可能產生新錯誤。技術元素的發展在很多方面增加了選擇的自由。

共生性

這個星球上超過半數的生物是寄生生物。也就是說,它們生命中至少有一個階段需要依靠其他生物生存。同時,生物學家相信每種生物體(包括寄生生物本身)至少是一種寄生生物的宿主。這使得自然界成爲共生的溫牀。

寄生現象只是廣泛的共生統一體的一個方面。這個統一體的一端是任何生物都依靠其他生物(直接依靠父母、間接依靠非血緣生物)的事實,另一端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物互惠共生,例如藻類和真菌,它們共同構成地衣。在兩端之間的是多種多樣的寄生狀態,其中一些對宿主完全無害,還有一些(例如螞蟻和合歡樹叢)情形中,寄生物能夠幫助宿主。

逐漸加強的共生現象有三個方面貫穿整個進化過程——或者稱爲共同進化過程。

1.當生命進化時,各種生物間依賴性越來越強。最古老的細菌從無生命的岩石、水和火山灰中竭力汲取維持生命所需物質。它們接觸的只是無生命物質。後來,出現更復雜的微生物,例如大腸桿菌,一生都在人的腸內度過,被我們的生命細胞包圍,進食我們下嚥的食物。它們只接觸生命物質。隨着時間的流逝,生物的棲息環境向有生命的系統轉化。整個動物王國就是這種趨勢的典型例子。如果可以從其他生物那裡偷取食物,何必費勁從各種元素中自制食物呢?從這個意義上說,動物比植物更具共生性。

2.當生命進化時,自然界爲物種之間產生依賴性創造了越來越多的機會。每一種成功地爲自己建立生態位的有機體也爲其他物種(所有潛在的寄生物種)提供潛在的生態位。我們以高山草場爲例,蜜蜂作爲區域內新增物種,長期爲番紅花授粉,從而豐富了草場的共生狀態。新物種的出現增加了所有草場生物之間可能的關係。

3.生命進化時,同一物種的成員相互合作的機會增加了。蟻穴或蜂巢這樣的超級有機體是物種內部合作和共生的極端例子。有機體之間更深入的社交是進化過程的防倒退棘輪。一旦產生社會性,就很難再消除。

人類生現了上述三種共生現象。首先,我們的生存顯然依賴於其他生物。我們以植物和其他動物爲食。其次,地球上沒有其他物種像人類一樣利用生物的多樣性和數量來維持健康和繁榮。最後,我們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需要同一物種的其他成員支持自己,從他們那裡學習如何生存,保持神智健全。因此我們具有深刻的共生性,寄生在其他生物內部。技術元素進一步加深了這三種共生狀態。

今天的大多數機器從來不會接觸泥土、水或空氣。我現在用一臺個人電腦敲出這些文字,在這臺電腦中心跳動的微芯片心臟與古人所說的這些要素隔離,被其他人造製品完全包圍起來。這種微型人造品依靠巨型渦輪發電機產生的能量(晴朗的日子裡由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供電)運轉,向其他機器(我的電影播放顯示器)輸出內容。如果幸運,它報廢后會轉化爲寶貴的要素,被其他機器吸收利用。

大量的機器零件從未與人手接觸。它們由機器人制造並裝入各種設備(例如汽車水泵的軸承),這些設備再組合成更大型的科技產品。不久之前,我和兒子拆開一部老式CD播放機。我確信,當激光器保護罩被打開時,我們成爲首批看到內部錯綜複雜的零件的非機械生物,而在那之前只有機器接觸過。

技術元素正在不斷加強人類和機器的共生性。這是令人戰慄的好萊塢科幻大片的主題,但在現實生活中它也表現於100萬個細微之處。很明顯我們正在創造與網絡和谷歌式技術共有的記憶。當谷歌(以及某個後來者)能夠理解普通的口頭提問並被置入我們的服裝中時,我們將迅速吸收這種工具,使之成爲思維的一部分。我們將依賴它,它也會依賴我們——都是爲了繼續存在,不斷提高智能水平,因爲使用這種技術的人越多,它的智能化程度就越高。

有人認爲與技術共生的狀態是可怕的,甚至很恐怖,其實它與我們在長除法運算中使用紙和鉛筆沒有多少不同。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沒有其他技術的幫助,計算多位數除法是不可能的。我們的大腦可沒有與計算機連接,無法僅憑自己的力量完成這樣的運算。我們利用書寫技術和算術技巧除、乘或以其他形式處理大數或多位數。我們可以憑藉腦力做這些事情,但方法必須是想象自己在一張大腦虛構的紙上寫出要計算的問題。我妻子伴隨着珠算長大。算盤是有着4000年曆史的模擬計算器,一種比使用鉛筆更快的計算工具。當週圍沒有算盤時,她還會做相同的事:用手指模擬算盤珠運動,以此得出結果。不知何故,完全依賴科技產品進行加減法運算不會讓我們害怕,但完全依賴網絡來記憶有時會令我們恐懼。

技術元素也在推動機器之間的共生關係。世界遠程通信業務的主體不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流動,而是發生在機器之間。全球非太陽能——也就是說以人類發明的技術方法產生的並在技術元素的管道和電線中流通的能量——接近75%用於搬運、安放和保養我們的機器。大多數卡車、火車和飛機不是運人,而是運貨。大多數加熱和冷卻裝置不是服務於人類,而是爲了物品的養護。技術元素只消耗其能量的1/4來滿足人類的安居、飽食和出行需求;餘下的能量由科技創造,爲科技所用。

在深化技術元素和我們的共生關係方面,我們纔剛剛起步。要駕馭這種互利共存關係——例如使用紙和筆,需要接受教育。以共生性爲方向的外熵趨勢最容易察覺的方面是技術元素對人類社會性的強化。我想簡述這種趨勢,因爲它已迫在眉睫。未來10~20年,技術元素的社會化將是它的一個主要特性,也是人類文明的重大事件。

人與人之間聯繫的加深是一個自然過程。人類羣體開始時僅是共享觀念、工具和創造物,接着發展到協作配合,最後是集體主義。合作的成分逐步增加。

今天,網民的分享意願難以置信地強烈。上傳到臉譜網和聚友網的個人照片數量達到天文數字。毫無疑問,用數碼相機拍攝的照片中絕大部分以某種方式在網上共享。維基百科是合作性共生技術的另一個明顯例子,而且不只維基百科,維客主義整體就是這樣。目前還有145種維客引擎在爲無數網站提供動力,允許用戶合作編寫材料。那樣,人們會在網上進行內容更新、使用地圖定位以及發表觀點半成品。此外,僅美國每月就有60億段視頻在YouTube上共享,同人網站積累了數百萬部同人小說。共享性質的組織還在不斷增加:發表評論上Yelp網,定位找Loopt,書籤站點有Delicious。

共享成爲更高層次的新型社會關係——合作——的基礎。當人們共同爲實現一個大的目標而工作時,這樣的努力導致集體層面合作的出現。Flickr的業餘愛好者不僅分享該網站的超過30億張照片,而且一起爲這些照片分類,貼上標籤和關鍵字。網絡社區裡還有人將照片整理成冊。“創意共享”空間通行證大受歡迎表明,通過共享——如果不是徹底共有的話,你的照片成爲我的照片。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其中的照片,正如巴黎公社的支持者可以使用公社的獨輪手推車。我不必另外拍攝埃菲爾鐵塔的照片,因爲社區可以提供比我自己的攝影水平更高的照片。

進化將共生現象引入生物界,因爲它可以實現雙贏,使個體和集體都獲得收益。今天,數字技術在幾個層面上發生了相同的事情。首先,臉譜和Flickr這些網站的社交媒介工具爲用戶帶來直接收益,允許他們通過各自的途徑給自己的資料添加標籤和書籤,進行分級和歸檔。他們花時間將照片分類,這樣更容易找到老照片。這是個人層面的收益。其次,其他用戶從某人的標籤和書籤等工具中受益。一個人的努力使其他人利用他的照片時更得心應手。從這個意義上看,整個集體與個體同時受益。藉助更加先進的技術,集體努力可以產生附加值。例如,同一旅遊景點從不同角度由不同遊客拍攝的帶標籤快照能夠組合爲展現原拍攝地的令人驚訝的三維圖片。個人絕不會費時費力去製作這樣的圖片。

爲共享型新聞網站工作的嚴肅的業餘創作者奉獻的價值遠遠高於他們作爲個人能夠得到的回報,可是他們仍然堅持奉獻,部分原因是這些合作組織所具有的文化動力。奉獻者個人的影響力超出了單張選票的價值,而社區的集體影響力與奉獻者數量完全不成比例。這就是社會組織的完整意義——總體大於局部之和。這是科技培育的自發性力量。

新增創新技術可以推動點對點式合作發展爲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合作關係。讓我們觀察數百項開源軟件工程中的任意一項,例如維基百科。在這些嘗試中,經過精心調製的共有工具產生高質量產品,其動力來自數千名甚至數萬名成員的協同工作。一項研究表明,每年有6萬人爲FedoraLinux9軟件的發行而傾注精力。全世界目前總共大約有46萬人爲43萬(令人吃驚的數字)個開源項目工作。這幾乎是通用汽車公司員工的2倍,但沒有任何管理層。合作技術卓有成效,儘管很多合作者從未謀面,各自居住的國家也可能相距甚遠。

技術元素向共生性的發展推動我們去追逐一個古老的夢想:在最大限度發揮個人自主性的同時使集體的能力最大化。有誰相信貧苦農民可以從居住在地球另一邊的陌生人那裡獲得100美元貸款——事後還會償還?Kiva就做這樣的事情,這是個採用共生技術的互助貸款服務網站。每一位公共保健專家都自信地宣稱,共享行爲對照片適合,但就醫療保健而言,沒人願意共享自己的醫療記錄。可是PatientsLikeMe這個網站證明,集體行動比醫生和保護心理更有效,在這個網站上,患者收集治療結果,以便改進自己的治療方法。人們越來越習慣分享彼此的觀點(推特)、閱讀的書籍(StumbleUpon)、財務狀況(Wesabe)和一切(互聯網),這樣的習慣正成爲技術元素的基礎。

協同工作不是新鮮事物,不過以前很難在集體層面實現。合作也不是今日纔有,但過去想要實現數百萬人規模的合作並不容易。共享行爲雖然與人類歷史一樣古老,但陌生人之間的共享難以維持。不斷加強的共生性從生物領域到技術元素領域的延伸表明,更加深入的社會性和共生性將會出現。現在我們正藉助科技的力量,跨越各大陸來共同編輯百科全書、創建新媒介和視頻庫、開發新軟件。我們能夠以同樣的方式建造橋樑、大學和特許城市嗎?

20世紀每天都會有人問,自由市場做不到的事情有哪些?我們曾經遇到一長串似乎需要理性計劃或強制管理才能解決的問題,但實際的解決之道卻是市場邏輯令人吃驚的強大創新。大多數情況下,市場解決方案的效果要好得多。最近幾十年很大一部分財富被活躍的市場力量吸收,投入到技術元素的發展中。

現在我們正在對自發形成的共生技術嘗試同樣的策略,運用這些策略滿足人們不斷增加的願望——偶爾用來處理自由市場不能解決的問題,觀察它們是否有效。我們問自己,科技共生性有哪些事情做不到?迄今爲止,結果令人驚訝。幾乎每一次世紀之交,社會化力量——共享、合作、協調、開放性和透明性——的實際作用都被證明比人們想象的還要大。每次我們嘗試運用共生性力量,就會發現它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強大。每次我們徹底改造某件發明,就會提高它的共生性。

美感

第14章 大發展(2)第25章 傾聽科技之聲(1)第31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3)第19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3)第5章 我的疑惑(3)第47章 科技的軌跡(7)第19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3)第34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2)第2章 推薦序二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第50章 科技的軌跡(10)第25章 傾聽科技之聲(1)第15章 大發展(3)第34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2)第38章 尋找歡樂(2)第29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1)第24章 趨同性(4)第45章 科技的軌跡(5)第1章 推薦序一 科技的呼吸和脈動第35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3)第52章 無限博弈(2)第40章 尋找歡樂(4)第44章 科技的軌跡(4)第38章 尋找歡樂(2)第16章 大發展(4)第37章 尋找歡樂(1)第46章 科技的軌跡(6)第52章 無限博弈(2)第43章 科技的軌跡(3)第18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2)第25章 傾聽科技之聲(1)第9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1)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第38章 尋找歡樂(2)第14章 大發展(2)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第2章 推薦序二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第23章 趨同性(3)第24章 趨同性(4)第8章 發明我們自己(3)第20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4)第15章 大發展(3)第38章 尋找歡樂(2)第14章 大發展(2)第24章 趨同性(4)第33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1)第23章 趨同性(3)第27章 選擇必然(1)第14章 大發展(2)第21章 趨同性(1)第44章 科技的軌跡(4)第40章 尋找歡樂(4)第5章 我的疑惑(3)第1章 推薦序一 科技的呼吸和脈動第46章 科技的軌跡(6)第10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2)第1章 推薦序一 科技的呼吸和脈動第22章 趨同性(2)第14章 大發展(2)第10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2)第29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1)第2章 推薦序二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第21章 趨同性(1)第50章 科技的軌跡(10)第40章 尋找歡樂(4)第50章 科技的軌跡(10)第22章 趨同性(2)第9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1)第18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2)第31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3)第19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3)第42章 科技的軌跡(2)第21章 趨同性(1)第2章 推薦序二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第24章 趨同性(4)第48章 科技的軌跡(8)第52章 無限博弈(2)第27章 選擇必然(1)第9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1)第13章 大發展(1)第45章 科技的軌跡(5)第5章 我的疑惑(3)第9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1)第17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1)第4章 我的疑惑(2)第38章 尋找歡樂(2)第5章 我的疑惑(3)第33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1)第26章 傾聽科技之聲(2)第21章 趨同性(1)第28章 選擇必然(2)第21章 趨同性(1)第16章 大發展(4)第24章 趨同性(4)第13章 大發展(1)
第14章 大發展(2)第25章 傾聽科技之聲(1)第31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3)第19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3)第5章 我的疑惑(3)第47章 科技的軌跡(7)第19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3)第34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2)第2章 推薦序二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第50章 科技的軌跡(10)第25章 傾聽科技之聲(1)第15章 大發展(3)第34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2)第38章 尋找歡樂(2)第29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1)第24章 趨同性(4)第45章 科技的軌跡(5)第1章 推薦序一 科技的呼吸和脈動第35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3)第52章 無限博弈(2)第40章 尋找歡樂(4)第44章 科技的軌跡(4)第38章 尋找歡樂(2)第16章 大發展(4)第37章 尋找歡樂(1)第46章 科技的軌跡(6)第52章 無限博弈(2)第43章 科技的軌跡(3)第18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2)第25章 傾聽科技之聲(1)第9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1)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第38章 尋找歡樂(2)第14章 大發展(2)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第2章 推薦序二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第23章 趨同性(3)第24章 趨同性(4)第8章 發明我們自己(3)第20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4)第15章 大發展(3)第38章 尋找歡樂(2)第14章 大發展(2)第24章 趨同性(4)第33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1)第23章 趨同性(3)第27章 選擇必然(1)第14章 大發展(2)第21章 趨同性(1)第44章 科技的軌跡(4)第40章 尋找歡樂(4)第5章 我的疑惑(3)第1章 推薦序一 科技的呼吸和脈動第46章 科技的軌跡(6)第10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2)第1章 推薦序一 科技的呼吸和脈動第22章 趨同性(2)第14章 大發展(2)第10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2)第29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1)第2章 推薦序二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第21章 趨同性(1)第50章 科技的軌跡(10)第40章 尋找歡樂(4)第50章 科技的軌跡(10)第22章 趨同性(2)第9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1)第18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2)第31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3)第19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3)第42章 科技的軌跡(2)第21章 趨同性(1)第2章 推薦序二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第24章 趨同性(4)第48章 科技的軌跡(8)第52章 無限博弈(2)第27章 選擇必然(1)第9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1)第13章 大發展(1)第45章 科技的軌跡(5)第5章 我的疑惑(3)第9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1)第17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1)第4章 我的疑惑(2)第38章 尋找歡樂(2)第5章 我的疑惑(3)第33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1)第26章 傾聽科技之聲(2)第21章 趨同性(1)第28章 選擇必然(2)第21章 趨同性(1)第16章 大發展(4)第24章 趨同性(4)第13章 大發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