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科技的軌跡(5)

20世紀前10年,電動馬達不可避免地開始進入家庭。人們改造這些設備,使之服務於家務勞動。它們與蒸汽機不同,不會冒煙,也不會噴氣或流水。這個5磅重的“大塊頭”只會有節奏地發出嗡嗡聲。就像工廠的情況一樣,這些獨挑大樑的“家用電機”被用於驅動家中所有機械設備。1916年美國鹹美頓公司(HamiltonBeach)的“家用電機”裝有控制6種速度的變阻器,工作電壓爲110伏。設計師唐納德·諾曼(DonaldNorman)指出,西爾斯·羅巴克公司產品目錄上家用電機的廣告價格是每頁8.75美元(相當於今天的100美元)。這種輕便的電機將驅動縫紉機轉動,也可以將它與攪乳器和攪拌機連接(廣告詞“你將發現多種用途”),或者連接緩衝裝置和研磨機(廣告詞“對很多家務活十分有用”)。風扇“可以與家用電機快速連接”,還有打蛋器,可以攪拌冰激凌和雞蛋。

100年後,電機實現了普遍化,並被置於機器內部,從外面看不到。一個家庭不再只有一臺家用電機,而是有數十臺,每一臺都很難看到。電機現在不再作爲獨立設備,而是成爲很多電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們驅動家電產品,充當這些人造自我的肌肉。它們無處不在。在寫作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對所處房間裡所有內置電機進行了非正式統計:

5塊旋轉的硬盤。

3臺模擬磁帶錄音機。

3臺照相機(去掉變焦鏡頭)。

1臺攝像機。

1塊手錶。

1只鬧鐘。

1部打印機。

1臺掃描儀(去掉掃描頭)。

1臺複印機。

1臺傳真機(去掉紙)。

1臺CD播放機。

1臺地板輻射供暖系統泵。

這是我家一個房間裡的20臺家用電機,一座現代工廠或辦公樓裡有數千臺。我們不會想到電機,沒有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即使我們依賴於它們的運轉。它們很少失效,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也沒有意識到公路和電的存在,因爲它們無處不在,通常不會出現故障。我們認爲紙和棉布不屬於技術,因爲它們無處不在,穩定可靠。

除了深嵌性外,普遍性還會產生確定性。新技術的優點總是不明朗。第一代創新技術複雜煩瑣、難以使用,是“某種現在還不能完全發揮作用的東西”——這裡又重複丹尼·希利斯關於技術的定義。新型的犁、水車、馬鞍、燈、電話或汽車只能提供不確定的優點,卻會帶來確定的麻煩。即使某項發明得到優化,當它首次被引入新地區或新文化時,仍然需要保留舊習慣。新型水磨也許可以減少工作所需的水量,但是還需要不同類型的難以尋覓的磨石,否則將磨出不同質量的麪粉。新型犁也許能加快耕種,但需要後撒種子,這樣就破壞了古代傳統。新型汽車也許可以行駛更遠距離,但穩定性降低;也許油耗效率更高,但最大行程縮短,這改變了駕駛和加油方式。新技術的首版幾乎總是僅僅略微強於它想要取代的舊技術。這可以解釋爲什麼只有少數熱情的先驅傾向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因爲新技術將帶給使用者的主要是麻煩和未知後果。隨着創新技術的改進,它的益處和先進程度將被前期用戶挑選出來展示給大家,同時不確定性減小,於是這項技術得以傳播。這樣的推廣既不是立刻發生的,也不穩定。

因此,每一種技術的生命週期內都有這樣的階段:因該技術而受益頗多的人和無緣該技術的人並存。有些個人或社會第一個冒險接受未經驗證的槍、字母表、電力、激光眼科手術,他們獲得的確定收益是循規蹈矩者所無法獲得的。這些收益的分配也許取決於財富、特權、幸運的地理位置以及。興盛期和衰落期的劃分最近也是最顯而易見的一次展現發生在20世紀末,當時互聯網方興未艾。

互聯網發明於20世紀70年代,起初產生的收益極少。它的主要用戶就是它的發明者,一小羣精通編程語言的專業??士。它的作用就是自我完善的工具。從誕生那一刻起,互聯網的建設目的就是爲了使這些專業人士談論互聯網理念時有更多實質性內容。同樣的,第一批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廣播的主要內容是關於非專業無線電通信的探討;早期民用波段無線電臺全是關於民用波段的討論;最早的博客交流的是如何寫博客;微博出現的前幾年裡,用戶都在研究如何使用微博。20世紀80年代早期,掌握了網絡協議的深奧指令的技術先驅們爲了找到有興趣探討這種工具的同道中人,移師到處於萌芽狀態的互聯網上,並告訴他們的書呆子朋友們。可是互聯網被其他所有人忽視了,他們認爲那不過是少數青春期男孩的業餘愛好。互聯網的連接費用不低,打字需要耐心和技能,處理難以理解的技術語言需要強烈的意願,除了執著於此的人,幾乎沒有其他人在線。它對大多數人都缺乏吸引力。

可是一旦早期使用者修改和完善這種工具,賦予它漂亮的外表和點擊式界面(萬維網),它的優勢就越來越明顯,吸引力逐漸增大。當數字技術的巨大收益逐漸浮出水面時,如何解決一部分人無法享受這種收益的問題給人類提出了挑戰。這項技術仍然價格高昂,需要個人電腦、電話線、按月交費,但是使用者從網絡分享的知識中獲得了力量。專業人士和小企業抓住了它的潛力。從全球範圍看,這種向世人傳播力量的技術的初期用戶是具有其他很多相同條件的人羣:汽車、和平生活、教育、工作和機會。

作爲提升個人素質的工具,互聯網的影響力越明顯,數字鴻溝就越顯而易見。一項社會學研究認爲,有“兩個美國”並存。一個美國的公民是窮人,無錢購買電腦,而另一個美國的公民是配備了個人電腦的富人,他們是數字技術的受益者。20世紀90年代,當時像我這樣的科技擁護者正在推動互聯網的發展,我們經常被問到:如何面對數字鴻溝問題?我的答案很簡單:順其自然。我們沒有必要做任何事,因爲諸如互聯網這樣的技術的自然發展歷程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享受不到科技收益的人暫時處於劣勢,但是科技力量將會解決這個問題(而且不止於此)。讓其餘地區連通網絡將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利益,這些地區也熱切盼望加入全球網絡,以至於他們爲電信建設支付的費用已經超過數字技術發達地區(前提是他們可以獲得此類服務)。而且,計算機和網絡接入的成本正在逐月下降。當時,美國多數窮人擁有電視機,按月支付有線電視費用。購買電腦並聯網的花費不再昂貴,很快就低於電視支出。10年間,全部的必需費用下降到只要100美元就可以購買筆記本電腦。過去10年出生的人一生當中將會見證某種電腦(說具體點,就是帶有網絡連接器的電腦)只需5美元的時刻。

按照計算機科學家馬文·明斯基的說法,這不過是“先有和後有”的問題。技術先行者(早期用戶)爲幾乎無法工作的初期劣質技術版本付出了太多代價。這些先行者購買首批稀奇古怪的新產品,用自有資金爲後期用戶提供價格更低廉、性能更優良的版本,後者將在不久後獲得極其便宜的產品。從本質上說,先行者代替後來者爲技術進化提供資金支持。富人提供資金,爲窮人研發便宜的技術,這難道不應該嗎?

我們看到這種“先有和後有”週期在手機領域表現得更爲明顯。最早的手機比磚塊大,極其昂貴,性能一般。我記得一位很早使用手機的技術員朋友花費2000美元購買一部早期的手機,他外出時,會將手機裝在專門定製的手提包裡。我不太相信所有人都會爲了一個看似更像玩具而不是工具的物品花費這麼多錢。當時,很難想象20年內會出現下述情況:這臺2000美元的裝置將便宜到可以用後即棄,體積小到可裝入襯衫衣兜,普及程度高到印度環衛工人也會擁有一臺。當連接互聯網對加爾各答的街頭流浪者而言尚屬遙不可及時,科技固有的長期趨勢已朝着網絡普遍使用的目標前進。事實上,這些“後有”國家的手機普及狀況在很多方面優於美國的“先有”系統。於是,手機成爲“先有和馬上就有”的例子,在這樣的例子中,後期使用者更快地獲得了移動電話的理想收益。

對技術最激烈的批評仍然集中在暫時的技術鴻溝上,不過這個脆弱的界線給社會造成了困擾。常見事物和普遍事物之間、後期使用和“全體使用”之間的分界是科技發展的重要起點。當批評者質問我們這些互聯網的捍衛者,我們計劃怎樣解決數字鴻溝問題時,我回答“順其自然”,然後回擊道:“如果你們想要表現自己的憂國憂民,不要擔心那些現在還不能上網的人。他們會蜂擁而至,速度比你們想象的還要快。相反,你們應該擔心我們如何面對人人都上網的情況。當互聯網的60億用戶同時發送電子郵件時,當沒有人下線、不分日夜時刻在線時,當一切都實現數字化、不存在線下事物時,當互聯網無處不在時,我們應該怎麼應對。那將產生值得擔憂的預料不到的後果。”

今天,面對DNA排序、衛星導航定位、極爲便宜的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甚至營養問題時,我會說同樣的話。不要擔憂那些沒有通過光纖電纜與自己學校的網絡連接的人,要擔憂人人都這麼做時會發生什麼情況。我們過於關注那些食物匱乏的人,卻忽視了思考人人食物充足的情況。一些鮮有人問津的技術可能表現過它們的主效應,但是除非這些技術滲透到某個文化中,否則次級、三級效應不會顯現出來。科技的大部分讓我們感到恐慌的意外結果通常後來被普遍接受。

大多數正面事物也是如此。人們認爲,在下面這些具有生命親和力的可擴展技術中,內嵌的普遍性趨勢是最常見的:通信、計算、社會化和數字化。它們的後續可能性似乎無窮無盡,可以融入到物質中的計算內容和通信內容似乎是無限的。迄今爲止,人類的發明沒有一項可以達到我們所說的“足夠智能”的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此類技術的普遍性永遠無法滿足。它不斷地朝着普遍存在這一目標延伸,與其他所有技術一道在通向普遍性的軌道上前進。

自由

與其他事物一樣,我們的自由意志不是獨一無二的。潛意識的自由意志下的選擇存在於動物的原始行爲模式中。每種動物都有基本需求,它們會作出選擇來滿足這些需求。可是自由意志甚至先於生命出現。一些理論物理學家——包括弗里曼·戴森(FreemanDyson)——認爲自由意志在原子似的粒子中出現,因此自由選擇誕生於大爆炸的高溫中,自那以後持續擴展。

戴森提到一個例子:亞原子粒子衰變或改變自旋方向的那一刻應當被視爲自由意志控制的行爲。這有可能嗎?嗯,那種宇宙粒子的其他微觀運動絕對是由之前的位置或狀態預設的。如果知道粒子在什麼位置以及它的能量和運動方向,就可以精確無誤地預測下一次運動中它將出現在哪裡。這種完全遵循前態預設路徑的規律是“物理法則”的基礎。然而粒子自發分解爲亞微粒子、放射能量是不可預測的,也不是物理法則預先決定的。我們往往把這種衰變爲宇宙射線的現象稱爲“隨機”事件。數學家約翰·康威認爲,隨機數學和決定論邏輯都不能合理解釋宇宙粒子的突發衰變或改變自旋方向,他還出示了相關證據。唯一能解釋這種現象的數學或邏輯選擇只有自由意志。粒子的選擇方式與自由意志產生的最細微的量子位何其相似。

理論生物學家斯圖爾特·考夫曼認爲,這個“自由意志”是宇宙神秘的量子本質的產物,具有這種本質的量子粒子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或者同時表現波粒二象性。考夫曼指出,當物理學家向兩道並排的極小狹縫發射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光子時(這是一項著名實驗),光子或者以波的形式或者以粒子的形式通過狹縫,但不能同時以這兩種形式通過。光子必須“選擇”它要展現的形式。但是這個被多次操作的實驗反映出不可思議、頗具說服力的現象,即波粒二象性只是在光子穿過狹縫並在另一端測量到之後才選擇表現形式(要麼光波要麼粒子)。根據考夫曼的解釋,原子從未定狀態(被稱爲量子脫散)轉變至既定狀態(量子相干)是一種選擇,並且是人類大腦的自由意志的來源,因爲這樣的量子效應出現在所有物質中。

約翰·康威寫道:

有些讀者也許反對我們使用“自由意志”這樣的詞彙描述粒子反應的非決定論。我們將自由意志賦予基本粒子的刺激性言論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因爲我們的理論斷言,如果實驗具有某種自由性,那麼粒子也具有完全相同的自由性。是的,我們自然認爲後一種自由性是我們的最終解釋。

粒子固有的量子選擇產生的微粒被生命導致的組織數量的劇增所放大。宇宙粒子自發的“遵從意志的”衰變也許會發生在細胞中,並且很快引發細胞DNA分子的高度有序結構的變異。假設這樣的衰變將一個氫原子趕出了胞嘧啶的基地,接着偶然意願(生物學家用以指代隨機變異)可能產生新型蛋白質序列。當然,大多數量子選擇只會加快細胞死亡,不過幸運的是,變異將賦予整個有機體生存優勢。由於???利屬性被DNA系統保留並利用,因此自由意志的正面效應可以累積起來。受到意志控制的宇宙射線還會導致神經元突觸放電,將新信號(意識)引入神經系統和腦細胞中,其中一些信號隨機地推動有機體完成各種任務。這些細微的被動“選擇”也被複雜的進化體系捕捉、保留和放大。粒子的自由意志產生的變異相互融合,在數十億年裡使有機體進化出更多感覺器官、更多分支和更多自由度。與往常一樣,這是良性的自放大循環。

隨着進化過程的深入,“可選擇性”也在增加。細菌有幾個選擇——也許移居到食物上,也許自我分解。浮游生物更加複雜,細胞機體更健全,選擇也更多。海星可以揮舞它的胳膊,擺脫敵手或與之搏鬥,選擇獵物或夥伴。老鼠一生中有100萬個選擇,它擁有更多可運動的身體部位(鬍鬚、眼球、眼瞼、尾巴、腳趾)和更廣泛的展示意志的環境,生命也更長久。更高的複雜性增加了潛在選擇的數量。

一個大腦自然是選擇工廠,不斷創造新的選擇。“有更多選擇,就有更多機會,”哈佛大學科技哲學家伊曼紐爾·梅塞納(EmmanuelMesthene)斷言,“機會越多,自由就越多;自由越多,我們的人性就越豐富。”

製造廉價的、普遍存在的人造大腦的一個重要影響是給人類創造的環境注入更高層次的自由意志。當然,我們已經給機器人安裝了大腦,但是我們還會給汽車、座椅、門、鞋子和書本添加簡單的自主選擇智能裝置。這樣的舉措將擴大有自由選擇能力的事物的範圍,即使這些選擇只是粒子級的。

第9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1)第46章 科技的軌跡(6)第23章 趨同性(3)第14章 大發展(2)第51章 無限博弈(1)第12章 外熵的擴展(2)第33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1)第43章 科技的軌跡(3)第37章 尋找歡樂(1)第6章 發明我們自己(1)第36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4)第18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2)第34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2)第30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2)第12章 外熵的擴展(2)第40章 尋找歡樂(4)第8章 發明我們自己(3)第37章 尋找歡樂(1)第3章 我的疑惑(1)第39章 尋找歡樂(3)第42章 科技的軌跡(2)第3章 我的疑惑(1)第16章 大發展(4)第29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1)第45章 科技的軌跡(5)第12章 外熵的擴展(2)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第44章 科技的軌跡(4)第28章 選擇必然(2)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第15章 大發展(3)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第24章 趨同性(4)第30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2)第20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4)第49章 科技的軌跡(9)第8章 發明我們自己(3)第17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1)第3章 我的疑惑(1)第50章 科技的軌跡(10)第5章 我的疑惑(3)第47章 科技的軌跡(7)第50章 科技的軌跡(10)第4章 我的疑惑(2)第21章 趨同性(1)第13章 大發展(1)第31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3)第19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3)第1章 推薦序一 科技的呼吸和脈動第51章 無限博弈(1)第13章 大發展(1)第12章 外熵的擴展(2)第34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2)第38章 尋找歡樂(2)第45章 科技的軌跡(5)第21章 趨同性(1)第11章 外熵的擴展(1)第5章 我的疑惑(3)第41章 科技的軌跡(1)第45章 科技的軌跡(5)第4章 我的疑惑(2)第29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1)第22章 趨同性(2)第22章 趨同性(2)第47章 科技的軌跡(7)第23章 趨同性(3)第44章 科技的軌跡(4)第21章 趨同性(1)第10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2)第5章 我的疑惑(3)第25章 傾聽科技之聲(1)第30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2)第21章 趨同性(1)第14章 大發展(2)第5章 我的疑惑(3)第6章 發明我們自己(1)第3章 我的疑惑(1)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第34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2)第29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1)第31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3)第31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3)第15章 大發展(3)第12章 外熵的擴展(2)第36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4)第25章 傾聽科技之聲(1)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第37章 尋找歡樂(1)第38章 尋找歡樂(2)第19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3)第11章 外熵的擴展(1)第2章 推薦序二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第8章 發明我們自己(3)第52章 無限博弈(2)第14章 大發展(2)第31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3)第5章 我的疑惑(3)第25章 傾聽科技之聲(1)
第9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1)第46章 科技的軌跡(6)第23章 趨同性(3)第14章 大發展(2)第51章 無限博弈(1)第12章 外熵的擴展(2)第33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1)第43章 科技的軌跡(3)第37章 尋找歡樂(1)第6章 發明我們自己(1)第36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4)第18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2)第34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2)第30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2)第12章 外熵的擴展(2)第40章 尋找歡樂(4)第8章 發明我們自己(3)第37章 尋找歡樂(1)第3章 我的疑惑(1)第39章 尋找歡樂(3)第42章 科技的軌跡(2)第3章 我的疑惑(1)第16章 大發展(4)第29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1)第45章 科技的軌跡(5)第12章 外熵的擴展(2)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第44章 科技的軌跡(4)第28章 選擇必然(2)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第15章 大發展(3)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第24章 趨同性(4)第30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2)第20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4)第49章 科技的軌跡(9)第8章 發明我們自己(3)第17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1)第3章 我的疑惑(1)第50章 科技的軌跡(10)第5章 我的疑惑(3)第47章 科技的軌跡(7)第50章 科技的軌跡(10)第4章 我的疑惑(2)第21章 趨同性(1)第13章 大發展(1)第31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3)第19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3)第1章 推薦序一 科技的呼吸和脈動第51章 無限博弈(1)第13章 大發展(1)第12章 外熵的擴展(2)第34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2)第38章 尋找歡樂(2)第45章 科技的軌跡(5)第21章 趨同性(1)第11章 外熵的擴展(1)第5章 我的疑惑(3)第41章 科技的軌跡(1)第45章 科技的軌跡(5)第4章 我的疑惑(2)第29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1)第22章 趨同性(2)第22章 趨同性(2)第47章 科技的軌跡(7)第23章 趨同性(3)第44章 科技的軌跡(4)第21章 趨同性(1)第10章 第七王國的歷史(2)第5章 我的疑惑(3)第25章 傾聽科技之聲(1)第30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2)第21章 趨同性(1)第14章 大發展(2)第5章 我的疑惑(3)第6章 發明我們自己(1)第3章 我的疑惑(1)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第34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2)第29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1)第31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3)第31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3)第15章 大發展(3)第12章 外熵的擴展(2)第36章 阿米什改裝者的經驗(4)第25章 傾聽科技之聲(1)第7章 發明我們自己(2)第37章 尋找歡樂(1)第38章 尋找歡樂(2)第19章 註定的發展方向(3)第11章 外熵的擴展(1)第2章 推薦序二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第8章 發明我們自己(3)第52章 無限博弈(2)第14章 大發展(2)第31章 郵包炸彈客言之有理(3)第5章 我的疑惑(3)第25章 傾聽科技之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