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

bookmark

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把發展特別是生產力的發展作爲自身的不懈追求。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就把以革命的方式掃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制度作爲主要任務,同時提出了新民主主義建設的思想。由於當時我黨的工作中心在農村,農村是中國革命的大後方,因此,進行新民主主義建設,最緊要的是搞好農村建設,把落後的農村改造成爲先進鞏固的根據地,這是奪取全國勝利的正確途徑。毛澤東認爲,在農村和戰爭條件下,根據地首先應重視發展生產力。只有生產力發展了,根據地纔會在自給自足的基礎上進行長期的民族革命戰爭,爭取最後勝利。他還提出,一定要採取適當的步驟和辦法,幫助人民發展農業、畜牧業、手工業、鹽業和商業,使人民在有所失的同時又有所得,並且使所得大於所失,這樣人民才能支持長期的革命戰爭。隨着實踐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又把根據地建設的思想發展爲新民主主義國家建設的思想。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全面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闡明瞭其發展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爲解決發展問題指明瞭正確的方向和途徑。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我黨又及時提出進行黨的工作重點的根本轉變,即由以農民爲主要依靠力量、以農村根據地爲依託,以武裝鬥爭推翻反動統治、奪取政權、解放生產力爲主要任務,轉到以城市爲中心、以工人階級爲主要依靠力量、以大規模經濟建設、發展生產力爲主要任務。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全國範圍內及時開展了新民主主義建設。當時,我黨確定的中心任務就是迅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並要求其他各項工作都圍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我們不僅取得了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等政治運動及多方面民主改革的勝利,而且迅速醫治了戰爭創傷,全面恢復和發展了國民經濟,促進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國民經濟全面恢復和初步發展的基礎上,我黨決定從1953年起開始實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的主體,是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同年,又提出了以“一化三改”爲主要內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即便是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我們也沒有因爲進行生產關係的重大變革而使生產力遭到破壞,相反卻使之大幅度增長。據統計,到1957年,“一五”計劃各項指標大都大幅度超額完成,中國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產量超過建國前最高水平,其中工業

生產的成就超過了舊中國一百年的總和。

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後,毛澤東又根據我國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變化,及時地提出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爲在新的生產關係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提出要由革命轉向建設,轉向文化革命和技術革命,並要求全黨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努力學習不熟悉的東西。這是對我黨在社會主義階段的歷史使命的正確把握,也是對發展問題的科學認識。毛澤東發表的《論十大關係》等光輝著作,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標誌着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在全國全面鋪開。在中共八大上,我黨又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的社會主要矛盾,提出了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迅速發展生產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當然,後來由於黨內“左”傾錯誤思想的滋生和氾濫,導致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一度偏離了發展這一主題,特別是由於大搞特搞階級鬥爭,使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長期處於徘徊乃至停滯狀態,使人民的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應有的提高。正如鄧小平所說的:就整個政治局面來說,是一個混亂狀態;就整個經濟情況來說,實際上是處於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農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產力沒有多大發展。這其中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

“**”結束後,鄧小平以廣闊的世界眼光,把握住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比較我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同時總結我國及蘇東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上的失誤和教訓,深刻認識到了發展的重要性,並從社會主義制度生死存亡的高度,鮮明地提出了發展問題。鄧小平指出,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結果,歸根到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重申了中共八大提出的關於社會主義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的正確論斷,並且糾正了過去的錯誤傾向,突出強調了生產力對於生產關係的決定作用,認爲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變革和完善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狀況,必須有利於生產的發展。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並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們的任務是要根據我國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在每一個階段上創造出與之相適應和便於繼續前進的生產關係形式。到1987年黨的十三大召開,我黨對生產力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又出現了歷史性突破。在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規劃下,中國進入了全面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新的實踐中,鄧小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既繼承前

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道路,形成了新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而鄧小平理論所回答的核心問題就是發展問題,特別是發展生產力的問題。不言而喻,鄧小平科學發展理論的問世及其指導下的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發展問題的高度重視及解決發展問題的超強能力。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推進,我們正處於由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深刻轉變中。知識經濟是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它的特點是:科學技術的開發日益成爲知識經濟的基礎;信息和通信技術在知識的發展過程中處於中心地位;服務業在知識經濟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人力的素質和技能成爲知識經濟實現的先決條件。正是在順應全球化發展趨勢和知識經濟時代特徵的基礎上,以江澤民爲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着眼於知識經濟時代的新特點,在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思路。其突破性的成就表現爲:在經濟發展模式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在發展的源泉上,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源泉;在發展道路上,強調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發展動力上,確認了發展科技和教育是興國之根本。顯而易見,江澤民的發展思想是和全球化、知識經濟的時代潮流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它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江澤民上述發展思想的集體體現。近10年來,在世界經濟發展相對低迷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繼續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堪稱世界經濟舞臺上的一枝獨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和國際威望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早已在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目前正在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鬥。所以這一切,得益於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指導,得益於中國共產黨對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孜孜以求。

總之,回顧我黨80多年的歷程可以看到,貫穿於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一條主線,就是始終代表着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堅定不移地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不懈奮鬥。中國共產黨80多年的發展壯大史,就是黨領導中國人民,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踐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奮鬥史。

(本章完)

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四、堅持走和平崛起之路第一章 前車之鑑:認識和處理髮展問題上的歷史教訓_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四、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羣、幹羣關係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三、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構築社會安全網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構築社會安全網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四、“以人爲本”爲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四、“以人爲本”爲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啓示二、以全面現代化爲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二、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永葆活力和先進性的源泉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爲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二、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永葆活力和先進性的源泉二、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的關係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四、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羣、幹羣關係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一、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超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教訓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二、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永葆活力和先進性的源泉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一章 前車之鑑:認識和處理髮展問題上的歷史教訓_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二、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啓示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一、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爲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第一章 前車之鑑:認識和處理髮展問題上的歷史教訓_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啓示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二、共產黨人對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軌跡三、充分調動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二、以全面現代化爲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啓示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動力的基本觀點二、以全面現代化爲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三、充分調動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啓示一、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超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教訓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一、以經濟增長爲中心的發展觀(1949—1978)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爲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分割體制與二元結構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一、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二、共產黨人對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軌跡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一、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動力的基本觀點第一章 前車之鑑:認識和處理髮展問題上的歷史教訓_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二、共產黨人對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軌跡二、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的關係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三、歷史性的成就與現實的危情一、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分割體制與二元結構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一、科學借鑑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三、充分調動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科學借鑑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一、以人爲本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追求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三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制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四、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羣、幹羣關係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一、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四、“以人爲本”爲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
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四、堅持走和平崛起之路第一章 前車之鑑:認識和處理髮展問題上的歷史教訓_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四、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羣、幹羣關係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三、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構築社會安全網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構築社會安全網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四、“以人爲本”爲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四、“以人爲本”爲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啓示二、以全面現代化爲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二、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永葆活力和先進性的源泉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爲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二、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永葆活力和先進性的源泉二、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的關係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四、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羣、幹羣關係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一、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超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教訓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二、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共產黨永葆活力和先進性的源泉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一章 前車之鑑:認識和處理髮展問題上的歷史教訓_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二、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啓示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一、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爲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第一章 前車之鑑:認識和處理髮展問題上的歷史教訓_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啓示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二、共產黨人對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軌跡三、充分調動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二、以全面現代化爲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啓示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動力的基本觀點二、以全面現代化爲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三、充分調動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啓示一、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超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教訓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一、以經濟增長爲中心的發展觀(1949—1978)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爲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分割體制與二元結構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一、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二、共產黨人對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軌跡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一、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動力的基本觀點第一章 前車之鑑:認識和處理髮展問題上的歷史教訓_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二、共產黨人對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軌跡二、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的關係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三、歷史性的成就與現實的危情一、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分割體制與二元結構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一、科學借鑑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三、充分調動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科學借鑑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一、以人爲本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追求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三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三、改革和完善中國金融體制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四、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羣、幹羣關係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一、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四、“以人爲本”爲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