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張文浩深吸了一口氣,活動了一下手腳說道,“剩下的事情我自己來做就好,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就是個死嗎?!折點陽壽罷了,又死不了人。”張文浩心裡清楚,這“七星釘魂陣”的風險極大,宋老大不願意做也是情有可原,畢竟他死了,墓中之狼就徹底的死了,絕跡了!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就是這個道理,宋老大知道自己還要重新振興墓中之狼,所以對自己的生命也很珍重。並不只是爲了他自己,而是爲了整個墓中之狼。這一點張文浩心裡很清楚,他也差不多。
“既然真的要擺‘七星釘魂陣’,那麼我現在就去幫你封死七關。”宋老大也不含糊,從揹包內摸出許多的雞喉握在手中,找準七關的位置就奔過去了。
而這時候,那三隻鬼東西開始晃晃悠悠的朝張文浩等人這邊走過來了!它們的步伐和步調一點都不一致,那綠色的木乃伊,也就是奧西里斯還瘸了一條腿,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顯得步調很凌亂和不整齊,就像一小隊懶散的士兵。那隻獅子頭的人胄,也就是“獅胄”不斷的朝張文浩等人的方向吼叫着,還有些河山獅吼的意味。這“獅胄”其實就是古埃及守護法老的神明之一——賽克邁特!還有一個豺狼頭的人胄,簡稱“豺胄”,速度十分的快,身手矯健且敏捷。這時正吸附在巖壁上,虎視眈眈的看着張文浩等人,那雙如狼似虎,凶神惡煞般的雙眼直勾勾的看着張文浩,讓張文浩不禁打了一個寒顫。
宋老大此時已經不見了蹤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或許已經跑去七關的位置上封死七關去了吧?宋老大的速度也真不是蓋的,身手矯健無比,才這麼一會兒就不見了蹤跡。對於宋老大的身手,張文浩也還是蠻佩服的,畢竟那神秘莫測讓人難以捉摸的刀法就已經夠張文浩喝一壺的了。
在茅山術中,所謂七關,即雲墾關、尚冂關、紫晨關、上陽關、天陽關、玉宿關和太遊關,分別與北斗七顆星(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相對應,七關代表着任何一個城市農村或人口集居地的生氣流向。
生氣大體上代表陽氣,但比陽氣涵蓋的範圍的更廣,傳統意義的陽氣,即指人身上的氣息,尤其指男人,更尤其指處男,女人身上也有陽氣,但結了婚的女人陽氣要比處女強很多,這與男女陰陽中和有關。但生氣則是對包括人在內,所有生物身上的生命氣脈走向(按科學的解釋,就是生物電產生的磁場走向),在城市,由於建築混雜以及無線電波等因素的干擾,像老鼠、麻雀這類小動物對生氣的敏感度已經被完全打亂了,但如果到農村,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所有鄰近的老鼠洞、兔子洞甚至是螞蟻洞,都會朝着一個方向挖,即使洞口不在一個方向,只要深挖幾下,就不難發現其實洞內的走向都一樣,在****期間除四害時,不少村民挖田鼠窩,奇怪的發現有的田鼠把窩挖在了田埂子上,但深處卻打了一個n型的彎開始往回挖,或者是從洞內部轉90度的彎,科學上的解釋是田鼠爲了躲避天敵,但實際上,田鼠打洞的最終方向,就是那個地點的生氣流動方向。
而宋老大還有張文浩封死了七關就阻隔了生氣,沒有了生氣時間久了人就會生病,引發各種不適,乃至死亡。
“七星釘魂陣”,找到了前六關所在,在每個關的“脈眼”上插了一根生雞骨。最後,釘死了生氣最尾端也就是代表氣脈出口的太遊關(釘死太遊關,生氣流動就完全停止了,對人畜都有不好的影響,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不釘此關,釘的時間越短越好)。至此,生氣流動被活活釘死,短期內人並感覺不到,但在插完最後一根雞骨,完全釘死七關後,雞飛狗跳老鼠搬家卻有如地震將臨一般。因爲惡鬼與畜牲最爲接近,需要靠生氣(主要是陽氣)的流動辨別方向,釘死七關,啥氣都不流了,他也就找不到方向了,更找不到自己的屍軀在哪邊,無法回到屍軀上採陰氣,所以纔會出現在屋裡找不到門好像出不去屋、而且渾身失去力量的情況。一個地方的七關一旦被釘死,一切遊魂野鬼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會被困在原地寸步難行。但這麼做違背了天地陰陽間的正常秩序,肯定會折陽壽。
身爲茅山掌教的張文浩也自然是知道這些的,既然他敢用“七星釘魂陣”,就說明他還是有些把握的。
對於茅山,坐落於現今江蘇省句容市和金壇市交界處,風景秀麗,幽靜宜人,蜿蜒起伏,有道教聖地“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之稱,又是“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三十二洞開天”,更被譽爲是“天下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這種種稱號不僅爲她披上了層層神秘的光環,也爲她引來了許多奇人異士。因爲有道教一宗發源於此,所以以此爲修煉本處,後發揚出去的道教宗派稱之爲“茅山宗”,人們便把其弟子呼之爲“茅山道士”。上清派祖師楊羲等和東晉煉丹家葛洪,都先後在此修煉過。南齊永明十年,做了十四年朝廷閒官“奉朝請”的陶弘景,突然提出辭呈,齊武帝準允後,他就到茅山做了隱士。在金壇華陽洞內住了下來,並給自己取了個道號“華陽隱居先生”。
茅山宗前身爲道家的上清派,陶弘景繼承了楊羲、許謐所傳的上清經,悉心編纂了專門記述着上清派早期的教義、方術,以及歷史的《真誥》及《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的兩百餘卷道經,在此弘揚上清經法。後又經他及衆弟子數十年的苦心經營,教理和組織逐漸完備,後人因以茅山爲祖庭,才逐漸發展演變成了以後的“茅山宗“,亦是上清派以茅山爲發展中心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