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發生的事情,其實程世傑並不知情。雖然程世傑從赤壁城乘坐戰艦離開,在經過到崇明島的時候,沈家帶領崇明百姓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沈伯筠的長子現年二十八歲的沈起東迎接程世傑。
當然,程世傑並沒有在沈起東安排的崇明公主府下榻,而是直接前往崇明書院,直到此時孫可望才知道程世傑的手已經插到了長江口,吳淞口、崇明島、長興島都有程世傑的人馬。
與崇明島相比,赤壁城就不夠看了。
程世傑在沈起東的陪同下,參觀了的崇明書院,崇明書院是以沈伯筠爲首的沈氏出資建立的學校。經過一年多的施工,總算投入了正常的使用。
只不過在程世傑參觀過崇明書院的時候,就發現了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並不是校舍不夠好,也不是學校不夠大。崇明書院整體以徽派灰白建築爲主,採取園林式的結構,佔地面積至少有二三十畝地。
崇明書院還是按蒙生、童生的方式招收學生,所謂的蒙生就是蒙學入讀,其中學生共計一百六十一名,而且全部都是男童,童生卻共計四十五人,也就是說這座崇明書院總共擁有二百零六名學生。其中老師,共計二十六人,僕從、雜役、廚師共計一百多人。
要說起來,學院的院長名頭可真不小,這位正是曾經的順天府尹劉宗周。要說劉宗周的學問,那肯定是沒得說,只不過他出身東林黨,是東林黨有名的大儒,黃宗羲、陳確、張履祥、陳洪綬、祁彪佳等著名學者與氣節之士均出其門下,世稱“蕺山學派”。
如果是在程世傑沒有出現的時代,東林黨確實是如日中天,可是隨着程世傑出現,把建奴按在地上磨擦,特別是八里灣大戰之後,在程世傑的對比之下,顯得東林黨人無能。這讓崇禎皇帝對東林黨人產生了懷疑,崇禎皇帝求治心急,人才、餉糧、流寇、邊患等常縈繞在心,希望羣臣能拿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
劉宗周卻認爲這些都是刑名之術,近於功利,人主應以仁義爲本。因議論不合,他只作了一年順天府尹,就告病回鄉,與陶爽齡成立“證人社”,會集同志講學。
劉宗周成爲崇明書院的院長,其實就是因爲脾氣太執拗,決定與東林黨割裂,拒不參加東林黨的詩會、學會、以及文會等活動。
聽着沈起東的介紹,程世傑的眉頭就皺起來了。
崇明書院的這個師生比例太誇張了吧?如果把和把僕從、雜役和廚師算作教職工裡面,也就意味着,教職工與學生之比,幾乎是一比二。
“爲什麼只招收這麼少的學生?”
“學生的人數過多,會給校方帶來很多壓力,也會增加老師們的工作負擔,從而降低對學生的要求,整體上拉低學生的價值!”
在沈起來看來,大明的秀才爲什麼不如唐宋時期那麼珍貴了?
唐朝承襲隋朝的科舉制度,史料記載,唐朝二百餘年間,通過秀才考試的不過六人,以至唐朝後期更是成爲虛設,無人報考。
後來,發現秀才實在太難考了,而且無人考,就把通過縣學考試的學生稱爲秀才,特別是宋朝以後,那就舉人遍地走,秀才多如狗。秀才只要多了,就徹底不值錢了。
“我們要實行的是精英教育,而不是平民教育,有些平民家庭出身的人,就應該從事平民的工作。”
在沈起東看來,程世傑的做法,實際上是對文化的貶低。
“你錯了,我們不是要實施精英教育,就是要實施平民教育,我需要在短時間內得到足夠多的人才,這樣才能滿足遼東、大員、以及呂宋三地對人才的需求!”
“大帥,一次性收入太多學生,並不會幫助崇明書院成爲天下最好的高等學府,東林書書院之所以受到全天下的追捧,就是因爲東林書院學生數量有限,東林書院最多隻能住下二三百人,如果東林書院有幾千人,東林書院的學生就不值錢了!”
劉宗周雖然儒家大家出身,他考慮問題也是更多從名氣的角度出發。反正在劉宗周看來,程世傑願意出錢辦學,而且對學院從來不指手畫腳,還有比程世傑這樣更好投資人嗎?
“念臺先生,我們不是要對知識進行壟斷,而是要對知識進行推廣普及,一名老師一次帶兩名學生,和一次帶五六十名學生其實並沒有多大區別,東林書院存在了幾百年,早在宋朝政和元年(1111年)就開始成立了!”
程世傑苦笑道:“本帥不是顧憲成,顧憲成有足夠的名氣,可以做到一呼百應,本帥與顧憲成的基礎不一樣,更何況,我和他的目的也不一樣,如果老師們如果對增加工作量有意見,那就提高老師們的待遇。”
劉宗周有自己的想法,他想建立一座比東林書院名氣更大的學府,在辦學的同時,他準備邀請自己的門下子弟,還有一些江南俊傑,進入崇明書院學習,學習一段時間,就參加明年的鄉試以及後年的會試。
劉宗周採取的方式,其實與後世的衡水中學的模式一樣,從全省範圍內,擇取優等生,然後拼命刷題,從而優中選優,一炮打響崇明書院的名氣。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科舉考試,考試難度雖然不比後世小,可問題是刷題範圍卻遠不如後世,後世的題庫是何等龐大龐雜?對於劉宗周這樣的大家來說,就算每天刷三題,就足以刷上幾千題,打響崇明書院的名氣,問題反而不大。
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腦袋決定思維。
程世傑與劉宗周考慮問題的維度不一樣,雙方自然有着明顯的分歧。不過有教無類,擴大學生範圍,選拔更多的好苗子,也是劉宗周樂意看到的。
“大帥,若是多招收學生,只怕會多花很多銀子!”
“本帥有的是銀子,等本帥回到遼東,就會特批崇明書院十萬兩銀子,用來改善崇明書院的教學質量!”
衆所周知,程世傑對待手下人足夠慷慨,薪水高福利好,遼東短時間內就出現了一大批中等收入的中間階層。
當然程世傑也不是慈善家,之所以給出更高的薪水,原因在於程世傑對手下人有着更高的要求。除了寧海軍之外,收入最高的士兵則是關寧軍,可問題是關寧軍將士的收入,放在寧海軍將士面前是不夠看的。
當然,寧海軍的待遇最好,而且也是整個天下最有戰鬥力的部隊,不是說戰鬥力與待遇直接劃上等號,而是因爲待遇也是戰鬥力的一部分。
大明的官員貪腐比較嚴重,除了滿清,誰也比不上,但是,在遼東的官員,以及遼東的老師、工匠、他們拿到的薪水,都是大明中原的好幾倍。福利更是無微不至,從吃飯穿衣、住、生活,都有着包辦的制度。
這是程世傑根據瀚鋼集團的制度衍生的,在瀚鋼集團的職工,早在國家沒有實施全民醫保的時候,瀚鋼職工已經享受了醫保。瀚鋼集團的職工也有窮人,但是絕對不會出現有病沒錢治的情況。
就像程家悅的病情,那是另外一個情況,瀚鋼集團職工總醫院沒有這個技術,而且也找不到心臟源。
程世傑提供這麼高的待遇,不是讓人躺在職位上享福的,而是要做事的。所以高福利高薪水不是好拿的,要有和薪水福利相匹配的貢獻,才能拿的心安理得。
程世傑在離開崇明島的時候,就開始制定了《遼東義務教育草案》,程世傑提名的草案,首先會送到遼東管委會進行討論,一般不會被阻止。
這個義務教育問題,與後世的義務教育略爲不同。小學採取五年制,中學採取四年制,大學採取三年制。在大明不需要交那麼多沒有用處的知識,你說一個小學生用得着學英語嗎?
什麼狗屁邏輯,學英語就是與世界接軌,超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一輩子沒有機會出國,也沒有機會接觸外國人。就比如作者,活了三十九歲,從來沒有跟任何一個外國人有過接觸,咱沒有那個層數,那麼問題來了,學了那麼多英語,背了那麼多單詞有屁用?
義務教育在遼東只有五年,也就是說小學義務教育,讀不讀初中,那全憑自願,正所謂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現階段的遼東,雖然工廠不少,可問題是,並不是人人都人機會去當工人,也不是人人都學以致用,就算將來捲土,那也是將來。
程世傑計劃在每個鎮都建立至少一座小學堂,每個縣城至少建立一座中學堂,大學則是以遼東醫學院、遼東農學院、遼東工學院、寧海軍陸軍學院、遼東海軍軍事學院爲主,至於建立世界名校,建立類似於牛津大學(1571年通過的一項法案而得到正式的確定,其前身是天主教總學)劍橋大學這樣的世界名校,還需要任重而道遠。
程世傑現在其實並沒有資格對人才挑挑揀揀,所以只要有人願意移民被遼東,程世傑就會全部接納。
當然,接納歸接納,但是不會在遼東開展屯田了,主要是這幾年的天氣實在反常,春天來得太遲,冬天來得太晚,現在的遼東與後世不一樣,後世的遼東也算是四季分明,而現的遼東卻是沒有春天和秋天。
從零下十幾度到零上二十幾度的天氣,可能只需要幾天時間,然後就會進入炎熱的夏季,在夏季的時候,有可能一夜之間,氣溫驟降,天亮以後,整個世界都會被冰雪覆蓋。
這幾年來到遼東的大明百姓不少,這些人的素質肯定也是良莠不齊,包括遼東學校的老師,超過九成九的小學老師,甚至包括某些大學老師,據說風評也不怎麼好。
面對這些情況,程世傑以一概不問,但是既然這些人來到遼東,那麼就要遵守遼東的相關規定,要不然程世傑也肯定不會姑息,從哪兒來回哪兒去,該負法律責任的時候,也別想程世傑會法外開恩。
在遼東,被處置的富家公子,違法亂紀的士紳秀才舉人,也不是一個兩個,據不完全統計,每年處理的案件就多達二三百起。
陳國棟利用的就是這一點,於是胡良安胡公公就被抓了起來,當然也沒有什麼虐待,而是關在牢房裡。
大明本身就是三權分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就是管理刑獄和司法,而且大明的司法權也是垂直管理。現在遼東的高等法院,行使的就是提刑按察使司的權力。
哪怕周皇后也說不出來什麼,當然,大家都明白,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就成了朝廷與遼東的博弈焦點。
周皇后和張皇后也沒有利用她們的身份,強行向遼東管委會,也就是朝廷那裡的總督府行轅施壓,而是帶着太子,繼續走走看看。
遼東的發展還是那樣按部就班,以金州爲中心的水泥路網絡還在延伸,水泥路工程轟轟烈烈的分段鋪開,遼東管委會提出的水泥公路的要求是三級並存,首先是州級公路,則是雙向八車道,縣級水泥路至少雙向四車道,鎮級則以並排通過兩車道爲準。
遼東七州之間基本修通水泥路,縣與縣之間的水泥公路,也是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大工程。
水泥路工程,得到了遼東百姓的大多數人的支持,因爲水泥路的好處實在太明顯了,路面平整堅硬,下再大的雨也不會泥濘,別說馬車,就連笨重的太平車也能在上面跑得飛快,最妙的是它幾乎是幾十年不壞的,修好了,以後就再也用不着爲修路犯愁了。
這樣的工程不支持,那他們支持什麼?外地來的客商,本地軍戶和軍屬,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特別是現在,各縣各鎮都處於閒暇時節,無數佝壯勞力在道路沿線揮舞鋤頭鏟子,平整路基,夯實地面,幹得是熱火朝天。
在位於振海城,一座巨大的磷肥廠加工廠也動工了。這座工廠將就近利用來自大別山一帶的優質磷礦石,爲遼東提供充足的磷肥。
要說遼東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出現了一種新式的機械,在遼東最開始的時候,利用的則是水力機械,可問題是水力機械有一個難以解決的弊端,那就是遼東的氣候太冷,一年至少有四個多月是冰封期,也就意味着水力機械在近半年的時間內是沒有辦法使用的。
來到遼東的王徵,承擔着爲了宗教的傳教工作,可問題是,在見到了遼東這塊大明唯一不限制宗教的地方,而且這是一個擁有千萬人口的地方,新教與天主教就展開了激烈的竟爭。
遼東的新教在看到荷蘭與遼東發生了戰爭,就有意扶持新教在遼東,並且在遼東建立了商務辦事處,這樣以來,王徵這個天主教傳教士就被動了。因爲距離太遠,而且教廷可以給他的支援有限。
王徵無奈之下,只好拿出了他的本事,在原本的歷史上,王徵這個大科學家曾發明了一種蒸汽船叫火船自去。
雖然說蒸汽機的原理,對於沒有擁有現代科學知識體系的大明人來說,可能相對陌生,可事實上,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曾提出一個著名論斷:蒸汽機=水排+風箱。他想用這一公式說明,沒有中國古代技術成就,西方近代革命的心臟——蒸汽機是不可能被髮明的。從蒸汽機的關鍵結構看,“風箱”解決了雙作式閥門問題,而“水排”則提供了直線運動和圓周運動之間的轉換設備。
風箱”是我國宋代發明,之後傳到西方,18世紀在歐洲普遍應用,而“水排”在 1900多年前就在我國出現,《後漢書·杜詩傳》中有明確記載。從這個角度看,我國古代先進的技術已經爲蒸汽機發明打下了基礎。
南懷仁這位勤奮好學的榜樣,不僅積極研究中國天文學、數學、曆法,還對當時流行的蒸汽機感興趣,甚至還發明瞭蒸汽汽車。顧名思義這輛車採用動力就是“蒸汽”,通過加熱容器裡的水,產生蒸汽。讓蒸汽的動能推動旁邊的齒輪,齒輪轉動帶動位於車輪上方的輪軸。最終使車輪能向前滾動。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全世界第一輛自行驅動的車。
1672年,爲了討皇上的歡心,就把這個發明作爲禮物送給了康熙。然而,這臺小巧的蒸汽機車在當時並沒有引起更多的注意,康熙只是把它被當做一個玩具而已。
爲了獲得遼東管委會的支持,王徵就拿出了自己的發明,這是一個類似於攻城車的龐大機械,擁有六個車輪,前面兩個是轉向輪,後面四個是被動輪。這臺車卻沒有動力,不能自動驅動。
然而,這臺車卻是一個驅動機,也可以說是簡易版本的蒸汽發動機,中間是一個龐大的大鐵爐,上面是鍋爐,下面是爐膛,加入水之後,在蒸汽的驅動下,就會帶動槓桿往復運動。
這個機械可以解決在沒有水源,以及寒冷冬天沒有動力源的問題,這種龐大的機械,率先使用就是用在了磷礦石的破碎方面,後來這種機械也用在了水泥生產方面,也有的用在了道路建設方面。
在使用了蒸汽機械以後,生產效率要比水力機械高很多,再加上磷礦石品位高,一個月少說能生產六百噸磷肥。
要知道,蓋州、復州、海州、廣寧、遼陽的六座磷肥廠,生產量加在一起不到兩百噸,振海城的一座磷肥廠是原來六座磷肥廠產量的三倍。
現在這六座老磷肥廠已經決定改造,如果能成功,屆時六座磷肥廠每月的廠能將達到一千五百噸,要離滿足整個遼東地區的需求還有一定的缺口,不過這已經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隨着這種大水爐的成功,在遼東引發了一系列的變動,首先就是鋼廠的鑄造生產車間,原本的鋼錠生產線是採取水力驅動,由於鋼廠有充足的冷凝水使用,所以一直以來,使用的都是水力機械驅動鋼錠模具轉動。
現在則是改成了蒸汽式,比原來水力節省能源,而且更爲關鍵的是,方便,效率更高,人力成本更低。
雖然遼東鋼廠沒有大規模開採鞍山的鐵礦,主要是茂山的鐵礦石品位更高,開採更容易,特別是來自朝鮮的工人,人工比遼東更低。
隨着遼東流民大幅度減少,工廠越建越多,遼東其實已經出現了用工慌,在呂宋的糧食北運以後,遼東管委會甚至已經開始考慮縮減屯田面積,把一定的屯田軍戶轉爲工程軍戶,讓他們成爲職工工人。
勞動力的缺乏,致使遼東工人的工資收入在成倍提高,特別是重體力工作,已經提高到了二兩四錢銀子每個月,也就意味着一名工人,一年可以掙二三十兩銀子,這還不是技術工,如果是技術工人,收入更高。
遼東的一切,對於周皇后來說都是陌生的,一爐可以產二十噸的高爐,一天可以生產十六萬斤的海鹽,一天可以織上幾匹布的紡織機,還有一次性可以吊起十幾萬斤的機械。
特別是看到這種帶着巨大轟鳴聲,可以一次性攪拌兩三萬斤混凝土的攪拌機,周皇后感覺自己的耳朵快要震聾了,而朱慈烺也嚇得小臉煞白。
程世傑還不知道,他離開遼東的這兩個多月時間裡,遼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蒸汽機的出現,這讓遼東開始出現了工業革命的萌芽。
當然,程大公子聽說太子也被蒸汽機嚇得尿了褲子,頓時大樂,這下可以扯平了。
然而,程家龍愣了片刻:“你說什麼火驅機?”
“就是燒煤可以驅動的機器?”
程家龍大急:“快帶我去看看!”
PS:月底了,求票!(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