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南京陷落時發生在城內外的慘劇

bookmark

佐佐木支隊的“戰鬥行動”

在攻打南京戰役的最後階段,日本軍攻勢十分猛烈,並在那裡展開了殘酷的“戰鬥行動”,慘不忍睹。

關於佔領南京時如何處置俘虜和殘兵敗卒問題,第十六師團(京都,中島今朝吾中將)的第三十旅團長佐佐木到一少將裸地記錄下來的《進攻南京紀實》一書早在十多年前就出版了。書中記述得極爲詳細,也許反而有某些誇張之處。總之,它無疑是當事人就南京事件所寫的珍貴的記錄。佐佐木旅團長的手記,估計以部隊戰鬥情況的詳細報道爲基礎,並由他自己的筆記和回憶整理而成。就這個意義而言,它可以說是一部史料價值很高的記錄。

在第三十旅團的屬下,有第三十八聯隊(奈良,助川靜二大佐)和第三十三聯隊(津,野田謙吾大佐)。第十六師團是準備從紫金山南面進攻中山門的部隊,但決定由一支隊在紫金山北面進行迂迴戰, 衝進南京城的北面。在這一支隊中,調配了第三十八聯隊,由佐佐木旅團長親自率領。在進擊途中,還配備了第三十三聯隊第一大隊、輕裝甲車第八中隊、十加二中隊、十五加一中隊。

佐佐木到一少將親自把作戰記錄(昭和十四年四月寫成)定名爲《華中作戰篇》,但是在出版(《一個軍人的自傳》增訂新版〔昭和四十三年七月〕)時改名爲《進攻南京紀實》(第二三五頁至三三五頁)。現將該書部分內容摘錄如下。在引文中,凡〔〕內的文字系筆者所作的補充。

〔十二月-十三日〕拂曉前,我先頭部隊插入敵人陣地,接着緊追敵

人,輕裝甲車中隊在上午十時左右向下關挺進,聚集於江岸,或掃射在江

面上逃跑的殘兵敗卒,大約打完了一萬五千發子彈。在此期間,步兵第三

十八聯隊佔領了靠城北的五個城門,截斷了敵人的退路,聯隊長和第三十

三聯隊的大隊一起趕上裝甲車,然後進入西面挹江門附近,間或同逃跑的

敵人進行了戰鬥(中略)。稍後,第六師團的一部分兵力從南面〔對南京

城西側的中國兵進行了掃蕩〕來到江岸;海軍第十一戰隊溯江而上,對順

江而下的敵船進行掃射,下午二時抵達下關;〔前一天,在蕪湖渡過揚子

江的第五師團的〕國崎支隊於下午四時來到對岸浦口。其他靠近城牆的部

隊正在向城內掃蕩。實際上是就理想地進行包圍的殲滅戰進行了演習。

那天,在我支隊的作戰地區內遺棄敵人的屍體達一萬幾千具,此外,

還有在江面上被裝甲車擊斃的士兵和各部隊的俘虜,如合在一起計算,僅

我支隊就已解決了敵人二萬以上。

下午二時左右,掃蕩大致結束,接着安全無事,於是一邊整頓部隊,

一邊前進,到達了和平門。

然後,俘虜接連不斷地前來投降,達數千人。態度激昂的士兵毫不聽

從上級軍官的阻攔,對他們一個個地加以殺戮。回顧許多戰友的流血和十

天時間的艱難困苦,即使他們不是士兵,也想說:“都幹掉!”

已經一粒白米也沒有了,也許城內有,但我軍已無現存的糧食給俘虜

吃了(下略)。

上面所談是佔領南京那天的戰鬥情況,第二天,即十四日那天所寫的作戰記錄,也可以看出城內外的掃蕩情況,因此引錄如下:

十二月十四日,城內外的掃蕩,全由兩個聯隊的部下拿握。潛伏在各

處的殘兵敗卒都被拉了出來。但他們的武器都已被丟棄或隱藏起來。五百

名、一千名,大批俘虜接連而來。他們比較大模大樣,毫不膽怯,但看起

來個個都疲憊不堪。恐怕是沒有任何一點可以吃的東西了(中略)。

雖說是殘兵敗卒,但他們有的潛伏在村莊和山區裡,繼續進行狙擊。

因此,進行抵抗的人和不願順從的人,當即被無情地殺戮。整天可以聽到

各地傳來的槍聲。死屍填滿了太平門外很寬的護城河(中略)。

下關的繁華街道幾乎全被燒燬。數百輛汽車被扔在江邊馬路上,數百

具死屍從岸邊漂流出去。

在十三、十四日的手記中所描寫的情景,實在慘不忍睹。佐佐木支隊的骨幹、曾任第三十八聯隊的聯隊長助川靜二元大佐對鈴木明說:“師團長吩咐,不要保存俘虜”(《“南京大屠殺”的無稽之談》,或譯《“南京大屠殺”的虛妄性》,下同——譯者,第二四九頁)。因而全遭殺害。

另外,佐佐木支隊在進行掃蕩戰中也殺了許多普通市民,以此血祭,壯軍威。一九六五年中國歸來者聯絡會的代表團訪問南京時,當地對外文化協會的汪良向代表團詳細談了南京大屠殺事件。其中就下關地區難民的被害情況,他這樣說:

到十四日(十四日系十三日之誤。——洞富雄注)那天,北城門已被

打開(當時,國民黨退卻時從北門朝揚子江方向撤走,但守備隊退卻完畢

後,爲了阻擋日本軍的追擊,已在外側對北門上了鎖),日本軍向揚子江

方面挺進。岸邊的中山碼頭、下關站原有兩艘渡船,因此一夥難民涌到這

裡。然而,兩艘渡船早被國民黨軍官佔據,難民們一個也不能渡江,他們

擠在碼頭上,已處於快要凍死的狀態。人數達二萬至三萬。日本軍向這些

難民開炮,將其全部屠殺了(山岡繁:《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爭受害地

區》,第八至九頁)。

關於十三日大量屠殺下關的普通市民問題,日本方面也有人作證。第六師團所屬輜重第六聯隊的小隊長高城守一,他由城南的中華門入城,十四日,曾赴下關補給糧草,因而目睹了佐佐木支隊在前一天“戰鬥行動”所留下的悽慘情景。最近,他就當時目擊情況這樣說:

在汀線,屍體像漂流的木頭被浪衝了過來;在岸邊,重疊地堆積着的

屍體一望無際。這些屍體差不多像是來自南京的難民,可能有幾千、幾萬,

數目大得很。

死屍的情況活生生地說明,從南京逃出來的老百姓,無論是成人或兒

童,他們一律遭到機槍、步槍的掃射,遭到殺戮。一路上枕藉着的屍體,

連他們是中國老百姓還是士兵、是男是女也無法辨認,因爲這些死屍遭到

射擊後倒在地上重疊在一起,並被澆上重油,點火焚燒。在焚燒過的屍體

中,無疑也有許多想來是兒童的屍體,總之,幾乎都是老百姓。我從未見

過如此悲慘的情景。大量屠殺的痕跡展現在眼前,我覺得日本軍犯下了嚴

重罪行(創作學會青年部反戰出版委員會編:《揚子江在哭泣——熊本第

六師團出兵大陸的記錄》,第九十五頁)。

佐佐木少將說:“僅我支隊就已解決了敵人二萬名以上。”他所說的這個“解決”了的“敵人”,其中包括爲數衆多的難民。

高城還看到過這樣的情況:當時在下關兵站倉庫裡作爲苦力進行勞動的俘虜中,相繼有人倒下,倒下後一直起不來的人,無情地就地遭到槍殺,被投入了揚子江。他說:“我在下關雖時間不長,但在這段時間裡已目擊了有十名左右的苦力被槍殺了。”(前引書,第九十六頁)

再看看佐佐木少將的手記,僅就十二月十五日以後的所記部分,逐日抄摘部分內容介紹如下:

十二月十五日:“戰鬥後,爲防止敗壞軍紀和有傷風化,如果指揮官

不好好地幹,令人憂慮的事故就會頻頻發生。”十六日:“奉命掃蕩紫金

山一帶地區。雖說收穫不大,但兩個聯隊把幾百名殘兵敗卒拉出去處置了。”

十七日:“不言而喻,江南的田地與河浜染上了七萬人的鮮血。”〔昭和〕

十三年一月五日:“在攻打南京的戰役中,敵人傷亡估計爲七萬人,直到

南京陷落那天爲止,敵人負責守備的兵力估計約有十萬。”

有一個隸屬佐佐木支隊的衛生隊擔架兵,他有一本當時所寫的隨軍日記,最近在福知山的家裡被人們發現,《每日新聞》(大阪總社版)在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一日那天作了詳細介紹。這是外賀關次生前所記的日記,記事十分詳細,共有七冊。他自昭和十二年八月接到應徵令起到將要返回內地前的十四年七月爲止,整整寫了兩年,一天也不缺。筆者也曾看過外賀日記,其中也記述了在攻打南京的戰役中到處所看到的悲慘情景。他在記述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四日調離南京的情況時,“實有難以描寫之令人不快的事情”云云,要想記述目擊大量屠殺的現場,估計不可能,即使這樣,這個士兵的日記——證實屠殺事實的記事隨處可見——是不可多得的。因此,從外賀日記中抄摘有關記事如下,作一介紹:

〔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 三十三聯隊的一個大隊轉入進攻,一邊逼

近手舉白旗的敵人,一邊繼續進行射擊……途中,遇到二、三十名殘兵敗

卒,便槍殺或刺殺了他們。在通往南京的路上,到處都是敵人的屍體等,

爲數甚多……在南京南門車站,工兵隊的膽大妄爲者刺殺或綁成十字地刺

殺了中國兵七十名左右。城外,尚有許多人躺在敵人的屍體堆裡,發出痛

苦的呻吟聲,最後通過我們的手,送他們上西天者,不知其數。

〔十二月十五日〕 途中,在市內過不去,就繞道城外,通過和平門

岔道,來到太平門入城。在太平門城門口,堆有中人的屍體五百具左

右,好像全是被殺害的。屍體的附近,許多敵人使用過的武器等東西零亂

地丟着,慘不忍睹。由於敵軍殺了我們許多友軍,殺死他們雖理所當然,

但竟殺死這麼多人,我不勝驚訝!

〔十二月十七日〕 中國人從屋子裡出來,由於那間屋子離宿營地五

百米左右,因此就把他們槍殺了。也許他們是良民,但也不能放過。

〔十三年一月十二日〕 來到太平門,前幾天用擔架把患者擡到野戰

醫院去時所見到的五、六百具中國兵的屍體,全都不見了,他們已被苦力

埋入土中(旁註原文如此——譯者),附近散發出屍體腐爛特有的臭味。

〔一月二十四日〕 下關確實是個美麗的港口。一走出南京城,就發

現有數千中國人死在馬路兩邊。微風吹來,臭氣撲鼻,給行軍帶來很大困

難。

如上所述,外賀曾說過“實有難以描寫之令人不快的事情”,因此關於南京城內外出現的慘狀,他所提到的只是極小部分而已。還有一篇隨軍日記,同樣也是第十六師團第三十旅團的一個士兵所記。那是出於第三十三聯隊(津、野田謙吾大佐)西田某(長住三重縣)的手記。

在南京陷落半個月後,十二月三十七日傍晚,杉山平助到達朝日新聞

社南京分社。他逗留到三十一日,然後退回上海。他也在當時所寫的見聞

和感想《南京》一文(載《改造》,一九三八年三月號)中說:“要詳細

記述當時的所見所聞,對我來說,現在是辦不到的,”但他還是作了如下

記述:

“〔分社〕 外面一片漆黑。 周圍住滿了難民。到處都躺着死屍。”

“弘法大師曾在此修行的清涼山,就在南京城外郊區附近……那裡,還躺

着中國人的死屍。”“我剛剛聽了老婆子——她抱起了自己兒子的遺體,

在雨中連續哭了兩天——說的話,據說在莫愁湖畔也有難民的死屍。”目

睹這些悲慘景象的杉山也替軍方辯解:“一到夜裡,年輕的記者不知不覺

地在燈光下就戰爭與人道問題專心致志地議論起來。他們議論得十分起勁。

我說,雖然戰爭已經開始,爲取得勝利,併爲確保戰果,怎麼幹都行,這

時,一切道德規範都無能爲力。戰鬥人員與非戰鬥人員等等,嚴格說來無

法區別。”

鈴木明在他的《“南京大屠殺”的無稽之談》中,介紹了十一月十四日至二十四日的情況(第二四四至二四五頁)。但是他爲什麼不介紹十二月十三日以後發生的重要情況?據說在西田某的手記中多次出現了“街上情景悲慘之極”等詞句。

由於第十六師團佐佐木支隊的“戰鬥行動”,大量殘兵敗卒、俘虜和難民遭到了屠殺,在這個師團的主力部隊,情況無疑也是相同的。當然,大量屠殺不僅僅是這個師團的所作所爲。對此,該師團第三十三聯隊的部隊史也這樣寫着:“開進城內的日本軍,都有敵軍前來集體投降,一時難以處置,但這些前來投降的士兵後來下落不明,因而它作爲戰後南京的屠殺事件,引起世界各國傳說紛紜,毀壞了我軍具有傳統的名譽,實爲遺憾。”(大江志乃夫:《昭和的歷史-3-天皇的軍隊》,第二六五至二六六頁,小學館版)

順便提一下,據第十六師團參謀長中澤三夫的宣誓供詞,第十六師團

指定進行掃蕩的地區劃定爲“大平山(系太平門之誤——洞富雄注)、上

元門、下關和中山路”(《運速》,第三○九號,見洞富雄編前引資料1,

第二四四頁)。就是說,在城內,以中山東路、中山北路(通挹江門)爲

界的東北部;在城外,決定從太平門以西,到揚子江岸邊的上元門和下關

爲止。

第十六師團一中隊隊長島田勝己曾經說過:“戰鬥與屠殺,從其現象上看來大概相差無幾。在進行殊死的攻防戰過程中,其殘酷的死亡情況與屠殺毫無二致。就其動機來說,如果錯走一步,戰鬥也會變成屠殺……在這種戰鬥行動中,有時到處都發生不正當的殺戮行爲,這從特別容易激昂的戰場氣氛來看,也可能是不得已的”(《進攻南京的戰鬥與屠殺事件》,載《人物往來專輯》,一九五六年六月號〔日本戰史的自白〕)。誠然,在激烈的戰鬥中也可能出現難以區別戰鬥與屠殺的情況。然而,關於日本軍屠殺俘虜和殘兵敗卒的情況,島田則閉口不談。

不管怎麼說,第十六師團的“戰鬥行動”似乎是極端殘酷的。當時陸軍省人事局助理課員額田坦在其《回憶陸軍省人事局長》 一書中, 據說有這樣一段敘述:“十三年元旦,筆者曾隨從阿南人事局長在南京告知鬆井軍司令官;據局長指責說,‘第十六師團長中島今朝吾的戰鬥指導是違揹人道的’,慨嘆武士道精神墮落了。”(前引《昭和的歷史》3,第二六六頁)

揚子江上的慘劇

據說,在十二月十三日南京陷落那天,不僅在揚子江岸邊,而且在揚子江面上也有成千上萬的中民被日本軍殺害了。這些情況,在上述佐佐木旅團長的手記中也有記述。十二月十三日,無數南京市民和中國兵準備離開即將淪陷的南京城,渡江逃到北岸, 卻遭到日本軍的掃射, 全都死亡。石川達三對當時的悲慘情景在《活着的士兵》中這樣描寫說:“挹江門直至最後未遭日本軍的攻擊。城內的殘兵敗卒土崩瓦解,通過這個唯一的城門逃到下關碼頭。前面就是江水,沒有—艘可以渡江的船,陸地上也沒有一條可逃的路。他們抓住了桌子、圓木和木板等一切可以漂浮的東西,企圖橫渡寬廣的長江,逃向對岸——浦口。其人數大約有五萬,只見一片黑壓壓的人羣向江對面遊擊,簡直看不到江水。抵達對岸一看,日本軍已搶先等在那裡。機槍聲響起來了,好像點點雨水打在江面上。人們要想返回已不可能,日本軍己在下關碼頭佈下了機槍陣地。對由上漂流而下的殘兵敗卒,則由驅逐艦給予最後一擊。”《活着的士兵》固然是一部小說,但作者石川達三作爲中央公論社的特派記者,曾在南京淪陷後不久進入南京城,因而肯定聽到了當時日擊者真實的親身感受,並如實地作了記述。

儘管如此,“大約有五萬”名中國兵企圖渡過揚子江而出現在江面上,這個數字頗難令人相信。我認爲,被害的也不只是中國兵,南京市民也爲數不少。

關於出現在揚子江上的這幕慘劇,應徵入伍參加第六師團第十三聯隊的二等兵赤星義雄在翌日——十四日因公去下關時,曾在那裡看到過實際情景,他著書敘述如下:

十二月十四日,我們穿過南京城,向揚子江岸邊進發。正好是到中華

門的對側、重炮陣地獅子山。

中國人在山中挖了巖盤,開出了一條路,可以讓一輛車子通過,大約

每隔五十米的地方,置有大炮。據說,那是爲了阻止日本海軍的襲擊。當

然,敵人已經無影無蹤了。

從那炮臺上,俯視眼睛底下流動的揚子江,遠遠望見許多像是木棍似

的東西在漂流。

我們下了獅子山,向揚子江岸邊走去。一路上我們看到躺在地上的中

國兵的屍體,有的沒有頭,有的只有上半身,說明了攻擊相當猛烈。

揚子江岸邊的碼頭與普通碼頭一樣,是船隻啓航和停靠的地方。站在

碼頭上觀看揚子江的流水,這時,一幅無論如何也令人難以置信的情景展

現在眼前。

兩千米,不,也許還要更寬一些,在這寬闊的江面上,漂流着數不清

的屍體。一望無際,滿眼皆是屍體。江邊如此,江中心也是如此。那不是

士兵,而是老百姓的屍體,其個有成人,也有兒童,男男女女全都漂浮在

江面上。屍體像“木排”那樣,緩緩地漂流着。朝上游看去,屍“山”接

連不斷。似乎可以想見,那接連不斷的“山”是看不到邊的。

看來至少有五萬人以上。而且幾乎都是老百姓,揚子江的確成了“死

屍之江”。

對此,我聽說是這樣的:

前一天,撤出南京城的幾萬中隊和難民從下關碼頭——距那裡八

公里左右的上游——出發,企圖擠上一艘僅可乘五十人左右的渡船,逃向

對岸。

在進攻南京城的戰鬥最爲激烈的情況下,日本海軍軍艦裝載大炮和機

槍溯揚子江而上,伏擊撤退的軍隊和難民。在他們的渡船駛抵對岸前,海

軍就放炮開槍,一齊射擊。猛烈的槍炮掃射,發出了震天動地的巨響。渡

船直接中彈,被打得稀巴爛,全被擊沉。

我聽到這些話,當時心中就想:“爲什麼連對毫不相關的人也……”

後來,我覺得這不正是“南京大屠殺”的實際情況嗎?(前引《揚子江在

哭泣——熊本第六師團出兵大陸的記錄》,第二十八至三十頁)

這一記述,看起來好像有些混亂。那是指:當時赤星站在揚子江岸邊,屬下頭碼頭地區,但說中民遭受日本海軍艦艇掃射的地方,卻在距那裡八公里左右的上游——“下關碼頭”。從《活着的士兵》一書引文中可以瞭解到,前一天在揚子江發生慘劇的地方,是在下關前面,然而據赤星所說,是在距下關八公里左右的上游,也有許多準備渡向對岸的南京市民遭到艦艇的掃射,落得了被害的悲慘命運。可想而知,十四日在下關前面的江西上看到的幾萬市民的屍體是從那邊漂流過來的。據說,揚子江屍骨成堆,都埋在江邊,怎麼也不可能漂流到下游去。

前面提到的、與赤星同屬第六師團的高城守一,也於—個四日爲補給糧草去下關糧倉。當時,他曾在下關江面上和岸邊目擊了當時的慘狀,說是“非筆墨和言詞所能形容”、“遠遠超出了自己的理解程度”(前引《揚子江在哭泣》,第九十五頁)。

十二日,在渡江時已有很多人死亡。那時,下關還未受到日本軍的攻擊。直到十五日還留在南京的《紐約時報》 記者蒂爾曼-德丁(F. Tillman Durdin,一譯都亭——譯者)就十二日那天情況記載說:“數千名中國兵好容易走到下關,他們無疑想從江邊馬路旁用帆船渡過揚子江, 但大多數人驚恐萬狀, 溺死於江中。”(洞宮雄編:日中戰爭史資料8《南京事件》2,第二九一頁)

第六師團的“戰鬥行動”

前面提到的南京的汪良,曾就城東中山門外紫金山山麓和城南中華門外雨花臺的屠殺行爲這樣說:“此外,包圍城牆的部隊在紫金山山麓活埋了兩千人,在雨花臺殺害了兩萬人”(山岡繁:《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爭受害地區》,第九至十頁)。所謂日本軍在雨花臺殺害了兩萬人,也許,毋寧應該看作是戰死的。在遠東國際軍事審判時,檢察方面提出的《南京地方法院檢察處敵人罪行調查報告》(檢證一七○六),就這件事記述如下:“在南京即將陷落時,我方在雨花合地區的軍民兩、三萬人,在撤退時遭到了敵軍掃射,哀聲遍野,屍山高築,血流過脛,一片慘狀。”(《遠速》,五十八號,載前引書1,第一四三頁)

攻擊雨花臺的是第六師團和第一一四師團的左翼部隊。另一方面,第六師團步兵第四十五聯隊繞道南京城西側,掃蕩了揚子江地區。該師團長谷壽夫中將在其舊著《機密日俄戰史》出版後所發表的《軍情報告》(昭和十三年一月二十七日)中,就當時的“軍事行動”這樣說:“到處可遇到從南邊逃出來的萬餘敵人,我們予以重創,江岸全爲屍體所覆蓋。”對此軍事行動,在參謀本部所編《支那事變陸戰史概要》中說:“十日,第六師團命部分聯隊從揚子江岸出發,向前進軍,同退卻的敵縱隊相遇,予以擊潰,十四日到達下關(南京北側的碼頭)”(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編: 《支那事變陸軍作戰》1,第四二九頁)。這裡所說的“從南邊逃出來的萬餘敵人”和“退卻的敵縱隊”中,無疑混雜了一般市民,他們是從南京城西側諸城門和城北的挹江門外下關方面逃出來的。中國兵,既有扯起了白旗的,也有一起朝揚子江岸邊潰逃的,但他們連帶一般市民,都在機槍掃射下葬送了生命。日本軍方面認爲這種軍事行動是正當的戰鬥行爲,但中國方面,認爲它同在雨花臺掃射一樣,是集體屠殺。

汪良曾就這些地帶的市民被大量屠殺的問題,又向中國歸來者聯絡會的山岡繁告訴了兩件事。一件事是發生在下關上游的上新河地區的慘劇。他說:

這裡集中了約一萬五千個人,他們準備渡江,逃往揚子江上游。渡江

後,船未曾再度返回。日本軍包圍了失去避難場所的難民,從三方面一齊

進行射擊,並用汽油點火進行燒殺。許多人無法逃跑,只得跳入江中,被

江水吞沒(前引《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爭受害地區》,第十五頁)。

另一件事發生在附近江東河的木橋上。據說:

逃得暈頭轉向的難民,爲了過橋,互相擠在這座橋上,致使木橋倒坍,

橋上的人全都落入河中。後面的難民源源不斷地向前涌來,也一個個落水,

頃刻之間,河裡盡是人。日本軍追到這裡,一齊用機槍掃射,擊斃了三千

人左右。這些人幾乎都是從城內逃出來的南京市民(前引書,第十四頁)。

城內掃蕩的慘狀

正如大家通過前面的敘述所瞭解的那樣,在進攻南京的最後階段,日本軍在城外的“戰鬥行動”,帶有極端的殘酷性。不久,中國兵放棄了對城門的守衛,從城牆上消失了。此後,衝入城內的日本軍在掃蕩戰中更爲殘酷。那纔是堅決實施了名副其實的屠殺。“掃蕩”是“軍事行動”,目的在於殲滅喪失鬥志的殘兵敗卒。在城內,士兵與難民毫無區別。這種殘酷而悽慘的“軍事行動”,據說一直持續到十四日早晨。關於日本軍開進南京城時的軍事行動,汪良向中國歸來者聯絡會的訪華代表團這樣說:

十二月十三日,……攻入城內的一部分日本軍,立即佔領國民黨機關

和銀行,其他部隊衝進了中山路(即南北向橫貫於南京城中心的從中山南

路到中山北路的一段馬路,約有五公里長)和中央路(通過中央門三公里

的一條馬路)。當時,在城內馬路上,擠滿了難民以及國民黨退下來的士

兵和傷病員。那是因爲,家家都把門關得緊緊的,擁進來的難民沒有安身

之處,只得呆在馬路上。日本軍不分青紅皁白地向這些人羣開槍,這兩條

馬路變成了血的馬路。在這兩條馬路上,數萬人被殺……尤其是十二月十

四日早晨,坦克部隊、炮兵部隊侵入城內,衝進了這兩條馬路。十三日和

十四日兩天屠殺的結果,馬路變成了血的馬路、血的洞窟(前引《訪中華

人民共和國的戰爭受害地區》,第七至八頁)。

聽了汪良所說的關於南京事件的大概情況後,第二天,團員之一的山岡繁在汪良的陪同下訪問了屠殺的現場,關於上面提到的“兩條血路”,也聽到了這樣一種傳聞:“當時,從城外擁進來的十多萬羣衆都擠在馬路上。日本軍衝入中華門後,看到有人走動就開槍,同時從中山南路一直北上。馬路爲屍體所掩沒。第二天,坦克部隊也開到馬路上來。履帶壓過了橫在馬路上的屍體……馬路上血流成河,形成了兩條血路。據說,在這兩條馬路上,被殺害的人實在太多了,多得難以計數。”(前引書,第十五至十六頁)

據汪良的說法,似乎坦克入城是在十四日,其實,從中山門開入城內的坦克,早在十三日夜就參與了掃蕩戰。第十六師團所屬第三十五聯隊第一大隊副渡邊年應財務中尉在其十三日那天所記的日記中這樣寫着:“晚上八時,走進宿舍。爲掃蕩殘敵,外面槍聲、坦克聲震耳欲聾。”(高崎隆治:《建立在沙灘上的幕後活動》,載本多勝一編:《筆桿子的陰謀》,第一四八頁)

“血路”,不像汪良所說的那樣只有兩條。《東京日日新聞》特派記者鈴木二郎曾在(日本軍)入城後第三天——十五日離開南京,他也親眼看到從偏東的南門——光華門——到中山東路朝北的馬路上所發生的悲慘情景,並描述如下:

通向光華門的馬路兩側都是長長的壕溝,裡面填滿了燒得焦爛不堪的

屍體,鋪在馬路上的許多木頭下面,也有屍體,手腳飛出在外,活像一幅

今世的地獄圖。

我看到坦克發出履帶的轉動聲,無情地壓在上面飛馳而過。屍體的臭

氣和硝煙瀰漫的臭氣一起散發出來,猶如置身於焦熱的地獄、血池的地獄,

以至於有了一種錯覺,好像已經站到“獄卒”的立場上了(《我目擊了那

次南京的悲劇》,載《丸》,一九七一年十一月特大號:《日中戰爭全貌》)。

對鈴木二郎這番目擊者的談話,山本七平持有異論,而筆者對山本論點的批判則在第二編第3節,希讀者閱讀。

汪良的證詞說,死在中山路(南路和北路)和中央路上的中民達數萬人,也許有人認爲這有些誇張。但是,從日本方面的資料看來,未必如此。

例如,第九師團的一部分聯隊是於十三日從城東的中山門入城的,在《第九師團作戰經過概況》(昭和十三年一月,該師團參謀部編寫)中,就其在城內的掃蕩情況敘述如下:“爾後,師團以右翼聯隊爲主力,在城內進行掃蕩,殲滅了殘兵敗卒七千多”(現代史資料9《日中戰爭》2,第二三三頁)。僅一個師團就獲得了這樣的“戰果”。更何況,在上述七千人中也可能包括不少非戰鬥人員。

再介紹一個人的談話,他在日本軍入城時進行掃蕩戰後,曾親眼目睹了驚人的悲慘情景。

前面提到的《野戰郵政旗》的作者佐佐木元勝是在十二月十六日下午,即第二天舉行入城式前到達南京的。南京陷落三天後,在南京馬路上仍可看到當時的悲慘情景。佐佐木對這種情景是這樣敘述的:“在這條馬路上,從軍政部到海軍部的數町(日本舊時的長度單位, 一町約合109米——譯者)之間,有跡象表明當時有人發出過可怕的求救的慘叫聲。屍體很少,大概已被收拾,但步槍、鋼盔、衣服等亂七八糟地丟在地上,可以想見,當時有一、兩萬中國兵在這裡被槍殺。其中好像也有脫去軍裝而換上了便衣的中國兵。”(上冊,第二一六頁)

當時,擔任慈善團體紅-字會南京分會副會長的許傳音,負責處理遺棄屍體的掩埋工作。他曾到庭出席遠東國際軍事審判,也就南京陷落後第三天驅車視察南京市區的情況提供瞭如下證詞:

第三天,我得到日本陸軍軍官的同意,在帶領日本兵的條件下,曾穿

過市內。此行的目的是爲了大致統計在路上或在家中已經死去或即將死去

的人數。我看到到處都躺着屍體,其中有的已經血肉模糊,我所看到的這

些躺着的被害者的屍體仍保持着當時被殺害時的模樣。有的身子蜷曲,有

的卻伸開兩腿。這些都是聽任日本兵擺佈的,我目擊了當時日本兵的所作

所爲。我曾在一條主要馬路上點過屍體的數目,當在馬路兩邊點到五百具

左右屍體時,感到實在無法再點下去,就作罷了……我在南京市的南部—

—南市和北部、東部、西部都曾看到了全然相同的情況……當時,在南京

市內沒有中隊,我所看到的屍體男女老少都是市民,是普通老百姓。

沒有一個穿軍裝的(《遠速》,三十五號,載前引資料集1,第二十五頁)。

金陵大學的貝茨博士(Dr. M. S. Bates) 也在遠東國際軍事審判法庭上就上述悲慘情景提供瞭如下證詞:

日本軍入城後,幾天內,在我家附近的路邊,到處都是被槍殺的老百

姓的屍體。這種殘暴行爲所涉及的範圍甚廣,沒有人能講得出它的全部情

況。我們儘可能地在安全地帶及其附近地方作了調查。斯邁思教授和我作

了各種調查、觀察,結果得出了結論是:在我們確切所知的範圍內,城內

有一萬二千個男女包括兒童在內的非戰鬥人員遭到殺害。

除此之外,在市區內還有許多人被殺,但我們無法統計這些被殺害者

的人數。在市區外,也有相當多的人被殺。以上所說的,全然不包括遭屠

殺的幾萬名中國士兵或曾經是中國士兵的男子(《遠速》,三十六號,前

引書1,第四十九頁)。

貝茨、 斯邁思(Dr. Lewis、S. C. Smythe)兩教授得出結論說,僅就他們所知的範圍內,城內有一萬二千個包括男女、兒童在內的非戰鬥人員遭到殺害。不言而喻,他們是無辜慘遭殺害的,其中還有一些市民由於有便衣兵的嫌疑而遭到殺害。然而,南京市民或在搜捕便衣兵中受到牽連而遭到集體屠殺,或被一個個日本兵用來血祭,其數目無論如何也不會是一萬二千這個小數目。關於被日本軍殺害的殘兵敗卒和一般市民的數目,將在第6節還要談到。

《紐約時報》記者德丁爲採訪消息,到十五日爲止一直留在南京。他就南京市區所發生的慘狀這樣說道:“在南京的馬路上,屍體累累。有時還得先移開屍體,汽車才能通行……許多未能從市內南部和西南部逃出來的中國普通市民都被殺害。其總數恐怕與中國戰鬥人員的死亡總數大致相同。日本軍佔領南京後,記者曾前往南京市的南部採訪,那裡在日本軍的炮擊下,各處幾乎破壞殆盡,到處橫着中國普通市民的屍體。”(前引書2,第二八三、二九四頁)

記者德丁說,在南京市的南部和西南部有許多非戰鬥人員和數目大致相等的戰

鬥人員被殺,可以認爲,這是由中華門入城的第六師團和第十一師團進行掃蕩戰所造成的悲慘結果。

第六師團的行動區域是通過中華門的南北向馬路,西面至城牆,北面至安全區。但谷師團長卻在南京的國防部軍事法庭上辯護說:“由於中華門附近已成爲激戰地區,在被告的部隊入城時,居民已逃到別處避難。沒有一個人留下來,我師團就在空房子裡住宿。所以沒有一個居民遭受我官兵的迫害”(五島廣作編:《南京作戰真相》,第二二六頁)。其證詞是說,在他所負責的地區內幾乎看不到受迫害的對象——居民。就是說,在那裡的市民生活中,沒有混入“便衣兵”,因而自然不會搜捕殘兵敗卒了。

然而,在鬆平鷹史編寫第六師團所屬大分第四十七聯隊的戰史——《鄉土部隊奮戰史》中卻這樣寫道:“該部隊在佔領南京時,以四眼井高地爲中心,用主力部隊徹底掃蕩了穿便衣的殘兵敗卒”(第四○一頁)。在熊木日日新聞社出版的《熊本兵團戰史》(支那事變編)中也這樣說,從十二日到十三日,在南京城牆上的戰鬥中,據說同四千名中國兵作戰,對方死傷了一千五百名。這次戰鬥,包括了城內的“掃蕩戰”(第一二五頁)。

第五節 在“歡慶南京勝利”期間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三 大殺俘虜、“便衣兵”和難民第二節 鈴木明之異乎尋常的採訪活動第三節 山本七平的“史料批判”第二節 鈴木明之異乎尋常的採訪活動第五節 在“歡慶南京勝利”期間第一節 “砍殺百人比賽”果真是虛假報道嗎?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三 大殺俘虜、“便衣兵”和難民第三節 山本七平的“史料批判”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2)第三節 山本七平的“史料批判”第三節 山本七平的“史料批判”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2)後記第一節 “砍殺百人比賽”果真是虛假報道嗎?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三 大殺俘虜、“便衣兵”和難民第一節 “砍殺百人比賽”果真是虛假報道嗎?第二節 鈴木明之異乎尋常的採訪活動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2)第二節 南京陷落時發生在城內外的慘劇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2)第二節 鈴木明之異乎尋常的採訪活動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五節 在“歡慶南京勝利”期間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一節 “砍殺百人比賽”果真是虛假報道嗎?第三 大殺俘虜、“便衣兵”和難民第一節 “砍殺百人比賽”果真是虛假報道嗎?後記第一節 隨軍記者報道的俘虜數與軍部公佈的大相徑庭第二節 鈴木明之異乎尋常的採訪活動第一節 “砍殺百人比賽”果真是虛假報道嗎?南京大屠殺是確鑿的歷史事實第二節 鈴木明之異乎尋常的採訪活動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二節 南京陷落時發生在城內外的慘劇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南京大屠殺是確鑿的歷史事實第五節 在“歡慶南京勝利”期間後記第二節 南京陷落時發生在城內外的慘劇第三節 山本七平的“史料批判”第二節 南京陷落時發生在城內外的慘劇第一節 隨軍記者報道的俘虜數與軍部公佈的大相徑庭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南京大屠殺是確鑿的歷史事實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第一節 隨軍記者報道的俘虜數與軍部公佈的大相徑庭後記後記南京大屠殺是確鑿的歷史事實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南京大屠殺是確鑿的歷史事實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2)南京大屠殺是確鑿的歷史事實第三 大殺俘虜、“便衣兵”和難民後記第五節 在“歡慶南京勝利”期間第七節 南京暴行事件的責任第七節 南京暴行事件的責任第三節 山本七平的“史料批判”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2)第五節 在“歡慶南京勝利”期間第一節 隨軍記者報道的俘虜數與軍部公佈的大相徑庭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三 大殺俘虜、“便衣兵”和難民南京大屠殺是確鑿的歷史事實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2)第五節 在“歡慶南京勝利”期間第一節 “砍殺百人比賽”果真是虛假報道嗎?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一節 “砍殺百人比賽”果真是虛假報道嗎?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南京大屠殺是確鑿的歷史事實第一節 隨軍記者報道的俘虜數與軍部公佈的大相徑庭第一節 隨軍記者報道的俘虜數與軍部公佈的大相徑庭第二節 南京陷落時發生在城內外的慘劇第五節 在“歡慶南京勝利”期間第五節 在“歡慶南京勝利”期間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二節 南京陷落時發生在城內外的慘劇後記第五節 在“歡慶南京勝利”期間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第一節 隨軍記者報道的俘虜數與軍部公佈的大相徑庭南京大屠殺是確鑿的歷史事實第三 大殺俘虜、“便衣兵”和難民第三節 山本七平的“史料批判”
第五節 在“歡慶南京勝利”期間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三 大殺俘虜、“便衣兵”和難民第二節 鈴木明之異乎尋常的採訪活動第三節 山本七平的“史料批判”第二節 鈴木明之異乎尋常的採訪活動第五節 在“歡慶南京勝利”期間第一節 “砍殺百人比賽”果真是虛假報道嗎?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三 大殺俘虜、“便衣兵”和難民第三節 山本七平的“史料批判”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2)第三節 山本七平的“史料批判”第三節 山本七平的“史料批判”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2)後記第一節 “砍殺百人比賽”果真是虛假報道嗎?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三 大殺俘虜、“便衣兵”和難民第一節 “砍殺百人比賽”果真是虛假報道嗎?第二節 鈴木明之異乎尋常的採訪活動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2)第二節 南京陷落時發生在城內外的慘劇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2)第二節 鈴木明之異乎尋常的採訪活動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五節 在“歡慶南京勝利”期間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一節 “砍殺百人比賽”果真是虛假報道嗎?第三 大殺俘虜、“便衣兵”和難民第一節 “砍殺百人比賽”果真是虛假報道嗎?後記第一節 隨軍記者報道的俘虜數與軍部公佈的大相徑庭第二節 鈴木明之異乎尋常的採訪活動第一節 “砍殺百人比賽”果真是虛假報道嗎?南京大屠殺是確鑿的歷史事實第二節 鈴木明之異乎尋常的採訪活動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二節 南京陷落時發生在城內外的慘劇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南京大屠殺是確鑿的歷史事實第五節 在“歡慶南京勝利”期間後記第二節 南京陷落時發生在城內外的慘劇第三節 山本七平的“史料批判”第二節 南京陷落時發生在城內外的慘劇第一節 隨軍記者報道的俘虜數與軍部公佈的大相徑庭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南京大屠殺是確鑿的歷史事實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第一節 隨軍記者報道的俘虜數與軍部公佈的大相徑庭後記後記南京大屠殺是確鑿的歷史事實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南京大屠殺是確鑿的歷史事實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2)南京大屠殺是確鑿的歷史事實第三 大殺俘虜、“便衣兵”和難民後記第五節 在“歡慶南京勝利”期間第七節 南京暴行事件的責任第七節 南京暴行事件的責任第三節 山本七平的“史料批判”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2)第五節 在“歡慶南京勝利”期間第一節 隨軍記者報道的俘虜數與軍部公佈的大相徑庭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三 大殺俘虜、“便衣兵”和難民南京大屠殺是確鑿的歷史事實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2)第五節 在“歡慶南京勝利”期間第一節 “砍殺百人比賽”果真是虛假報道嗎?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一節 “砍殺百人比賽”果真是虛假報道嗎?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南京大屠殺是確鑿的歷史事實第一節 隨軍記者報道的俘虜數與軍部公佈的大相徑庭第一節 隨軍記者報道的俘虜數與軍部公佈的大相徑庭第二節 南京陷落時發生在城內外的慘劇第五節 在“歡慶南京勝利”期間第五節 在“歡慶南京勝利”期間第六節 關於死亡人數的估計第二節 南京陷落時發生在城內外的慘劇後記第五節 在“歡慶南京勝利”期間第四節 對無辜南京市民的殘暴行爲第一節 隨軍記者報道的俘虜數與軍部公佈的大相徑庭南京大屠殺是確鑿的歷史事實第三 大殺俘虜、“便衣兵”和難民第三節 山本七平的“史料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