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撿到寶了,湖人這幫傻叉,他們會後悔的,熱火也是,都是傻叉。”
穆林喃喃自語,用欣賞的眼光看着楊迪在場上橫衝直撞,來去自如。
“好球!”
舊金山當地的電視臺轉播了這場比賽,這裡的主持人有鮮明的地區立場,百分之一百地支持勇士隊。
可惜的是,當天火箭還有背靠背客場挑戰猛龍的比賽,朝廷臺就沒有播放楊迪的比賽,如此精彩的表現,只有一些楊迪鐵粉纔在網絡上收到了訊息,多數人都並不知道先發的楊迪打出了怎樣的表現。
首節還剩下一分多鐘之時,蒙哥馬利纔將楊迪替換下場。
下場的時候,全場觀衆又都起立鼓掌,楊迪擡頭可以清晰地看到,靠近球場的幾排球迷都用那麼熱情似火的眼神望着他,衝着他大笑叫喊,這讓他心中又是深受鼓舞。
他得到了8分8個籃板2次蓋帽,是勇士隊裡表現最好的球員。
費舍爾3投1中只有2分,鄧利維最終也只有3分入賬,理查德森6投2中得到6分,勇士25比21領先開拓者4分。
首發陣容裡,理查德森繼續留在場上,帶着埃東多-納胡拉,卡爾伯特-錢尼等人與開拓者的替補們交鋒,而開拓者的替補輪換較少,除了範埃克賽爾之外,還有達柳斯-邁爾斯和魯本-帕特森。
比起蒙哥馬利,奇克斯是更加不喜歡用新人的主教練。
福耶爾作爲勇士輪換內線,今年又是大價錢簽下,沒有傷病困擾,自帶勇猛光環。
說到底,他和楊迪的功能重疊,而在和開拓者第二陣容的對抗裡,他明顯要更強一些,只不過雙方都是命中率低下,場面上看不出什麼高低。
然後蒙哥馬利讓帶着打的理查德森下場休息,換上費舍爾掌控局面。
次節第5分鐘的時候,楊迪也上了場,替換下了同樣已經送出兩級蓋帽的福耶爾,兩人擊掌相互鼓勵一下。
這一節後面,楊迪沒有怎麼發揮,半場結束前,開拓者43比41反而還領先勇士2分。
中場休息,勇士的球迷們都選擇去上廁所或者購買一些能量事物、碳酸飲料之類,整個球館裡顯得有些空蕩。
“下半場多自主進攻進攻。”費舍爾看楊迪比他想象中的進攻能力還要強上不少,就主動和楊迪建議,局面不好的時候可以嘗試內線強攻。
楊迪點點頭,聽從前輩的意見。
果然,緩慢的比賽節奏中,雙方命中率還是很低,哐當哐當的打鐵聲不斷,這讓楊迪的籃板數倒飛速增長起來。
8分11秒,楊迪接到理查德森的突破分球。
這是本場兩人第一次這麼精妙的連線,理查德森走底線後往中路突分,楊迪拿球高高舉起,似乎呀扣籃。
可是離籃筐太遠,拉特利夫和蘭多夫兩人都是橫寬驚人的球員,一擋楊迪根本扣不到的。
他把球一託,似後衛的拋投動作一樣。
籃球劃出一道拋物線,一頭扎進了籃筐之中,因爲近乎垂直向下,白色的網花動都沒有動一下。
這是他本場比賽第10分。
這球過後,勇士連續給楊迪喂球,楊迪左邊無人防守下上籃得手,左邊晃開拉特利夫,又是上籃命中。
勇士反超比分,開拓者叫了個暫停。
暫停回來,開拓者佈置了一個稍微複雜一點的高位中鋒策應戰術,但是小飛鼠的位置並不太好,拿球以後衝進內線遭遇勇士三人包夾,險些失誤。
最後開拓者得分後衛德里克-安德森24秒倉促出手,不中。
攻守轉換,費舍爾擊地給到順下的墨菲,墨菲吸引了開拓者包夾之後,傳給底線附近的楊迪,此時開拓者又是蘭多夫過來補位。
楊迪做了個個投籃的虛晃動作,然後墊步右側突破。
“砰”地一下撞在哈希姆的身上,造了他一個防守犯規。
罰球線,此時罰球評分也a級的楊迪兩罰全中,幫助勇士建立5分的領先優勢。三節結束,勇士72比66領先6分。
此時,楊迪已經得到了18分和全場最高的19個籃板,他打滿了整個第三節。
蒙哥馬利也是看到楊迪狀態好才這麼使用他,又有些擔憂第四節決戰時刻,楊迪這樣的年輕新秀會不會出現低級失誤之類的問題。而潛意識之中,使用一些老將,比如福耶爾、費舍爾之類,會明顯讓人心安。
所以楊迪最後一節只剩下最後3分39秒的時候才又重新回到場上。
“開拓者和勇士真是半斤八兩的球隊,而且因爲節奏不夠快的緣故,雙方的得分都很低,比賽讓人很沉悶。”電視臺解說員很直白,覺得這場比賽雖然是勇士主場,可勝負還真是很難猜測。
楊迪休息了大半節,體力保持地很好。
“啪!”他雙手一合,穩穩落地,抓下本場比賽的第20個籃板球。
然後不到兩個回合後,接德里克-費舍爾的傳球,中路起飛炸框,得到個人的第20分,拉特利夫躲都來不及,籃底下撿球的時候尷尬不已,臉色一陣青一陣白。
全場歡呼,彈冠相慶,恭喜楊迪在成爲勇士先發的第一場比賽裡就打出職業生涯的新紀錄。
此時,勇士也85比78領先了開拓者7分,時間不到最兩分鐘。
說勇士沒有球星,開拓者其實也沒有球星,到了這關鍵的時刻,最多隻能是交給扎克-蘭多夫去解決問題。
然後楊迪堅決包夾,蘭多夫傳球能力一般,傳了隊友也會面臨勇士輪轉防守。
開拓者攻了幾回合沒能縮小比分,最終是81比87輸掉了賽季的首場比賽。
所有的灣區球迷都留到了最後的一刻,賽季初揭幕戰的首場比賽讓他們很滿意,至少感覺球票是沒有白買的,楊迪的現象級表現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們好像撿到了一頭猛獸,他讓我忘記了斯彼迪的優秀,因爲他更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