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雲之前有改裝數控預熱熱爐的經驗,所以這次改裝井式滲碳爐的數字控制部分可謂是駕輕就熟。
數字控制的電路板方面,段雲已經提前畫好圖紙,送到了作坊那邊,一兩天之內,集成數字控制電路板就會做出來。
另外在爐體的改裝上,段雲將這個滲碳爐的外殼加厚,外殼採用鋼板及型鋼焊接,爐襯耐火層採用纖維磚型雙層爐襯,加熱區採用高強度輕質耐火磚鋪成,保溫層有硅藻土磚和硅酸鋁纖維組成,在滿足使用效果同時又加厚了保溫層耐火纖維的厚度,相比之前的爐體,具有良好的保溫性能,有利於大幅節省能源。
這些耐火磚和硅酸鋁纖維都是段雲讓前的牆從一公司材料庫那邊託關係買到的,由於用的是新品,所以價格會貴一點,但相比於它節能省下的電費,還是非常划算的。
加熱原件先用鎳鉻電阻合金絲,繞成螺旋形,這種電阻絲具有高溫下,加工性能和可重複,焊接性等特點,輻射率高,無磁性,耐腐蝕性和塑性好。
除了這些爐體的改造,段雲還特別設計了一套碳勢溫度控制系統,這套系統由智能碳勢控制儀和抗熱衝擊井式爐專用氧探頭以及電磁閥構成的閉環控制系統。
這套系統的原理也非常簡單,就是在控制過程中爲氧探頭根據顱內的二氧化碳氣氛情況形成一定的電勢,並將該電參數返回探控儀,與事先存儲在探控儀中的最佳工藝參數相比較,如果碳是低則與富化劑連接的開關打開,增大滲碳介質的流量,從而增大爐內碳的濃度。
若爐內碳含量高,則與稀釋劑相連的開關打開,稀釋氣體進入爐內,從而達到降低爐內碳含量的目的。
如果碳含量適中,則所有的開關關閉。
爲了達到快速控溫的效果,段雲還在爐蓋上加裝了通風機,用來攪拌爐內的溫度和滲碳氣體,是被處理的零件均勻的加熱。
段雲設定的這套數字溫控系統,相比以前人工控制,精度大幅提升。
段雲的這個改裝方案用的都是前世的成熟技術,有些細節方面記得不太齊全,所以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調試。
目前新進的兩臺滲碳爐,對於先運行其中的一臺,記錄各種參數,而對另外一臺進行大規模的改裝,這樣既不影響生產,也能讓他的技改工作得以推進。
這次滲碳爐改裝的技術核心就在於這個數字智能控制系統上。
說是數字系統,但其實以段雲手上的設備還做不出真正意義上的數控系統。
這年代早期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比較低,雖然對當時的科學計算和數據處理影響還不大,但不能適應機牀實時控制的要求,包括之前改裝的數控自動滾齒機,其實採用的是數字邏輯電路,搭乘一臺機牀專用計算機作爲數控系統,被稱爲硬件,連接數控,簡稱“數控”。
好在目前無論是滾齒機還是滲碳爐,數控方面的精度功能和靈敏度要求都不算太高,所以憑藉段雲的電子技術功底,是可以輕鬆採用數字邏輯電路搭建成控制系統的。
但如果段雲想改裝出性能更加強大,更爲靈敏的數控電子設備,就需要一些專門的儀器了,這其中需要能編寫程序的個人電腦以及給控制芯片錄入程序的接口設備的。
但在如今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個人購買電腦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甚至絕大部分國企也都沒有個人電腦。
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爲80年代個人電腦非常的昂貴,主要是靠進口,一臺IBM的XT進口電腦需要1萬美元,而在國內的售價是3萬人民幣,這對於當時平均工資只有三四十塊錢的普通國人而言,價格高昂的簡直不可想象。
另外一方面就是,當時國內懂電腦技術的人也不多,那個時候的電腦還沒有windows之類的成熟軟件系統,編程用的還是bIsac語言,難度非常高,只有大學的計算機課程才能學到。
正是因爲這兩個原因,在80年代初的時候,國內基本上沒有私人擁有電腦,甚至絕大部分的老百姓連電腦是什麼東西都不知道。
但段雲明白,他想完成國產設備的數字化改裝,必須要有電腦設備,但現在如何購買這種設備成爲了一大難題。
段雲現在不缺錢,經過近一年,販賣天線和音箱設備,以及銀行貸款,已經有了20多萬的積蓄,他也捨得花3萬多塊錢買一臺個人電腦,只不過段雲不知道通過什麼渠道來購買。
大興本地甚至山西省都未必有電腦這樣的東西,所以段雲只能將目光放到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
段雲自己分身乏術,目前廠的生產正在關鍵階段,新設備也剛剛投產,很多問題需要他去解決,所以他不能出差去這些城市,但好在還有銷售科的趙長風。
第二天一早,段雲剛上班就把趙長風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段經理你找我?”趙長風走入辦公室後對段雲問道。
雖然趙長風有點見識,但還從來沒有聽過電腦這個詞彙,以前在報紙上只是聽說有計算機這種東西,而且計算機一般都是大型國企纔有的,普通人見都沒有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