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遠航

足足養了一個月的傷,李世民才能拄着拐柱下地,三個月後傷才完全好,這還得歸功於孫思邈配製的傷藥,否則以他的傷養半年也不一定會好,

原先的時空中,這一年天下已經大亂,楊廣已被殺,李淵也起兵反隋一年,李世民在對隋戰爭中多次斬露頭角,只是現在的大隋卻正是歷代王朝中前所未有的強大,周邊滅國無數,連強漢也有所不及,李世民以前根本沒有機會展露才能,這一次,卻是等於受了當頭一棒。

傷好後的李世民陡然變了一個人,以前的李世民聰明有餘,沉穩不足,這一頓打卻讓他陡然成熟起來,連李淵也看不出兒子腦袋裡想什麼。

又是數年過去,此時已是大業二十年,大隋境內四海昇平,百姓生活富足,溝通南北的大運河早已完成,皇帝又下令整修道路,分爲主國道,郡道,縣道,其中規定國道,郡道必須用碎石,石灰,黃沙混合鋪就,國道可以容納八輛馬車並排而過,郡道可容納六輛馬車,縣道則需容納四輛馬車。陸路與水路彷彿象蛛網一樣佈滿整個帝國,組成了溝通朝庭的迅捷通道。

因爲使用了數百萬異族俘虜,朝庭修建運河和四通八道的陸路,非但沒有讓百姓感到負擔,反而因爲朝庭對糧食龐大的需求,使得普通百姓日子越過越好,絲綢,棉布等以前的高端商品進入尋常百姓家中。

所有大臣和百姓都認爲大隋已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就是三皇五帝的功業和皇帝也很可能不能相比,即使三皇五帝,又如何能讓全國所有百姓家家溫飽,而且武功極盛,周邊各國要麼被滅,要麼臣伏於帝國成爲藩國。

朝庭的藩國並不多,多是東南半島上的國家,朝庭不是沒有想過將整個東南半島也直接納入帝國的統治,只是東南半島天氣炎熱。森林茂密,大隋的精兵強將多出於北方,並不適應這種環境下作戰。朝庭只對林邑發動過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雖然打到林邑的首府,只是因爲蚊蟲,瘟疫造成大量地非戰鬥減員。只得作罷,接受林邑等國作爲藩國了事。

這一年,朝庭主持的忠烈祠修建完畢,裡面供奉着數萬征伐周邊異族各國犧牲的英烈姓名,小到士兵,大到將軍,英烈祠就建在皇帝地祖廟旁邊,與皇帝祖廟一起。共享朝庭每年的祭祀,忠烈祠建成之日,皇帝親自帶着大臣對忠烈祠進行祭祀。並規定每年這一日,爲國家祭祀日。後世皇帝都要在這一天參加對忠烈祠的祭祀,以表朝庭永不忘記爲國征戰而犧牲的戰士之意。

除了忠烈祠,另外皇宮中還建起了一座凌煙閣,凌煙閣掛地自然是大隋建立以來爲朝庭立下功鄖的文臣武將副像,其中不分在世與否,文帝時期還是現今臣子,統統加以評定,選出最傑出的文臣。武將各十二人。使之千古流名,這二十四人並不是最終的人數。日後若是再有人功績超過此二十四人,也可以增進凌煙閣的名錄。

武將自然是以楊爽爲首,文臣則是高潁爲首,李德林、韓擒虎、賀若弼、蘇威、楊尚希、牛弘、韋孝寬、羅藝、史萬歲、麥鐵杖、呂沐霖、李綱、雲定興、屈突通、達溪長儒、長孫晟、元胄、房彥謙等二十四人得予上榜。

這二十四人中,活着的只有十一人,其中十三人先後故去,文帝時期的臣子,如高潁,李德林、韓擒虎、賀若弼、蘇威、楊尚希、牛弘、韋孝寬等人都已經不在了,讓人想起不由不勝唏唏,不過,他們的家人從中得到了極大地榮譽,朝庭也重新對其封賞,也算得福及子孫。

忠烈祠和凌煙閣的建成,極大的鼓舞了諸多年輕人建功立業地心思,年齡大一點的人喜歡過平靜地生活,可是年輕人卻不如此,他們期盼能象先輩一樣,跨馬揮鞭,沙場縱橫,只是揮然四顧,大隋四周已找不到強勁對手,讓他們頗有一種生不逢時的感覺。

國家富強,百姓富足,朝庭軍力強盛卻沒有了對手,許多大臣和百姓們都以爲皇帝要馬放南山,偃武修文,從此天下太平時,楊勇向外發佈了天下四海圖。

這天下四海圖自然就是簡易版的世界地圖,天下四海圖一出,整個國家都沸騰起來,原來世界是如此的大,尤其不可思議的大家所做的地方是在一個圓球上。

大地是圓形,早在東漢時就有論述,那就是張衡的渾天說,不過,渾天說只是簡單的描述了一下“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

至於大地到底是什麼一個情況,有多大,張衡沒有說,他也不知道怎麼說,而朝庭發佈地天下四海圖卻有詳細地說明,哪裡是陸地,哪裡是海洋,雖然只是一個大概範圍,絕大多數島嶼沒有標明出來,這已經夠讓人震驚了。

大隋早已打開陸上的絲綢之路,京城雲集着從西域各國而來地商人,而隨着這些年大隋大力發展海軍,海貿的貨物吞吐裡已是陸路的數倍,沿海一帶又有南洋、印度、大食等國過來的商人,因此朝中官員對外界並不隔膜,雖然大家習慣性的以中原爲中心,但西域,南洋有廣闊的領土和衆多的國家是不爭的事實。

只是一直以來大家都視那些地方爲蠻荒化外之地,如今看到這幅天下四海圖,才知道天下之大遠不是以前所想像的那樣,大隋所佔據的土地還不到十成中的一成,更別論什麼天下的中心了。

雖然有人心下有不少疑慮,只是卻沒有人敢公開質疑天下四海圖的真僞,因爲天下四海圖是皇帝親自頒佈,這些年皇帝施政的巨大功績,足以絕大部分人沒有懷疑皇帝所說話的勇氣,何況又有這麼多的佐證,又如何敢懷疑。

中國曆代版圖以唐爲最盛,後面一千多年,儘管王朝更替,卻再沒有超過唐朝的疆域範圍。何也,是漢人當真就沒有開拓之心嗎,當然不是。如果漢人沒有開拓之心,那麼也不會有黃河流域起步,擴展到西臨高山,東南面臨大海。北臨沙漠,縱橫萬里之地。

到底是什麼阻止了華夏民族的繼續擴張,有人說是地理,華夏民族一直是傳統的農耕民族,東南兩面是大海,西面有高山阻擋,只有一個北面還有廣闊的土地,只是北部高原地區乾旱少雨。不適合農耕,就是佔了下來對於朝庭也是無用,不但不能爲朝庭提供賦稅。反而要花鉅額軍費派兵駐紮,未免不划算。正因爲如此,唐朝前期雖然佔據了北方大片領土,到了中期又全部丟掉。

由於不能擴張,漢人地力量只能用於內耗之中,千百年來重複着一個個王朝的循環,他們渾然忘了,外面還有更加廣闊的天地。天下四海圖一出,那些正在感嘆自己生不逢時地年輕人血液再次沸騰起來。天下如此之大。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他們即使做不到,博個封妻廕子的機會總是有的。何況根據皇帝在天下四海圖上的介紹,無論是南下地澳州大陸還是大海對面的美洲大陸,上面只有一些土人,他們沒有國家,連鐵器也不會治練,要想立下功勞還不容易嗎,那可是比整個中原加起來還要大上數倍的土地呀。

不光是年輕人激動,就是一些老成的官員也激動起來,歷代王朝起起伏伏,歸根結底還是由於土地,王朝的後期,由於土地的集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辛苦一年往往食不裹腹,一遇災年就成爲流民,動搖着王朝的統治,眼下大隋雖然還沒有土地問題,但人口繁衍下去,總有一天會遇到,如果能多出數箇中原之地,那能承載多少人口,想想就讓人激動不已。

恰在此時,海軍傳來消息,發現了天下四海圖上標明地澳州,船隻沿着澳洲邊沿前進了一個多月,依然沒有能夠將澳洲的面積探明,可知澳洲極大,天下四海圖完全正確。

皇帝早有言明,澳洲乾旱少雨,中間大部分地區被沙漠覆蓋,並不適合大規模移民,只是儘管如此,移民數百萬人完全可行,當然,現在朝庭沒有這麼大規模跨海移民的能力,只是先期派人開發是一定要進行,爲了鼓勵中原百姓奔赴海外,楊勇下令實行分封制和宅地法。

分封制是針對官吏,凡是在本朝有爵位地官員願意移民到澳州,不但爵位提升一級,而且進行實封,親王可以劃出二十萬頃土地作爲封地,開國公可以實封五萬頃,開國侯可以實封二萬頃,開國伯實封一萬頃,開國子實封五千頃,開國男實封一千頃,凡是九品以上官員,如果原先沒有爵位,只有願意到澳洲爲官,都可以授予開國男的身份,而宅地法則是針對普通百姓,普通百姓只要踏入澳洲就可以獲得一百頃地土地,朝庭承諾可以永不收回。

有移民海外的先例,又面對着如此優待,還真有不少百姓心動,雖然人數不多,剛開始一年只有幾千人,不過,這已經夠了,當初第一次登上澳洲的英國殖民者也不過數百人,如今大隋提前一千年登上此島,可以想像,澳洲再也沒有白種人什麼事了。

相對於澳洲乾旱少雨,到處是荒漠的情況,富饒的美洲才真正令人嚮往,大業二十一年,就在發現澳洲大陸一年後,青州港口人山人海,岸上的人拼命的對着港口揮手,許多女子更是哽咽出聲,而港口內四艘巨大的海船正在緩緩起錨,海船甲板上也站滿了水手,同樣正在拼命地向岸上揮手。這四艘海船是人類有始以來造出地最大船隻,每艘船可載重五萬料,摺合二千七百噸,可以同時容納上千人在海上航行,大隋傾盡全力,選最好的工匠,最好地木料,花費了足足五年的時間纔打造了這四艘大船。

這四艘大船自然是要前往美洲大陸探險的船隻,此時每艘船上只載有三百人,其餘空間全部用來儲存清水,糧食,各種水果,蔬菜種子,藥物,他們預計要大半年的時間纔會到達目的地,中間運氣好的話會遇上小島,若是運氣不好,這大半年的時間就不能着陸,一直在海上渡過。

船上的水手都是精挑細選,年齡在二十五歲到三十歲的壯年小夥,儘管準備充足,而且大家都對皇帝敬若神明,可是到底能不能到達皇帝所說的美洲大陸,誰也心裡沒底,這一次航行就等於是生離死別,他們的親人自然要來送行。

在親人依依不捨的目光中,四艘大船準時起航,駛向茫然大海,這四艘大船經歷了種種海上航行的風險,最終在七個月後有三艘大船抵達美洲,其中有一艘船遭到風暴襲擊觸礁沉沒,好在大部分人及時轉移,不過,還是有數十人犧牲,加上海上生病死亡的人員,出發時的一千二百二十人,最終只有一千零九十三人安全抵達。

二年後,三艘大船返回,他們帶回了美洲土地上各種特有的物產,也帶回了那裡富饒無比的消息,整個大隋引起巨大的轟動,皇帝下令,原先在澳洲的分封制和宅地法同樣適用於美洲,同時解除了蜀王楊秀的幽禁,直接將蜀王,晉王兩人的封地定在美洲大陸,又選一名皇子作爲整個美洲大陸的統領,最終三皇子楚王楊裕自請前往。

一支更爲浩大的船隊在大業二十五年起行,這隻船隊由數百隻船隻組成,船上人員數萬員,其中包括工匠,郎中,農民,商人,士子,軍隊各行各業,還包括三名親王,其中一名正是三皇子楚王楊裕。

第36章 密令第23章 一隻風箏第53章 殺人救人第70章 敗局已定第23章 挑撥第67章 出京第38章 水軍初勝第49章 新羅與百濟的分歧第67章 痛殲上第76章 意外第42章 正主下第六十 叛軍四起第58章 劫糧(三)第33章 按兵不動第43章 圍城第26章 大醮會下第70章 追兇第48章 灞橋密議第25章 攔路第22章 澠池第50章 狙殺第69章 搜捕第60章 夜戰襲營第49章 新羅與百濟的分歧第19章 比武奪位上第33章 謀算第114章 楊素之死上第20章 蜀公府下第87章 少年熱血第六十五章第68章 反目第50章 真假投降第115章 楊素之死下第61章 穿行上第85章 蠱毒第74章 明查暗訪第27章 殿前爭論第87章 少年熱血第9章 琴音第32章 不速之客第12章 夫妻反目第44章 林中伏擊第13章 洛陽第33章 謀算第12章 敲打第80章 樑國之變第55章 殺戳之始第84章 隕落第5章 人的名,樹的影第39章 逃脫第43章 親兵上第70章 勇將下第33章 按兵不動第85章 大樹倒下第48章 灞橋密議第89章 物是人非第22章 突厥人的反擊(三)第1章 借刀殺人上第49章 新羅與百濟的分歧第15章 楊約第68章 一線生機第1章 大旱第61章 親赴前線第93章 巧匠第52章 羅十二郎第30章 登門下第23章 一隻風箏第1章 突厥來襲第18章 軍心下第14章 迎擊第78章 十日第20章 賣鏡人第52章 朝堂下第64章 武帝崩下第53章 追查第10章 仁壽宮成第15章 軍營上第91章 戰起第3章 甦醒上第98章 年豬第70章 意外第28章 準備親征第10章 馴馬下第24章 穿牛鼻第31章 天賜橫財第63章 攻心爲上第78章 十日第72章 烏第47章 攻城第21章 敬獻第51章 仁壽三年第4章 血汗工廠第88章 觸動第89章 夜談第18章 那一場雨第64章 線索第93章 巧匠第3章 初戰失利第6章 兄弟下第14章 迎擊
第36章 密令第23章 一隻風箏第53章 殺人救人第70章 敗局已定第23章 挑撥第67章 出京第38章 水軍初勝第49章 新羅與百濟的分歧第67章 痛殲上第76章 意外第42章 正主下第六十 叛軍四起第58章 劫糧(三)第33章 按兵不動第43章 圍城第26章 大醮會下第70章 追兇第48章 灞橋密議第25章 攔路第22章 澠池第50章 狙殺第69章 搜捕第60章 夜戰襲營第49章 新羅與百濟的分歧第19章 比武奪位上第33章 謀算第114章 楊素之死上第20章 蜀公府下第87章 少年熱血第六十五章第68章 反目第50章 真假投降第115章 楊素之死下第61章 穿行上第85章 蠱毒第74章 明查暗訪第27章 殿前爭論第87章 少年熱血第9章 琴音第32章 不速之客第12章 夫妻反目第44章 林中伏擊第13章 洛陽第33章 謀算第12章 敲打第80章 樑國之變第55章 殺戳之始第84章 隕落第5章 人的名,樹的影第39章 逃脫第43章 親兵上第70章 勇將下第33章 按兵不動第85章 大樹倒下第48章 灞橋密議第89章 物是人非第22章 突厥人的反擊(三)第1章 借刀殺人上第49章 新羅與百濟的分歧第15章 楊約第68章 一線生機第1章 大旱第61章 親赴前線第93章 巧匠第52章 羅十二郎第30章 登門下第23章 一隻風箏第1章 突厥來襲第18章 軍心下第14章 迎擊第78章 十日第20章 賣鏡人第52章 朝堂下第64章 武帝崩下第53章 追查第10章 仁壽宮成第15章 軍營上第91章 戰起第3章 甦醒上第98章 年豬第70章 意外第28章 準備親征第10章 馴馬下第24章 穿牛鼻第31章 天賜橫財第63章 攻心爲上第78章 十日第72章 烏第47章 攻城第21章 敬獻第51章 仁壽三年第4章 血汗工廠第88章 觸動第89章 夜談第18章 那一場雨第64章 線索第93章 巧匠第3章 初戰失利第6章 兄弟下第14章 迎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