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灞橋密議

過了寧州,路上再也沒有哪個州郡敢不聽楊天之令,只是每到一個州,當地的官員都會對楊天大爲巴結,討好這個新任丞相的嫡子,楊天雖然將宴請推掉,但面對迎接自己的地方官員,卻不得不寒暄,慰問,替自己老子拉攏一下人心,從寧州到長安快馬加鞭的話本應該三天就到的路程拖到了五天之後纔回來。

好在一路之上信使都不斷,知道京城暫時還穩定,楊天就沒有急着趕回,不過,二天的耽擱也不全是壞事,前面各州調集的州兵也跟隨着玄龍軍一起出發,到長安時,除了二千玄龍軍,楊天還帶了五千州兵,一共七千大軍。

灞橋位於長安城二十里,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爲灞水,並修建石橋,故名灞橋,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爲不是吉兆,便將橋名改爲長存橋,光武帝復漢,灞橋之名又改了回來。

灞橋上設有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裡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後時還流傳着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詩句,玄龍軍出征時,也有百姓送別到灞橋,而今天衆人來到這裡,卻不是爲了送別,而是迎接抗拒突厥的少年英雄,當今大丞相的嫡子普六茹勇,或者叫楊勇凱旋歸來,之所以說楊勇,是因爲當今丞相據說有意恢復漢姓。

七千大軍沿着官道排成一條長長的大龍,玄龍軍在最前面開道,後面跟着五千州郡兵,大軍行進的煙柱高高飄在上空,很遠就能看到,遠遠望見長安城牆,玄龍軍上下都是情難自禁,許多人歡呼起來,終於回到長安了。

只是看到遠處灞橋時,玄龍軍上下都嚇了一大跳,那裡全是密密麻麻的人羣,看上去足有數十萬之多,長安的百姓彷彿已經全部來了。

行在最前面的隊伍不覺勒住了繮繩,將速度放慢,一名信使匆匆騎馬從前面趕到,見到楊天趕緊彙報:“大將軍,丞相率百官在前面相迎。”

楊天吃了一驚,他雖然知道回京時必定有許多人來迎接,但可沒想到是他老子會親自帶人迎接,連忙傳令:“全軍減速前進。”

灞橋橋長二百六十步(注,一步爲1.4米)寬五步,旁設石欄,如今灞橋兩邊都分站着滿朝文武,楊堅、於翼、漢王贊、秦王贄四人分站在最前方,後面則是百官跟着,除了前面的漢王,秦王,後面還有畢王賢和趙王招也在其中。今天,這裡聚集了大周八成以上的京官。

看到前面楊堅的背影,宇文招眼睛彷彿要冒出火來,恨不得一刀將楊堅殺了,推入下面的灞水中,自從進京後,宇文招就被楊堅派人密切監視,宣帝剛死時,趙王府甚至被一隊禁軍團團圍住,名爲保護,實爲軟禁,直到爲皇帝發喪後,趙王府外的禁軍才撤走,可此時趙王已無力迴天,楊堅已當上了大丞相,百官也對楊堅臣服。

“來了,來了。”看到前面的煙塵,等待了近一個時辰的百姓終於騷動起來。

“嘖嘖,真了不起,才二千人就打敗了突厥十數萬大軍,不虧是丞相之子。”

“胡說,只是打敗二萬而已,突厥人才十萬大軍,哪來的十幾萬人?”

先前開口說大話的人有點不好意思起來:“反正是打敗了突厥人,二萬大家也是了不起。”

旁邊的人咐和:“這倒是,聽說驃騎大將軍才十四歲,真是英雄出少年。”

一人驚道:“我的媽呀,我家的小子十四歲還是一個小混混,整天只會跟着一幫小子玩鬧,丞相之子莫不是有三頭六臂不成。”

“去,去,三頭六臂豈不成了妖怪,你家的小子怎能和人家丞相之子相比,你就別丟人了。”

……

這些議論楊堅聽不到,不過,有子如此,確實可以讓楊堅得意萬分,若說天元皇帝在時,楊堅尚不願兒子鋒芒畢露的話,現在剛恨不得讓大周所有百姓都知道他楊堅的兒子有多麼優秀,爲了大周立下多大功勞。

看着軍隊越來越近,負責禮儀的鄭譯揮了揮手,頓時現場彩旗飛舞,鑼鼓震天。還有一艘艘旱船劃過,百姓們卻是伸長了脖子向前瞧去。

楊天在離灞橋還有百步的時候,停了下來,甩鐙下馬,徒步上前,見到百官連忙彎腰拜下:“勇年輕識淺,累各位等候迎接,實不敢當。”

於翼撫須長笑:“當得,當得,小小年紀,憑二千鐵騎擊敗突厥二萬,滿朝文武有誰能做到,如此少年英雄,如此蓋世功鄖,我等自當迎接,老夫也恨不能有孫如此。”

楊天到底是楊堅的兒子,楊堅不好自己來誇,只能由於翼出面,於翼一說完,其他大臣也一擁而上,直將楊天誇得天上少有,地上難見。待衆人拍了一會兒馬屁,於翼纔拿出一張聖旨:“前線總管驃騎大將軍普六茹勇接旨。”

楊天連忙振了振衣冠,跪了下來,此時的聖旨尚沒有奉天承運等開頭,直接是正文,聖旨中重申了楊天的功績,楊天由驃騎大將軍升爲柱國大將軍,玄龍軍有功將士各升一級,又賞下數萬貫錢財和布帛。

這道旨意其實就是天元皇帝開頭要賞給楊天的,只是楊堅尚不知天元皇帝命不長久,怕楊天太過鋒芒畢露,將封賞推掉了,如今重新封賞,自然沒有問題,這雖然是聖旨,但一切均出自於左丞相府,連玉璽也是左丞相府所蓋。

顏之儀拒不合作,楊天素性將顏之儀免官,從他那裡把玉璽奪了過來,如今小皇帝只不過負責籤簽名而已。

“臣接旨。”楊天接過聖旨,羣臣又是一頓狂贊,楊天臉上如終保持着微笑,與楊堅的目光對視了幾下,發現楊堅臉上有點憔悴,頭上已隱隱有白髮,比數月前好象老了數歲,顯然這段日子楊堅過得並不輕鬆。

只是楊堅看着楊天的目光卻全是振奮,以前的疲累彷彿一掃而空,有子如此,夫復何求?自己現在幹冒如此奇險,還不是爲了子孫後代。

趙王招冷眼看着文武百官輪番表演,心中暗恨,這些人似乎就已經忘記現在還是宇文家的天下,他悄悄靠近畢王宇文賢,道:“看到了嗎,狼子野心,不可不防。”

宇文賢是諸王中唯一掌握兵權之人,他任雍州牧,雍州的治所便在京畿,州牧是大總管、上柱國,掌握着兩府兵力,除了禁軍之外,他手上掌有最大的兵力。

楊堅之所以能容忍宇文賢掌兵權,原因有二,一他是周明帝之子,雖非明皇后所生,明皇后則是他嫡母,楊堅理所當然是他的姨父,二,鑑於自己父母貴爲皇帝,皇后尚且不得善終的教訓,宇文賢學會了逆來順受的本領,凡事一律無爭。

趙王招的話嚇了宇文賢一跳:“六叔,姨夫不過是丞相而已,對大周還是忠心的。”

“忠心,賢侄,你這是真糊塗還是假糊塗,縱觀前代歷史,自稱大丞相而不篡位者,稀矣!更何況楊堅已住進了帝宮,既然不顧天下人非議,那是志在必得,賢兒,現在只有你能力挽狂瀾,普六茹堅的兒子雖然回來了,但他還只有一府兵力,若你能突然發難,勝算足有七成。”

宇文賢頭搖了象個撥浪鼓:“六叔,你多慮了,現在外面六大總管各自擁兵數萬至十數萬,姨夫縱有心也無膽,何必在京城動兵刀,只要皇上長大了,姨夫自然會將政還給皇上,何況大丞相又不止姨夫一人,贊弟不也任了右丞相嗎,大家都是親戚,何必自相殘殺。”

趙王招聽的大爲氣悶,以前他一直找不起機會與宇文賢聯繫,本以爲藉着這次迎接玄龍軍回京的機會說動宇文賢,那麼在京城他還有翻手的機會,沒想到宇文賢既然被楊堅表面的手法迷惑,竟然難予說動,宇文招恨不得對這個糊塗侄兒煽上幾記耳光,將他打醒,只是眼下在人羣中,藉着鑼鼓喧天才能說話,並不敢大動作,否則讓人聽到就是大禍。

他正要再勸,前面的文武百官已經擁着楊天向他們所在的方向走來,宇文招只得與侄兒分開,站在旁邊矜持的看着,以他的身份,自然不屑於去向楊天拍馬屁。

他卻不知,剛纔與侄兒宇文賢談話時,自始自終都被另一個人看在眼中,那就是楊堅的侄兒楊雄,楊雄不但被任命爲禁軍副統領,主管京城的禁衛,數日前又剛任雍州別駕,別駕是州牧副手,這也說明楊堅對畢王宇文賢並沒有完全放心,否則不會在這個敏感的時候給宇文賢加一個副手。

宇文賢倒是坦然,大大方方的接受了楊雄分權的事實,他已習慣了謹小慎微,才能保存到現在,而且還擁有了兵權。

只是楊雄卻並不滿意,別駕雖然是州牧的副手,可是差了三級,若能板倒宇文賢,這個州牧當然非他莫屬,楊雄剛剛上任,就利用國庫中的錢財大勢收買宇文賢的親信,在金錢的攻勢下,數天之內,宇文賢就有不少親信被楊雄收買,楊堅對於此事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正因如此,楊雄對宇文賢的一舉一動都特別留意,見到趙王招趁着人多時和宇文賢密談,雖然聽不清他們說什麼,但必是不利於楊堅的話,見宇文賢一直搖頭,楊雄心中已是冷笑:“好啊,你自己找死,可不要怪我。”

封賞完畢,百官在前面引路,而楊天重新上馬,帶着兩千玄龍軍緩慢騎馬前進,接受民衆的歡呼,而另外跟來的五千州郡兵,則只能暫時被引導着駐紮在城外,他們還沒資格進城。

許多民衆已是第二次看到楊天,第一次是在數月前送別玄龍軍出征之時,當時突厥率十萬大軍來攻,許多民衆都惶恐不安,城中的富人往外地遷移,城外的窮人往城內遷移,直到玄龍軍舉行完出征儀式,京中的民心才安定下來。

如今數月時間過去了,雖然換了一個皇帝,可是大軍卻凱旋歸來,而且大丞相頒佈了多項利民政策,洛陽宮停建了,長安的交易稅減免大半,物價更便宜了,對於丞相,對於楊天,百姓確實是發自內心的歡呼,所以一聽到大軍凱旋,不用官府催足,長安的百姓幾乎都自發到城外迎接。

“大周萬歲!”

“大將軍威武!”

“玄龍軍萬歲!”

一路行進,都是一路歡呼,楊天只得在馬上不住點頭微笑。

旁邊的百姓不時發出感慨:“驃騎大將軍真是年輕啊。”

“若我要是有女兒就好了,要嫁就嫁給驃騎大將軍這樣的人。”

“去,就你這副德性,就是生了女兒,驃騎大將軍也看不上。”

二個長得俊美無比的少年正在後面掂起腳尖,努力的伸長脖子向前看去,一個矮一點的少年卻怎麼也看不到,正急的跳腳,聽到身邊兩人的談話聲,少年惱怒的朝那個說要嫁女兒給楊天的漢子看去,只是看清漢子的相貌卻忍不住撲哧一笑,這個漢子長得高高瘦瘦,活象一根竹杆,臉上還有麻子點點,想到若是公子真娶了這樣一個漢子的女兒,少年面色頓時古怪起來。

剛纔那個漢子見同伴笑自己的就罷了,沒想到旁邊還有人敢譏笑,不由轉頭看去,正要罵幾句出氣,看到矮個子少年的面容卻是一呆,心中想道:“好漂亮的少年郎。”

第66章 戰,不戰?第36章 東夷城第49章 良機上第66章 篡旨第26章 突厥來使第四十六突氏第33章 楊約的心思第49章 重圍第15章 民心軍心第114章 楊素之死上第12章 搶親下第3章 仁壽第17章 軍心上第6章 朋友下第27章 尋君千里上第55章 涌動第64章 暗流下第48章 灞橋密議第59章 婚禮喋血第四十六突氏第59章 覆滅第55章 難兄難弟第68章 一線生機第21章 巧遇上第15章 楊約第102章 化解第52章 準備下第68章 代價第56章 敵影下第112章 議罪第87章 救治第6章 勝負難定第12章 拜師下第12章 拜師下第50章 狙殺第63章 暗流上第56章 製糖下第11章 搶親上第86章 監軍第3章 援軍第44章 林中伏擊第36章 誤會下第27章 尋君千里上第19章 盟誓第1章 衛王遺言第47章 刀尖上跳舞第68章 反目第46章 吐谷渾第66章 戰,不戰?第62章 半渡而擊第87章 制度確立第40章 甕中捉鱉第30章 殺雞駭猴第9章 入學上第34章 憤怒下第53章 追查第68章 跟蹤第76章 假作真是真亦假第64章 暗流下第26章 突厥來使第19章 選秀(二)第71章 出征第101章 攻破建康第34章 洞悉第75章 忠義第37章 囂張第60章 兵災過後第9章 洛陽行第64章 尉遲自盡第96章 暗衣衛第33章 按兵不動第68章 反目第48章 互算第89章 物是人非第72章 烏第69章 伏擊成空第104章 殺第68章 反目第38章 動盪下第57章 潛伏上第18章 那一場雨第46章 城下交鋒第75章 混水摸魚第32章 表弟叔德下第26章 大醮會下第55章 涌動第112章 議罪第1章 衛王遺言第83章 仙術第11章 宮中深處第50章 真假投降第82章 貓妖第28章 處罰第42章 辯解第92章 談判第11章 宮中深處第43章 封賞第14章 大運河(一)第2章 付之流水第8章 晉王之議
第66章 戰,不戰?第36章 東夷城第49章 良機上第66章 篡旨第26章 突厥來使第四十六突氏第33章 楊約的心思第49章 重圍第15章 民心軍心第114章 楊素之死上第12章 搶親下第3章 仁壽第17章 軍心上第6章 朋友下第27章 尋君千里上第55章 涌動第64章 暗流下第48章 灞橋密議第59章 婚禮喋血第四十六突氏第59章 覆滅第55章 難兄難弟第68章 一線生機第21章 巧遇上第15章 楊約第102章 化解第52章 準備下第68章 代價第56章 敵影下第112章 議罪第87章 救治第6章 勝負難定第12章 拜師下第12章 拜師下第50章 狙殺第63章 暗流上第56章 製糖下第11章 搶親上第86章 監軍第3章 援軍第44章 林中伏擊第36章 誤會下第27章 尋君千里上第19章 盟誓第1章 衛王遺言第47章 刀尖上跳舞第68章 反目第46章 吐谷渾第66章 戰,不戰?第62章 半渡而擊第87章 制度確立第40章 甕中捉鱉第30章 殺雞駭猴第9章 入學上第34章 憤怒下第53章 追查第68章 跟蹤第76章 假作真是真亦假第64章 暗流下第26章 突厥來使第19章 選秀(二)第71章 出征第101章 攻破建康第34章 洞悉第75章 忠義第37章 囂張第60章 兵災過後第9章 洛陽行第64章 尉遲自盡第96章 暗衣衛第33章 按兵不動第68章 反目第48章 互算第89章 物是人非第72章 烏第69章 伏擊成空第104章 殺第68章 反目第38章 動盪下第57章 潛伏上第18章 那一場雨第46章 城下交鋒第75章 混水摸魚第32章 表弟叔德下第26章 大醮會下第55章 涌動第112章 議罪第1章 衛王遺言第83章 仙術第11章 宮中深處第50章 真假投降第82章 貓妖第28章 處罰第42章 辯解第92章 談判第11章 宮中深處第43章 封賞第14章 大運河(一)第2章 付之流水第8章 晉王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