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們喝着熱湯的時候,那邊剛叔開始分發小肋排了,只有小孩子纔有,別人都是沒有的,就連已經十三歲的凌知薇,也分到了半根肋骨。
“祖母,給你吃吧。”骨頭前腳剛到手,後腳就捧到了徐氏面前。
徐氏摸摸她的腦袋:“你吃吧,你這些天也瘦了好多。祖母吃飽了,這會兒不饞肉。”
齊氏也笑了:“你自己吃吧,你還算過了幾年好日子,可惜了文哥……小小年紀……”
凌知薇嘟囔:“大嫂纔可憐呢,孩子都沒了……二嫂起碼還有文哥……”
凌家衆人都沉默了,齊氏瞪了她一眼:“別提她了,她也不是你大嫂了。”
凌知薇:“我不吃骨頭,我給爹爹吃,爹爹都瘦了好多。”
最後這塊骨頭還是落到了凌志嘴裡,小女兒的孝敬,他如何都是推拒不了的。當然也有利息,小女兒說了,到了邊城安定下來後,爹爹得要讓她大骨頭吃個夠才行。
而最小的文哥,這會兒已經抱着骨頭啃的滿臉都是油光。凌知意垂眸看着文哥,許久才移開眼神。他若是和江楠好好過日子,孩子應該比文哥都要大了,如今卻什麼都沒有了。
姜蟬就這麼一路跟着流放隊伍,連續走了近五個月,才正式到達了邊城。在府衙處辦好交接,劉哥以及官差們取下衆人的鐐銬,從這一刻開始,他們不再是流放的罪人,而是平民了。
凌志看着手裡的憑證,如今到了邊城,他們也是平頭百姓,一切都要從頭開始了。只是他和兩個兒子還要去軍營服役,至於女眷們也要趕緊安置下來。
“大嫂在那邊,我就說那是大嫂。”凌知薇小聲的說了一句,那輛眼熟的烏蓬馬車就停在距離府衙不遠的地方,坐在車轍上的正是姜蟬和小石頭。
看到衆人從府衙出來,小石頭衝着他們大力的揮手,臉上的笑容格外燦爛。而姜蟬也洗去了那一臉的易容,這會兒就是用原主江楠的面容面對着他們。
在快要到邊城的時候,剛叔和周媽媽就先行一步,過來做各種準備工作。首先就是要有個落腳地,不僅是凌家衆人,還有姜蟬自己的落腳地。
後來也就只有姜蟬和小石頭他們跟着,姜蟬是不敢走,雖然如今官差都被她打理好了。但是若是自己一走,誰知道他們轉眼會不會變臉?不如就這麼一直跟着,也算起個威懾作用吧。
凌家衆人深吸口氣慢慢向姜蟬這邊走來,甫一走近,老太太徐氏還有曾經的婆婆齊氏就拉住了姜蟬的手:“孩子,這幾個月辛苦你了,辛苦你爲了我們一路操勞。”
姜蟬微微勾脣:“這裡不便久留,剛叔在鄉下置辦了宅子,那裡民風淳樸,我帶你們過去看看?一路奔波勞累,你們也辛苦了。”
小石頭:“媽媽肯定已經在家裡備好了熱水,姑娘,我再去找輛馬車來。”
小石頭人雖然小,這幾個月卻歷練出來了,很快他就找過來兩輛馬車,在衆人都上車後,姜蟬一揚馬鞭,馬車滴滴噠噠的往落腳地而去。
徐氏和齊氏自然上了姜蟬這邊的馬車,齊氏坐在車轍上:“你以後就留在邊城了?”
姜蟬:“大概率吧,京城和江南我是待不下去的。”
齊氏抹眼淚:“終究是我們凌家對不起你,還累的你爲了我們一路奔忙。”
姜蟬:“對不起我的人不是您,您和老太太對我都很好,這些我都記得的。若不是您和老太太照顧,我在凌家這幾年還不知道要受多少折磨。”
徐氏拉開馬車車門:“說來說去還是知意有眼無珠,一心只撲到了那個女人身上。如今還牽連了你,你不計前嫌爲我們忙前忙後,這些我和你婆母……你伯母我們都記在心裡的,日後若是有能力,我們一定報答。”
姜蟬:“老太太的話我記下了,也是你們先結了善緣,纔有如今這番善果。”
徐氏有些擔憂:“你來到邊城,日後有什麼打算?”
姜蟬笑笑:“先安定下來再說吧。”
她這會兒覺得這兩位夫人也是個妙人,那是決口不提讓她和凌知意重歸於好的話題,估摸着也看出來她是沒有這個意思。
這樣也好,江楠那麼好的姑娘,何必要在同一棵樹上吊死兩次?
馬車走了約莫半個時辰,最後在一個小村裡停下。馬車剛剛停好,周媽媽就拿着抹布從裡面出來了:“姑娘回來了?老太太和夫人也到了,我扶您下來。”
徐氏搭着周媽媽的手:“這一路上多虧你們照料,否則我們早撐不下去了。”
周媽媽:“咱們姑娘原先在您府上的時候,您和夫人沒少關照她,我們也不是忘恩負義之人,該報答的總是要報答的。”
“這處宅子是我和剛叔一起置辦的,房主是一對兄弟,剛叔找了幾個人將中間的牆打通了。”
“姑娘說了,等大家安頓好了,再給你們弄幾條狗來,這樣住着也安心。米麪糧油這些我都提前置辦好了,只是這裡不靠山,想要打獵確實不容易。”
“不過我聽鄰居們說過,這裡每逢整十都會有集市,會有關外的牧民過來賣牛羊肉,想吃點葷腥還是有法子的。正好明天就是雙十了,也能夠去集市上逛逛。”
周媽媽畢竟先來了一段時間,大概的情況她也都摸清了。起碼齊氏等人來到一個陌生地方的不安感消散了許多,當然或許更多的安全感來自於她們面前的姜蟬吧。
在她們跌入泥沼的時候,是這位一路跟隨保護着她們,讓她們平平安安的到達了邊城。只要看到她,似乎什麼都不害怕了。
凌知薇抱着姜蟬的另一隻手:“大嫂……”
姜蟬笑笑:“我和你大哥和離了,你若是不介意就叫大姐吧。”
凌知薇有些惋惜:“你不是我大嫂了嗎?”
姜蟬語氣很溫和,但是誰都能夠聽得出來堅定:“我只是換了個身份,人還是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