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後的幾年中,警察局和:“F.P.”那清秀的字跡結下了不解之緣。
“F.P.”的炸彈越造越熟練,頭8顆土炸彈只爆炸了兩個,而後來的4顆都爆炸了。
1955年,“F.P.”放了52顆炸彈,響了20顆。報紙開始廣泛報道他的“成就”,公衆對他感到嚴重不安,他投寄給報社的匿名信的措辭日益激烈。
一天,“F.P.”的炸彈炸死了一個人,社會輿論和政府當局一致表示:一定要把這個炸彈狂挖出來。
“F.P.”和愛迪生公司有些糾葛,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怎樣從這家公司積半個世紀之久的龐大檔案中找出有關線索來,愛迪生公司和紐約警察局都束手無策。
芬內是第一個接手此案的FBI資深探員。他曾取得精神病法醫學學士頭銜。但這個神出鬼沒的“炸彈狂”卻使他絞盡腦汁,疲憊不堪。
他決定破除門戶之見,去請教研究刑事犯罪的心理分析家布魯塞爾博士。
一天下午,芬內和紐約警察局的兩名偵探(案件歸屬地),挾着炸彈狂一案的全部宗卷,去布魯塞爾博士家求教。那兩名偵探和絕大多數人一樣,不知心理分析是怎麼一回事,對此行是否有收穫深表懷疑。
布魯塞爾博士對這次諮詢也很明白,它不僅關係到自己的聲譽,而且會影響“心理分析”這種新冒出來的偵破方法的前途。
芬內帶來的全部宗卷中,唯一有用的只是那“炸彈狂”的幾封信,以及幾顆由他製造的炸彈的照片和一些炸彈的彈片。要據此做出結論,顯然是很不夠的。
但是,博士憑着他對心理分析法的深刻理解和熟練運用,竟滔滔不絕地談了四小時。歷史已證明,這一次談話給心理分析方法開創了新局面,成爲犯罪行爲分析史上的劃時代事件。
“他”是男人布魯塞爾注視着那幾彈沒有爆炸的炸彈照片,當着偵探們的面提出第一個假設:可以肯定“F.P.”是男人而不是女人,因爲,以前造炸彈或放炸彈的都是男人,無一例外。
博士接着說下去:“毫無疑問,這個人之所以對愛迪生公司抱偏見,是他認爲愛迪生公司害得他生病。漸漸地,他認爲整個世界都和他過不去,這是他行爲失常的來由。一個人一旦爲這種思想所糾纏,就變成了‘偏執狂’。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偏執狂的發展是緩慢的,但一過35歲之後,便發展得不可收拾了。”
那個“F.P.”放炸彈已有16年的歷史,年齡應該在50歲以上,這是第二個可能性。“偏執狂都非常愛護他們自己。當他們有所行動時,總認爲這是在‘自衛’。他們從不承認自己有缺點,而把遇到的麻煩都歸罪於別人,尤其是某個大組織,在這個案例中就是愛迪生公司。”
由此產生了第三個可能性:愛迪生公司對那個“F.P.”也許有過不適當的處置,以致遭到他的報復,所以,他的出發點也許無可非議。“從他的清秀字跡來看,他受過良好的中等教育。這是第四點。”
貌不驚人,3個偵探聽得津津有味。“那麼,怎樣發現他呢?”一個偵探急着想知道下文。
“這就是困難的所在。”博士繼續分析下去,“這種人很要面子,他平時行爲檢點,不做任何在他認爲是有失體面的事。因此,他很少可能會在公安卡上留下記載,更不大會到過精神病院或收容所,因爲他根本不認爲自己有病。所以,人們是難於從這些檔案去發現他的。”
看着偵探們大失所望的神色,博士充滿信心地對他們說:“心理學可以幫你們的忙。據德國一位精神病醫生統計,偏執狂患者有85%屬於運動員體型。諸位先生,我據此得出第五個可能性:這個‘F.P.’不胖不瘦,中等身材,體格勻稱。”
布魯塞爾拿起那幾封信,繼續說下去:“從這清秀的筆跡、乾淨的信紙上我得出第六個可能性是,此人工作質量一定是好的,由此推論他是個遵守時間、兢兢業業的模範職員,直到他遭到所謂的‘卑鄙罪行’前,他一直是這樣工作的。”
“說到‘卑鄙罪行’,這種措辭很不夠美國味,倒有點像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和英國誇張小說裡的語言。“F.P.”筆下的‘愛迪生公司’寫成Society of Edison,而美國人不這麼寫,他們寫的‘愛迪生公司’是Consolidated Edison的縮語Cons.Ed.不管怎樣,這個人不是純粹的美國血統,也許他就住在外國人的社區裡。這是第七個可能性。”
一個偵探感到不滿足,他對博士說:“您說他是外表平常、舉止端莊的中年人,這可不是引人注目的特徵。”
“說得對,”布魯塞爾點點頭,“下面的分析纔是我本行的工作。”心理創傷,“和愛迪生公司有糾葛的人何止千萬,但是除了這個偏執狂,誰都不會因此而把炸彈在公司大樓以外的地方亂放。你們知道這是爲什麼?”
博士提出了一個問題。“他與公司的糾紛,可能不是他到處放炸彈的真正理由。”
一個偵探漫不經心地回答道。“更確切地說,這種糾紛不是唯一的理由,在這個理由之下,另有一個連他本人也不知道的理由存在。我要說的第八個可能性就是指這方面的。他一定受過某種心理上的創傷,例如,他的母親早已去世,而這一悲劇又是他父親的過錯。你們知道,男孩子在幼年時期會由於戀母情結而憎恨父親。這種情況在這個偏執狂身上一定也發生過。他經常反抗父親,並在這種狀態下生活過來。但他自己並不意識到,長期反抗父親使他滋生起一種反抗權威的情緒,這種情緒過早地潛入他的意識深處,成爲‘潛意識’。而這種像定時炸彈似的潛意識,一旦遇上了愛迪生公司對他的不公正處置,使他心頭的創傷又復發了。於是,他就從反抗父親的權威發展到反抗社會的權威,這就是他到處亂放炸彈的原因,但他自己並不是很清楚地意識到這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