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奪嫡之二二

不要說穆元帝怒了。

李相也知道出了簍子,連太子都問他,“如何弄死這麼些人?”

李相當即一幅苦色,“臣與殿下相交多年,殿下素知臣爲人的,臣活了大半輩子,豈能是來俊臣之流。臣只是命刑部速審,這些狗東西,怕是受了別人指使,故意釀出刑獄酷烈之事來陷害老臣。”李相也是在帝都打滾大半輩子的老狐狸了,略一思量也就明白了,嘴裡更是說不出的苦澀,道,“殿下想想,臣就是失心瘋也不能這會兒把靖江後裔全弄死。老臣這把年紀,名聲還是要的。”這話雖是虛詞,可說的卻是實心。文人惜名,李相一直以內閣首輔爲平生目標的人,內閣都是兩出兩進了,其爲人雖有待商榷,但要面子的心是比世人都強的。今回帝都,這麼急着開審南安侯被鴆殺一事,一則爲了給東宮正名,太子絕沒幹過鴆殺南安侯之事;二則,也是想展現一下自己的實力,頗有種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意思。

結果,以李相的老道,竟沒把這三把火燒好,一不留神便給人鑽了空子,燎到了自身。

李相到底是太子心腹,太子想他如此焦切的審案也是爲了自己,不禁一嘆,“太不小心了。”

“這世間哪裡有不小心就弄死這許多人的,殿下想一想,世間還有誰有這本領在刑部施展這些手段?”李相恨的直咬牙,平日裡瞧着悄不作聲的老狐狸,不動聲色的便能咬你一口。

太子微微變色,“莫不是三弟?”

李相道,“三皇子素來圓滑,此次三司會審,三皇子只應個名兒罷了。”

太子的臉徹底沉了下來,也跟着李相一道咬牙了,“謝韜那老東西!”

謝韜謝尚書。

說來這也是帝都城一奇人。

原本,但凡尚書必入內閣的。

結果,就謝尚書例外。

謝尚書做刑部尚書多年,穆元帝才允他入閣。大家嘴上不說,心裡也會說,這謝家定是不得陛下心意。可是吧,穆元帝就是這般奇怪,在宮裡待謝貴妃不錯,謝貴妃年輕那會兒,頗得聖寵哩。後來還把宜安公主指給了謝柏,總之,不能說是穆元帝厭惡謝家吧。但,謝尚書的確是做了八年刑部尚書方得入內閣爲相的。只是,也不知穆元帝怎麼想的,別部尚書都是時常便有調換,獨這老東西,在刑部一呆二十年。

如果說誰有本事在李相的眼皮子底下釀出這般大的刑獄,必是謝韜無疑!

“往常只當謝家不過牆頭草,在老三與老五之間猶豫不絕,今老五立下些許戰功,謝家就能將老三一把拋開,可真真是好外公哪!”太子恨的只差將滿嘴銀牙咬碎。

李相沉默不語,倘不是此事必然要他解釋,他不是將仇怨訴諸口外之人。官場之上,勝便是勝,敗便是敗。李相也不是好相與的,道,“幸而並非無挽回餘地。”

太子也頗具政治素養,一撣衣袖道,“李相說的是,便是父皇,怕也不樂意養着靖江那些小崽子們的。原本,死上十個八個的也不打緊,留下一二做個大面兒便得了。”太子與穆元帝父子多年,不是不會揣摩穆元帝的心意。靖江謀逆,朝廷文臣武將,死於其手的有多少。江南那些世家大族,因不肯投降靖江而被滅了滿門的有多少,不說別個,忠勇伯家裡便再無一人。蘇相老家皖地蘇家也遭受重創,所逃出的不過是被家僕秘密隱藏起來的幾個子孫罷了。這些人,能不恨靖江後裔!穆元帝能準三司審問靖江後裔,便是不準備對他們容情的。只是,刑部被人推了一把,此事,做得太急太快,今靖江後裔所剩不過寥寥數人……縱穆元帝,爲名聲計,也要惱一惱的。

太子溫聲道,“李相放心,孤常伴御前,會爲三司說句公道話。”

李相先行謝過太子殿下,一雙聳拉低垂的老眼中皆是掩不住的寒意凜凜。

太子與李相對聖心的判斷並沒有錯,穆元帝惱,並不是惱他們把靖江後裔搞死,而是在短時間內搞死,此事,令穆元帝仁君顏面有失。

要知道,靖江城可是遞交的降書。

當初,朝廷給靖江王族靖江大臣皆開出非常優厚的投降條件,這些人才肯降的。今,距靖江之戰結束尚不到半年,靖江子孫所餘不過五人,讓靖江降臣做何想?

便是史書上也得添上一筆,不需多言,只要將靖江子孫的死亡字數寫上,穆元帝仁君名聲便要受到置疑。哎,人老惜名啊,與此事脫不開干係的李相都怕擔個來俊臣的名聲,何況一國之君穆元帝,這位老皇帝只有比李相更愛惜羽毛的。

穆元帝一惱,驚懼的也非太子與李相,首當其衝的是掌刑部多年的三皇子。縱三皇子八面玲瓏圓滑過人,打定主意在此案上袖手旁觀,可他主掌刑部多年,三司會審便繞不開三皇子,穆元帝便令三皇子擔了個主審的名兒。

此事一出,三皇子立刻傻眼。

要知道,南安侯經江南之戰,便是沒投靠五皇子,也相當於投靠五皇子了。畢竟,南安侯的閨女女婿——四皇子妃與四皇子是五皇子夫婦的鐵桿擁躉。而南安侯與東宮之間的嫌隙,舉朝皆知。因爲,許多人都懷疑,倘當年沒有太子與南安侯之爭,縱靖江叛逆,平判江南的大軍必屬南安侯無疑的。結果,就是太子與南安侯反目,在靖江叛逆時,非但江南半壁淪陷,南安侯遭遇鴆殺,更因江南失陷之事,南安侯撿回一條命都不敢回朝,在湖廣東躲西藏收攏人手,頂着盜匪的名兒,終於在五皇子手下再建戰功,方與得勝大軍一道還朝。

這仇啊,結的大了。

要說當初鴆殺南安侯的不是太子,除了腦子有問題的,沒人信。

因爲這並不是證據問題,很明顯是邏輯問題。當初,南安侯被太子軟禁,靖江王突然謀反,而南安侯是被太子懷疑有謀反證據的人,亂軍之中,南安侯既然已被太子定爲謀逆之人,靖江附逆,太子要跑路之時,帶着南安侯一道跑路,而後將南安侯帶回帝都接受正義的審判,這是一種邏輯。更有一種邏輯,當初連吳國公都戰死軍中,可見當時軍情之緊急,這樣的緊急軍情之下,不大容易帶走附逆者,殺之,也是一種邏輯。

現下,刑部要證明的是,當初鴆殺南安侯的是靖江王。

這種邏輯就很有些曲折的讓人不能理解的地方了,最令人不能理解的就是,倘靖江王不知南安侯已被太子軟禁,便是派出刺客刺殺南安侯,也不會麻煩到鴆殺這種方式吧。像江伯爵殺趙陽,一劍斃命!倘靖江王知道南安侯已被太子軟禁,靖江王什麼都不做,任太子將南安侯帶走,南安侯怕也落不了好果子吃。當然,這兩種可能都是建立在南安侯忠貞於朝廷的基礎上的,倘南安侯如太子所說背叛了朝廷,那麼,靖江王派出人手,則並非是殺南安侯,而必是要救南安侯的。

所以說,鴆殺本身就存在邏輯上的問題。

當然,也會有人說,如同當年靖江世子之死,一樣是被人暗中下毒。

那麼,這裡就又有問題,太子軟禁南安侯,爲南安侯提供飲食的,肯定是太子的人。如此,南安侯被鴆殺一事,太子照樣脫不得關係。

還會有人說,太子不知道啊,藥被下在飯菜酒水中啊。如果太子不知道,那麼,對於當時被軟禁的南安侯來說,太子便有失察之過。

這樣的嫌疑,要如何洗清?

李相要做的,就是將南安侯被鴆殺一事,從頭到尾的全部讓靖江南背此黑鍋。

但,要知道,南安侯不是朝中隨隨便便的阿狗阿貓,他是陛下嫡親的表弟,朝廷御封的世襲罔替的一品侯爵。你可以不審此案,依南安侯的性子,大約會給陛下維護東宮的面子。可是,你開審,你就不能拿着狗屎不通的東西來搪塞南安侯,若是如此,不如不審。

還有,既是三司會審,便不能只由刑部說了算。你李相是正二品尚書,當然,大理寺卿是正三品,較尚之低兩階,可御史臺左都御史一樣的正二品。縱大家揣摩着帝心有意爲太子洗白,但你李相可得拿出一份鐵證來,不然,你李相能爲洗白東宮不要臉面,咱們可是要的。

所以,將靖江後裔集中刑部審問,已是御史臺和大理寺睜隻眼閉隻眼了,最終要的,不過是一份合乎邏輯的證詞。只是,縱大理寺和御史臺也未料到你刑部這般黑的手啊!縱你不要個臉,也不能把大家都連累了啊!

所以,此事一出,大家紛紛痛罵李相!

這老王八,把咱們都拖下水啦!

三皇子聞知此事便心下一跳,情知大事不妙,連忙召來府中長史官商議。三皇子府的長史官道,“殿下皇子之尊,便是案件審問,殿下又不能親去刑部大獄盯着。諒李尚書也不敢將此事推到殿下頭上,殿下這便去刑部調出審問案宗,整理過後,去宮中向陛下自陳不是便是。”

三皇子跟個玻璃珠子似的兩不得罪,還不就是因此案牽涉太子與五皇子相爭麼。雖然倆人都未對他說過啥,可一方關係太子名譽,一方關係南安侯被鴆殺的事實,南安侯又是五皇子的人。三皇子想站個幹岸不想這般難呢,聽了長史官的話,三皇子一嘆,“今也只得如此了。這李相也是,委實沒個輕重。”三皇子不會認爲是他外公下的手,李相一來刑部便威風八面的很,開審此案也是李相的提議,連帶着審問的流程,審問的人手,都是李相安排的。這裡頭還有個事兒,那啥,蘇不語不是新任的刑部侍郎麼,因蘇不語出身夠硬,李相也是打着風險轉移的計劃,很是想令蘇不語參與審問的計劃。蘇不語沒二話啊,當即便應了,可蘇不語有個毛病,見不得血,故此,他審問,就是將人提出來,細細緻致的問上一遭,人家答什麼,做出筆錄則罷。當然,蘇不語是個嚴謹的人,你想糊弄他,委實不易,且他不是隨便問的,一來二去的,當真給他問出不少靖江隱秘,可是,這與給洗清太子一案無關哪!李相受不了蘇不語這磨唧勁兒,乾脆中斷他的審問過程,轉而令專業人士來審。所以,刑獄之事,李相是休想牽連到蘇不語的。

三皇子甭看是個站幹岸的,這裡頭的事兒,他清清楚楚,念至此處不由同長史官抱怨,道,“你說李相這一把年歲,怎麼倒還不如蘇不語穩當。”

長史官笑道,“蘇相何人也,焉能令愛子沾上刑獄過度的名聲。”長史官認爲蘇不語是受到蘇相的指點。

但實際上,蘇不語當真沒受他爹的指點,倘是他爹的指點,憑他爹的方正,在知道李相刑囚過度時必會出言制止的。蘇不語沒說,也沒攔着,在某方面,他文雅拖沓的審問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李相的不滿,物極必反,底下郎官兒揣摩上意,下手過度,釀出此事。

甚至,導致此事的還有一個原因,靖江後裔自被押送至帝都,穆元帝帶着他們祭了回太廟後,一直沒有受到良好的照顧。這些人,在靖江也是王子皇孫,勉勉強強能活到開審一日就不錯了。再動大刑,有些是刑囚過度,有些是在獄中自盡。

當然,蘇不語在刑部郎官面前也做出了他這種文雅審問爲李相不滿的暗示,蘇不語在外官至巡撫,到他這個級別,暗示就不是言語了,或是被攆出審問時的一聲長嘆,或是失去審問差使時的失落,那些接手蘇不語差使的人,自然會多想。何況,他還受到了謝家的指點。

蘇不語並不會因此就愧疚了,靖江王殺他親族時難道愧疚了嗎?他老家宗族之人,死的何止五十幾口!難道那就不是人命!便是靖江後裔今日不死,陛下也不會留下禍根!

當然,死在刑部,死的慘了些。他宗族之人如何死的他沒瞧見,可當初也沒見靖江王容情呢!

蘇不語要說的是,“李相委實太過急促,我剛問到靖江是如何施離間之間來禍害南安侯清譽,結果,我問至一半,李相不叫我審了。其實,將此事審明白,對東宮亦是好事。”蘇不語認爲,這事該繼續審。太子在江南一事上有疏失是一定的,人這一輩子誰沒個疏失,而且,此事完全可以運作成,吳國公受靖江離間之計,誤會南安侯,近而導致太子疏失,讓吳國公頂大缸,太子頂小缸,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存太子顏面。不然,縱現下沒個說法,可朝中哪個是傻的,便是將來,史筆昭昭,也要記上一筆的。與其令人猜度,何不趁機將事說清楚。

這話,是蘇不語對他爹說的。

蘇相平平板板的一句,“東宮不是你可輕議的!”便堵住了蘇不語的嘴。

及至三皇子過來刑部要審理卷宗,蘇不語將自己審問的卷宗都交予了三皇子,還關切的說一句,“殿下是慈悲人,當初也交待過臣等在獄中不要委屈了靖江後人。便是有過失,也是臣等的過失。”

三皇子遂對蘇不語充滿好感。

李相趕過來時,聽到蘇不語那飽含情感的的一句“殿下是慈悲人”,當真是心下一寒,嘴上還得附和道,“老臣這便與殿下進宮,必與陛下分說明白。”想着蘇老三真不愧是蘇老頭兒親生的啊,這刁滑小子!三皇子所謂的站幹岸比起蘇不語的面面兒淨光還能做好人,委實差遠了境界啊!手下有這麼個侍郎,李相充滿人生危機感。

李相的人生危機感暫且不提,李相還能趕過來幫着整理卷宗,就說明,李相心思未亂,事實上,李相已有對應之策。在李相與三皇子的坐鎮之下,刑部極其高效了整理好了此次審問的卷宗,李相再與三皇子、蘇不語對了一套放大 ,李相道,“皆因靖江鴆殺南安侯一事太過令人髮指,刑部郎官兒感念南安侯忠貞卻被靖江鴆殺,一時錯手,傷了些人命。殿下放心,一切有老臣擔着。”話畢,李相鋪陳奏章,下筆如飛,寫就一封奏章,就要帶着蘇不語同三皇子進宮言明此事。至於請罪啥的,李相很光棍的表示,“靖江鴆我大將,我等審問罪人,不知何罪之有!”

於是,三皇子、蘇不語對於李相的無恥境界又有了新一步的認知。

老狐狸的臉就是厚啊。

蘇不語李相沾了三皇子的光,都坐在三皇子寬敞的車廂內。三皇子是個雅緻人,他的車廂,整潔舒適自不消提,帶透着雅緻的審美。譬如,車內白玉聳肩瓶內竟還供着一枝正當開的桃花。

此時,三人都沒有賞花的雅興。

蘇不語還得請教李相,“陛下定會問靖江如何鴆殺南安侯的經過,不若尚書大人提點屬下一二。”

讓李相有人生危機感的蘇不語委實是個會說話的人,說一個人會說話,並不一定是如何舌燦蓮花,而是蘇不語說話時的神態情感十分到位,這裡面既有對上峰的恭敬還有給上峰鋪臺階的眼力。畢竟,三皇子也不知道李相是如何編織罪名的,三人既是陛見,總得心中有數。李相做慣了高官的人,沒人說這麼一句請教的話,他便得硬着頭髮講述只有他一人知道的“靖江王鴆殺南安侯”的事了。李相聽蘇不語之言,並不拿捏,道,“這也是昨日剛審出來的,還未來得及同不語你說,也未來得及與殿下回稟。”

三皇子殿下與蘇不語都表示:俺們明白,虧得你老大人有這現編的才能啊!

李相便同三皇子、蘇不語二人講述了一個驚心動魄的靖江叛逆謀殺我軍大將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展開地:

李相肅容莊重,神色端穆,於御前行過跪拜大禮,一派正氣凜然,沉聲稟道,“當初,後宮邱氏爲靖江獻離間之計。由靖江三子僞作善色,親去拜見太子殿下。至夜間,靖江三子與心腹秘議,言間提及同南安侯來往之事。這便是離間計之初,此逆賊二人有意將話漏予我方女間聽到,再留下與南安侯來往的僞造信函。當時,此女間後稟事於吳國公。吳國公誤信靖江離間之計,就此誤導太子殿下,以至冤屈了南安侯。此事,爲蘇侍郎親審。”

要不說李相也是老辣人物呢,人家一點兒不傻,蘇不語還與他首輔爹抱怨着,這不人家蘇相就用上了。

穆元帝微微頜首,李相繼續稟道,“其後,靖江看我方果然中計,軟禁了南安侯。此時,大家可能都疑惑,靖江既知曉此事,焉何還要對南安侯下手。只要太子殿下押解南安侯回帝都,一番審問下來,我方早失戰機。或者,靖江自信大軍無人能敵,於戰亂中,殲滅太子殿下與南安侯既可,何需再行派殺手鴆殺南安侯?因有此疑問,老臣經半月秘審,終於有了答案。其一,當時江南屯兵二十萬之衆,彼時,江南盡是精兵,便是南安侯遭遇軟禁,恕老臣直言,靖江想繅殺我二十萬精兵也是沒有可能的。將士們會誓死保衛太子殿下,只要太子殿下在,就不會令南安侯出事。而靖江,忌憚南安侯已久,懼怕我朝獲悉他離間毒計,再着南安侯領兵,當然要先殺而後快!其二,靖江苦於無離間陛下與太子父子關係,且師出無名,殺了南安侯,扣在太子頭上,非但令太子有口難辯,更令陛下對太子生出不滿之心。”

李相何其毒辣,竟將“靖江苦於無離間陛下與太子父子關係……更令陛下對太子生出不滿之心”直言出口,於是,穆元帝道,“朕還沒有這般愚蠢,會疑心朕之愛子。”

穆元帝肯開金口,李相悄悄鬆了口氣,就聽穆元帝道,“朕仍是不明白,靖江是如何下手鴆殺南安的。”

前頭的說辭,穆元帝都給出了“相信”的意思,後面的說辭,李相越發有底氣,道,“當初,太子殿下雖軟禁南安侯,亦是出自公心。南安侯一應飲食,都是自太子膳食而出,便是南安侯用飯之前,亦有人一樣一樣的親自嘗過。此間蹊蹺,倘非老臣親審,斷不知其間內情。今晨老臣方知,南安侯被鴆殺一事,與當年靖江世子毒殺身亡,原是一模一樣的手法啊!”說着便老淚縱橫起來,高聲涕泣,“靖江何等狼子野心,離間我父子君臣,鴆殺我軍中大將。老臣聞知此事,氣怒攻心,刑部諸人,無不目眥盡裂,恨不親噬反賊血肉!倘陛下認爲老臣審問反賊有錯,老臣寧一錯再錯!”

蘇不語日後曾這般對謝莫如感慨,“在聽完李相的御前對答之後,我四十年來,所有的,對人生對世間對生命的認知,又有了新的突破。”

此御前之事,是五皇子轉述給謝莫如知道的,謝莫如聽完後只得一句話,“老而不老,謂之賊啊!”真個老賊!

五皇子也得說,“李相是把準了父皇的脈。”便是五皇子也知道李相的錯處不在於把人弄死,而是在於短時間內把人弄死……五皇子還是說了一句,“李相手段也的確殘暴了一些。”靖江後人,自不能留下太多,可要依五皇子的意思,怎麼也要挑一二老實的留下做個牌坊。而且,人不好這麼粗暴的死在刑部,叫靖江投降的那些臣屬怎麼想呢?他們也是有一些被穆元帝安撫,留在朝中爲官呢。最好是今年死一個,明年死倆,後年死仨……反正,這種慢性死法比較體面。看李相干的這事兒,連外頭的靖江郡主與穆七都能給嚇的自盡,實在是過頭了。五皇子不欲多想靖江之事,與妻子道,“你覺着,李相說的,有幾分真,幾真假?”

謝莫如道,“五分真五分假。太子中了靖江的離間計是真,好在吳國公死了,把事兒扣吳國公頭上,太子略擔個個失察的罪過。至於南安侯被鴆殺之事,到底如何,當真是隻有太子與靖江王彼此心下知曉了。”

五皇子心下一嘆,有些失落。

謝莫如道,“原就沒想能就此拉下李相,殿下也不必失望。”

五皇子道,“你是不曉得李相那一套唱作俱佳,我原想,此事縱父皇不會深究,李相也有個刑囚過度的罪責,不想給李相一番描述表演,倒似他一片忠貞老臣的耿真相,叫人連一個‘不’字也說不出來呢。”

“要知曉陛下心意,其實簡單。”謝莫如問,“莫不是殿下以爲陛下對李相之事全無不滿?”

五皇子沉吟片刻,道,“父皇最終不過是罰了那幾個審案郎官的俸祿,如何肯加責李相?”

“陛下的心思,可不是這樣淺顯。”謝莫如望向窗外桃花,問,“鳳儀宮快峻工了吧?

“大哥見天的去催工程進度,聽四弟說就在這些日子了。”

謝莫如轉頭看向五皇子,“想必大皇子也知曉此事了。”

“大哥知曉此事,定會第一個向父皇回稟。”

“這就是時機。”

“什麼時機?”

“立後的時機。”謝莫如目光灼灼,“去歲陛下提及冊立皇后一事,今鳳儀宮修繕完畢,大皇子必定重提此事。大皇子身邊不是沒有長史幕僚,他們定會在近日重提立後之事!”

五皇子不由心下一緊,謝莫如道,“若陛下對此案滿意,母妃怕只是一個皇貴妃之位。倘陛下對此案不滿,必立皇后!”

五皇子一顆心驀地懸至半空。

幾乎所有人都認爲,南安侯被鴆殺一案是東宮與五皇子之爭,當然,這樣想,本身並無錯處。五皇子一系的確是希望能從此案中給南安侯一個說法。李相刑囚過度之事,太子系認爲是謝家有意抹黑李相清譽,這裡面究竟有沒有謝家出手,反正沒有任何謝家出手的證據,就是蘇不語也光明磊落把自己擇的乾淨。李相吃此悶虧,幸而此人臉皮奇厚,能言善辯,手段老辣,句句直抵禦心,結果,竟未受任何懲處,這也是李相的過人之處了。

李相此翻雲覆雨之能,讓他成了“南安侯鴆殺一案”的大贏家,同時,洗白了太子。

但,也幾乎所有人都未料得後面之事。

年三月十六,鳳儀宮修繕畢,朝中有大臣在大皇子的暗示下重提立後之事,穆元帝頜首,瞥一眼諸人或歡喜或擔憂或平靜或沉肅的面貌情形,稍稍提高音調,穩穩的開口,“自先皇后大行,中宮鳳位空懸十數年,現淑仁宮淑妃蘇氏,肅雍德茂,溫懿恭淑,有徽柔之質,柔明毓德,有安正之美……可冊六宮之主。”

此諭一下,滿朝震驚。

唯謝莫如心下安然,推動刑囚之事,原就不是爲了弄臭李相名聲,五皇子皇子之尊,實權藩王,犯得着爲一部尚書爲難麼?這事,原就是爲了令穆元帝對東宮的急躁心生不滿。穆元帝何等惜名之人,李相要以爲狡言幾句便可糊弄過去,就太小瞧穆元帝這一國之君了。

的確是好時機,再好不過的立後時機。

作者有話要說:  PS:提早替換,大長更~~~~~~~~贈六百字~~~~~~~~~~~~~晚安~~~~~~

第182章 大皇子的對策第338章 東宮之一第155章 功夫第89章 見面第389章 太皇太后之四第237章 同仇敵愾第142章 風又起~第二日第274章 交鋒之行雲之一第78章 信第97章 命運之四第110章 大勢所趨與孤掌難鳴第194章 女人與女人第200章 臣心之一第4章 華章 堂第108章 應對第266章 交鋒之東宮第218章 戰局第354章 東宮之十七第181章 恩威並施之二第48章 再無相干第二日第94章 一個餿主意第320章 奪嫡之二三第296章 交鋒這一天之中章第89章 見面第205章 段四海第330章 奪嫡之三三第308章 奪嫡之十一第283章 交鋒飛羽你怎麼看第166章 入彀之二第154章 更迭第261章 交鋒之極少數的人第281章 告靖王第二書第48章 再無相干第262章 交鋒之萬衆矚目第76章 賤招第243章 交鋒之五第17章 分曉第222章 謝氏分爭第185章 在朝第230章 如此~第240章 交鋒之二第16章 逗她第262章 交鋒之萬衆矚目第92章第147章 震後第253章 交鋒之十五第343章 東宮之六第223章 舉薦第117章 第一更第224章 南事之一第385章 太后之六第301章 奪嫡之四第275章 交鋒之行雲之二第5章 丈夫第196章 了無牽掛第161章 五皇子的夢第197章 相救第66章 朱雁第113章 感觸頗深第30章 離間第235章 生辰禮~第293章 交鋒離職之下章第181章 恩威並施之二第361章 皇后之四第203章 臣心之四第257章 交鋒之十九第388章第370章 皇后之十三第290章 交鋒之彭大郎第266章 交鋒之東宮第158章 分封第189章 小勝第317章 奪嫡之二十第206章 相留第309章 奪嫡之十二第133章 流言之二第390章 太皇太后之五第16章 逗她第293章 交鋒離職之下章第109章 天生的權術家第74章 迴歸第75章 外放之事第373章 皇后之十六第66章 朱雁第200章 臣心之一第86章 美人如花在眼前第148章 凌霄~第144章 鬆口氣第292章 交鋒離職之中章第247章 交鋒之九第106章 憶往昔第351章 東宮之十四第312章 奪嫡之十五第172章 就藩之一第58章 提議第59章 萬全策之一第10章 請安第204章 出海之一
第182章 大皇子的對策第338章 東宮之一第155章 功夫第89章 見面第389章 太皇太后之四第237章 同仇敵愾第142章 風又起~第二日第274章 交鋒之行雲之一第78章 信第97章 命運之四第110章 大勢所趨與孤掌難鳴第194章 女人與女人第200章 臣心之一第4章 華章 堂第108章 應對第266章 交鋒之東宮第218章 戰局第354章 東宮之十七第181章 恩威並施之二第48章 再無相干第二日第94章 一個餿主意第320章 奪嫡之二三第296章 交鋒這一天之中章第89章 見面第205章 段四海第330章 奪嫡之三三第308章 奪嫡之十一第283章 交鋒飛羽你怎麼看第166章 入彀之二第154章 更迭第261章 交鋒之極少數的人第281章 告靖王第二書第48章 再無相干第262章 交鋒之萬衆矚目第76章 賤招第243章 交鋒之五第17章 分曉第222章 謝氏分爭第185章 在朝第230章 如此~第240章 交鋒之二第16章 逗她第262章 交鋒之萬衆矚目第92章第147章 震後第253章 交鋒之十五第343章 東宮之六第223章 舉薦第117章 第一更第224章 南事之一第385章 太后之六第301章 奪嫡之四第275章 交鋒之行雲之二第5章 丈夫第196章 了無牽掛第161章 五皇子的夢第197章 相救第66章 朱雁第113章 感觸頗深第30章 離間第235章 生辰禮~第293章 交鋒離職之下章第181章 恩威並施之二第361章 皇后之四第203章 臣心之四第257章 交鋒之十九第388章第370章 皇后之十三第290章 交鋒之彭大郎第266章 交鋒之東宮第158章 分封第189章 小勝第317章 奪嫡之二十第206章 相留第309章 奪嫡之十二第133章 流言之二第390章 太皇太后之五第16章 逗她第293章 交鋒離職之下章第109章 天生的權術家第74章 迴歸第75章 外放之事第373章 皇后之十六第66章 朱雁第200章 臣心之一第86章 美人如花在眼前第148章 凌霄~第144章 鬆口氣第292章 交鋒離職之中章第247章 交鋒之九第106章 憶往昔第351章 東宮之十四第312章 奪嫡之十五第172章 就藩之一第58章 提議第59章 萬全策之一第10章 請安第204章 出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