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新版紙幣

“雖然經過了多年的貨幣推行,但是目前國內各地的流通貨幣依舊比較混亂!”御前財政會議上,現任財務部大臣泰竹磬正在對林哲解釋着目前帝國的貨幣現狀。

“在沿海的通商港口以及周邊地區,帝國發行的銀幣以及銅幣以及紙幣的流通量比較大,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裡地區,同樣有着大量的外國銀圓流通,尤其是墨西哥銀圓的流通量非常大,同時還有大量的其餘各國的銀幣以及金幣流通,並且以英鎊爲主的紙幣也是有所流通!”

“根據調查,在上海地區,民衆日常依舊使用金屬貨幣爲主,紙幣的日常使用量不超過三成。而在金屬貨幣中,民衆日常生活使用的以小面額的銅圓乃至前清甚至更久時代的銅錢爲主,同時目前的銀圓也沒能完全取代銀兩的使用,即便是銀圓,也有分帝國銀圓以及外國銀圓之分。”

“在內陸地區,尤其是工商不發達的地區銀圓以及銅圓的普及率比較少,內陸各地依舊以銅錢以及金銀等作爲主要支付手段!!”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大額商業交易中,銀行本票,銀行支票等銀行票據已經開始逐步取代貴金屬,這對商業貿易,尤其是國際貿易帶來了一定的便利!”

“但是目前貨幣的整體混亂也是給目前的工商業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秦竹磬接着道:“貨幣的混亂也是不利於未來我們推行金銀複本位制度,更不利於我們未來推行金本位制度!”

秦竹磬說道這裡的時候,基本上可以宣告了今天的會議核心主題,即帝國目前推廣金銀複本位,未來則是推廣金本位。

關於帝國是繼續採用銀本位還是金本位,又或者是採取金銀複本位。這個話題從帝國建國開始就已經在財務部內部開始討論了,但是因爲各種現實因素,導致一直都無法確定。

如此也就導致了一直到目前爲止。帝國依舊實行古老的銀本位制度,這從帝國發行的銀幣就可以看得出來。

但是一直採用銀本位卻不是什麼好事。

首先是中國的銀產量其實並不高。雖然說中國目前擁有大量的白銀,但是這些白銀基本都是外來產物,而世界上的主要白銀產地是哪裡?在美洲。

從明朝一直到現在,從全球範圍內流入中國的白銀不計其數。

而且目前還有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那就是現在的全球範圍內的白銀產量正在大幅度加大,和黃金相比,白銀一直在貶職。

十九世紀的六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相比,白銀和黃金的兌換率已經下跌了大約零點一二。即原本一克黃金可兌換十五點三六克白銀,然而現在已經可以兌換到十五點四八克白銀,儘管這多增加的零點一二克對於普通民衆而言興許感覺不到什麼,但是對於國際貿易而言卻是影響重大。

而更關鍵的是,從美洲,尤其是北美地區等主要白銀產地得到的消息來看,白銀的產量正在大幅度增加,這種情況下白銀將會進一步編制,未來數十年內,白銀的貶值幅度將會超過普通人的想象。

歷史上。五六十年代裡黃金和白銀的兌換比例一直維持在一比十五左右,然而過幾十年以後,黃金和白銀的兌換比例將會攀升到一比三十。甚至三十五以上,到了一戰時期,白銀更是都沒人要了。

到時候,採用銀本位的國家在進行國際貿易的時候,其銀幣的購買力就是等於憑空消失了好幾倍,無數的財富將會被蒸發,由此將會引起國內的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問題。

所以財務部的那些官僚們,是不希望一直使用銀本位的。

但是不用銀本位的話,現在用金本位可行嗎?

用金本位的前景固然好。但是難度也非常大,爲何?

因爲中國的黃金儲備不夠!

民間有多少黃金自然是難以統計的。而就可以統計的,同時也能夠爲金本位推行進行兜底的黃金儲備有多少?

總數大概就六十噸左右。其中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有二十五噸,皇家銀行的黃金儲備有三十噸,此外皇室資產管理處擁有約五噸的黃金儲備。

而僅僅依靠這些黃金儲備,是難以取代目標的白銀的!

要知道,不算已經發行出去的銀圓以及還在市面上流通的白銀,僅僅是中央銀行以及皇家銀行,擁有的白銀儲備就高達三百多噸。

而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目前國內的白銀存量有多大了!

作爲一個人口衆多,經濟總量龐大的中華帝國而言,作爲目前主要貨幣的白銀,其總量是相當龐大的。

面對帝國的這種現狀,財務部採取的措施也是一直比較謹慎,按照早年制定的政策,財務部對於貨幣本位的構思是,在保持金融體系穩定的情況下,儘量的把民間的黃金以及白銀這兩樣貴金屬都收集到銀行中來,逐步以銀行劵,即紙幣取代貴金屬在國內市面上流通。

而國際貿易的話,卻是採取另外一種模式,目前的國際貿易是英國主導,而目前國際上通行的貨幣也不是什麼美元,法郎這些,而是金本位的英鎊,或者乾脆就是黃金,總體而言並沒有什麼外匯管制,奉行的是自由貨幣政策。

畢竟你總不能逼着人家洋人要白銀是吧!

不過這種情況自然不能一直繼續下去,而這就是今天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而言,我們正在進一步加大紙幣的發行量,必要時候,採取行政措施以推廣紙幣,比如稅收只能使用紙幣繳納,儘快的在國內範圍內停止貴金屬的直接流通!把民間的貴金屬通過兌換紙幣的模式收集起來,如此我們估計不管是黃金還是白銀的儲備量將會得到大幅度的增加!”

不管是推行金銀複本位還是直接推行金本位,都離不開大量黃金儲備的支持,而國家手裡沒有這麼多黃金怎麼辦?依靠挖金礦?那得什麼時候去了。

如此也就不怪財務部的人把注意打到了民間。

中國人有一個讓金融學者非常痛惡的陋習。那就是喜歡存錢。在紙幣時代,存錢還只是存在銀行了,但是在現在的貴金屬時代。人們存錢往往是直接把黃金,白銀這些貴金屬直接挖個坑給埋起來。

尤其是那些地主老財們藏在牀下或者地底下的黃金白銀可謂是不計其數啊。

這些藏起來的貴金屬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言。沒有半點用處,甚至是壞處極大,那些地主老財們賺錢了,就會把賺到的錢埋起來,這就等於這些金銀不繼續在市場上流通。

爲什麼從明朝開始每年都有海量的白銀甚至黃金流入中國,然而一直到清末時代官方掌握的金銀都那麼少呢

因爲那些金銀都沉澱在民間,在那些地主老財的地窖下不見天日呢。

現在財務部做夢都想要做到的事不是去實行什麼銀本位,金本位。而是想要把民間的貴金屬給收集起來。

而要把貴金屬收集起來,要怎麼做呢?

這一點,林哲也考慮過後世的經驗,嗯,也就是新中國初期的經驗,最簡單,最直接,最暴力的方式就是通過行政手段,強行禁制貴金屬的流通,全面強行推廣紙幣。

如此通過紙幣的發行。讓民衆把手中的黃金和白銀這些貴金屬拿到銀行去兌換爲紙幣或者本票,支票等各種銀行劵,進而把全國範圍內的貴金屬都收集起來。

不過這種簡單粗暴的模式有着極大的風險。一個搞不好就會引起大規模的反彈,而經過當年的農業稅改革造成大規模反彈甚至叛亂後,林哲對任何會引起大規模反彈的政策都保持高度慎重態度,不會輕易去做的。

因此,財務部這邊是綜合了各方面的因素,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最重要的是加大紙幣的流通,而在推廣紙幣流通的同時,也不強行禁制貴金屬的流通,而是通過一些間接的方法來迫使民衆把手中的貴金屬兌換爲紙幣。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帝國的財政收支將會全面紙幣化,不再接受以及發出貴金屬。

具體下來就是。帝國所有官方機構在徵收稅收,某些費用。罰款等行政收入的時候,一律必須收,也只能收紙幣,不得收取貴金屬。

帝國的各種支出,包括各類採購,比如軍隊的軍械採購等,各類人員的薪資,包括軍人,官員的薪資一律發紙幣。

在一個國家當中,其實政府纔是最大的經濟實體,如果一個國家收稅都不收貴金屬的話,那麼民衆要繳納賦稅,就必須把手中的貴金屬去銀行兌換成紙幣,然後再去交付賦稅,這樣紙幣的推廣就是很自然的就起來了。

爲了保障紙幣的全面推廣,中央銀行以及皇家銀行是全面深度合作,首先作爲貨幣的發行機構,中央銀行會印刷採用當代國際最新技術,直接抄襲英鎊紙幣制造出來的新版紙幣。

新版紙幣的面值會有一圓、五角、一角、五分、一分、五釐,一釐一共七種。其兌換爲一圓等於十角,一角等於十分,一分等於十釐。

爲保障新版紙幣的發行以及信用價值,其兌換價值依舊遵從舊版紙幣,並直接和帝國銀圓進行掛鉤,一圓紙幣即可兌換一枚帝國銀圓,一分紙幣,即可兌換一枚一分銅圓。

此外由於日常交易中,實際上一分的銅圓價值都比較大,按照目前的銅錢和銅圓的兌換,一枚一分的銅圓,大概可以兌換五枚到十枚質量不等的銅錢。

而下層百姓在使用貨幣的時候,其實很多時候都是一文,兩文的用,一分面值的銅圓都是屬於比較大額的了,至於一圓銀幣,實際上普通人很少能用到,普遍是用在大額的商業交易中。

人們日常生活中,主要還是使用銅圓、銅錢爲主。

所以還特地發行了一釐的紙幣,後續也會適當發行一釐面值的銅幣。

紙幣的發行不是印刷出來就可以了,還得有完善的銀行網絡進行發行,而這個重任自然是隻能讓皇家銀行來承擔。

皇家銀行別的不多,就是分行多,基本上國內主要是有官方縣級機構的地方,那麼就一定會有皇家銀行的分行。

皇家銀行分行的開設,是不考慮所謂的商業因素,而是考慮政治因素,基本上帝國的政權普及到那裡,皇家銀行的分行就會開到那裡。

而在一些經濟發展的鄉鎮,皇家銀行也會主動開設分行,一般而言,當地的皇家銀行分行就會成爲當地的主要金融機構,爲當地政府以及普通百姓服務。

如今要發行新版貨幣,並且準備全面推廣紙幣話,皇家銀行的配合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沒有皇家銀行,根本就不可能讓新版紙幣短時間內在全國範圍內流通。

1866年的七月下旬開始,帝國就是展開大規模了新版紙幣的宣傳和推廣。

而也是這個時候,普奧戰爭中利薩海戰爆發,和四月初爆發的珠江口海戰一起,掀起了一番對鐵甲艦的大討論浪潮!(。

第175章 生絲產業鏈第110章 崩潰和追擊第375章 未來的希望第292章 大戰前的影響第36章 追擊第447章 產業整合第580章 帝王寂寞第75章 出兵松江第627章 新港公司第452章 演習和變革第264章 十二月調整第295章 炮臺和火炮第260章 騎兵追殺第194章 科舉和新式教育第196章 董離科舉行第553章 爭鋒相對的談判第540章 敵蹤初顯第61章 爆破攻城第149章 董離第115章 刺刀衝鋒第611章 陳月川回京第557章 海軍五年計劃第628章 蘭港大統制共和國第26章 退無可退的衝鋒第221章 騎兵之衝鋒第246章 軍法之苛第436章 鐵路發展計劃第217章 北上迎敵第429章 緬甸局勢第293章 面目全非的歷史第兩百零九 漲當塗工業區第566章 戰艦和炮臺的較量第521章 裕祥號事件第632章 帝大系第142章 革職下獄第58章 價值百萬的上海第558章 租借金蘭灣第476章 炮擊下關第26章 退無可退的衝鋒第341章 辦學難第590章 海關艦隊第72章 吳健彰進營第159章 王瘋子第206章 六安總攻第302章 聯軍登陸第259章 把李鴻章帶回來第382章 武重文輕第219章 桃源大決戰(二)第31章 謹慎東進第315章 帝國風氣第619章 海軍行政改革第121章 卿本佳人第578章 寧朝提親第584章 二等鐵甲艦的爭論第239章 獅子大張口第459章 一戰成名第185章 揚州城破第498章 湘潭起義第438章 電報第662章 袁保恆的野望第26章 退無可退的衝鋒第574章 趙大黑闖關東第291章 談判退讓第420章 東北設省第230章 阿來,放狗第448章 越南危局第365章 傳統和科學的結合第143章 舉旗造反第307章 騎兵出擊第444章 後裝槍時代的來臨第4章 擴張護院第538章 國運之戰第304章 正面激戰第460章 訂單大爆發第335章 御前戰略會議第416章 外憂內困第291章 談判退讓第53章 東進上海第361章 談判中的戰爭第101章 壓制和進攻第584章 二等鐵甲艦的爭論第218章 桃源大決戰(一)第235章 督察院風暴第694章 炫耀武力第545章 捷報入京第627章 新港公司第239章 獅子大張口第645章 李平桐下獄第262章 李鴻章南行記第587章 嫦娥號裝甲巡洋艦第41章 三衝敵陣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378章 石琅翼求援第506章 寧滬線試運營第461章 林德步槍改進型第448章 越南危局第302章 聯軍登陸第195章 科舉題目第534章 進駐九龍第154章 戰火再燃
第175章 生絲產業鏈第110章 崩潰和追擊第375章 未來的希望第292章 大戰前的影響第36章 追擊第447章 產業整合第580章 帝王寂寞第75章 出兵松江第627章 新港公司第452章 演習和變革第264章 十二月調整第295章 炮臺和火炮第260章 騎兵追殺第194章 科舉和新式教育第196章 董離科舉行第553章 爭鋒相對的談判第540章 敵蹤初顯第61章 爆破攻城第149章 董離第115章 刺刀衝鋒第611章 陳月川回京第557章 海軍五年計劃第628章 蘭港大統制共和國第26章 退無可退的衝鋒第221章 騎兵之衝鋒第246章 軍法之苛第436章 鐵路發展計劃第217章 北上迎敵第429章 緬甸局勢第293章 面目全非的歷史第兩百零九 漲當塗工業區第566章 戰艦和炮臺的較量第521章 裕祥號事件第632章 帝大系第142章 革職下獄第58章 價值百萬的上海第558章 租借金蘭灣第476章 炮擊下關第26章 退無可退的衝鋒第341章 辦學難第590章 海關艦隊第72章 吳健彰進營第159章 王瘋子第206章 六安總攻第302章 聯軍登陸第259章 把李鴻章帶回來第382章 武重文輕第219章 桃源大決戰(二)第31章 謹慎東進第315章 帝國風氣第619章 海軍行政改革第121章 卿本佳人第578章 寧朝提親第584章 二等鐵甲艦的爭論第239章 獅子大張口第459章 一戰成名第185章 揚州城破第498章 湘潭起義第438章 電報第662章 袁保恆的野望第26章 退無可退的衝鋒第574章 趙大黑闖關東第291章 談判退讓第420章 東北設省第230章 阿來,放狗第448章 越南危局第365章 傳統和科學的結合第143章 舉旗造反第307章 騎兵出擊第444章 後裝槍時代的來臨第4章 擴張護院第538章 國運之戰第304章 正面激戰第460章 訂單大爆發第335章 御前戰略會議第416章 外憂內困第291章 談判退讓第53章 東進上海第361章 談判中的戰爭第101章 壓制和進攻第584章 二等鐵甲艦的爭論第218章 桃源大決戰(一)第235章 督察院風暴第694章 炫耀武力第545章 捷報入京第627章 新港公司第239章 獅子大張口第645章 李平桐下獄第262章 李鴻章南行記第587章 嫦娥號裝甲巡洋艦第41章 三衝敵陣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378章 石琅翼求援第506章 寧滬線試運營第461章 林德步槍改進型第448章 越南危局第302章 聯軍登陸第195章 科舉題目第534章 進駐九龍第154章 戰火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