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借糧救民,吾輩義不容辭
“青州黃巾並非一時之禍,叔父也不必過於自責。”鄭平微微斂容:“當務之急,是討論下如何安置這城外的十餘萬流民。”
孔融爲之一凜。
這黃巾賊雖然退去了,但這十餘萬流民卻還在城下。
“玄德,你有什麼想法?”孔融沒有問鄭平,而是看向劉備。
自鄭平第一次入劇城,就在替劉備揚名,更是想讓劉備當青州刺史。
孔融也想知道,劉備會如何處置這羣加入了黃巾的流民。
劉備不假思索、語氣多了幾分沉重:“食漢祿,救漢民,是我等天職。百姓因爲缺糧而受黃巾蠱惑,不得不四處流浪覓食變成流民,本就已經很可悲了。”
“倘若我等見危不救,流民就只有死路一條,於心何忍!”
“擊殺賊首張饒,我們得了些糧食,大約能讓這城下的流民吃上四五日。”
“不知文舉公能否再籌措一些糧食,用於安置流民?”
劉備言語中,已經將這羣黃巾流民定義成受黃巾蠱惑不得不背井離鄉的流民,而不是將其視爲黃巾降卒。
這稱呼上的改變,也是劉備對這羣流民的態度。
孔融有些吃驚。
平心而論,孔融對這些流民的處理,基本就是讓其各自返鄉、然後頒佈政令讓各縣鄉官吏妥善安置。
看似沒什麼毛病,但其實書生氣太重。
若返鄉就能有吃食,又何必當流民?
因此在聽得劉備說要籌措糧食的時候,孔融是震驚的。
“玄德,你可知安置這些流民,要多少糧食?”
“不僅要讓他們捱過今年的冬天,還得助他們來年耕種,然後一直到明年的秋天,纔可能讓流民們自給自足。”
“即便老夫能籌措一些糧食,又怎麼可能讓這十餘萬流民吃上一年?”
“以老夫本意,發放流民幾日口糧,讓其各自返鄉覓食,亦或者去別郡投奔親戚。”
如常理說,孔融的處理辦法其實是沒什麼問題的。
畢竟給十餘萬流民提供一年的糧食,沒有哪個郡國的太守國相敢拍着胸脯保證。
能給流民發放幾日口糧,讓其能返鄉或者投奔親戚,已經是孔融的“仁德”了!
然而,這並非劉備想要的結果。
劉備輕輕搖頭,斂容凝聲:“文舉公,我自高唐縣入北海國,沿途流民遍野,餓殍遍地。家中尚有餘糧的,對流民畏之如虎,流民們又哪有親戚可以投奔?”
“發放幾日口糧,固然能彰顯仁德,但也只是讓他們晚幾天餓死,改變不了大勢的。”
“待口糧耗盡,要麼餓死,要麼易子而食,如此慘狀,文舉公真的忍心嗎?”
孔融沉默。
劉備說的,孔融又何嘗不知?
即便不忍心又能如何?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這府庫中沒有足夠的錢糧啊!
良久。
孔融凝聲嘆氣:“玄德,老夫並非心狠之人!若只籌措這十餘萬流民幾日的口糧,老夫自信也是能辦到的。但要將其安置,老夫卻是無能爲力啊。”
“叔父,劉府君,暫且停下這個討論吧。”鄭平出言打斷:“似你們這般討論,這天黑了也討論不出個結果。我來擬定安置方案,伱們負責簽署審批就行了。”
“這些流民來自於北海國,那就只能安置在北海國。”
“府庫無錢糧,但北海國的豪強士族有錢糧,只要合理調配,輔佐其他方略,讓這十餘萬流民撐到來年秋天是沒什麼問題的。”
孔融聽得心驚膽戰,連連搖頭:“顯謀,你想讓北海國的豪強士族拿出錢糧來賑濟流民?”
“這不可能!這是絕對不可能辦得到的。”
“豪強士族的錢糧也不是大風颳來的,不落井下石就不錯了,如何肯拿出錢糧來賑濟流民?”
“縱然有一部分豪強士族心存仁心,但也只是杯水車薪。”
“老夫若是將這些政令下達,至少得有一半人反對!”
孔融平日裡就經常跟北海國的豪強士族打交道,對於這些人的心思,不說全部清楚,但也能知道大概。
一起聚個會,互相吹捧下名聲,然後辦些力所能及的事還可以。
但若是要讓他們拿出錢糧賑濟流民,一個個肯定會跳腳怒罵孔融。
孔融的反應,在鄭平的預料之中。
畢竟孔融自個兒就是士族,而且還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士族大儒。
對於普通的百姓,孔融雖有仁德之心,但絕不會傾盡全力去救助,這是由孔融的出身地位以及能力決定的。
倘若執意要向豪強士族攤派救民的錢糧,那一定會引起豪強士族對孔融的敵意。
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談不上對錯。
鄭平淡然一笑:“叔父,豪強士族肯不肯拿出錢糧賑濟流民,不在於其是否有仁心,而在於賑濟流民是否能獲利!”
“假如賑濟流民,能讓豪強士族獲得巨大的利益,他們不僅不會反對政令,還會爭先恐後的搶着賑濟。”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賑濟流民,亦是如此!”
孔融愣住,對鄭平這番話不怎麼能理解:“顯謀,這賑濟流民,難道還能有利可圖?”
一旁的應珣,也是驚訝的看向鄭平。
賑濟流民,大抵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又怎麼可能有利可圖?
難道還讓豪強士族去貪墨賑濟流民的錢糧不成?
鄭平不答反問:“叔父可曾聽說過《汜勝之書》和《四民月令》?”
孔融點頭:“博陵崔氏崔寔的《四民月令》,汜水汜勝之的《汜勝之書》,老夫的藏書之中亦有抄錄本。但這不過是兩本農書,跟賑濟流民有什麼關係?”
鄭平輕笑:“《汜勝之書》雖然成書前朝,但流傳到了現在,大抵都遺散四方,很少有能抄錄全本的。”
“《四民月令》成書也就三十餘年,也唯有一些世家大族纔有抄錄本。”
“但這兩部書,小侄不僅有全本,而且還是刊印在左伯紙上裝訂成冊的全本,數量也不少!”
“除此之外,還有能提高犁地速度數倍的曲轅犁,也已經改良成功。”
“簡而言之,小侄能讓這北海國的豪強士族,實現精耕細作,讓糧食增產。”
“也能這些豪強士族,在以農爲本的前提下,還能再兼事商貿,獲得更多的財富!”
“雖然這北海國的豪強士族,有一部分已經開始在嘗試農商結合,但他們缺乏更專業的指導,以及更先進的工具。”
“而這些,小侄都能提供!”
“他們要付出的,僅僅只是一些暫時用不上的錢糧。”
“至於叔父口中的反對者,根本不需要去理會!”
“人有衰老之日,這豪強士族也有衰落之時。”
“政令是公平的!不能與時俱進,只想着墨守成規的,註定會被新興的族羣取代,弱肉強食,這本來就是世間的法則之一。”
任何超前思想政令的出現,都會引起新舊利益族羣的爭鬥。
如戰國常見的變法,便是如此。
有人得利,就有人損利。
但相對於戰國的變法,鄭平的方式更柔和。
因爲鄭平用的,不僅僅是超前思想,更重要的是有超前的生產力工具!
以大量的利益,去讓豪強士族主動去追逐。
而在追逐過程中,又會主動的去替劉備打壓舊的利益集團。
雖然豪強士族會在追逐利益中逐漸變強,但對於劉備而言,最緊迫的任務是解決這北海國十幾萬流民的吃喝問題。
若是擔心幾十年後豪強士族的尾大不掉,就不去救助眼前的十餘萬災民,那就純粹是杞人憂天了。
任何的政令都是在解決當前矛盾。
而往往功在千秋的政令,都會罪在當代。
都罪在當代了,這政令執行不就成了他人嫁衣了嗎?
鄭平自認爲是沒有替他人做嫁衣的覺悟的。
未來沒有發生的矛盾,是可以規避和延緩的,但當前的矛盾若是不解決,那連活下去的資格都沒有了。
孔融驚愕的看着鄭平,久久不能言語。
鄭平這想法太大膽了!
這是要改變整個北海國豪強士族的現有格局嗎?
都說商人逐利,但豪強士族其實更逐利。
“顯謀,你雖然說得很好,但北海國的豪強士族未必可信。”孔融點出了鄭平方案的核心關鍵。
說得再天花亂墜,那也得有人信啊!
鄭平斂容而道:“叔父,若我告訴這十餘萬流民,只要將身上多餘的錢糧拿出來,我就能讓他們明年獲得更多的糧食,他們肯定是不會信的。”
“可同樣的方案,若讓北海國的豪強士族相信,卻是不難!”
“以劉府君之名,鄭家、孔家、平原王府聯名作保,誰敢不信?”
劉備救北海的信義,鄭玄揚名海內的名望,孔融的士林聲望,桓帝親弟弟平原王的皇室名頭。
再有鄭平那替豪強士族們謀劃的未來利益,足以令北海國的豪強士族動心。
正如鄭平說的一樣,若是向十餘萬流民這般許諾,流民只會覺得本就不多的錢糧又要被搶了。
但豪強士族不一樣。
他們不缺錢糧,有承擔風險追求更多利益的基礎條件在!
鄭平敢這般篤信,也是基於鄭玄和孔融的名望。
若是連鄭玄和孔融聯名作保都不能讓北海國的豪強士族相信,又有誰的作保能讓人相信?
孔融看向鄭平的眼神,瞬間多了驚訝,心中更是驚詫不已。
聯名作保?
顯謀就如此篤信,可以將這一切都賭在劉備身上嗎?
倘若劉備對北海國的士民失信了,那麼鄭玄和孔融也得因此而揹負罵名。
蔣濟怎麼死的?
就是因爲替司馬老賊作保,然被後司馬老賊毀約給氣死的。
即便是一旁的劉備,此時也是心緒難平。
雖然鄭平告訴過劉備安置方案,但鄭平當着衆人面,說出“以劉府君之名,鄭家、孔家、平原王府聯名作保,誰敢不信?”的話來,依舊讓劉備感動不已。
這是將身家性命、累世名望都賭在了自己身上!
如此恩情,如何不讓劉備感動?
“能得顯謀如此信任,何其可幸!此生必不相負!”劉備看向鄭平的眼神,多了十分的堅定。
而在劉備身後,一直眯着眼靜聽的關羽,猛然睜開了丹鳳眼。
但這眼中不是殺意,而是敬意!
“顯謀對玄德公,竟然這般推崇?”太史慈立在鄭平左側,看向劉備的眼神也多了凝重。
雖然劉備對太史慈頗爲禮遇,但太史慈並未同意劉備的招募,只是以鄭平朋友的身份暫時聽命劉備。
相對於劉備,太史慈更青睞同郡的劉繇。
但現在,因爲鄭平對劉備的推崇,太史慈也漸漸有了擇主考校之心。
君擇臣,臣亦擇君。
太史慈本就是有大志的,這擇主之事,不會因爲劉備的禮遇就貿然決定。
而最驚訝的,卻是應珣了。
在鄭平來借兵之前,應珣甚至都不知道劉備是誰。
這一路上的接觸,應珣也只是感受到了劉備的弘雅信義。
應珣素來欽佩自家兄長應劭,因此對劉備雖然有佩服之意但也不多。
至少在應珣心中,自家兄長應劭纔是這天下間一等一的賢士俊傑。
然而現在,應劭卻見到了震撼莫名又頗爲疑惑的一幕。
震撼的是,北海鄭玄的兒子,要堵上鄭家、孔家的名望,來替劉備作保!
疑惑的是,這是北海國,不是平原郡,即便要作保,難道不是劉備和鄭平給孔融作保嗎?
見衆人都被鎮住了,鄭平又給了劉備一個眼神示意。
劉備會意,向孔融鄭重作揖長拜:“常言道:仁德當載世!請文舉公助我借得錢糧,以救這北海國十餘萬流民!”
“玄德,你——”
孔融見劉備躬身行了個大禮,心中百感交集。
這一拜,劉備是在替這十餘萬流民而拜。
雖說劉備願意去救這十餘萬的流民,但如果沒有孔融作保,這北海國的豪強士族也不可能相信劉備。
畢竟劉備的名望,還不足以讓這北海國的豪強士族,甘心拿出族中的錢糧來。
良久。
孔融長嘆:“玄德有救萬民之心,吾婿有平天下之志,若老夫再推諉,反倒成了小人了。”
眼神逐漸堅定,孔融上前扶起劉備:“老夫,便替玄德作保,借糧救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