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孤城臨淄

龐渾聽到麾下諸將紛紛慨然請戰,心中膽怯之意去掉一半,但還是憂慮道:“劉玉卿有步、信之勇,麾下壯士數千人,戰之能勝否?”

“龐帥放心,如今濟南國內不過歷城一小邑,劉燁前番屢次襲破我軍,仗着不過是夜襲和臨陣斬將,我軍只要多加防備,安排士卒勤加巡防守夜,密集結陣以防備劉燁突陣,必可擒之!”

龐渾心下稍定,面容逐漸堅定,自己堂堂一方黃巾大帥,破濟南城,擁兵數萬,區區一個劉燁就把自己給嚇成這樣,傳出去自己還怎麼和徐和爭奪青州渠帥?自己還怎麼統領數萬黃巾軍?

“我意已決!”

……

且不提濟南國內劉燁威震諸縣,嚇得龐渾不敢出戰之事。

昔年周朝開國,分封八百諸侯,爲酬謝老帥姜尚輔周滅商之功,將臨海大片土地賜予姜尚,國號爲齊。

諸侯攻伐,至戰國時小國俱滅,唯有七國國力強盛,而齊國正是其中之一,定都臨淄,憑藉海鹽之便與兵甲之利,稱雄關東。

而如今的臨淄城卻深處賊軍包圍之中,刺史龔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除了據城死守之外,根本別無他法。

震天的喊殺聲從四面八方相繼傳來,臨淄乃是齊國舊都,城高牆厚,四周的護城河更是寬廣,可以說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堅城。不過周圍卻是數以萬計的黃巾賊四面圍困而來,彷彿是四道黃色的浪潮席捲而上,要把這座堅城一舉淹沒。

孫子兵法曰:圍三闕一。不過黃巾賊卻是四面而攻,難道黃巾賊主帥是個不知兵的蠢蛋?

非也,圍城的乃是黃巾賊在青州的最高統帥,渠帥徐和。徐和本來就是積年悍匪,當年還沒有爆發起義之前就率衆數千,蟄伏山中,等到張角三兄弟振臂一呼,黃巾浪潮席捲大地,徐和當仁不讓擔任渠帥,聚衆數萬。

如今圍困臨淄的,足足有六萬大軍,六萬人連營近百里,一眼望去聲勢浩大,好似一條長龍昂首嘶吼。

臨淄城的守軍不過三千之衆,不過龔景臨時徵發壯丁,得青壯近萬人協助守城,憑藉着臨淄城城高牆深,一時之間自保無虞。不過龔景卻只能夠困守孤城,以待援兵,畢竟一萬人守城還算湊活,想要出城野戰,光是看一眼百里連營,龔景就嚇得不行。

如今唯一的希望就是朝廷派出皇甫嵩等三將掃滅中原黃巾賊,率兵來援,或者青州境內其他郡縣平定亂賊,連兵而來,或可稍解臨淄城之危。

不過今天刺史龔使君很不高興,因爲一個人逃入臨淄城中,給他帶來了一個壞消息,讓他的希望破滅了。

“哼!汝率十餘騎逃出,置濟南城於不顧,郡守刺史當爲朝廷守土牧民,如今濟南國全郡陷落,賊若發兵東向,與賊帥徐和這廝合併一處,臨淄城還守得住麼?”

龔景年約四十許,頜上一縷微須,天庭飽滿而雙眼有神,好一副美男子氣度,不過這張頗有威儀的面孔之上則是漫步黑雲,一雙眼睛透出兇光,惡狠狠的盯着面前灰頭土臉這人。

“龔使君,非是某不盡力,賊勢着實浩大,數萬大軍鋪天蓋地而來,濟南城中守軍不過千餘人,急切間哪裡抵擋得住?”臺下這人灰頭土臉,耷拉着腦袋,赫然正是濟南城破之後,倉皇出逃的國相周昭,那裡還有什麼名士氣度,儼然一副喪家犬模樣。

龔景哼了一聲,餘怒未消,不過現在氣也沒用,反正消息再壞也不過如此,臨淄城照樣解不了圍。

忽然間,周昭彷彿想起什麼,抓住救命稻草一般道:“龔使君,濟南城雖被攻陷,不過卻並非全郡陷落,尚有一城堅如磐石,賊必不能東來也。”

龔景懶散的擺擺手:“以濟南城之堅尚不能攔截賊軍,區區小城能有何爲?”

周昭朗聲道:“歷城有壯士劉玉卿,有虎熊之勇,爲人慷慨,戰後所得散與士卒,將士莫不傾心死戰。賊帥周駿領兵三萬圍之而不能破,劉燁以數百壯士領兵夜襲,大破之,陣斬周駿,濟南國黃巾賊無不懼之,不敢與戰。”

龔景聽到這裡,不由得眼前一亮:“哦?既然如此,以劉玉卿之勇,掃蕩濟南國賊寇豈不輕而易舉?”

龔景現在困守臨淄不得而出,聽風便是雨,心頭已經有了請劉燁率兵來援的想法,頗有抓住救命稻草的感覺。

周昭面色大窘,他之所以提出劉燁不過是爲了證明自己沒有全丟掉濟南郡,實際上他對劉燁的勇武也只是道聽途說,沒有親眼見證過。在他心裡,劉燁只要能夠死死守住歷城,擋住賊帥龐渾東進之路,不給臨淄這邊添堵那就不錯了。

“劉玉卿雖然神勇,然而歷城不過一小邑,劉玉卿麾下可戰之士不過千餘,以孤城弱旅抵擋上萬賊軍已經大爲不易,我等還是坐等皇甫左中郎與朱右中郎率領北軍精銳爲好。”

聽到周昭的話,龔景長嘆一聲:“某爲刺史,不能保境安民,如今被賊圍之,真天亡我也。”

大漢朝總共十三州一部,龔景出任青州刺史那就是一方封疆大吏,按道理來說那應該是威風八面,可是現在被六萬黃巾賊圍困孤城之中,政令不出臨淄,雖然城池堅固,但是徐和這幾日也學乖了,圍而不攻,長此以往糧食要是吃光了,那可就真是窮途末路了。

不過龔景肯定想不到,不久之後就會傳來一個好消息,讓整個青州軍民都爲之一振。

一番攻伐,劉燁揮兵攻伐四方,黃巾賊被殺與投降者足足有近萬人,三千新軍經過這一番磨練幾乎是褪掉了一層皮,原先臉上的緊張與稚氣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則是穩重與自信,已經初步有了一支精兵的氣概,接下來只需要多打幾場勝仗,一支精兵將會嶄新出爐。

精兵強兵怎麼出來的?那就是打出來的!

第892章 于禁出擊第899章 困守孤城第662章 屯田練兵第142章 關內侯第466章 萬民請願第620章 趙雲歸附第367章 門生故吏第525章 真實意圖第175章 走馬上任第1018章 功虧一簣第33章 倚爲犄角第493章 驚動帝駕第31章 名將之姿第432章 劉備速攻第248章 良平之才第740章 曹軍來了!第136章 董卓落敗(2)第717章 張鬆請命第556章 張遼南下第1024章 劉燁稱帝第196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856章 封鎖州府第769章 兩路猛攻第415章 弄巧成拙第400章 河北鉅變第448章 樂就來援第202章 韓遂奪權第764章 豫章郡內亂第795章 有家不能回第603章 困境無謀?第385章 苦戰半日第167章 臨涇之戰(4)第193章 李儒妙計第321章 上兵伐謀第279章 曹操舉兵第717章 張鬆請命第283章 侵略如火第268章 步騎配合第695章 曹軍到來第888章 援軍到來第316章 成皋會盟(上)第500章 暗流涌動第873章 文聘投降第441章 蔡文姬第383章 大戰前夕第1020章 曹操親至第541章 女裝第503章 周瑜定策第407章 旗鼓對壘第342章 殘兵敗將第61章 如之奈何?第1024章 劉燁稱帝第93章 連破十三營第636章 戰前議事第559章 鄴城攻防戰第516章 水戰序幕第447章 合圍紀靈第326章 徐晃奮命第539章 高順夜襲第967章 審配自焚第937章 猛攻彬縣第945章 防禦反擊第402章 逼問糧倉第1006章 互相攻伐第538章 軍勢退卻第23章 慕名而來第392章 黑雲壓城第46章 劉燁使詐第778章 逃出生天第645章 決一死戰第189章 驚走李文第侯第24章 懸羊擊鼓第260章 故布疑兵第659章 天下動靜第251章 鴻門宴第49章 入城第954章 突如其來第970章 遭遇刺殺第493章 驚動帝駕第843章 顏良之死第740章 曹軍來了!第287章 明攻潼關第402章 逼問糧倉第28章 聲威大震第359章 于禁奇襲第722章 漢中震動第132章 俘虜難辦第880章 荊南戰火第219章 大捷第188章 奇兵突出第812章 張鬆投降第225章 擒殺王國第432章 劉備速攻第212章 快去尋劉將軍!第640章 蹋頓大怒第15章 輕重緩急第476章 小縣大才第857章 劉琦遁逃第523章 大勢變動第298章 兵敗如山倒
第892章 于禁出擊第899章 困守孤城第662章 屯田練兵第142章 關內侯第466章 萬民請願第620章 趙雲歸附第367章 門生故吏第525章 真實意圖第175章 走馬上任第1018章 功虧一簣第33章 倚爲犄角第493章 驚動帝駕第31章 名將之姿第432章 劉備速攻第248章 良平之才第740章 曹軍來了!第136章 董卓落敗(2)第717章 張鬆請命第556章 張遼南下第1024章 劉燁稱帝第196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856章 封鎖州府第769章 兩路猛攻第415章 弄巧成拙第400章 河北鉅變第448章 樂就來援第202章 韓遂奪權第764章 豫章郡內亂第795章 有家不能回第603章 困境無謀?第385章 苦戰半日第167章 臨涇之戰(4)第193章 李儒妙計第321章 上兵伐謀第279章 曹操舉兵第717章 張鬆請命第283章 侵略如火第268章 步騎配合第695章 曹軍到來第888章 援軍到來第316章 成皋會盟(上)第500章 暗流涌動第873章 文聘投降第441章 蔡文姬第383章 大戰前夕第1020章 曹操親至第541章 女裝第503章 周瑜定策第407章 旗鼓對壘第342章 殘兵敗將第61章 如之奈何?第1024章 劉燁稱帝第93章 連破十三營第636章 戰前議事第559章 鄴城攻防戰第516章 水戰序幕第447章 合圍紀靈第326章 徐晃奮命第539章 高順夜襲第967章 審配自焚第937章 猛攻彬縣第945章 防禦反擊第402章 逼問糧倉第1006章 互相攻伐第538章 軍勢退卻第23章 慕名而來第392章 黑雲壓城第46章 劉燁使詐第778章 逃出生天第645章 決一死戰第189章 驚走李文第侯第24章 懸羊擊鼓第260章 故布疑兵第659章 天下動靜第251章 鴻門宴第49章 入城第954章 突如其來第970章 遭遇刺殺第493章 驚動帝駕第843章 顏良之死第740章 曹軍來了!第287章 明攻潼關第402章 逼問糧倉第28章 聲威大震第359章 于禁奇襲第722章 漢中震動第132章 俘虜難辦第880章 荊南戰火第219章 大捷第188章 奇兵突出第812章 張鬆投降第225章 擒殺王國第432章 劉備速攻第212章 快去尋劉將軍!第640章 蹋頓大怒第15章 輕重緩急第476章 小縣大才第857章 劉琦遁逃第523章 大勢變動第298章 兵敗如山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