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則是被呂布授予了器械所所長一職,公輸印、馬鈞二人任副所長。
給劉曄安排在器械所任職,呂布也知道有點屈才了,可公輸印和馬鈞都不是這塊料,別人又不懂得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所以呂布也只能先委屈劉曄任此職務,待有了合適的人選再將劉曄調至別處任職。
對於劉曄這個“空降”之人成爲了器械所所長,公輸印和馬鈞二人非但沒有任何不滿,反而是興高采烈,嘴咧的那叫一個長。
在二人看來,以後終於不用處置那些雞毛蒜皮的瑣事了!當浮一大白!
呂布得知消息後哭笑不得,敢情讓他倆當所長還爲難他倆了?
同時,呂布成立農科所,專業負責農作物和土地等農業技術的研究。
徐光啓任農科所所長,賈思勰任農科所副所長。
……
193年5月,薊縣書院工期結束,正式竣工。
蔡邕擔任薊縣書院院長,王允擔任文院院長,周侗擔任武院院長,王越擔任武院副院長,至於劉伯溫、王猛、荀攸、賈詡等人,俱是在文院掛了個虛職,有閒暇時間便過去教書育人。
選了個良辰吉日,薊縣書院掛便牌營業了。
有錦衣衛傳播消息,除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人,餘者皆是瞭解到九原侯、驃騎將軍呂布在薊縣開辦書院的消息。
不論出身、不問家世招生方式獲得了百姓們的交口稱讚,況且有蔡邕這樣的大儒擔任院長,許多寒門子弟紛紛去往了薊縣求學。
但有讚美便會有詆譭,因爲詆譭往往與讚美一同存在。
呂布此舉獲得了寒門子弟的稱讚,但卻因此得罪了世家子弟。
雖然薊縣書院的招生是寒門子弟和世家子弟兼收,但世家子弟大多都認爲這些寒門子弟是“泥腿子”出身,不配和他們同堂求學。
因此前去薊縣求學的多數都是寒門子弟,世家子弟十不佔一,少的很是可憐。
但呂布對此也早就有所預料,本來他沒想招收太多的世家子弟,這羣爺他侍候不起!
許多世家大族都是冷眼旁觀,紛紛等着看呂布的笑話。
若是呂布知道了這些世家大族的想法,一定會對此嗤之以鼻。
等着看老子的老話?那勞煩你們活的久一點,要不然老子擔心你們看不到!
呂布只是簡單的在薊縣書院中的高臺上講了兩句話,然後便回到了州牧府當中。
坐在桌前,呂布百無聊賴的翻看着此番報名入學學子的花名冊,很是無趣。
看了半天也沒看到什麼中意之人,不過這也在情理當中,此時還在求學的後起之秀並不多,呂布能叫上命來的,無非就是臥龍鳳雛和冢虎,幼麟就算了,一時半會他還上不了學,除非是呂布穿越所帶來的蝴蝶效應讓幼麟的出生時間提前了,要不然幼麟還得個幾年才能出生。
除去這幾位,同年齡段聞名於世的人才,估計也就剩下週瑜了。
對於周瑜,不少人都存在着誤解,認爲周瑜氣量狹小,難成大業,最終居然被諸葛亮給活活氣死了。
但周瑜真的是這樣一個性格麼?實則不然,這都是羅貫中爲了美化劉備和諸葛亮所使用的手法。
正史中的周瑜風姿英發,心胸廣闊,與氣量狹小完全搭不上邊。
東吳老將程普,跟隨孫堅南征北戰多年,自以功高,便因此瞧不起年輕的周瑜。
但周瑜並不與程普計較,反而是很尊敬程普,最終程普被周瑜所折服。
事後程普說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繆,不覺自醉。”
到宋代時,世人還是很喜歡周瑜,這一點從蘇軾的《念奴嬌》一詞中便可以看出。
但到了元代以後,人們就逐漸對周瑜進行醜化,至到《三國演義》成書時,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個人了。
遺憾的是,千百年之後,這兩個人都成爲了當時還默默無聞的諸葛亮的墊揹人,周瑜成了心胸狹窄的代名詞,而魯肅則變成了一個老實得笨得出奇的人.
周瑜一生征戰,有着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橫行天下的報負;
周瑜少年得志,風度可人,議論英發,有口皆碑;
周瑜文采超羣,精於音樂,即使是酒後,仍能聽出樂人演奏的音樂中的很細微的疏失。
故此當時有諺曰:“曲有誤,周郎顧。”
歷史上的周瑜,當然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氣周瑜”的任何蛛絲馬跡。
若從周瑜與孔明二人在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以及他們倆在赤壁之戰前後的政治地位、歷史作用看,才華橫溢、精明老到的周瑜,無論在哪方面來看都遠遠蓋過了初出茅蘆的孔明。
至於周瑜是如何死的,暴病身亡是最符合歷史真相的死法。
周瑜年少體弱,十六歲時曾大病一場,周異爲他請來宮中御醫爲其診治,御醫把脈後說周瑜以前讀書用腦太甚,又染過風寒,久病不治,治不除根,日積月累病情愈發嚴重,後經救治,這才幸兔一死。
210年冬,周瑜終因長年征戰勞累過度,箭傷和舊病同時復發,救治無效,迴天乏力,於巴丘病卒,年僅三十六歲。
按照周瑜正常的歲數來看,這時候周瑜應該正是求學的階段,若是周瑜能來薊縣書院讀書,那可真是太好了!
要知道,周瑜可不是一個謀士,而是能獨當一面的領兵大將!
雖然呂布所處的三國世界是演義和歷史交匯的世界,對於周瑜的性格呂布也不是非常瞭解,但直覺告訴呂布,周瑜絕不會是個氣量狹小的小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