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中原忽變,天下刀兵四起。
二月開始,黃巾餘部紛紛起事。郭太等於西河白波谷,攻略太原郡、河東郡等地。汝南葛陂等黃巾也先後響應。
三月,太常劉焉以天下兵寇不息,上書靈帝,建議改刺史爲州牧,以重其職。靈帝爲鎮壓此起彼伏的起義,遂從劉焉之議,改刺史爲州牧,並選派列卿、尚書出任州牧。由於州牧握有一州行政兵馬大權,位高權重,而朝廷又無力控制,形如割據政權。最終演化成爲漢末諸侯割據分爭的局面。至此,諸侯爭霸中原開始正式拉開序幕。
八月,靈帝置西園八校尉,以小黃門蹇碩爲上軍校尉等,就連大將軍何進,也要聽蹇碩命令,兩人矛盾日漸激發。
時間的年輪,就在刀光劍影中,轉到了公元189年。
三月,漢靈帝死,朝野哀鴻,皇子劉辯即位,爲少帝。少帝時年十四,何皇后被尊爲皇太后,臨朝聽政。何太后以其兄大將軍何進與太傅袁隗共參錄尚書事,執掌朝政,形成外戚專權之局。
而靈帝在世時本想以皇子劉協繼位,臨死以劉協託付宦官蹇碩。
靈帝既死,蹇碩便想誅殺何進,立劉協爲帝,因何進有所察覺,其事未果。何進既掌朝政,蹇碩心不自安,乃與宦官密謀誅殺何進。但中常侍趙勝素來與何進交往甚密,將這事情告於何時,於是蹇碩被殺,又將其所統禁兵悉歸於已,由此取得西園八校尉的指揮權。
蹇碩之死,何進與宦官撕破臉皮,徹底絕裂。但由於宦官勢大,何進無法一網打盡。
而宦官張讓、段珪等由於何進內有太后聲援,外又手握西園八校尉兵權,日夜心懼受怕,開始連合宦官,密謀誅殺何進。
何晨抱着盡人事,聽天命的想法,半旬一封百里加急文書,連發三封。走何府線路,送呈何大將軍,言誅閹臣須當機力斷,不然反受其亂。
然何進卻少成大事的殺伐果敢,面對何太后的猶豫不決,宦官連成一片的忌憚,一時拿不主意。後聽從中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的主意,召前將軍董卓等人引兵入京,以讓何太后下決心除去宦官。至此,何晨知事不可避免,董卓入京後,徹底葬送東漢政權,拉開諸侯紛爭,羣雄逐鹿的局面。
此時的宛城,隨着何真去年病逝,何苗又調離爲河南尹,何鹹(何進之子,何晏之父)又臥病在牀,何家謫系中,竟無一強勢擎天人物。但好在此時何家權勢滔天,無人敢惹。而何晨在宛城紮下的根基愈見穩固,把宛城治理的井井有條,甚得人心,時日一久,漸成何府在南陽代言人。何府雖權傾朝野,但何晨爲人卻甚爲低調,平日刻意結好各大豪族,利益皆沾,又禮賢下士,聲名威望愈隆,甚得其它家族擁護。時有南陽安衆人劉望之、習授等學識淵博,胸有韜略,又有南陽博望之人呂常,弓馬嫺熟,武技皆通,聞晨賢德,前來相投。
此時宛城文有李嚴、劉望之之流,武有廖化、文聘、婁圭、呂常之輩,軍容日盛。
要說李嚴,對於何採嫁於何晨之事,久久不能釋懷,其間數次想罷官而去,但在何晨極力挽留下,這才勉強答應。
何晨眼見數次上書何進有如石沉大海,自知事不可爲,開始思慮何家即將而來大變。日中則昃,月滿則虧;盛極必衰,物極必反。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而何家在步入權力的巔峰後,雖然盛極一時,但也爲日後的衰敗埋下深深伏筆。再過數月,宦官便假何太后之詔,殺何進於宮裡。何進一倒,太后又受宦官挾持,兩大支柱一去,何家不可避免的走向衰敗。自己書信中雖然直言利害,但何進此時正處人生最巔峰時期,眼高於頂,目空一切,對自己所言也極不在意。在這種情況下,何晨只能開始自救。當日與何採大婚時,何晨就已經做好最壞的打算,如今情況果然還是照着史書演繹。
但五月底,何晨卻收到一封密信,這讓他喜出望外,情不自禁大呼:天助我也。
信是何進來的。
信上只有簡單的數字:“速起郡兵,入京除閹。”
原來何進終是對前將軍董卓不在十分放心,加上何晨連連加急密令,終於動心了。一來何真在世時,便書信多封,言何晨武文雙全可堪大用,已讓他起好奇之心。二來宛城終是自己起家之地,何府更是自己根基所在,由何晨領兵北上,可依爲膀臂,威攝京都。三來何採自小甚得太后喜受,如若讓其從中進言,必堅太后決心。
而何晨知道,經過自己數年努力經營,終於開始煽動蝴蝶的歷史翅膀。
城府裡。
宛城裡一干何晨所倚重的人皆肅然而坐。
何晨經過數年磨礪,身上已有上位者淡淡威嚴,只是中堂輕輕一坐,一股不怒自威的氣勢便瀰漫整個大堂。所有人都安靜坐在那裡,更有少數人被何晨犀利目光掃過,情不自禁的稍稍低頭。
大堂靜的落葉可聽。
一股沉重的氣氛慢慢瀰漫場中。
良久,何晨輕輕一咳。
衆人心裡一懍,所有人精神高度集中。
何晨手裡拿着信箋,從椅上站了起來,緩緩在中間走動,在衆人的注目中,揚起手中的信箋沉聲道:“何進大將軍今日密信到此,召我領兵入京,助其除閹。事關重大,特請諸位前來商議。”
“竟有此事?”場中所有人齊齊驚愕。
“正是,自高祖立大漢王朝,建都長安以來,已歷經三百多年。幾間浮沉到漢靈帝時期,閹官結黨,把持朝政,搜刮民膚,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如今更是到了風雨飄渺,搖搖欲墜關鍵時刻,何大將軍雖有心力振朝綱,但無奈宦官勢大,如今招我領兵入京,助其除賊,諸位意下如何?”何晨雙眼掃視全場,語氣激昂道。
“何城令,此乃千逢良機,正是天賜我等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如若能肅清宦官,必可還我大漢一個朗朗乾坤。”李嚴第一個激動出聲道。
“正方所言有理,縱觀歷代王朝更迭,皆有宦臣影子在裡。秦統六國後,正是太監趙高發動望夷宮政變,至秦二世胡亥死,秦朝開始分崩離裂。漢初年,高祖鑑於秦亡教訓,間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勢力。但元帝以後,宦官勢力復萌。至哀帝更是不事政綱,寵愛董賢(太監),才二十二歲便拜爲大司馬輔政。時常同起同坐同睡龍榻,後便有了斷袖之癖由來。如今張讓、段珪等中常侍把持朝政,敗壞朝綱,肆意妄爲,何將軍此舉,正是上應天意,下順民心。城令切不可坐失良機啊。”接着出聲的是劉望之。
“城令,此番若能除去宦官,還望城令體恤蒼生,進言何將軍,少些朝堂紛爭,多爲天下百姓謀福啊。”這是呂常,一個敢言敢當之人。
何晨點了點頭,自己雖然靠何家上位,並且取的一些成就,但有些忠義之士還是對自己十分不屑,對於何晨招攬也是視若無睹,此皆因何進以外威之身,把持朝政,對天下百姓疾苦惘然不顧,卻只和宦官爭權奪利,深深不齒。
“城令,屬下卻以爲有些不妥,何大將軍雖然本意處閹,但以外戚之身調兵入都,難免讓人心生疑慮,若有人造謠中傷何將軍,言調兵入京蓄意謀反,那恐怕有損將軍之名啊。”婁圭卻有所顧忌,擔憂道。
何晨深以爲然道:“子伯之言有理,此事不可不防。”
何晨想了想,帶着疑問的眼神向文聘望去。
文聘沉着一張臉,兩眼微微耷拉,雙手輕輕顫抖,彷彿感受道何晨的目光,擡起頭站了起來,語氣平靜道:“可否書信一觀?”
何晨點點頭,把信給了文聘。
文聘只是輕輕快速掃了一眼,眼神裡便露出淡淡迷惑之色。
何晨有些詫異:“仲業可有何想法?”
文聘深吸口氣,緩緩道:“城令心中不是已有決斷?又何來問屬下?”
何晨心裡暗暗點頭,在場人中,也就文聘把握住自己的心思想法。
何晨沉吟半刻,驀然提高分貝,喝聲道:“衆將聽令。”
“屬下在。”
堂中所有人幾乎同一時間站起,昂首大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