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廖淳隨着隊伍快要走入城池的時候,突然發現了危險,他大吼一聲便拉着身邊的一箇中年大漢向身後的人羣中跑去。而廖淳身邊二娃子何邑、陳幕、姜蘭甫等人見廖淳向後跑去,也跟着往人堆裡跑。
廖淳的這一嗓子就像是一顆石子掉入了平靜的湖面中,激起的水暈一圈一圈的向四周盪漾開去,直抵湖岸。然而石子激起的是水暈,而廖淳激起的是驚恐,水暈會慢慢歸於平靜,而驚恐則會被無限的放大。
在廖淳與二娃子何邑、陳幕、姜蘭甫等一干人轉身逃跑之後,驚恐後逃的人越來越多,也就眨眼的功夫,所有的黃巾將士都開始返身逃跑。而隨之響起的則是越來越響的驚叫聲、哭喊聲。十萬人的哭喊,響到廮陶的城牆都在微微的發顫。
城頭上一個官軍將領見城下的黃巾賊們亂了起來,並紛紛往回逃跑,而已經走入甕城的那些黃巾賊此刻也拼命的在往外擠,他不知道是哪裡出了岔子,讓黃巾賊們覺察到了端倪,於是趕忙大喊道:“關城門!”
而他身邊那偏將模樣的人亦跟着大喊:“關閉城門!”
但此時的城門已經關不上了,因爲整個城門口擠滿了黃巾軍的將士,而官軍那兩隊負責在城門口維持次序的兵士,此時也早已被一鬨而出的黃巾軍將士給推翻在地,基本都被踩踏而死了。
不過其實關不關城門,此時的差別已不是太大,因爲甕城中黃巾將士同時拼命的往外擠,但城門的通道卻只有那麼點大,很快便被堵死在那裡。
那偏將模樣的人跑到城牆邊往下察看了城牆下的情況,回報那官軍將領道:“將軍!我們那隊維持次序的兵士已被黃巾賊殺死了,城下已沒有我們的人了。”
那官軍將領側頭想了一下,心道:“既然門關不上了,那就抓緊動手,能殺一個是一個,再說反正那賊酋張寶已經走入了甕城之中。”
於是口中罵道:“敢殺我人?!好!既然你們不仁,那休怪老子不義,弓箭手給我上!”(這官軍將領這句話,其實罵得是沒有道理的,因爲即便是黃巾將士們不殺那些維持次序的官軍兵士,他也沒打算放過他們。)
官軍將領一聲令下,甕城的四面城頭之上齊刷刷的站出來一圈的弓箭手,對着城下那些手無寸鐵的黃巾軍們放起了箭,而此時那安平王劉續早已被兩個兵士給押了下去。
原來,之前皇甫嵩寫信給劉續答應讓出兩郡,是爲了引劉續到廮陶來,好藉機抓住劉續。而甘陵王劉理的那封信也是皇甫嵩讓他寫的,爲的是好讓劉續對受讓二郡之事深信不疑。而甘陵王劉理之所以會幫着皇甫嵩對付自己的哥哥,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爲皇命,而是在這件事情中他能得到的好處是,如他寫給哥哥劉續的信中寫的那樣,他會重新得到清河的封地來複國。
不過真正讓劉續對受讓兩郡之地深信不疑的還是中常侍張讓的信,張讓的回信中用一種從未有過的謙卑的語氣對劉續說道:“中常侍讓(張讓)謹拜安平王殿下麾下:王爺交待之事讓已辦妥,皇上已下旨令皇甫嵩即刻讓出鉅鹿、清河二郡,聖旨不日便到冀州,請王爺稍待。讓在宮中遙祝王爺千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王爺功成之日尚能記得讓之犬馬微勞,讓縱肝腦塗地亦在所不辭。落款:中常侍讓再拜!”
劉續怕死,而皇甫嵩也礙於劉續安平王的身份,本來也不敢將劉續直接殺死,因而城頭上的兵士才放了沒幾箭,射死了幾個安平王的兵士,安平王便告饒投降了,於是皇甫嵩便不費一兵一卒抓了安平王,還收編了他安平國的軍隊。
而至於安平王王旗角上的血跡,那是安平王身邊的一個偏將的。這偏將在皇甫嵩走到安平王身邊同安平王說話時,掙脫繩索來抓皇甫嵩,想挾持皇甫嵩來救安平王,以挽回敗局,但結果反被皇甫嵩身邊的護軍司馬傅燮揮劍砍傷了胳膊,最後被周遭的一衆兵士給制住了。這旗角上的血跡,便是燮揮劍砍傷那偏將胳膊時濺上去的,但血跡不多,也不是太明顯,所以當時都沒有人發現。而那偏將皇甫嵩念他忠心,倒沒有殺他,只是把他關了起來。
到後來,安平王劉續從城頭上走出來,要黃巾兵士都放下兵器排隊進甕城,那都是受了皇甫嵩的脅迫。不過他並不甘心就這麼坐以待斃,所以他上了城頭後便拼命尋找廖淳等人。而當他發現廖淳後就不斷的揮手,想用手勢告訴廖淳不要進城。因爲他認爲,只要城外的黃巾賊未被皇甫嵩制住,那麼自己便還有翻盤的希望。
不過廖淳卻未能及時領會劉續的意思,一直要到走到城門口,看見甕城內的景象時這才反應過來,然而此時,爲時已經有些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