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二章 最後一站,薊城!

“樓班,你看,這草原美嗎?”孫權挺棒的身軀站在山頂之上,俯視着大草原,問道。

清晨的光芒,猶如一層淡淡的黃金,鋪蓋在綠油油的大草原之上,藍天白雲,牛羊叫聲,交織出一副唯美的景象。

“不美!”

活動了一路,樓班已經能自己站穩了腳步了,他站在孫權身邊,目光看着草原,聽到孫權的話,卻搖搖頭的回答道。

“爲何?”孫權一愣。

樓班有些疑惑,欲言不言。

孫權雙眸一瞪,道:“孤要說實話!”

“諾!”

樓班想了想,纔開口,道:“大王,我們把這一片大草原視爲家園,世世代代在這裡生存,可是這裡卻不能養活我們的族人,這一片在中原人眼中美麗的大草原,在我們看來,就是一個墳墓,一個埋葬着烏丸部落的墳墓,所以,我們總想要南下,想要尋找一片能讓我們活下去的家園。”

孫權聽了樓班這一番話,心中有些意外。

他的目光看着樓班,再一次打量了這個青年,從這個青年身上,他看到了一絲灼熱。

還有爲了生存而放棄一切的那種決心。

“樓班,你怪過蹋頓嗎?”

孫權感覺自己也許有些不瞭解這些烏丸人的心態,所以,他有些低估了樓班:“因爲蹋頓南下,纔會讓烏丸部落成爲我們吳國的俘虜!”

“我不怪蹋頓,從小到大,他就是做的比我好,所以,他來做烏丸部落單于,帶着部落子民走向富饒的生活,是理所當然的,蹋頓率兵南下,沒有做錯,他只是失敗了。所以他就成爲了烏丸部落千古的罪人。”

樓班坦然的道。

蹋頓贏了,烏丸部落就會有一個嶄新的未來,蹋頓輸了,這個後果也必須要由烏丸部落承擔。

“樓班。那你爲什麼要投降吳國!”

孫權來興趣了。

他相信已經不相信,樓班是爲了反抗蹋頓而投降了。

“因爲烏丸部落要活下去,當蹋頓沒有希望的時候,我就必須要擔起烏丸部落的責任!”樓班挺直了背脊,淡淡的道。

“你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很不錯!”

孫權嘴角勾勒起了一抹滿意的笑容,道:“現在,孤就給你說說孤的決心,昨夜的刺殺已經過去了,孤可以既往不解,所有俘虜,孤也可以放出來,交給你處理,孤還打算,在這裡建立一個樓班郡。以你的名義,建立一個草原上的郡城,然後再以你樓班的名義,建立草原上第一座城池,位置,就在烏丸部落,你認爲如何?”

“建城?”

樓班微微吃驚,連忙道:“大王,我們烏丸部落不是沒有想過要建立第一座城池,但是草原上是環境。不允許我們這麼做,草原上甚至連建房屋的材料都沒有!”

孫權的大方,有些出乎他意料之外,不追究已經算是好了。居然還幫俘虜的烏丸兵都放了。

這都不算奇怪,最奇怪的是,建城?

草原建城,還真的是頭一次。

“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有吳國在支持你們。你們怕什麼,吳國可以把你們都遷入關內,但是你想過沒有!”

孫權目光凝視着這一片大草原,伸手,道:“這是大草原,你們烏丸人的家園,你願意離開這一片家園,又有多少人會放棄着遊牧的生活。”

“的確,即使吳國願意花費大代價,讓我們進入漁陽遼西等地生活,我們部落的子民也會不適應,數百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大草原!”

樓班無法否認這一點。

“樓班,孤對你的信任只有一次,所以孤打算,讓汝來成立樓班郡第一任的郡守,如果有一天,你讓孤失望了,孤再一次站在這裡的時候,下面的一切,都會灰飛煙滅,明白嗎?”

孫權拍拍樓班的肩膀,指了指下面,映照在朝陽之中,人來人往,喧囂熱鬧的烏丸部落營地。

“臣明白了!”

樓班目光掃過山下的烏丸部落,他心中忽然呈現出,這裡血流成河,一片廢墟情景,心中一寒,連忙俯首,對着孫權,很真誠的道:“大吳,樓班此生,絕不背叛大吳!”

——————————————————————————

樓班郡的組建有諸葛瑾在協助幫忙,然後挑選烏丸部落的登高望重的長者,和吳人聯合,把衙門建立起來。

速度很快,隨着樓班郡的架子搭起來,周圍的十幾個烏丸部落都開始遷移,以樓班城爲核心,縈繞在方圓幾十裡,選地建城。

孫權也不能在草原久留,當樓班城正式動工的時候,他便已經離開了大草原,南下薊城。

他走出部落的時候,看着從漁陽和遼西的材料,一車接着一車,運進了大草原,心中相信,最多一年,這裡就可以大變樣了。

十二月,初。

孫權在禁衛軍,白馬義從,黑甲精騎,數萬大軍的護送之下,進入了薊城。

薊城,是孫權這一次北上的最後一站。

風雪之中,銀裝包裹的薊城,依舊留下當初血戰留下的痕跡,城垣上下,戰爭所留下的痕跡,即使雪花也無法覆蓋,一抹暗紅的血跡,栩栩如生。

“這一戰,也許比孤想象之中,還要慘烈吧!”城門下,孫權騎黑色駿馬獅龍身上,擡頭看着城頭,有些喃喃自語。

“孫河(潘鳳)拜見大王!”

幽州刺史孫河和吳國大將軍潘鳳,已經率幽州的文武百官,在城頭恭候良久。

“汝等無需多禮!”

孫權跳下馬背,大步流星的走進城去,城裡面,中間的馳道已經戒嚴,但是左右都圍着一層層百姓,想要一睹龍顏。

“吾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孫權的身影踏了進來,周圍頓時發出一聲聲長嘯的聲音,十里迎接,這場面也有些的恢弘了起來。

這些百姓,孫權心中是有愧疚的,沒有人願意被打倒薊城之下,他是國君,當他的子民面臨戰爭的威脅,那就是他沒有能力保護子民。

看着這些百姓,孫權突然明白了一個帝王的責任,昔日他對於帝王這個職位,大道理倒是認識不少,但是沒有今日這般清晰的明悟。

王者,有着權傾天下的力量,也需要揹負天下蒼生的沉重。

他是第一次,如此清晰的領悟到這個道理。

孫權沒有騎馬,一步步的走進去,對着兩旁的百姓招手,握手,在百姓的熱情之中進入了刺史府。

“大王,你先歇息一下吧!”孫河躬身的道。

“沒有必要,有事情你們就彙報吧!”

孫權坐在大堂之上,搖搖頭,淡淡的道:“孤在北疆的時間不多了,在過年之前,孤必須要趕回金陵城!”

在烏丸部落耽擱了太多的時間,他必須要抓緊時間,解決幽州的問題,然後返回金陵城。

“大王,某家先來彙報吧!”潘鳳站出來,拱手的道:“涿郡的事情,已經解決的差不多了,某家試探過魏國,他們的態度很強硬,所以,奪取涿郡,已經是我們能做的極限,若是南下河間,難念會引起大戰!”

“做人不能太貪心!”

孫權喝了一口熱茶,暖暖胃,然後才笑着道:“這事情裡面,你走錯了兩步,第一汝率兵南下去試探河間能否奪取,這是不應該的,因爲我們雙方都處在休養生息階段,擅自起兵戈,最後有可能一發不可收拾,兩虎相爭,兩敗俱傷而已。

第二你既然出兵就應該強硬到底,打上一仗也無妨,可是人家纔剛出兵,你卻退兵,這不等於給曹操看清楚了我們的決心,這一步棋,你走了有些得不償失了!”

“是末將考慮不周!”

潘鳳垂頭,有些羞愧的道。

“錯有錯着,也不是全無效果,最少,證明一點,曹操的強硬!”

孫權搖搖頭,然後才細細的道:“河間和涿郡之間,是需要佈下重兵的,吳國和魏國之間,早晚要開打,試一試,也無妨!”

“大王,要不,某現在率兵,打一打界橋?”潘鳳戰意涌動:“再試探一下他們的決心?”

“太晚了!”

孫權搖頭,道:“當初你要是不退兵,打就打了,最後頂多是不了了之,現在就不一樣了,要是打起來,那可就真的要打一個天翻地覆了!”

“他們河間的兵馬並不多!”潘鳳道。

“可是冀州的兵馬不少啊!”

孫權嘴角勾勒起一道弧線,道:“從鄴城南上,不需要多長時間,隨時他們都可以增援,而且冀州境內,四通八達,道路暢通,打起來,就是消耗戰!”

“末將有些不甘心!”潘鳳道。

“不甘心也要甘心!”

孫權正色的道:“作爲一個領兵的將領,汝也非是剛剛出道,應該明白,什麼是大局,該停戰了,就要停戰,就算再不甘心,想想你麾下的將士,他們的命,不能因爲你的不甘心而白白的戰死沙場!”

“諾!”

潘鳳無奈的點頭。(未完待續。)

第六百三十七章 大吳變法之開動第六百八十九章 烏丸部落的禮物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 行路難第六百五十章 大吳變法之程普的選擇第五百八十八章 金陵城之殺與不殺第三百三十九章 會獵於魯 四第一千三百八十章 伏擊之戰第二十二章 諸侯去,天下亂!第六百七十章 平衡內閣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 孫仲謀之死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滅魏第一戰,流言起!第七百八十一章 兵變之後的蜀國第四百一十六章 三國的長征 五第九百五十五章 第一次北伐 五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 呂布 三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決戰關東之金陵寧靜 上第八百八十六章 朔方血戰 五第七百七十六章 關中之戰落幕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 會師之後南下第二百七十二章 天子駕崩 七第八百三十八章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第七百二十二章 吳王與蒯良的棋局第七百六十三章 關中之亂,河東戰役落下帷幕!第五百一十章 諸葛亮之謀第四百零九章 黑山之變 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南昌城風雲 中第四百二十六章 三國的長征 十五第六百三十八章 變法在即,風雨驟然!第六百零九章 夜訪江侯 上第三百七十八章 平州刺史的位置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決戰關東 七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血戰並涼 七第八百四十一章 決意一戰第四百八十章 貪心的曹操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決戰關東之金陵寧靜 上第九百四十七章 益州郡的決戰 續四第五百九十一戰 官渡落幕 中第四百零三章 司馬懿第二百一十八章 孫權的狠辣第五百七十七章 金陵城 十一第八百三十章 生了,女兒!第三十章 青梅煮酒?第二百九十章 一戰成名,趙子龍 四第八百五十章 漢中血戰 三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 滅魏第一戰,雒陽亂 上第二百五十八章 十里秦淮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箭東來,功虧一簣!第五百八十九章 金陵城之落幕第一百六十八章 第一站,舟山!第二百四十九章 糧食價格戰 上第二百九十八章 左慈再現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滅匈奴 十七第五百八十五章 金陵城之既生策何生權第二百一十一章 八千石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 我孫伯符不認命 下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 色雷斯戰役 八第五百三十六章 古錠戰刀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決戰關東 三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決戰五丈原 八第三百四十四章 會獵於魯 九第三百一十六章 孫權,你耍我!第一千六百三十章 色雷斯戰役 一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開春大戰 一第二百三十八章 徐庶的要價第五百一十四章 瑜亮初戰 一第七百八十五章 幷州局勢第二百四十八章 黃忠和張仲景第九百八十六章 要議和了 上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 埃及之戰 二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羅馬帝國的高人第七百四十七章 關中之亂,沮授出手!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龍虎鬥 九第九十八章 孫策激戰太史慈第兩百章 水土不服第二百四十七章 龍蟠虎踞第一百七十七章 即將北上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西部會師 上第九百三十五章 大風險,大利益!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塞維魯之死 十四第四百五十二章 面見孫堅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決戰關東之最後一戰 五第六百六十章 大吳變法之免不了要流血第八百二十八章 孫權的長遠目光第三百九十二章 朝堂風暴 七第八百八十六章 朔方血戰 五第八百二十九章 江東書院派系的雛形第四百零二章 行路難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 歲末第三百一十七章 孫權對甘寧的野望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後路被斷,危在旦夕!第二百八十六章 天命在吾江東第九百二十九章 賭命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血戰並涼 二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冀州易幟 續四第七百五十二章 關中之亂,時機已到!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 大戰不列顛 上第二百六十二章 江東日報 中第四百九十二章 蹴鞠大賽 十一第一千三百七十七章 漢州兵變第八百八十章 漢中血戰之戰定遠 四
第六百三十七章 大吳變法之開動第六百八十九章 烏丸部落的禮物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 行路難第六百五十章 大吳變法之程普的選擇第五百八十八章 金陵城之殺與不殺第三百三十九章 會獵於魯 四第一千三百八十章 伏擊之戰第二十二章 諸侯去,天下亂!第六百七十章 平衡內閣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 孫仲謀之死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滅魏第一戰,流言起!第七百八十一章 兵變之後的蜀國第四百一十六章 三國的長征 五第九百五十五章 第一次北伐 五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 呂布 三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決戰關東之金陵寧靜 上第八百八十六章 朔方血戰 五第七百七十六章 關中之戰落幕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 會師之後南下第二百七十二章 天子駕崩 七第八百三十八章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第七百二十二章 吳王與蒯良的棋局第七百六十三章 關中之亂,河東戰役落下帷幕!第五百一十章 諸葛亮之謀第四百零九章 黑山之變 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南昌城風雲 中第四百二十六章 三國的長征 十五第六百三十八章 變法在即,風雨驟然!第六百零九章 夜訪江侯 上第三百七十八章 平州刺史的位置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決戰關東 七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血戰並涼 七第八百四十一章 決意一戰第四百八十章 貪心的曹操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決戰關東之金陵寧靜 上第九百四十七章 益州郡的決戰 續四第五百九十一戰 官渡落幕 中第四百零三章 司馬懿第二百一十八章 孫權的狠辣第五百七十七章 金陵城 十一第八百三十章 生了,女兒!第三十章 青梅煮酒?第二百九十章 一戰成名,趙子龍 四第八百五十章 漢中血戰 三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 滅魏第一戰,雒陽亂 上第二百五十八章 十里秦淮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箭東來,功虧一簣!第五百八十九章 金陵城之落幕第一百六十八章 第一站,舟山!第二百四十九章 糧食價格戰 上第二百九十八章 左慈再現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滅匈奴 十七第五百八十五章 金陵城之既生策何生權第二百一十一章 八千石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 我孫伯符不認命 下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 色雷斯戰役 八第五百三十六章 古錠戰刀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決戰關東 三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決戰五丈原 八第三百四十四章 會獵於魯 九第三百一十六章 孫權,你耍我!第一千六百三十章 色雷斯戰役 一第一千零一十一章 開春大戰 一第二百三十八章 徐庶的要價第五百一十四章 瑜亮初戰 一第七百八十五章 幷州局勢第二百四十八章 黃忠和張仲景第九百八十六章 要議和了 上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 埃及之戰 二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羅馬帝國的高人第七百四十七章 關中之亂,沮授出手!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龍虎鬥 九第九十八章 孫策激戰太史慈第兩百章 水土不服第二百四十七章 龍蟠虎踞第一百七十七章 即將北上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西部會師 上第九百三十五章 大風險,大利益!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塞維魯之死 十四第四百五十二章 面見孫堅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決戰關東之最後一戰 五第六百六十章 大吳變法之免不了要流血第八百二十八章 孫權的長遠目光第三百九十二章 朝堂風暴 七第八百八十六章 朔方血戰 五第八百二十九章 江東書院派系的雛形第四百零二章 行路難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 歲末第三百一十七章 孫權對甘寧的野望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後路被斷,危在旦夕!第二百八十六章 天命在吾江東第九百二十九章 賭命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血戰並涼 二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冀州易幟 續四第七百五十二章 關中之亂,時機已到!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 大戰不列顛 上第二百六十二章 江東日報 中第四百九十二章 蹴鞠大賽 十一第一千三百七十七章 漢州兵變第八百八十章 漢中血戰之戰定遠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