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六章 荊州事五溪發難

所以即便是兇險異常的事兒,但卻依舊是從來都沒有人不想去,反而還都是躍躍欲試,因爲自己主公的賞賜。說實話,就算是不爲了別的,就爲了這個,也足以讓他們是爭先恐後了。

快馬離開了中軍大帳,就離開去益州郡費詩處了。馬超他們也是有些着急,希望費詩能早點兒帶人馬來禺同山。這樣兒的話,等孟獲捲土重來的時候,己方就更有底氣了。

雖說之前的決戰是己方勝了不假,可所謂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涼州軍也有着不小的傷亡,所以雖說人馬還比孟獲南蠻軍要多一萬多人,但是這點兒人馬,肯定還是不夠看的啊。所以此時也是急需費詩的人馬補充進來,他們也是涼州軍的人馬,所以這個戰力自然是沒有什麼問題。

看到如今益州郡的事兒,暫時就算是解決完了,馬超對衆人說道:“各位回去坐吧,咱們再商討一下之後的戰事!”

-----------------------------------------------------

衆人都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就坐,馬超說道:“今晚帳中大擺宴席,各位別忘了倒是參加!”

“諾!”

衆人齊聲道,他們都知道,這是自己主公爲了歡慶今日的勝利。畢竟也都這麼些時日了,可以說這是己方第一次的大勝。之前那些不過都是小勝而已,只有這一次,才能算得上是大勝。至於說生擒孟獲那回,也不能說是大勝,但卻是達到了己方的最終目的。

然後就聽馬超繼續說道:“這幾日各位和我軍士卒都好生休息,以備將來的再次大戰!”

“諾!我等謹遵主公之令!”

對衆人來說。除了勝利之外,他們也希望是真能好好休息一下,雖說之前也不是一點兒都沒有休息過。但是說實話,這個和他們說預想的。還是差距挺大的。

可如今不一樣兒,至少一時半刻,孟獲是絕對不會回來,所以衆人都能好好休息幾日了。

-----------------------------------------------------

是啊,還有什麼比這大勝之後,衆人都好好休息幾日來得更好的呢。也許只有是真正解決了南蠻之事,衆人都回家,這纔是更好的了吧。

這也算是人之常情吧。真正沒有什麼戰事的時候,衆人都是期望着自己主公能帶着自己去上戰場,尤其是崔安,更是這麼個想法,他根本就待不住。至於說休息什麼的,對他來說,拿纔是沒有去殺敵來得更重要。而且他從來是不知道什麼是累,所以就他是不想休息,就那麼一直去打仗。

但是對其他人來說,自己主公沒有帶自己出徵的時候。他們想着自己主公何時也能帶着自己去征戰。

可真正等待自己主公帶着自己去打仗了,時日久了,他們也想過過平淡的日子。當郡守,好好休息,一切都交給其他人去做,自己只要統籌全局就行。

-----------------------------------------------------

這也可以說是很多人的想法,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崔安,崔安那樣兒的人,只能說是極其個別的。

這麼說吧,絕大多數的人,還是喜好和平的。他們想讓自己主公帶去征戰,只是想跟着自己主公一起。征戰沙場,立下軍功。以後能升更大的官,受更多的封賞。

但是要說起來打仗,其實真就是幾乎沒有人像崔安那樣兒,是個好戰分子,不少人手都癢癢。如果說天下人都像他那樣兒的話,那麼天下是不會再太平了。所以還是和平的人多,這個是一定的。

至少別人不說,老百姓都是期望着和平的,期望着天下再一次大一統,而不是如今這樣兒,明面兒上還是大漢,實際卻是軍閥混戰,戰亂不斷。今日張三打李四,明日李四又去打麻子,然後麻子聯合王二又去打張三了。這來回來去這麼混戰,百姓都已經是噁心得不行了,就更別說是當事人了。

-----------------------------------------------------

就說荊州南郡的襄陽,從劉表病逝了之後,到了如今,已經是易幟多少次了。今日可能還是涼州軍的軍旗,但是到了明兒早,可能就變成了兗州軍的旗幟,再到後日,又換成了是孫劉聯軍的人馬駐守了。

就這麼來回來去,你方唱罷我登場,就說襄陽城是別想有什麼大發展了,至少在打仗的時候,你還想發展什麼。而老百姓是怨聲載道的,城門基本上一個月有半個月都可能是關閉着的,所以還想什麼啊。

出城的事兒,只能是用半個月來完成解決了,其他時候只要別人一攻來,那麼誰也別進,是誰也別出去。

在老百姓心裡,這就是他孃的戰爭,他們是多麼想着,馬上荊州的戰事能結束,可打了那麼久,也沒聽說結束的。

-----------------------------------------------------

不過消息靈通的人卻是瞭解了不少,涼州軍的馬超,是因爲益州的事兒,而不得不離開了。荊州百姓知道了消息之後心說,已經走了一個諸侯了,這回戰事能解決了吧。

結果不,和他們所想的還差得遠了,荊州戰事根本就沒完事兒,只是暫時誰都不打了而已。

本來當曹操、孫策和劉備知道馬超走了之後,他們心裡很高興,知道這是他們的大好機會啊,因爲沒有馬超的涼州軍,自然是少了一些東西,結果他們便開始再次大舉進攻,可效果還是不好,畢竟郭嘉也不是易與之輩,他們雙方算是個平手,誰也沒有佔到什麼便宜。

結果這一日,劉備收到了武陵的消息,說五溪蠻首領沙摩柯,帶兵五萬,正在進攻武陵。劉備知道了消息後,汗一下就出來了,心說怎麼自己這兒也出現了蠻人,他倒是知道這個五溪蠻,不過這個蠻族貌似是個挺和平的啊,怎麼如今卻是……

-----------------------------------------------------

和馬超所想還是有差距的,因爲第一個收到消息的卻是他劉備劉玄德。

本來嗎,這荊州距離益州最近,和益州拿是挨着的,所以信使去荊州,當然是最快的了。所以張飛收到了自己主公親筆書信後,便和黃忠告辭,踏上了去南郡宜城的路。至於說馬良,那早就收到馬超的親筆書信了,所以一直都在等着張飛,兩人見面後,就趕緊是馬不停蹄地奔赴了武陵五溪蠻族處。

馬良和沙摩柯的交情,那確實是不錯,應該說從馬家上一輩,也就是馬良父親和上一輩的五溪蠻族的首領就已經是相交莫逆了。所以馬良說什麼,只要要求不過分的話,那麼沙摩柯基本是不會拒絕的。

所以他和張飛一去,把出兵的事兒和沙摩柯一說,沙摩柯是直點頭,這就是小事一樁。對他來說,就是一句話的事兒。

-----------------------------------------------------

當然馬良也給了五溪蠻不少好處,雖說沙摩柯不要,但是馬良說得清楚,說這可不是我給的,而是涼州軍感謝你,爲你們的。所以沙摩柯一聽,他也算是明白,於是就收下了。畢竟打仗也得消耗物資,別的不說,就是糧草,就要準備比平時多個三四倍的,所以己方也不會沒有損耗。

再說打仗哪有不死人的,那麼人要是沒了,也得給人家親人撫卹,這個也是少不了的。

於是就這樣兒,沙摩柯是親自帶兵五萬,去進攻武陵劉備所佔據的幾個城池了。在他看來,這就幾個城,用不着自己帶多少人馬,五萬人足夠了,於是劉備就倒黴了,五萬的五溪蠻人馬進攻他在武陵的城池,可把他給着急壞了。

本來就沒有多大地盤,這如今照這麼來看,自己這是要損失更多啊。

-----------------------------------------------------

沒辦法,最後劉備和曹操還有孫策一說這事兒,說自己是不得不回去了,如今荊州的戰事,也只能等自己處理好五溪蠻的事兒,再來聯合一起,對付馬超涼州軍了。

“玄德既然有如此重要之事,那麼便先回吧。這裡有我與孫將軍,想來還是沒有問題的!”

顯然這話是曹操說的,他也確實是沒有想太多,爲什麼好端端的五溪蠻居然是進攻武陵了,而且還是劉備的地界。

第七五二章 劉備軍夜戰襄陽第二七五章 謀士計破燒當(八)第一四三章 兗州軍受阻襄平(一)第九〇〇章 曹仁帳中說孫策第六一四章 文丑苦求劉玄德第一〇一章 涼州軍攻蒼梧郡(二十四)第六二三章 涼州軍出兵長沙第六一七章 涼州軍決戰江夏(四十四)第五二八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完)第一一一章 石全搬兵拖兗州(三)第五〇五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一一四)第二五六章 涼州軍再戰木鹿(續)第五五六章 曹操遣人令退兵第九一九章 兗州軍強攻臨沅第一二〇章 皇甫嵩火燒黃巾第六六〇章 張益德攻取四郡第一一四章 涼州軍攻略蒼梧(完)第六五三章 兗州軍攻函谷關第八四七章 兗州軍攻弘農城(三)第五〇一章 魏文長兵進十里第六八三章 臨湘城黃忠教子第八三五章 涼州軍終破江陵(二)第二七三章 銀坑洞孟獲設宴(續)第九七七章 令明帶兵到棘陽第三十七章 涼州軍猛獸建功(續)第九四九章 徐晃欲襲聯軍營第四八〇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八十九)第三二七章 蠻王孟獲遇殘兵(續)第九七二章 荀文若調兵徐州第八八六章 馬超聚衆議敵軍第二十七章 涼州軍攻四會城(一)第六九九章 入地道涼州中伏第五〇六章 郭汜使者來議和第一七二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十一)第三四一章 陽城山孫堅殞命(完)第二一八章 作交換欲再深入第五八五章 涼州軍佔領辰陽第四〇九章 銀坑洞馬孟談判(續)第二五〇章 涼州軍戰事不利第四八八章 欲創大業謀大計第四六三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五四)第一八七章 馬孟起奔赴涼州第八〇六章 二將再攻臨沅城第一五六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四十二)第七一〇章 曹操許都稱魏王(二)第六四九章 涼州軍奔赴冀州(二)第四二四章 涼州軍破葭萌關第四十五章 管亥相商除五害第五五八章 召伯瞻馬超叮囑第四二四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三十三)第四八八章 欲創大業謀大計第三〇一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三十六)第二七三章 銀坑洞孟獲設宴(續)第六五六章 鏖戰臨湘再受阻第六二五章 涼州江東戰羅縣(二)第八九二章 王子均領兵攻城第六十章 涼州軍決戰聯軍(續)第四〇五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十四)第七三〇章 臨湘城江東鳴金第七十六章 兗州軍攻高句驪(續)第二四六章 帶來再赴八納洞(續)第七三〇章 臨湘城江東鳴金第四七五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六六)第十八章 聯軍終破西陵城(十四)第九一〇章 南陽援軍至房陵(完)第八七四章 使桂陽兩人出發第二七六章 銀坑洞再見木鹿第七十章 議出兵長安召將第二〇〇章 戰涼州漢軍再敗第八十二章 兗州軍奪高句驪(六)第八四五章 兗州軍攻弘農城(一)第七三八章 新野城公子求計(續)第六六一章 許攸諫言袁本初第三七一章 孟子敬帶兵回營第三三一章 涼州兗州戰南陽(十八)第一〇八章 孟起反謀曹孫劉第四〇〇章 謀南鄭再出一計第七三五章 兗涼兩軍戰冀州(十二)第一三〇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十六)第二六九章 謀士計破燒當(二)第五八四章 馬超長安見張任第四〇六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十五)第四七六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八十五)第五〇三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一一二)第六二五章 戰長城初戰不利第六三一章 涼州軍奪取耒陽(一)第七八一章 劉備軍攻破江陵第一七九章 兗州軍再攻襄平(六)第九二七章 兗州援軍到樊城第六二六章 收寇封襄陽得信第六五五章 兗州軍激戰臨湘第一〇七章 涼州軍攻略蒼梧(三)第四十五章 涼州軍攻四會城(完)第二九八章 謀雒陽何吳被誅(下)第八二〇章 戰事畢冀州事宜(六)第七一六章 親筆信送出搬兵(續)第八三五章 涼州軍終破江陵(二)第四十八章 王平帶兵退南陽第四二八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一九)第三一七章 涼州兗州戰南陽(四)
第七五二章 劉備軍夜戰襄陽第二七五章 謀士計破燒當(八)第一四三章 兗州軍受阻襄平(一)第九〇〇章 曹仁帳中說孫策第六一四章 文丑苦求劉玄德第一〇一章 涼州軍攻蒼梧郡(二十四)第六二三章 涼州軍出兵長沙第六一七章 涼州軍決戰江夏(四十四)第五二八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完)第一一一章 石全搬兵拖兗州(三)第五〇五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一一四)第二五六章 涼州軍再戰木鹿(續)第五五六章 曹操遣人令退兵第九一九章 兗州軍強攻臨沅第一二〇章 皇甫嵩火燒黃巾第六六〇章 張益德攻取四郡第一一四章 涼州軍攻略蒼梧(完)第六五三章 兗州軍攻函谷關第八四七章 兗州軍攻弘農城(三)第五〇一章 魏文長兵進十里第六八三章 臨湘城黃忠教子第八三五章 涼州軍終破江陵(二)第二七三章 銀坑洞孟獲設宴(續)第九七七章 令明帶兵到棘陽第三十七章 涼州軍猛獸建功(續)第九四九章 徐晃欲襲聯軍營第四八〇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八十九)第三二七章 蠻王孟獲遇殘兵(續)第九七二章 荀文若調兵徐州第八八六章 馬超聚衆議敵軍第二十七章 涼州軍攻四會城(一)第六九九章 入地道涼州中伏第五〇六章 郭汜使者來議和第一七二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十一)第三四一章 陽城山孫堅殞命(完)第二一八章 作交換欲再深入第五八五章 涼州軍佔領辰陽第四〇九章 銀坑洞馬孟談判(續)第二五〇章 涼州軍戰事不利第四八八章 欲創大業謀大計第四六三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五四)第一八七章 馬孟起奔赴涼州第八〇六章 二將再攻臨沅城第一五六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四十二)第七一〇章 曹操許都稱魏王(二)第六四九章 涼州軍奔赴冀州(二)第四二四章 涼州軍破葭萌關第四十五章 管亥相商除五害第五五八章 召伯瞻馬超叮囑第四二四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三十三)第四八八章 欲創大業謀大計第三〇一章 涼州軍終戰合浦(三十六)第二七三章 銀坑洞孟獲設宴(續)第六五六章 鏖戰臨湘再受阻第六二五章 涼州江東戰羅縣(二)第八九二章 王子均領兵攻城第六十章 涼州軍決戰聯軍(續)第四〇五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十四)第七三〇章 臨湘城江東鳴金第七十六章 兗州軍攻高句驪(續)第二四六章 帶來再赴八納洞(續)第七三〇章 臨湘城江東鳴金第四七五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六六)第十八章 聯軍終破西陵城(十四)第九一〇章 南陽援軍至房陵(完)第八七四章 使桂陽兩人出發第二七六章 銀坑洞再見木鹿第七十章 議出兵長安召將第二〇〇章 戰涼州漢軍再敗第八十二章 兗州軍奪高句驪(六)第八四五章 兗州軍攻弘農城(一)第七三八章 新野城公子求計(續)第六六一章 許攸諫言袁本初第三七一章 孟子敬帶兵回營第三三一章 涼州兗州戰南陽(十八)第一〇八章 孟起反謀曹孫劉第四〇〇章 謀南鄭再出一計第七三五章 兗涼兩軍戰冀州(十二)第一三〇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十六)第二六九章 謀士計破燒當(二)第五八四章 馬超長安見張任第四〇六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十五)第四七六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八十五)第五〇三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一一二)第六二五章 戰長城初戰不利第六三一章 涼州軍奪取耒陽(一)第七八一章 劉備軍攻破江陵第一七九章 兗州軍再攻襄平(六)第九二七章 兗州援軍到樊城第六二六章 收寇封襄陽得信第六五五章 兗州軍激戰臨湘第一〇七章 涼州軍攻略蒼梧(三)第四十五章 涼州軍攻四會城(完)第二九八章 謀雒陽何吳被誅(下)第八二〇章 戰事畢冀州事宜(六)第七一六章 親筆信送出搬兵(續)第八三五章 涼州軍終破江陵(二)第四十八章 王平帶兵退南陽第四二八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一九)第三一七章 涼州兗州戰南陽(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