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 大荒東經

東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

大荒東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

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足峻-山]其上,張其兩耳。

有小人國名靖人。

有神,人面獸身,名曰棃[霝鬼]之屍。

有[氵橘-木]山,楊水出焉。

有[艹/爲]國,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國,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獸、木實,使四鳥:豹虎熊羆。

有東口之山。有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

有司幽之國。帝俊生晏龍,晏龍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獸,是使四鳥。

有大阿之山者,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有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

有青碧之國,有狐,九尾。

有柔僕民,是維嬴土之國。

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

有夏州之國。有蓋餘之國。

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有神)名曰折丹,東方曰折;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虢。黃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虢處東海,是惟海神。

有招搖山,融水出焉。有國曰玄股,黍食,使四鳥。

有(困)(因)民國,勾姓,(而)(黍)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託於有易、河伯僕牛,有易殺王亥,取僕牛。河(伯)念有易,有易潛出,爲國於獸,方食之,名曰搖民。帝舜生戲,戲生搖民。

海內有兩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孼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日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主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

有五采之鳥,相鄉棄沙。惟帝俊下友,帝下兩壇,採鳥是司。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蘇門,日月所在。有[土薰]民之國。有綦山,又有搖山。有[鬲曾]山,又有門戶山,又有盛山,又有待山。有五采之鳥。

東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國。

東北海外又有三青馬、三騅、甘華,爰有遺玉、三青鳥、三騅、視肉、甘華、甘柤,百穀所以。

有女和月母之國。有人名曰[鳥/宛],北方曰[鳥/宛],來之風曰[犭炎]。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覆上,故下數旱,旱而爲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裡。其上有獸,其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爲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白話版:

東海以外有一深得不知底的溝壑,是少昊建國的地方。少昊就在這裡撫養帝顓頊成長,帝顓頊幼年玩耍過的琴瑟還丟在溝壑裡。有一座甘山,甘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流匯成甘淵。東海以外,大荒當中,有座山叫做大言山,是太陽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

有座波谷山,有個大人國就在這山裡。有大人做買賣的集市,就在叫做大人堂的山上。有一個大人正蹲在上面,張開他的兩隻手臂。有個小人國,那裡的人被稱作靖人。有一個神人,長着人的面孔野獸的身子,叫做梨■屍。有座潏山,楊水就是從這座山發源的。有一個■國,那裡的人以黃米爲食物,能馴化驅使四種野獸:老虎、豹子、熊、羆。在大荒當中,有座山叫做合虛山,是太陽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有一個國家叫中容國。帝俊生了中容,中容國的人吃野獸的肉、樹木的果實,能馴化驅使四種野獸:豹子、老虎、熊、羆。有座東口山。有個君子國就在東口山,那裡的人穿衣戴帽而且腰間佩帶寶劍。

有個國家叫司幽國。帝俊生了晏龍,晏龍生了司幽,司幽生了思土,而思土不娶妻子;司幽還生了思女,而思女不嫁丈夫。司幽國的人吃黃米飯,也吃野獸肉,能馴化驅使四種野獸。有一座山叫做大阿山。大荒當中有一座高山,叫做明星山,是太陽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有個國家叫白民國。帝俊生了帝鴻,帝鴻的後代是白民,白民國的人姓銷,以黃米爲食物,能馴化驅使四種野獸:老虎、豹子、熊、羆。

有個國家叫青丘國。青丘國有一種狐狸,長着九條尾巴。有一羣人被稱作柔僕民,他們所在的國土很肥沃。

有個國家叫黑齒國。帝俊的後代是黑齒,姓姜,那裡的人吃黃米飯,能馴化驅使四種野獸。

有個國家叫夏州國。在夏州國附近又有一個蓋餘國。有個神人,長着八顆頭而都是人的臉面,老虎身子而十條尾巴,名叫天吳。

在大荒當中,有三座高山分別叫做鞠陵於天山、東極山、離瞀山,都是太陽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有個神人名叫折丹,東方人單稱他爲折,從東方吹來的風稱作俊,他就處在大地的東極主管風起風停。東海的島嶼上,有一個神人,長着人的面孔鳥的身子,耳朵上穿掛着兩條黃色的蛇,腳底下踩踏着兩條黃色的蛇,名叫禺■。黃帝生了禺■,禺■生了禺京。禺京住在北海,禺■住在東海,都是海神。

有座招搖山,融水從這座山發源。有一個國家叫玄股國,那裡的人吃黃米飯,能馴化驅使四種野獸。有個國家叫因民國,那裡的人姓勾,以黃米爲食物。有個人叫王亥,他用兩手抓着一隻鳥,正在吃鳥的頭。王亥把一羣肥牛寄養在有易族人、水神河伯那裡。有易族人把王亥殺死,沒收了那羣肥牛。河伯哀念有易族人,便幫助有易族人偷偷地逃出來,在野獸出沒的地方建立國家,他們正在吃野獸肉,這個國家叫搖民國。另一種說法認爲帝舜生了戲,戲的後代就是搖民。

海內有兩個神人,其中的一個名叫女丑。女丑有一隻聽使喚的大螃蟹。在大荒當中,有一座山名叫孽搖頵羝。山上有棵扶桑樹,高聳三百里,葉子的形狀像芥菜葉。有一道山谷叫做溫源谷。湯谷上面也長了棵扶桑樹,一個太陽剛剛回到湯谷,另一個太陽剛剛從扶桑樹上出去,都負載於三足烏的背上。有一個神人,長着人的面孔、大大的耳朵、野獸的身子,耳朵上穿掛着兩條青色的蛇,名叫奢比屍。有一羣長着五彩羽毛的鳥,相對而舞,天帝帝俊從天上下來和它們交友。帝俊在下界的兩座祭壇,由這羣五彩鳥掌管着。

在大荒當中,有一座山名叫猗天蘇門山,是太陽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有個國家叫壎民國。有座綦山。又有座搖山。又有座■山。又有座門戶山。又有座盛山。又有座待山。還有一羣五彩鳥。在東荒當中,有座山名叫壑明俊疾山,是太陽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這裡還有個中容國。東北海外,又有三青馬、三騅馬、甘華樹。這裡還有遺玉、三青鳥、三騅馬、視肉怪獸、甘華樹、甘柤樹。是各種莊稼生長的地方。有個國家叫女和月母國。有一個神人名叫鵷,北方人稱作鵷,從那裡吹來的風稱作■,他就處在大地的東北角以便控制太陽和月亮,使不要交相錯亂地出沒,掌握它們升起落下時間的長短。在大荒的東北角上,有一座山名叫兇犁土丘山。應龍就住在這座山的最南端,因殺了神人蚩尤和神人夸父,不能再回到天上,天上因沒了興雲佈雨的應龍而使下界常常鬧旱災。下界的人們一遇天旱就裝扮成應龍的樣子求雨,就得到大雨。東海當中有座流波山,這座山在進入東海七千裡的地方。山上有一種野獸,形狀像普通的牛,是青蒼色的身子卻沒有犄角,僅有一隻蹄子,出入海水時就一定有大風大雨相伴隨,它發出的亮光如同太陽和月亮,它吼叫的聲音如同雷響,名叫夔。

黃帝得到它,便用它的皮蒙鼓,再拿雷獸的骨頭敲打這鼓,響聲傳到五百里以外,用來威震天下。

第十 海內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五 中山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二 西山經第五 中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四 東山經第五 中山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三 北山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五 中山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四 東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四 東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五 中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七 海外西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五 中山經第一 南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三 北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三 北山經第三 北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五 中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九 海外東經
第十 海內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五 中山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二 西山經第五 中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四 東山經第五 中山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三 北山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五 中山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四 東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四 東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五 中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七 海外西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五 中山經第一 南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三 北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三 北山經第三 北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五 中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九 海外東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