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 大荒北經

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爰有[丘鳥]久、文貝、離俞、鸞鳥、皇鳥、大物、小物。有青鳥、琅鳥、玄鳥、黃鳥、虎、豹、熊、黃蛇、視肉、[璿]瑰、瑤碧,皆出(衛于山。丘)(于山。衛丘)方員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爲舟。竹南有赤澤水,名曰封淵,有三桑無枝。丘西有沈淵,顓頊所浴。

有胡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有蜚蛭,四翼,有蟲,獸首蛇身,名曰琴蟲。

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國,釐姓,黍食。有大青蛇,黃頭,食麈。有榆山。有鯀攻程州之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先民之山。有[般/木]木千里。

有叔[蜀欠]國。顓頊之子,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有黑蟲如熊狀,名曰獵獵。

有北齊之國,姜姓,使虎、豹、熊、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積石。有陽山者。有順山者,順水出焉。

有始州之國,有丹山。

有大澤方千里羣鳥所解。

有毛民之國,依姓,食黍,使四鳥。禹生均國,均國生役採,役採生修鞈,鞈修殺綽人。帝念之,潛爲之國,是此毛民。

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穀。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彊。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又有神,銜蛇操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彊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又有無腸之國,是任姓。

無斷子,食魚。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烏欠]所尼,即爲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爲池,羣帝因是以爲臺,在崑崙之北。

有嶽之山,尋竹生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句,海水入焉。

有[亻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鄉。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妭]。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妭],雨止,遂殺蚩尤。(魃)[妭]不得覆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爲田祖。(魃)[妭]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有人,方食魚,名曰深目民之國,盼姓,食魚。

有鍾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獻。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爲犬戎,肉食。有赤獸,馬狀,無首,名曰戎宣王屍。

有山,名曰齊州之山、君山、[先先/鬲]山、鮮野山、魚山。

有人一目當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有繼無民,繼無民任姓,無骨子,食氣魚。

西北海外流沙之東有國,曰中[車扁],顓頊之子,食黍。

有國名曰賴丘。有犬戎國。有(神)(人),人面獸身,名曰犬戎。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苗民釐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泂)[灰]野之山。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

西北黎之國。有人,無骨,儋耳之子。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熾九陰,是謂熾龍。

白話版:

在東北海以外,大荒的當中,黃河水流經的地方,有座附禺山,帝顓頊與他的九個妃嬪葬在這座山。這裡有鷂鷹、花斑貝、離朱鳥、鸞鳥、鳳鳥、大物、小物。還有青鳥、琅鳥、燕子、黃鳥、老虎、豹子、熊、羆、黃蛇、視肉怪獸、璿玉瑰石、瑤玉碧玉,都出產於這座山。衛丘方圓三百里,衛丘的南面有帝俊的竹林,竹子大得可以做成船。竹林的南面有紅色的湖水,名叫封淵。有三棵不生長枝條的桑樹,都高達一百仞。衛丘的西面有個沈淵,是帝顓頊洗澡的地方。有個胡不與國,這裡的人姓烈,吃黃米。大荒當中,有座山名叫不鹹山。有個肅慎氏國。有一種能飛的蛭,長着四隻翅膀。有一種蛇,是野獸的腦袋蛇的身子,名叫琴蟲。有一種人名叫大人。有個大人國,這裡的人姓釐,吃黃米。有一種大青蛇,黃色的腦袋,能吞食大鹿。有座榆山。又有座鯀攻程州山。大荒當中,有座山名叫衡天。又有座先民山。有一棵盤旋彎曲一千里的大樹。有個叔歜國,這裡的人都是顓頊的子孫後代,吃黃米,能馴化驅使四種野獸:老虎、豹子、熊和羆。有一種形狀與熊相似的黑蟲,名叫獵獵。有個北齊國,這裡的人姓姜,能馴化驅使老虎、豹子、熊和羆。

大荒當中,有座山名叫先檻大逢山,是黃河水和濟水流入的地方,海水從北面灌注到這裡。它的西邊也有座山,名叫禹所積石山。有座陽山。又有座順山,順水從這座山發源。有個始州國,國中有座丹山。有一大澤方圓千里,是各種禽鳥脫去舊羽毛再生新羽毛的地方。有個毛民國,這裡的人姓依,吃黃米,能馴化驅使四種野獸。

大禹生了均國,均國生了役採,役採生了修鞈,修鞈殺了綽人。大禹哀念綽人被殺,暗地裡幫綽人的子孫後代建成國家,就是這個毛民國。有個儋耳國,這裡的人姓任,是神人禺號的子孫後代,吃穀米。在北海的島嶼上,有一個神人,長着人的面孔鳥的身子,耳朵上穿掛着兩條青色蛇,腳底下踩踏着兩條紅色蛇,名叫禺強。大荒當中,有座山名叫北極天櫃山,海水從北面灌注到這裡。

有一個神人,長着九個腦袋和人的面孔鳥的身子,名叫九鳳。又有一個神人,嘴裡銜着蛇手中握着蛇,他的形貌是老虎的腦袋人的身子,有四隻蹄子和長長的臂肘,這名叫強良。

大荒當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載天山。有一個人的耳上穿掛着兩條黃色蛇,手上握着兩條黃色蛇,名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而夸父不衡量自己的體力,想要追趕太陽的光影,直追到禺谷。夸父想喝了黃河水解渴,卻不夠喝,準備跑到北方去喝大澤的水,還未到,便渴死在這裡了。應龍在殺了蚩尤以後,又殺了夸父,因他的神力耗盡上不了天就去南方居住,所以南方的雨水很多。又有個無腸國,這裡的人姓任。他們是無繼國人的子孫後代,吃魚類。共工有一位臣子名叫相繇,長了九個頭而是蛇的身子,盤旋自繞成一團,貪婪地霸佔九座神山而索取食物。他所噴吐停留過的地方,立即變成大沼澤,而氣味不是辛辣就是很苦,百獸中沒有能居住這裡的。大禹堵塞洪水,殺死了相繇,而相繇的血又腥又臭,使穀物不能生長;那地方又水澇成災,使人不能居住。大禹填塞它,屢次填塞而屢次塌陷,於是把它挖成大池子,諸帝就利用挖出的泥土建造了幾座高臺。諸帝臺位於崑崙山的北面。有座嶽山,一種高大的竹子生長在這座山上。

大荒當中,有座山名叫不句山,海水從北面灌注到這裡。有座山叫系崑山,上面有共工臺,射箭的人因敬畏共工的威靈而不敢朝北方拉弓射箭。有一個人穿着青色衣服,名叫黃帝女妭。蚩尤製造了多種兵器用來攻擊黃帝,黃帝便派應龍到冀州的原野去攻打蚩尤。應龍積蓄了很多水,而蚩尤請來風伯和雨師,縱起一場大風雨。黃帝就降下名叫妭的天女助戰,雨被止住,於是殺死蚩尤。女妭因神力耗盡而不能再回到天上,她居住的地方沒有一點雨水。叔均將此事稟報給黃帝,後來黃帝就把女妭安置在赤水的北面。叔均便做了田神。女妭常常逃亡而出現旱情,要想驅逐她,便禱告說:“神啊請向北去吧!”事先清除水道,疏通大小溝渠。有一羣人正在吃魚,名叫深目民國,這裡的人姓朌,吃魚類。

有座鐘山。有一個穿青色衣服的女子,名叫赤水女子魃。荒當中,有座山名叫融父山,順水流入這座山。有一種人名叫犬戎。黃帝生了苗龍,苗龍生了融吾,融吾生了弄明,弄明生了白犬,這白犬有一公一母而自相配偶,便生成犬戎族人,吃肉類食物。有一種紅顏色的野獸,形狀像普通的馬卻沒有腦袋,名叫戎宣王屍。有幾座山分別叫做齊州山、君山、■山、鮮野山、魚山。一種人長着一隻眼睛,這隻眼睛正長在臉面的中間。一種說法認爲他們姓威,是少昊的子孫後代,吃黃米。有一種人稱作無繼民,無繼民姓任,是無骨民的子孫後代,吃的是空氣和魚類。

在西北方的海外,流沙的東面,有個國家叫中■國,這裡的人是顓頊的子孫後代,吃黃米。有個國家名叫賴丘。還有個犬戎國。有一種人,長着人的面孔獸的身子,名叫犬戎。在西北方的海外,黑水的北岸,有一種人長着翅膀,名叫苗民。顓頊生了驩頭,驩頭生了苗民,苗民人姓釐,吃的是肉類食物。還有一座山名叫章山。大荒當中,有衡石山,九陰山、灰野山,山上有一種紅顏色的樹木,青色的葉子紅色的花朵,名叫若木。有個牛黎國。這裡的人身上沒有骨頭,是儋耳國人的子孫後代。在西北方的海外,赤水的北岸,有座章尾山。有一個神人,長着人的面孔蛇的身子而全身是紅色,身子長達一千里,豎立生長的眼睛正中合成一條縫,他閉上眼睛就是黑夜、睜開眼睛就是白晝,不吃飯不睡覺不呼吸,只以風雨爲食物。他能照耀陰暗的地方,所以稱作燭龍。

第三 北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一 南山經第二 西山經第一 南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五 中山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三 北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二 西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五 中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五 中山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六 海外南經第一 南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四 東山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三 北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一 南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七 海外西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四 東山經第十八 海內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二 西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一 南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三 北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五 中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四 東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一 南山經第五 中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四 東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四 東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四 東山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五 中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三 北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
第三 北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一 南山經第二 西山經第一 南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五 中山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三 北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二 西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五 中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五 中山經第二 西山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六 海外南經第一 南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四 東山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三 北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一 南山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七 海外西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四 東山經第十八 海內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二 西山經第四 東山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一 南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三 北山經第六 海外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五 中山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第四 東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一 南山經第五 中山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第十七 大荒北經第十 海內南經第十六 大荒西經第四 東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四 東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四 大荒東經第七 海外西經第十八 海內經第八 海外北經第四 東山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五 中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九 海外東經第十二 海內北經第十五 大荒南經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第三 北山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第十一 海內西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