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修行劫

見龍訣之後的第三層境界叫做行龍訣,神龍既見於天地之間,與萬物無擾而相安,則能行乎天地之間、萬物之中。.既知萬物從何而來,便知自己從何而來,見萬物從何而去,便知自己從何而去。

人本就生於天地之間,活於萬物之中,氣息吐納,有新舊之氣交替。但此時既知萬物出入之門,知其始而見其終,不再是生不知從何而來,死不知從何而去的混沌。修行者到此境界,才能真正算得上的把握生死之根,走上超脫之路。

第四層境界叫做躍龍訣,修行者行龍有成,已握生死之根,便能真正主宰自我,此時所生諸般神通皆有所成就,其力可摧伏一切內外之劫,知其天命所歸,行之有常。天地同乎其力,災害不入其身。

第五層境界叫做飛龍訣,神龍一躍而至飛天,升騰諸天之上,此時天地不能違其意,曰月不能減其光。天地即身,身即天地。

第六層境界叫做亢龍訣,龍既現乎天地之間,則升無可升,去無可去,此時再進,當脫天逸去。

這就是御龍訣的六層境界。法訣之中解釋道,道門修行爲了羽化登仙,佛門修行爲了涅槃證果,這套御龍訣取法於佛道,但是指向的成就既不是成仙也不是成功。因爲聖宗認爲,無論是成仙還是成佛,所指向的就是一條解脫之道。在解脫之中,所謂的羽化和涅槃不過是外在的不同罷了,修行人真正要明白的還是何爲真正的解脫!

但聖宗並沒有在這套法訣之中言明何爲真正的解脫,但是卻說言明瞭這套御龍訣正是由他所創,能夠指向解脫之路的法訣。

這套御龍訣法訣之中不僅包括種種修煉之法,更有種種關竅指引,讓人可以照之修煉。而其中每一層境界,也有相應的法術,一則用來驗證所修,二來也是爲了可以方便度過劫數。

法訣之中解釋了何爲劫數?修行人在修行神通之時,將會面臨各種考驗,這些考驗發自來自修行人形神之中,應於外在遭遇,所以避無可避,所以稱爲劫數。形神或者稱身心,一般來說道門以形神而言,而佛門則言身心。所以比如忘形,其實在佛門是稱爲忘身。

這一點陸正在得到御天訣第一層神霄天法訣的時候,淵無咎就已經對他講解過了,修行人將之叫做神通劫,他還告訴陸正,在他第一層神霄天法訣修成,將會出現有相應的神通劫,此劫要面對的考驗是元神之中出現種種幻覺。

而陸正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對待靈虛,除了他本身的姓格之外,其實也離不開他在曰月廬中受到李儀和樂中平的教誨。老師李儀的言行二戒、諸般禮儀,還有樂中平的與萬物爲友,無過或不及的態度,都起了巨大的作用。更不用說在射禮和御禮的學習之中,陸正身心收束讓他在此後練習入真訣和小煉形,能夠遠比一般人進境要快得多。

聖宗認爲,無論道門也好、佛門也罷,法訣萬千,所修不同,但是每一種法訣都自有其在修行之中所經歷的劫數,稱爲神通劫。這些劫數因爲所修法訣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不同的法訣所指引到達的境界不同,並不是所有的法訣都能指向真正的解脫,有些只是爲了修成強大的神通罷了!

這就是御龍訣與其他法訣最大的不同,御龍訣避開了其他法訣所有的枝枝葉葉的修煉,而直取境界上的突破,直接只求六個境界,一層超過一層的解脫,最終達到真正的解脫。

一般的神通劫數都隨着門派的不同自有稱謂,比如御天訣第一道神通劫,天宗之人就稱之爲幻劫。而聖宗則將這六個修行劫依次稱爲知身劫、知心劫、知道劫、知命劫、知天劫以及脫天劫。而度過相應的劫數,所達到的境界則稱爲知身境,知心境、知道境、知命境、知天境以及脫天境!

對比這套御龍訣所講述的種種,陸正忽然明白了許多事,比如原來之前淵無咎告訴自己的評價修行人修行界境界高低的源頭居然是在聖宗這兒。又比如他爲什麼突然會達到三元合一,突破知身境,而他自己卻分明沒有感到任何的元神幻覺,壓根沒有經歷所謂的幻劫。

這些幻覺其實就是來自於形神之中的種種感覺的爆發,來自於形神曾經所受到的極爲強烈難忘的刺激,比如身體曾經經受的飢餓、患病、傷痛,乃至隱藏在肉身之形中的種種傷害。還有就是心靈之中難忘的記憶,比如曾經過度的悲傷,分別的慘痛,不堪回首的經歷。這一切的一切,都將在神通劫中一齊爆發出來。

回想起來,他當初和靈虛交流之時,靈虛時而瘋狂,時而冷酷,時而溫柔,時而悲傷,七情涌動而無主,六感強烈而無實,而且當時兩人是以神識相感而交流,陸正感靈虛所感,受靈虛所受,元神之中化顯種種情景。神識久運而不懈,諸感繞心而不失,經歷恐怖而不亂,遭逢變化而不異,純以一片真心與靈虛相應,於是在不知不覺之中度過了幻劫。

這劫數度得看似簡單,但以靈虛當時之景況,簡直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瘋子,陸正卻能以始終誠敬相待,以真心相感,以惻隱相待,若換了一個人來,未必就能做得到。更不用說,到最後陸正還感化了靈虛,取得了她的信任,娓娓道出一段心中故事,一步步演變到了現在,陸正被山神帶到了這裡。

這道心念從頭至尾以一種聖宗傳人的口吻在講述了整套的御龍訣的修行,但至於是不是真的就是聖宗所傳,陸正自然不敢輕易肯定。但是讀完了這道心念,可以說是陸正第一次完完整整的對於修行,對於神通,對於法訣有了一個較爲清晰的認識。

這些感覺都是歷劫者自己經歷或者曾經經歷的所有感受,真實不虛,但爲什麼說是幻覺呢?因爲這些感受都是在發生在過去,雖然人還可以從記憶之中回想當初的經歷,在意識之中回味當初的感覺,但畢竟一切都已經不存,只是身心留下的感受在不斷重現當時的情況,並無真實情景發生,所以稱爲幻覺。

這層層的心念到最後,還留存了聖宗的一句話,或成佛,或成仙;可成佛,可成仙;不成佛,不成仙;唯所願,能誠仁。

當時淵無咎告訴陸正,若是被這些幻覺所迷沉溺其中,將會導致元神迷濛、元精奔瀉、元氣枯竭等種種危險,輕者修爲退減,重者姓命不保。此時需要修行者保任初心,不爲所動,便能平安度過。而若能度過此劫,便能達到元神、元精、元氣三者合一,生成法力,突破到御天訣第二層青霄天的境界。

讀了御龍訣則讓他知道了,所謂劫數是一定要經歷的,但並不意味着經歷劫數就是艱難的,有些劫數的度過可能連修行人自身都不會察覺。比如這御天訣第一層的幻劫,陸正就是在以神識與靈虛交談的時候度過的。

御天訣有九層境界,就有九道神通劫,御龍訣只有六層境界,所以只有六道神通劫。但是留下這道心念之人解釋劫數的時候,卻還提到了另外一個詞,便是修行劫。

但只要是能夠真正指向解脫的法訣,有六個劫數是一定會經歷的,只是名稱不同罷了。而這六個劫數,每經歷其中一個,修行者都會獲得不同境界上的解脫。而其他的許多神通劫,有的是爲了修成某種法術,有的是爲了驗證某種神通,有的則是法訣本身修行的方式所決定的,更有的是爲了讓修行弟子能夠安穩的度過境界超脫帶來的劫數,並不會帶來形神或者說身心上的任何改變。

因此御龍訣這六層境界要經歷的每一道劫數,乃是修行人共同要經歷的劫數,聖宗將之稱爲修行劫!而這修行劫代表的意義,不只是如神通劫一樣,只是意味着修行人神通法術的成就,更代表的是一種形神本末的相合,以及身心內外的超越的解脫。

而陸正目前已經突破知身境,等於是已經突破了御龍訣第一層境界,若是不想修煉這知身境中的法術,便可以直接開始修行第二層境界。

但是陸正卻是壓根沒有理會這件事,就在這道心念解讀完之後,金龍再度嘶吼一聲,身形縮小,迴歸了陸正的體內,只要他心念一動,御龍訣就會浮現心頭。金龍迴歸,陸正也恢復了知覺,一件物事從天而降打在了他的頭上,正是丹卷。

陸正收好了丹卷,眼見山神仍舊躺在地上一動不動,陸正趕緊上前以神識查探,卻發現山神原本就難以察覺的心跳此時變得更加微弱,不由眉頭緊皺起來。他憂心山神的傷勢,對御龍訣和聖宗之事雖然感到十分驚奇,眼下卻絲毫不放在心上,他所關心的還是如何才能將山神治好!

“山神叔叔,山神叔叔!”呼喚兩聲,山神仍舊是毫無反應,陸正心急如焚,急得哭了出來。這時忽然一個女子聲音在他身後響起,道:“一個大男人哭哭啼啼,毫無骨氣,最讓人看不慣!”

陸正嚇得忘了哭,回頭一看,只見一個白衣女子靠着一顆大樹坐着,嘴角露出絲絲鮮血,面容俊俏,瞧來似有幾分熟悉之感,但眉間一片冷漠,嘴角有譏誚之意。(未完待續。)

第九十六章 縹緲入雲佛影現第八十三章 竹山奇緣第六十六章 玄機第一百章 妖風起兮天地亂第六十四章 此生主第四十六章 賞月吟風莫要論第三十七章 大雄尊第二十四章 知敬鬼神而遠之第二十四章 一見而不疑第三十八章 辯佛第四章 身有用第四十三章 天意如此難挽留第八十一章 山上有水第二十六章 杯中物動忽照我第九章 六辯第六十一章 三家相見第八十二章 握晨曦兮化利劍第三十二章 相對第三十七章 子非魚第六十五章 可趁之機第一章 大夏龍第十三章 玄之又玄第四十六章 賞月吟風莫要論第九十四章 一身錚然骨第四十六章 居士法座因緣山第四十三章 何所失第六十四章 你好討厭第四十四章 相印真訣心化劍第二十五章 石中劍第六章 接踵而至第九十六章 有成與毀第十六章 長夜有明星第七十章 胡爲造其端第二十二章 明月山第十九章 當時只道是尋常第五十四章 滌玄天之謀第六十三章 此是誰家故人物第八十五章 無爲從他化第一百章 心知第二十七章 器心第六十章 申屠世家第八十三章 不見佛山只見僧第七章 無情第七十章 百花釀淚第四十一章 賭約第五十七章 掛礙第十四章 入真第六十四章 日月所向第五十五章 暗流洶涌第八十五章 有魚破水出第四十四章 弟子之規第四章 疑心第八十七章 澄明無礙紛紜中第十七章 此何人哉第四十章 靈木之變第四十八章 誰爲主第九十五章 碧龍簪第四十三章 何所失第九十四章 花落天地誰爲主第一百一十章 往咎何難辭第十九章 脫乎天第十四章 往來一息成吐納第十五章 知天境第六章 何患乎無位第三十一章 天怒第四十四章 天化之力第三十七章 天地閉第二十六章 杯中物動忽照我第七十四章 應其象第五十四章 正我身形第五十九章 酒中趣第三十九章 毫釐負千里第三十八章 辯佛第五章 天地之心第六十五章 可趁之機第三十一章 交抱陰陽合第二十六章 心機第四十三章 悄然之變第四十八章 金剛一掌第四十九章 知根知底第九十三章 何能自守第三十六章 吃飯睡覺第九十二章 出其不意第五十四章 九龍繞佛第八十三章 不見佛山只見僧第四十一章 佛音禪聲袈裟錯第三章 出身第八十七章 萬水大陣第十四章 光明咒第一百章 天數動 ,此心亡第六十一章 捨身可全事雙成第五十六章 黑甲之謀第九十一章 知道門徑第八十三章 荒兮其未央第二十三章 殃雲散第五十七章 圈禁之族第六十三章 殺局第八十六章 夢中那一個第九十三章 化飛雪第七十七章 丹卷之秘
第九十六章 縹緲入雲佛影現第八十三章 竹山奇緣第六十六章 玄機第一百章 妖風起兮天地亂第六十四章 此生主第四十六章 賞月吟風莫要論第三十七章 大雄尊第二十四章 知敬鬼神而遠之第二十四章 一見而不疑第三十八章 辯佛第四章 身有用第四十三章 天意如此難挽留第八十一章 山上有水第二十六章 杯中物動忽照我第九章 六辯第六十一章 三家相見第八十二章 握晨曦兮化利劍第三十二章 相對第三十七章 子非魚第六十五章 可趁之機第一章 大夏龍第十三章 玄之又玄第四十六章 賞月吟風莫要論第九十四章 一身錚然骨第四十六章 居士法座因緣山第四十三章 何所失第六十四章 你好討厭第四十四章 相印真訣心化劍第二十五章 石中劍第六章 接踵而至第九十六章 有成與毀第十六章 長夜有明星第七十章 胡爲造其端第二十二章 明月山第十九章 當時只道是尋常第五十四章 滌玄天之謀第六十三章 此是誰家故人物第八十五章 無爲從他化第一百章 心知第二十七章 器心第六十章 申屠世家第八十三章 不見佛山只見僧第七章 無情第七十章 百花釀淚第四十一章 賭約第五十七章 掛礙第十四章 入真第六十四章 日月所向第五十五章 暗流洶涌第八十五章 有魚破水出第四十四章 弟子之規第四章 疑心第八十七章 澄明無礙紛紜中第十七章 此何人哉第四十章 靈木之變第四十八章 誰爲主第九十五章 碧龍簪第四十三章 何所失第九十四章 花落天地誰爲主第一百一十章 往咎何難辭第十九章 脫乎天第十四章 往來一息成吐納第十五章 知天境第六章 何患乎無位第三十一章 天怒第四十四章 天化之力第三十七章 天地閉第二十六章 杯中物動忽照我第七十四章 應其象第五十四章 正我身形第五十九章 酒中趣第三十九章 毫釐負千里第三十八章 辯佛第五章 天地之心第六十五章 可趁之機第三十一章 交抱陰陽合第二十六章 心機第四十三章 悄然之變第四十八章 金剛一掌第四十九章 知根知底第九十三章 何能自守第三十六章 吃飯睡覺第九十二章 出其不意第五十四章 九龍繞佛第八十三章 不見佛山只見僧第四十一章 佛音禪聲袈裟錯第三章 出身第八十七章 萬水大陣第十四章 光明咒第一百章 天數動 ,此心亡第六十一章 捨身可全事雙成第五十六章 黑甲之謀第九十一章 知道門徑第八十三章 荒兮其未央第二十三章 殃雲散第五十七章 圈禁之族第六十三章 殺局第八十六章 夢中那一個第九十三章 化飛雪第七十七章 丹卷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