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思可汗》

原文:金戈鐵馬下玉關,萬里西征人未還。

馬革裹屍今漢在?噫!不復西嘆。

註釋:金戈鐵馬:指戰事。也用以形容戰士的雄姿。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金戈:金屬製作的戈。鐵馬:披着鐵甲的戰馬。

馬革裹屍:用馬皮把屍體包起來。指在戰場上壯烈犧牲。《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牀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譯文:金戈鐵馬浩浩蕩蕩的出玉關,走了萬里,向西方發起遠征,但是人卻沒有回來。戰死沙場的人們知道今天的國家還在嗎?唉,不如不西征。

成吉思汗西征背景:

13世紀初,在成吉思汗的統治下,蒙古部族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先後攻滅了草原上的多個部落。

成吉思汗在中都(今北京)附近停留期間,花剌子模沙(國王) 阿拉烏定·摩訶末(穆罕默德)派遣以巴哈·阿丁·吉剌爲首的使節晉見成吉思汗,其目的是爲了瞭解蒙古征服金國後的真實情況。成吉思汗盛情款待了使團成員,並表示:朕爲東方的統治者,沙就成爲西方的統治者吧。我們雙方保持和平友好的關係,要讓商人自由通行。

1216年,成吉思汗派使者和商隊回訪花剌子模國(居今黑海東、威海西,錫爾河南)。

1218年,成吉思汗滅掉西遼,蒙古帝國開始與中亞國家花剌子模接壤。花剌子模人以經商著稱於世。蒙古帝國興起後,大批花剌子模商人來到蒙古,通過與蒙古人的貿易,獲得了豐厚的利潤。1218年春,花剌子模沙在布哈拉接見了蒙古使者,同意成吉思汗的提議,雙方締結了和平通商協定。起因

1218年蒙古大商隊被害事件。成吉思汗根據蒙古和花剌子模兩國達成的通商協議,派出由450人組成的大商隊,用500峰駱駝馱着金、銀、絲綢、駝毛織品、海狸皮、貂皮等貴重商品,帶着成吉思汗給花剌子模沙的信前往花剌子模。成吉思汗在信中寫道:“吾人應使常行的和荒廢的道路平安開放,因之商人們可以安全地和無約束地來往” 。

商隊行至錫爾河上游的訛答剌城後,因守將亦納勒出黑(號海兒汗)貪財,將商隊扣留,並派人報摩訶末說,商隊中有成吉思汗的密探。摩訶末在沒有弄清事情真相的情況下,便下令處決商隊成員,並沒收其全部財物。亦納勒出黑遵照摩訶末的命令,殺害蒙古商隊成員,其中只有一人從牢裡逃出,得以倖免,向成吉思汗報告了商隊被害經過 。

成吉思汗發誓要爲死者報仇。但他還是希望雙方能夠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於是,派以巴合剌爲首的3名使者前往花剌子模索取肇事者。使者向摩訶末國王轉達了成吉思汗的原話:君前與我約,保不虐待此國任何商人。今遽違約,枉爲一國之主。若訛答剌虐殺商人之事,果非君命,則請以守將付我,聽我懲罰,否則即備戰 。摩訶末對此置若罔聞,不僅殺害了巴合剌,而且將兩名副使的鬍子剃光趕回。這些不足取的作法是產生事端,引起惡感及仇報、猛襲的原因,使和平安寧遭到破壞。

過程

蒙古使臣被害後,成吉思汗覺察到兩國關係已無法用和平方式解決,決定親率大軍向花剌子模問罪,令其弟斡赤斤留守蒙古。1219年六月,蒙古大軍從克魯倫河畔出發,越阿爾泰山至也兒的石河(額爾齊斯河)畔度夏。朮赤、察合臺、窩闊臺、託雷及大將速不臺(一寫速別額臺)、哲別、大斷事官失吉忽圖忽等隨行。畏吾兒、阿力麻裡、合剌魯皆出兵,惟西夏拒絕出兵。總計蒙古軍兵力10至15萬,還有大量畏兀兒、突厥、漢人軍隊協助,全軍扣除輔助人員戰兵在10萬以上,成吉思汗對外號稱60萬大軍整個花剌子模帝國號稱擁40萬大軍。除了沙阿的直屬部隊,也包括各級封建制度下的地方武裝。但實際上龐大的帝國對各地方控制鬆散,能用於機動作戰的騎兵不過4萬人左右。

1219年秋,經別失八里、不剌(今新疆博羅市),通過鐵木兒懺察(亦稱鬆關,今名果子溝)至阿力麻裡,西行渡伊犁河,經海押立向花剌子模挺進。當時,鐵木兒懺察是非常難行的隘口。1222年丘處機去西域見成吉思汗時也通過該隘口,他的隨徒李志常在《長春真人西遊記》裡寫道:千巖萬壑攢深溪,溪邊亂石當道臥,古今不許通輪蹄。蒙古大軍通過時,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理石開道,並且砍木修橋,共修築48座。橋的寬度,可容兩輛車並行。

蒙古大軍到達花剌子模邊堡訛答剌城後,兵分四路:察合臺、窩闊臺率師圍攻訛答剌;朮赤率師徵氈的、養吉幹諸城;塔孩率5000騎兵征戰費爾幹納盆地的忽氈(今納巴德)等城;成吉思汗與託雷取中路,渡錫爾河,向西南橫渡紅沙漠閃擊布哈拉城。蒙古人多路出擊,迫使摩訶末從撒馬爾罕發兵支援,進一步稀釋了都城的兵力。

蒙古遠征軍與花剌子模軍的激戰

訛答剌之戰攻城十分艱苦,海兒汗堅持抵抗5個月,城破後殘餘的守軍都被屠殺。

1220年三月,朮赤等三路軍馬全部佔領了錫爾河兩岸的城市,成吉思汗的中路軍也佔領了伊斯蘭教的文化中心,僅有2000名突厥騎兵和2萬市民男丁駐守,城牆也低矮的布哈拉城。駐守布哈拉的突厥騎兵在第3天就嘗試突圍,卻遭幾倍於自己的蒙古人圍殲。餘下的民兵則又堅持抵抗了12天時間,才因意志不堅定者打開城門而宣告失敗。布哈拉落城後,完全切斷了花剌子模新都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主要城市)和舊都烏爾根奇(今土庫曼尼亞城市,漢籍曾寫爲兀龍格赤)之間的交通。爲了震懾所有的中亞城市,也是爲了犒賞麾下將士,成吉思汗允許他們在布哈拉城燒殺搶掠。所有參與過戰鬥的男性被處死,只有具備工匠身份的人口才被當做奴工收監。而那些不曾拿起武器的懦夫,也被佔領軍直接編入炮灰部隊。最後已淪爲地獄的布哈拉被縱火焚燬,成爲蒙古西征中亞歷史上的首個犧牲品。更重要的是,布哈拉的淪陷意味着花剌子模的錫爾河防線已變得毫無意義,整個河中腹地都暴露在蒙古騎兵的鐵蹄之下。1220年五月,蒙古四路大軍在撒馬爾罕城下會師,合圍撒馬爾罕。當時撒馬爾罕城守軍號稱11萬,但擁有野戰能力的不到兩萬。成吉思汗便下令用來自布哈拉等地的強徵人口作爲炮灰,首先撲上去消耗守軍火力。等到對方的箭矢和石彈被大量消耗,才換上真正的士兵開始戰鬥。忍無可忍的撒馬爾罕守軍,在第3天決心與強敵決一死戰。他們出動5000名塔吉克步騎兵配合,背靠城牆向成吉思汗發起挑戰。蒙古騎兵則如同自己的西夏和金國所做的那樣,以邊打邊撤的方式離開原地,將塔吉克人吸引到郊外。隨着大量伏兵從四周策馬環攻,這支出城的守軍就被毫無懸念地屠殺完畢,而康裡軍認爲自己與蒙古同族,早有投奔之念,並不支援。

在撒馬爾罕圍攻戰期間,蒙古人也經常釋放囚犯進城,宣揚自己的優待俘虜政策。加之各類石炮和弩箭的不斷襲擊,讓城內的意志堅定者越來越少。第三日時康里人就大量投降,圍攻開始的第5天時,大部分人已決定放下武器,只有少數人在躲入圍城堡壘後繼續同蒙古人交戰。等到入侵者成功搞定他們,其餘那些提前投降的士兵也紛紛遭到背信棄義的蒙古人屠殺。成吉思汗同樣下令將本地工匠都蒐羅起來帶走,隨後又把大批婦孺兒童賣爲奴隸。

城破之前,花剌子模沙已從城內逃跑,成吉思汗遂命耶律阿海留守城內,哲別、速不臺率3萬騎兵追擊阿拉烏定·摩訶末;窩闊臺率朮赤、察合臺進攻兀龍格赤;成吉思汗和託雷向阿富汗推進,進攻巴里黑(今阿富汗馬札裡沙夫西)、塔裡寒(今阿富汗塔利甘)等地,將阿富汗北部的巴米揚(範延堡)和塔裡寒攻破屠城 。花剌子模人在阿姆河也建立了防線,但同樣被蒙古軍突破。

1220年七月,窩闊臺率領的5萬兵馬攻打花剌子模禿兒罕太后控制的烏爾根奇,此前出身康里人的太后不肯支援兒子摩訶末,此時嚐到苦果。城內守將是忽馬爾,統帥着號稱多達11萬的大軍,日夜堅守。該城防衛工事十分堅固。蒙古軍在城周圍安營紮寨,一面遣使召諭居民投降,一面忙於做攻城前的準備。待攻城的器械齊備後,蒙古軍立即向城內發動了全面進攻。於當日破城,進入街區後,士兵到處燒殺,由於居民的頑強抵抗,蒙古軍不得不轉入巷戰。襲擊阿姆河橋的3000蒙古兵,無一生存。經過7天的激烈戰鬥,才佔領了全城。根據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記載,烏爾根奇的守軍全部陣亡。工匠和婦女、兒童被當作俘虜,運送到蒙古。烏爾根奇(兀龍格赤)的失守,使河中地區全部被蒙古軍佔領。

之後察合臺、窩闊臺去與主力軍會師,並在塔裡寒加入了成吉思汗的隊伍,而朮赤則回到了額爾齊斯河其輜重所在的營地了。

1221年,呼羅珊各地開始遭到蒙古西征軍的迅猛攻勢。位於當代土庫曼斯坦的巴伊拉姆阿里城附近的謀夫城,在達成協議後停止了抵抗。然而,入城軍隊卻以他們實際已選擇過武力爲藉口,突然對投誠者大開殺戒。更西面的內沙普爾也遭到類似命運,並和謀夫一樣在短時間內成爲無人區。摩訶末逃到裡海上的一個小島並病死。死後,他的兒子扎蘭丁糾集了一些殘兵敗將,企圖繼續抗擊蒙古大軍。1221年,扎蘭丁在興都庫什山腳下的八魯灣擊敗了失吉失禿忽率領的3萬蒙古軍,殲敵1.5萬,卻引發了成吉思汗親率5萬大軍前來。蒙古軍隊在印度河畔與扎蘭丁的部隊展開了決戰 。札蘭丁因部將不和而軍隊分裂已經削弱,寡不敵衆,3萬軍隊全部覆沒,札蘭丁縱馬入河,遊至對岸,僅剩4000餘名跟隨者逃往印度。1221年冬,成吉思汗在不牙迦圖兒駐營,休整部隊。第二年春,到白沙瓦(今巴基斯坦北部)取原路返回。巴剌率領的蒙古軍繼續追擊札蘭丁餘部,一路未見其蹤跡,再加上時值炎夏,難以適應北印度的氣候條件,就於1223年撤回,在巴魯安與成吉思汗會師。九月,成吉思汗渡阿姆河,在撒馬爾罕城東下營,十月下詔班師。1224年到也兒的石河(額爾齊斯河)駐夏,翌年二月回到土拉河行宮。

成吉思汗佔領花剌子模國後,命長子朮赤鎮守,並在各城設置達魯花赤(督官)。烏爾根奇城的牙老瓦赤、馬裡忽惕(屬忽魯木石氏)父子二人向成吉思汗提出了管理城邑的辦法,得到允准,遂派馬思忽惕同達魯花赤共同管理布哈拉、撒馬爾罕、烏爾根奇等中亞城市,派牙老瓦赤管理中都(今北京)。

未完待續,先看看其他書:
《西江月·怒》《憶秦娥·心境》《圓明園思》《江梅引·故鄉》《落梅復春雪》《憶秦娥·心境》《赤壁有感》《西江月·怒》《落梅復春雪》《落梅復春雪》《臨江仙·至上》《圓明園思》《赤壁有感》《西江月·怒》《落梅復春雪》《圓明園思》《西江月·怒》《憶秦娥·心境》《臨江仙·至上》《臨江仙·至上》《臨江仙·至上》《憶秦娥·心境》《臨江仙·至上》《圓明園思》《憶秦娥·心境》《落梅復春雪》《憶秦娥·心境》《憶秦娥·心境》《赤壁有感》《憶秦娥·心境》《江梅引·故鄉》《落梅復春雪》《落梅復春雪》《西江月·怒》《西江月·怒》《臨江仙·至上》《落梅復春雪》《落梅復春雪》《落梅復春雪》《落梅復春雪》《落梅復春雪》《赤壁有感》《赤壁有感》《赤壁有感》《江梅引·故鄉》《憶秦娥·心境》《臨江仙·至上》《西江月·怒》《憶秦娥·心境》《西江月·怒》《憶秦娥·心境》《臨江仙·至上》《憶秦娥·心境》《赤壁有感》《憶秦娥·心境》《憶秦娥·心境》《赤壁有感》《圓明園思》《圓明園思》《江梅引·故鄉》《臨江仙·至上》《憶秦娥·心境》《落梅復春雪》《圓明園思》《圓明園思》《西江月·怒》《江梅引·故鄉》《圓明園思》《赤壁有感》《落梅復春雪》《赤壁有感》《圓明園思》《憶秦娥·心境》《西江月·怒》《臨江仙·至上》《西江月·怒》《憶秦娥·心境》《憶秦娥·心境》《落梅復春雪》《落梅復春雪》《圓明園思》《臨江仙·至上》《憶秦娥·心境》
《西江月·怒》《憶秦娥·心境》《圓明園思》《江梅引·故鄉》《落梅復春雪》《憶秦娥·心境》《赤壁有感》《西江月·怒》《落梅復春雪》《落梅復春雪》《臨江仙·至上》《圓明園思》《赤壁有感》《西江月·怒》《落梅復春雪》《圓明園思》《西江月·怒》《憶秦娥·心境》《臨江仙·至上》《臨江仙·至上》《臨江仙·至上》《憶秦娥·心境》《臨江仙·至上》《圓明園思》《憶秦娥·心境》《落梅復春雪》《憶秦娥·心境》《憶秦娥·心境》《赤壁有感》《憶秦娥·心境》《江梅引·故鄉》《落梅復春雪》《落梅復春雪》《西江月·怒》《西江月·怒》《臨江仙·至上》《落梅復春雪》《落梅復春雪》《落梅復春雪》《落梅復春雪》《落梅復春雪》《赤壁有感》《赤壁有感》《赤壁有感》《江梅引·故鄉》《憶秦娥·心境》《臨江仙·至上》《西江月·怒》《憶秦娥·心境》《西江月·怒》《憶秦娥·心境》《臨江仙·至上》《憶秦娥·心境》《赤壁有感》《憶秦娥·心境》《憶秦娥·心境》《赤壁有感》《圓明園思》《圓明園思》《江梅引·故鄉》《臨江仙·至上》《憶秦娥·心境》《落梅復春雪》《圓明園思》《圓明園思》《西江月·怒》《江梅引·故鄉》《圓明園思》《赤壁有感》《落梅復春雪》《赤壁有感》《圓明園思》《憶秦娥·心境》《西江月·怒》《臨江仙·至上》《西江月·怒》《憶秦娥·心境》《憶秦娥·心境》《落梅復春雪》《落梅復春雪》《圓明園思》《臨江仙·至上》《憶秦娥·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