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往今來(3)
得一官恥辱失一官難受勿說官員有用全是暗箱交易;
吃百姓之肉喝百姓之血莫道自是公僕其實都是老爺。
隨着年輕法官讀出的聲音,大家都雲集過來,去看這副另類的楹聯。
大家看着想着,就議論起來:
有人說這是誰寫的,太偏頗,太極端了。
有人說,對啊,如今做官的人,絕大多數是好人啊,怎能全是暗箱交易。
有人說,至少應該說,當官的人中也有好官好人吧,總不會全是幕後交易吧。如今選拔幹部,程序很是規範嚴格的,即使有錢權交易出來的官員,也是少數吧。
這時候,縣衙的一個服務人員走來了。他半蹲下身子,順手就把粘在明柱上的小傳單揭掉了,拐過頭問黎明一行,看見是誰粘貼的這小標語沒有,大家都說沒有注意。那服務人員就將揭掉的紙揉作一小團,扔進三堂前邊一側的垃圾桶裡。
黎明看着那服務人員消失的方向,問大家,對出現這種另類的“楹聯”有何看法?
有人說,粘貼這種東西的人太不光明磊落,有什麼看法和意見可以在媒體公開表,或者向政府進諫,或是向檢察紀檢部門舉報,不能做這種偷偷摸摸的事。這樣做也做不出啥效果。
有人說,這種人肯定是那部分生活比較困難的人,咱們不知道他是什麼原因困難起來的,要麼是下崗無業了,要麼是在單位遭遇了什麼,對他的領導不滿起來,又鬥不過領導,很可能他們還會滿世界跑着上訪,又解決不了問題,就用這法子出氣……
黎明說,大家講的都有道理。有一點,咱們應該明白,咱們若只是高高在上坐在辦公室裡,這種聲音就很難聽到,你們見了吧,在縣衙大院之內,這聲音就被捂住了。我們做領導的,我們執法的法官,都應該平心靜氣地聆聽各種聲音。且不說這聲音來自何方,也不要先下結論否定某種聲音,只要是社會上出現的聲音,就有滋生這種聲音的土壤和背景,我們就應該正視這種聲音。有了不同聲音,不同看法,甚至是針鋒相對的見解,這才真實。我們不能要求百姓羣衆的每句話都客觀公正,都講辯證。老百姓嘛,對事物當然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認識,只要是有感而,就代表一種聲音。如果這社會真的只剩下一種聲音,還如何做到兼聽則明呢?其實只有一種聲音的說法是一種假象。
從縣衙走出來,黎明一行隨意地找了個飯店,胡亂吃了些東西,就往不算太遠的一處有山有水的寶山景點開去,也是想叫大家沐浴一下大自然的風光,放鬆一下繃緊的神經。剛纔瀏覽縣衙,雖然也是參觀景點,可是,那種人文景觀依然使遊人鬆弛不下來,反而又有另一種沉重感。
中巴車只用了一個小時光景,就進入這座被稱爲寶山的景區了。早春的寶山雖沒有鬱鬱蔥蔥的綠色植被,但已芽出葉的千百樹木,已將綿延起伏的山巒點綴得生機盎然。這裡的山水對於黎明,已不是初次觀光了,二十年前,他就到過這裡,而且在寶山縣城住了一段時間,那時縣裡有人陪他進山觀景,做嚮導的幹部有句話至今他還記憶猶新,那話說得很是幽默:
望山山不青,看水水不秀。
清官當不長,貪官做不夠。
當時他問那幹部,這似民謠的話可有出處?那幹部說,沒有文字記載,但凡寶山縣的老人長者,都知道這民謠。據說寶山縣誌有這樣的記載,說是這地方人刁,愛告狀,凡是外邊來的清官,都捂治不住左右同僚,也許是人家不願意與他們同流合污,所以弄不了多久,就叫地方上的人聯手把他告跑了,要是告不跑,結果更糟。有一任知縣,就是因爲沒有走掉,後來冤死在這裡了。
那民謠和那悽婉的傳說使黎明很是心酸。之後,他以這只不過是傳說的理由爲自己作了解脫,這次故地重遊,他不打算把這類玩意兒講給自己的同仁。他想,即使那傳說有根有據,事物總是在展進步的,多少年過去了,那傳說應該隨着一直在弘揚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漸漸淡化了吧。這次進山小遊,他只是想讓大家高興愉悅、輕鬆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