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進攻,親王忽必烈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全軍所有的攻城器械都被拿出來,在他眼中對付面前那道短短防線,已經不是一場野外的攻防戰。這是徹徹底底的攻城戰。
誰看過一支軍隊,在短短的時間裡建成如此堅強的城牆。雖然不過了竹管加石子,繩網加沙袋的配置,這這樣的東西,就是能夠抵禦強大的攻擊。當他攻下竹城的時候,對於對方的創造力簡直是歎爲觀止。
除過前面竹城的描述,竹城背後則有更多的設計。那些傾斜的作爲支撐的竹管排列出來樓梯,一直延伸到補給的坑道里。甚至原本還有一各和毛竹打造的大水槍,裡面灌以沸油用以傷的。只不地因爲華夏軍的武力,而沒有使用,在後面的戰鬥裡會看得到。
其他林林總總的設計,事實上體現了蜀地之民的心靈手巧。在這個時代的除過“華夏帝國”的統治者,所有的統治者無論如何去做,但心底裡百姓們依然不過是照着他們指揮棒轉的屁民。
但在“華夏帝國”不是如此,重民、信民、用民,是其君主立憲的根本。在這基地裡的,可以這樣說大多數百姓們對於“華夏帝國”那是盡了十分的心力。
眼前後面那道更高、看起來更加結實的彎月形竹城,親王忽必烈預計那兒將會有更加慘烈的一場血戰。可是他不得不直面那殘酷的場面,正如同趙伏波的猜測一樣,他不得不拿下眼前的“正軍”。
彎月形的竹城,是因爲兩側兩個被建造爲圓椎臺形的炮臺。那是一個走私多達50米的圓,彷彿戰艦那樣部署着兩層“地獄使者II型野炮”,以及大量的側射火力。另外就是整個竹城也以中心的城門向內彎曲,形成了相當大的弧度。雖然這增加了城牆的長度,但無疑這樣的城牆也增強火力交叉的可能性。
打了一輩子仗的親王忽必烈如何不知道眼前戰事的危險,雖然後方有敵已至,但那裡有3萬大軍據堅城而守,倒也不是讓他如何擔心的事情。他相信只要吃掉眼前“正軍”,後面的奇襲之軍可以不顧之。
因此除過安排了盾車掩護步兵的前進,同時也安排製造了大量的箭樓、攻城的雲梯車,甚至專門製造了“飛燕III型弩炮”爲主的戰車。那是使用三層裝沙竹管以及厚重底盤的車輛,而且在後面製作了彷彿車轅一樣的東西。動力來源是後面的6頭水牛共推之。
這樣的東西當然速度並不會太快,但它唯一的優勢就是結實。“飛燕III型弩炮”被從原先的炮車裡拆出來,固定在厚重的底盤上,受到嚴密的保護。只要它能夠前進到1000米處,就可以對竹城進行攻擊。另外就是在千米處挖掘掩體,同樣部署“飛燕III型弩炮”。
只不過它們受到了掩體的嚴密保護,僅僅只有身手身處地面之外。只不過現在親王忽必烈還沒有敢於把“飛燕III型弩炮”部署進去,怕受到對方火力的打擊。同樣那種受到厚重的,“竹管裝甲”保護的炮車,同樣遠遠藏在竹城後面,打算開始之後,在夜間在悄悄前進。
還有就是在江面上,同樣會有大型竹排運載“飛燕III型弩炮”向前做爲浮動炮臺。所有一切的準備工作,都是爲了隨即向前面竹城進行最猛烈攻擊而準備的。
不得不說,這一次親王忽必烈變聰明瞭許多。最少那個地堡式的“飛燕III型弩炮”發射陣地,可以提供給進攻部隊不少的掩護。而且盾車也會加強對步兵的掩護,以減少在衝鋒路上的傷亡。而且這一次在衝鋒的時候,他要士兵們不帶短銃。好玩意雖然近距離威力強大,但讓步兵們在曠野裡的時候,完全沒有辦法進行還擊。
滑輪弓,作爲蒙古軍的制式武器,擁有強大的作戰能力。雖然它不像火槍的威力那麼大,但總算是可以快速發射。而且也不必人完全站起來就能夠完成射擊,最少這讓士兵們在前進的時候有了對抗的手段。而不至於在舉着刀狂奔的時候,無遮無攔的倒在別人的槍口之下。
隨着這些攻城器械的快速建造完成,親王忽必烈準備的決戰時刻即將來到。依照前道竹城的攻擊經驗,他要士兵們多帶手榴彈。一來竹城不高,早已經甩進竹城裡。另外就是手榴彈夠多的時候,大約也能夠炸開並突破敵方的城池。他唯一需要的就是炸開城牆,也只有如此他兵力的龐大優勢才能發揮出來。
那就是在破開城牆的時候,要自己早已經準備好的優勢騎兵立即發揮力量,衝入敵方的陣地之中與他們攪在一起。對方的火力優勢到時徹底沒有辦法發揮。甚至爲了自己的步槍在前方一對方對抗,他還準備了一些小麻袋。要突破到對方城下100米位置的步兵們,掘壕固守以與對方對抗。
這是前面那道竹城的攻防戰,已經讓蒙古軍隊具有了足夠的經驗來對付這樣的防禦措施。從某些角度上來說,親王忽必烈與趙伏波之間,是一種近乎相互理解的層面。
趙伏波在蒙古軍的後方,停在那兒與對方城防之中的30000人馬對峙,圍而不攻。大約是要待對在前方吃了苦頭,最終首尾不能相顧。而親王忽必烈也順應趙伏波的想法,就攻給他看看,讓他明白蒙古軍隊依然有能力吃掉他的主力大隊。
只是親王忽必烈非常差的情報系統,並不能讓他知道,此刻來自濟州島的,帶着大批補給以及軍隊的戰艦,正在突破大宋朝廷層層的攔江鐵鎖,迅速趕來,這也是趙伏波爲何會在這裡拖延的真正原因。
“攻吧,你們就不要客氣的攻吧,過不了幾天,我們艦隊來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厲害了!”
當知道親王忽必烈用了5天時間才準備好攻擊,趙伏波只是冷冷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