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成三言兩語把封德彝收服之後,便又去見了李百藥。
李百藥也是官宦之後,他父親曾是隋初名相內史令李德林。李家早年曾是山東士族名門,李德林還曾做過北齊的中書侍郎,李百藥幼小時體弱多病,便取名百藥。長大後,倒是成了個風流才子。
家學了得,學識過人,還十分風流。
曾經在楊素府中做客,就把楊素的一個妾侍給勾搭到手帶着私奔,好在楊素大方,知曉後把人追上,卻又將那妾侍送給他,倒也成就一樁美談。
李百藥先後做過太子舍人等中央官職,又在地方上做過郡丞、太守等。
如今他也是五十多歲年紀,之前因捲入反羅案被關了很長時間,羅成過來,見面之時,他沒有如封倫那般諂媚奉承,但也有點如履薄冰。
羅成跟他也沒有太多客套。
“願意出來做事嗎?”
李百藥倒也沒扭捏,“願意。”
“很好,你一身才幹,莫要浪費了。我便授你爲給事郎,在黃門侍郎侯莫陳乂下面做事。”
給事郎,本爲給事中,隋避楊忠諱改爲給事郎,正五品上官職。這是門下省的重職,在門下省地位相當於內史省的內史舍人。
門下省主掌封駁審議,因此給事郎設有四人,分判本省日常事務,具體負責審議封駁詔敕奏章,有異議還可直接改駁還詔敕,百司奏章,得駁正其違失,事權極重。
可以說,門下省和中書省這兩個省,纔是大隋真正的決策機關,特別是從開皇到大業,中樞的權力正不斷從尚書省轉移到中書和門下兩省。
而門下和中書兩省又長期空位長官,於是兩省的侍郎實際上是主持兩省,而兩省的六個內史舍人、四個給事郎,便其實在充當着過去兩省次官侍郎的差事。
現如今,羅成一人兼了三省的高官之職,於是他以杜如晦這尚書省左僕射,以侯莫陳乂爲門下省黃門侍郎,以房玄齡爲內史省的內史侍郎,分別代主持三省日常事務。
而三省的具體事務,則還是得依靠內史舍人、給事郎、左右丞、六部尚書侍郎等。
至於散騎常侍、諫議大夫這些三四品的高官,其事權並不重。
現如今羅成不缺猛將,也不缺精兵。
卻很缺有經驗的中樞官員。
對李百藥和封德彝,羅成還是有區別的。對封德彝,羅成雖認其才,卻先只給了個通事舍人的閒職,要壓壓他性子。但對李百藥,卻是直接授給了給事郎的要職。
李百藥也不推辭,直接應下。
羅成問了他一些關於朝政上的事情,李百藥回覆讓他很滿意。
李百藥父親當年也是齊國的中書侍郎,後來還不是入隋並做到了內史令的宰相之職。而李百藥初爲太子楊勇的太子舍人,後來楊廣要挖他去晉王府,李百藥稱病推辭不肯去。但楊廣繼位稱帝之後,李百藥不也一樣的也再次出仕爲官。
倒是屈突通,羅成親自前去拜訪。
可他卻不肯理睬,他無法阻止羅成進他的院子,也便採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自顧自的看書喝茶,就是不理睬羅成。
對於羅成的好意,更不接受。
羅成說授他太僕寺的太僕卿之職,負責朝廷的馬政,但屈突通根本不接。
這位庫莫奚族出身的老將,很拗。
“老將軍,有個好消息告訴你,令弟正帶着老將軍你的妻妾兒女們趕來遼東。”
屈突通的弟弟名屈突蓋,曾經當過長安令,做爲京城縣令,這是個很難做的位置,畢竟在京城,權貴遍地走,紈絝多如狗,一不小心就招惹到哪個勢家權臣。
可屈突通當年任長安令的時候,卻以方正嚴肅爲名,正直嚴厲,不畏權貴,也不徇私情,權貴惡徒爲之忌憚斂跡。
那句寧食三鬥艾,不見屈突蓋。
寧食三鬥蔥,不逢屈突通的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傳出來的。
後來屈突蓋又在多地任過太守等職,如今也是六十多歲,本來已經在家養病。
但羅成卻讓張亮想辦法把屈突蓋請了出來,還把他一大家子都送來這遼東。
“朝廷已正式授屈突蓋爲東京府少尹,他不日到達後便會上任。”
屈突通扭頭看着羅成,“是朝廷授,還是你授與?”
“朝廷發出的授令,三省通過的,當然,也是我的意思。”
屈突通便氣的扭過頭去。
羅成笑笑,“我還授老將軍長子壽爲太子千牛,授老將軍少子詮爲親衛。”
屈突通面對羅成這種做法,也只得無奈嘆氣。
“老將軍,時勢如此,你也沒有辜負大業天子,只是現在何必逆勢而爲呢。”
屈突通嘆着氣道,“我未能盡到人臣的忠節,愧對朝廷國家。”
“你是隋朝的忠臣,可如今時代變了啊,還請老將軍順應時勢。你已經爲大業天子盡過力,現在是時候爲這天下蒼生百姓出份力的時候了,這天下早日一統,也早日結束動盪混亂,你總不希望天下如晉末崩潰一般,從此天下三百年不寧吧?”
屈突通沉默不語。
“若老將軍嫌棄太僕卿職位太低,我可以另擬授他職。”
“罷。”
“爲這天下百姓盡份力吧。”
屈突通終於接受了大隋要滅亡的事實,也接受了羅成的授職。
他成爲太僕卿,羅成還特封他爲蔣國公之爵。
“只是可惜了君素。”
屈突通長嘆幾聲。
至德二年,春。
杜淹、杜楚客、韋挺、王珪、屈突蓋、李客師等許多官員士人前來遼東奉正朔投天子。
對於這些人,羅成很客氣。
一一親自面見,然後視才擬官授職。
他授杜淹御史中丞,授王珪尚書左丞,授韋挺兵部侍郎。
授杜楚客新城太守,授屈突蓋東京府少尹,授李客師旅順郡丞。
張須陀被羅成拜爲檢校尚書右僕射兼兵部尚書。
一時間,遼東朝廷倒也是越發的紅紅火火。
很快,羅成又讓妾侍崔氏請鄭州崔氏族人前來,然後又聯繫滎陽崔氏等,大量原隋朝官吏、貴族還有地方士族豪強來投,大大緩解了朝廷武盛文缺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