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火箭

好容易當圖波列夫搞定了應用不少新技術的新圖-4方案之後,發動機這一塊又出了幺蛾子,ash-73tk活塞發動機因爲需求太旺盛,一時間是供不應求,而此時總裝備部又看到了噴氣動力的潛力,忽然之間就冒出了一種新想法——搞一款噴氣式轟炸機似乎不錯。

於是乎剛剛有了眉目的新圖-4項目又一次半路作死,軍委命令圖波列夫給新圖-4換上噴氣動力,儘量讓最大飛行速度達到650公里左右。

好傢伙,這幾乎要了圖波列夫的老命,也許在軍委看來新圖-4無非是換個發動機的事兒,噴氣式發動機那麼給力,速度要上去簡直太容易了。

但事實是,這種想法很扯淡,因爲對速度的要求突破了天際(在當時看來就是如此),爲了滿足對速度的需求,飛機的氣動不可避免就要推倒重來。這等於是讓圖波列夫搞一個新圖-42.0項目。反正是要了這位功勳設計師的老命。

可能有同志要問了,以某仙人的水平不可能看不出來這是胡鬧,朝令夕改一味的貪大圖全,這在軍事工業中可不是什麼好事。那麼他爲什麼不阻止呢?

不是李曉峰不阻止,而是他阻止不了,因爲在這個方面叫得最歡的是斯維爾德洛夫,在這位未來的領導核心看來,蘇聯已經到了趕英超美的時候,任何一款武器裝備都必然的要壓倒這些潛在的敵人。

而他的這種想法很是迎合了當時在軍委中存在的*風氣,因爲在戰場上節節勝利,形勢是一片大好。這讓部分人有些暈了頭喪失了自知之明,以爲蘇聯真心已經是可以吊打一切對手了。在這種自滿情緒下,一切忠言逆耳的話他們都聽不進去了,是極大的膨脹了。所以在這一段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了冒進的苗頭。

這種風氣的覆蓋面是相當大的,哪怕是李曉峰也根本壓不下去,無奈之下他也只能讓現實給這羣頭腦發熱的傢伙潑一盆冷水了。

比如這個新圖-4項目,一開始就遇到了數不清的麻煩,首先是噴氣式發動機可靠性差、油耗太高,這導致原本作爲戰略轟炸機項目存在的新圖-4比圖-3的航程都要短。當然,如果不把它當做戰略轟炸機,而是當成前線轟炸機,其性能倒是不錯,最大速度能達到700公里,比絕大部分德國戰鬥機都飛得快。可問題是,你聽說過四引擎的前線轟炸機嗎?

反正其原型機的性能是很尷尬的,而且基本上看不出改進的可能性,如果要多裝油,自然的要擠壓載彈量,而這種飛機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拋投笨重的原子彈。當年動則四五噸的原子彈可不是前線轟炸機能負擔的。

到了1944年6月,新圖-4項目被宣告失敗,李曉峰也藉此狠狠地敲打了軍委當中那羣頭腦發暈的頭頭一頓。然後圖波列夫就接到了新任務,第一是迴歸新圖-41.0版本的設計,第二是預研一款雙發的中型噴氣式轟炸機。

迴歸1.0版本之後,困擾圖-4項目的不利因素自然是煙消雲散,僅僅用了三個月,圖波列夫就讓正版的圖-4原型機飛上了藍天。不過圖-4真正要進入生產怎麼都得1945年了。

對於李曉峰來說這還是比較讓人失望的,好在在另一方面他卻有了不菲的收穫。那就是科羅廖夫主導的液體火箭項目。之前曾經說過李曉峰下令在v-2的基礎上研發蘇聯的彈道導彈,這方面科羅廖夫動作還是很快的。在1944年初就完成了盜版工作,截止到1944年7月,盜版v2的r-2導彈一共進行了五次實彈測試,取得了三次成功兩次失敗的好成績。

請注意,這真心不是在說反話,因爲這確實是好成績。因爲失敗的那兩次屬於前兩次,後三次都取得了成功。不過李曉峰並沒有急着下令投產蘇聯版的v-2,因爲這個導彈性能有限,最大射程才區區四百多公里,彈頭重量也不到一噸,最主要的是命中率太差強人意,只能攻擊面目標,比如說大型都市。

問題是,對蘇聯來說,要轟擊大型都市根本用不着上導彈,遠程航空兵就足以完成任務,所以蘇聯版v-2顯得很雞肋。不過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個良好的開頭,有了這個基礎打底,科羅廖夫準備大顯生手了。

怎麼大顯生手呢?他準備超越v-2的條條框框發展一種全新的液體火箭,這種型火箭不光要射程更遠而且要能夠攜帶更大的彈頭,因爲當時科羅廖夫被明確告知,新的彈道導彈必須將有效載荷提高到3噸的水平。很顯然這就是爲蘇聯第一代原子彈做準備的。

而要做到這一切,科羅廖夫認爲就必須超越v-2,必須要有功率更大效率更高的發動機。不過要說清楚這一切首先得從v-2的發動機說起,說起v-2的發動機就不能不提馮.布勞恩,這個火箭天才在22歲的時候就帶領一個團隊開始了火箭研究項目,這個項目叫a-1,使用的發動機是阿瑟.魯道夫設計的300千克力液體火箭發動機,這款發動機氧化劑採用液氧,燃料是濃度75%的酒精。當然,當時馮.布勞恩也考慮過其他燃料,比如說煤油,不過最後考慮還是酒精獲得得更方便,所以最終還是採用酒精。

a-1火箭取得了成功,不過因爲其極不可靠,最後被放棄。馮.布勞恩則繼續發展a-2火箭。這個a-2火箭就很有開創意義了,哪怕是它外形跟a-1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內容卻完全不同!

這個a-2火箭開創了一個新局面,首次在液體火箭上使用了擠壓循環。其次爲了提高飛行穩定性,控制火箭姿態的陀螺儀從彈頭移到了彈體中部(a-1隨着推進劑的消耗會越來越頭重腳輕)。

第二項改進就不詳細說了,重點說說第一項擠壓循環。很多同志可能都不知道什麼叫擠壓循環,不知道這是幹什麼用的。衆所周知火箭分爲固體和液體兩種,固體火箭相對簡單,可以看做一個大號的炮仗,而液體火箭就相當複雜了。

要想理解液體火箭的工作原理,首先就要從其循環方式入手。爲什麼是循環方式入手呢?因爲單說發動機不足以系統的概括液體火箭的推進裝置。

液體火箭的推進系統實際上包括了兩個部分,一個是發動機,另一個是推進劑增壓輸送系統(也就是循環方式)。而循環方式可以說是液體火箭發動機產生推力的基本要素。而循環方式都有哪些呢?

那就很多了,比如上面說的擠壓循環,還有燃氣發生循環、分級燃燒循環、膨脹循環等等。裡面最早也最簡單的循環方式就是擠壓循環了。而要理解這種循環也很簡單,初中物理中我們應該接觸過“水火箭”。製作水火箭很簡單,用可樂瓶加一個橡膠密封塞就夠了。在瓶內裝一部分水(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發射前用打氣筒向其中打入空氣,擋瓶內的壓力達到一定程度之後解脫固定,然後瓶內的壓縮空氣就會將水擠出來形成反作用力推動水火箭飛行。

而這就是典型的擠壓循環。可以想象連常溫下的水都能蘊含這麼大的能量,如果瓶子裡裝的不是水而是水蒸氣呢?高溫高壓的水蒸氣經過噴管進行適當的膨脹可以產生更大的能量,蒸汽機的鍋爐爆炸的威力同志們心裡應該是有數的。

不過火箭上並不適用這一套方法,因爲加熱水需要能量,總不能給火箭也裝個鍋爐吧?並且加熱水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且水本身的重量也太大了,即使能夠在火箭上將水燒成高壓蒸汽,恐怕這個火箭也飛不了多高。

說到這裡,就必須涉及到火箭發動機經常採用的一個概念——比衝。簡單的說,比衝就是消耗一個單位推進劑產生的衝量。這個衝量是一個過程量,即力的作用對時間的積累效果,也就是力對時間的積分。對於火箭來說,我們不僅要足夠“給力”,而且給力的時間太短也不行,至於太消耗推進劑那就更不行了。

回到馮.布勞恩的a-2火箭設計上來,想要提高氧氣、酒精火箭的比衝,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給推進劑加壓,提高其流速。也就是前面水火箭裡打氣筒的作用。馮.布勞恩選擇將陀螺儀從火箭頭部移開之後,在這個位置他裝了一個加壓氮氣瓶(即蓄壓器),向推進劑貯存箱注入氮氣後形成氣枕,擠壓液氧和酒精形成增壓。這就是擠壓循環。

到了a-3火箭的時候,馮.布勞恩又進了一步,在a-2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他將加壓氮氣瓶埋入液氧儲存箱當中,液氧貯存箱和氮氣瓶呈同心佈置。由於液氮的沸點低於液氧,因此被液氧包圍的氮氣瓶可以保持在很低的溫度下。採用這種設計可以用較小的氮氣瓶容納較多的氮氣,可以使發動機工作更長的時間,同時也較爲節省彈體內部的空間。而這種佈局也被後世的大型運載火箭和彈道導彈所繼承。

而這就是擠壓循環的基本原理,和其他的液體火箭循環方式不同之處在於,擠壓循環不需要渦輪泵。儘管這導致此種循環方式性能較低,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比如提高了可靠性,將機械部件減少到了最低,並且推進劑在送入推力室之前不會相遇,也就避免了出現殘液結冰的可能。

不過擠壓循環的問題也是顯著的,隨着增壓氣體注入推進劑貯存箱,增壓效果會隨着時間推移變得越來越差。如果要延長火箭發動機的工作時間,就必須攜帶更多的推進劑,與此同時增壓氣體也要加量,結果必然導致將要攜帶一個巨大的增壓氣瓶,而作爲一個壓力容器其質量可想而知的大。更糟糕的是,擠壓循環工作時會對推進劑貯藏箱施壓,對了保證推進劑貯藏箱的安全,必然也要加強其結構,而這也將導致重量飆升。

也就是說擠壓循環最後會陷入一個面多加水水多了再加面的惡性循環,其效能實在是有限。那麼能不能跳出這個死衚衕呢?

答案是可以。爲液體火箭發動機增壓的辦法人類很早就想到了,比如說風箱就是一個加壓的好辦法。在蒸汽革命時代,爲了增強鍋爐的燃燒效率,工程師就想到了強圧通風的辦法,說白了就是給鍋爐加一個鼓風的泵。

俄國的航天先驅齊奧爾科夫斯基就最早意識到,要想充分發揮液體火箭的推進效率,就必須提高液體推進劑的壓力,他很有前瞻性的提出了利用泵機對推進劑加壓的方案。在1903年,這位航天先驅就繪製了一張液體火箭概念圖。

齊奧爾科夫斯基繪製的火箭是蛋型的,前部是乘員艙,後部是推進劑艙,分爲液氧貯存箱和碳氫燃料箱,細長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位於火箭中軸線上。考慮到火箭發動機工作時將釋放出大量的熱,他想到了用耐熱材料製造發動機,同時分流一部分低溫液氧來冷卻發動機,因此俄國人堅持認爲齊奧爾科夫斯基最早提出液體火箭發動機的冷卻思路。甚至這位先驅還設想液氧不僅作爲推進劑的氧化劑,汽化後還供應成員呼吸。唯一比較可惜的是齊奧爾科夫斯基用於爲推進劑增壓的小活塞泵並沒有給出其工作動力來源(這個很重要)。

在齊奧爾科夫斯基之後,一個美國人接過了接力棒,羅伯特.戈達德在1914年準備在液體火箭上裝一臺汽油機驅動的活塞泵。不過經歷了一系列的曲折試驗之後,其設計並不可靠。

回到蘇聯這邊,在科羅廖夫不滿足於擠壓循環之後,泵壓循環就是可行的方案了。所以火箭發動機巨匠瓦倫京.佩特洛維奇.格魯什科站了出來。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格魯什科的設計局搞出了rd-1發動機,這就是那段時間蘇聯非常流行的混合動力發動機。活塞發動機通過變速箱分流一部分動力驅動rd-1的泵機爲推進劑增壓。但是格魯什科偏好於採用燃燒穩定的硝酸氧化劑,這使得氧化劑泵的耐腐蝕問題非常棘手。一直到1944年,格魯什科才比較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麼說吧,戈達德的方案是小活塞機帶動大火箭,而格魯什科則是用大活塞機帶動小火箭,不過他們的嘗試都不太成功。真正推動泵壓循環的還是前面說到的那位天才馮.布勞恩。

在設計a-4火箭(就是後來著名的v-2導彈)時,馮.布勞恩跳出了擠壓循環的條條框框,引入了大量的新技術,最重要的自然是泵壓循環,他很自然的想到直接用泵來輸送推進劑,但是用什麼動力來驅動這臺泵機就是大問題了。你想想導彈的每一分重量都是寶貴的,總不能裝死重的活塞發動機作爲動力來源吧?

解決這個問題的突破口不在馮布勞恩,而在另一位德國工程師手裡,此人叫赫爾姆斯.*。這位當年在幫德國海軍搞先進潛艇研發,他主要負責動力這塊。

衆所周知,常規潛艇受限於蓄電池的水平,隔一段時間就得上浮打開柴油機帶動發電機給電池充電。那麼有沒有一種辦法讓潛艇擺脫這種限制呢?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核動力,不過那個年代還不現實。爲此工程師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干脆攜帶多一點氧化劑,咱們在海底也能開柴油機發電,比如蘇聯在二戰中就嘗試過儲存液氧,不過低溫儲存的液氧危險性實在太大,弄不好就要爆,自然的俄國人是失敗了。

*想到的辦法是雙氧水,這玩意兒比液氧安全一些。可以常溫儲存,更重要的是,雙氧水催化分解時可以長生富含氧氣的水蒸氣,溫度可以達到五百度,這個溫度足以使烴類或者醇類燃料自然。也就是說無論是雙氧水直接催化分解,還是進一步與燃料混合燃燒都非常適合驅動渦輪機,這種渦輪機就叫*透平。

當然雙氧水具有強氧化性,還是相當危險的。比如1934年3月,馮布勞恩的助手沃姆克博士將雙氧水同酒精混合時就發生了爆炸,當場炸死了包括沃姆克在內的三人,一度的雙氧水加酒精的思路被禁止。

好在很快德國空軍通過實驗證明將***鹽溶液作爲催化劑噴射到高濃度的雙氧水中可以觸發穩定的分解反應,這才使得德國人重新撿起*透平這條路。比如說v-2的渦輪泵就是由雙氧水分解驅動的,由於其中並沒有發生燃燒反應,因此這種泵只能叫氣體發生器,而不能叫燃起發生器(很重要)。

v-2上有a、b兩個貯藏箱,a箱裡是作爲催化劑的***鹽溶液,b箱貯藏的是80%濃度的雙氧水。它們在氣體發生器內相遇之後發生一連串的反應,主反應是雙氧水的催化分解,由於這是放熱反應,而且反應相當劇烈,因此生成的是氧氣和水蒸氣。副反應是***受熱後自身的分解,生成的是高錳酸鈉、二氧化錳和氧氣,副反應增大了氧氣的生成量,是一大利好。

這些生成的氣體推動渦輪泵輸出3800轉/分的580馬力功率,驅動燃料泵和氧化機泵運轉,使酒精和液氧的流量分別提高到58千克/秒和72千克/秒。

當時v-2的推進劑標準加註量是酒精8360磅、液氧10800磅,渦輪泵全速工作時實際只夠發動機工作一分鐘多點。而正是這一分鐘多的上升段,就足以使v-2攜帶一枚近一噸的彈頭飛出三百公里。

似乎是這很給力,但是對於科羅廖夫來說,這遠遠不夠用。氣體發生器跟後來燃起發生器相比還是太小巫見大巫了。科羅廖夫的想法是用燃起發生器取代v-2上的氣體發生器,讓渦輪泵的功率變得更大!

當然一開始科羅廖夫和格魯什科還沒有走那麼遠,他們打算是改良v-2的設計。準備將***鹽溶液替換爲鍍銀鎳網催化器。他們發現使用鍍銀鎳網時,70%濃度的雙氧水分解產物溫度就能達到233度,而90%的雙氧水則能夠達到740度。不過唯一的缺點是這種催化劑的活性是有時間限制的,僅僅只有兩個小時。

經過一連串的試驗,新的採用固體催化劑的r-7火箭的原始模型誕生了。其rd-107/108渦輪泵結構還比v-2有了更多的優化,除了驅動氧化機泵和燃料泵之外,還帶有齒輪傳動的兩臺副泵,其中一臺專門用於爲氣體發生器供應雙氧水,這樣就不必像v-2一樣在雙氧水箱採用氮氣擠壓輸送方式。

毫無疑問,r-7的原型算是青出於藍了,實現了v-2所不能實現的高度集成化。但是科羅廖夫和格魯什科就是不滿意,因爲其工作效率真心是不高。所以當時科羅廖夫一方面繼續完善r-7的設計,另一方面也在試圖突破v-2條條框框。

很快科羅廖夫就找到了思路,在他看來問題就出在了雙氧水上。既然雙氧水催化分解反應很礙事,那麼不妨就直接用主燃燒室所用的推進劑,讓它在單獨的燃燒室內混合燃燒,但工作的溫度可以想方設法的控制得低一點。這樣的獨立燃燒室就是燃氣發生器,產生的是真正的燃氣。使用時只需要少量的壓縮氣體將推進劑吹入燃氣發生器,一旦燃氣發生器開始驅動渦輪就可以接管爲推進劑增壓的工作。這多方便!

當然,在1944年這還僅僅是一個大體的設想,就算是科羅廖夫也僅僅只是將其當成了遠景規劃。在當前,他主要精力還是大改的大號v-2,也就是蘇聯的r-7火箭。

1944年十月,在kgb的資金支持下,rd-107發動機進行了試車,初步驗證了其可靠性。接下來的兩年之內,這種試車還要進行數十次,直到其完全成熟之後,纔會開始下一輪的試驗,也就是實彈檢測。

對於李曉峰來說,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在1950年以前,就能獲得能夠拋投原子彈,而且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初步估算)的導彈,這對於蘇聯未來的國家安全和國際影響力是至關重要的。全本小說網

100 嫁禍418 舊時代的結束500 吃癟053 急轉直下160 交鋒(下)321 煎熬414 吵翻天(上)178 各方反應350 誰比誰狠243 徵兵(下)301 一個人的戰鬥(下)622 形勢256 激戰克羅斯騰(一)495 難題109 開打246 肥羊論684番外02010 美女相邀480 決戰(9)195 作繭自縛184 曼納海姆的逆襲268 無題274 白忙活了145 責任554 追趕中的揚基271 斯沃博達(中)531 再教育221 最美的人384 劍指愛沙尼亞646034 初戰273 名將大薈萃(1)176 初上戰場(下)468 E族168 變化490 關門打狗(上)251 小僧出場225 圍觀須謹慎(下)300 小狐狸和老狐狸558 種蘑菇402 打臉報復233 轉變623 發展236 從康格里夫說開去478 口水仗187 斯莫爾尼宮的槍聲(下)626 事發513 導彈489 垂死掙扎(下)080 難言福禍172 空軍的問題(上)609 好事和壞事321 煎熬166 麻煩的維多利亞333 血戰落幕321 煎熬257 鋼鐵的陰謀(下)420 誘敵深入29 密談(下)102 特科342 幕後黑手170 基爾波諾斯(上)581 忽悠(1)179 東方的希望509 越獄(上)267 意外發現271 斯沃博達(中)101 機會224 閃電行動(下)333 血戰落幕14 新仇舊恨148 內鬥無處不在634 空手套白狼(上)88 選擇458 機會508 兄弟齊心(下)268 投桃報李037 石頭和鋼鐵547 送上門的小夥伴(上)307 第一波327 坦克炮之爭(4)052 攪局的傻瓜358 不配合(上)409 老託說不398 亂戰338 獵虎小能手503 談攏67532 崩壞511 越獄(下)313 鬼點子就是多255 爭吵(下)109 被栽贓229 說服(下)451 先進動力戰鬥機(上)335 無奈050 卡列金的慘敗388 頑固的老頭子(上)663
100 嫁禍418 舊時代的結束500 吃癟053 急轉直下160 交鋒(下)321 煎熬414 吵翻天(上)178 各方反應350 誰比誰狠243 徵兵(下)301 一個人的戰鬥(下)622 形勢256 激戰克羅斯騰(一)495 難題109 開打246 肥羊論684番外02010 美女相邀480 決戰(9)195 作繭自縛184 曼納海姆的逆襲268 無題274 白忙活了145 責任554 追趕中的揚基271 斯沃博達(中)531 再教育221 最美的人384 劍指愛沙尼亞646034 初戰273 名將大薈萃(1)176 初上戰場(下)468 E族168 變化490 關門打狗(上)251 小僧出場225 圍觀須謹慎(下)300 小狐狸和老狐狸558 種蘑菇402 打臉報復233 轉變623 發展236 從康格里夫說開去478 口水仗187 斯莫爾尼宮的槍聲(下)626 事發513 導彈489 垂死掙扎(下)080 難言福禍172 空軍的問題(上)609 好事和壞事321 煎熬166 麻煩的維多利亞333 血戰落幕321 煎熬257 鋼鐵的陰謀(下)420 誘敵深入29 密談(下)102 特科342 幕後黑手170 基爾波諾斯(上)581 忽悠(1)179 東方的希望509 越獄(上)267 意外發現271 斯沃博達(中)101 機會224 閃電行動(下)333 血戰落幕14 新仇舊恨148 內鬥無處不在634 空手套白狼(上)88 選擇458 機會508 兄弟齊心(下)268 投桃報李037 石頭和鋼鐵547 送上門的小夥伴(上)307 第一波327 坦克炮之爭(4)052 攪局的傻瓜358 不配合(上)409 老託說不398 亂戰338 獵虎小能手503 談攏67532 崩壞511 越獄(下)313 鬼點子就是多255 爭吵(下)109 被栽贓229 說服(下)451 先進動力戰鬥機(上)335 無奈050 卡列金的慘敗388 頑固的老頭子(上)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