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魯雄大元帥徵西
話說朝歌派東伯候姜文煥實施徵西,在大戰的過程中全面起兵造反投奔到了西岐這邊的消息傳到朝歌紂王那裡,紂王氣的頭都快要爆炸了啊。
這是必然的結果,問題就是出在紂王自己本身,是因他聽信讒言,陷害忠臣良將,不得人心,導致的這種難以挽回的悲慘局面。
自古以來,就是得民心者,能夠真正獲得了天下,失去人心者,就完全失去了天下的本質。
天下之大,君王最輕。人心和民意,爲重,大好河山,萬里錦繡,是完全依賴於廣大人民羣衆來真心實意地維護的。
而不是,依靠那光棍司令,來進行全面操作的,適得其反,歷史前車的痕跡,依然歷歷在目。
功成名就,不在我,建功立業必有我。
君道之行,民心爲念,錦繡龍城,自有忠臣良將。
江山萬里,文臣武將鼎力相助!
給他派兵300萬,認爲他是皇親國戚會對朝廷忠臣的,沒想到他還是要投奔西岐去爲姬發這個小子服務真是極其的可恨。
然後,即刻緊急召開文武百官大會,商議國事,在尤澮的極力推薦下,特派東魯副總兵魯雄爲徵西大元帥,點兵五百萬發兵西岐,紂王立刻起草詔書讓費仲和尤澮親自去傳達。
其實,東魯魯雄極其反感費仲和尤澮等小人的,處於同在一個朝中共事和安全考慮,於是不會輕易去得罪這種小人罷了。
這一天,他在東魯接到了東伯候姜文煥已經投奔了西岐,心裡也很鬱悶,心想他爲什麼要投奔西岐呢?
不過,他是非常瞭解東伯候的性格的,他的父親和姐姐被千年狐狸妖精妲己設計陷害,而且還被炮烙雙手挖了眼睛活生生的痛死,他的起兵造反投奔西岐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他坐在大廳裡面喝酒。
心想如今如果大王派我去西岐征戰的話,我們戰場上相遇那該如何是好,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打又是老鄉,從小兩人關係密切,不打的話朝廷大王那裡又沒辦法交代,真是讓人左右爲難啊。
真在思考之中,忽聽門外,武官進來彙報道:“報告將軍,朝廷派費仲,尤澮要見大人”。
魯雄心想朝廷派這些小人準沒有什麼好事情?說曹操曹操就到了。
說道:“讓他們進到客廳會話,費仲和尤澮兩個人其實這次去東魯也是硬着頭皮去的,因爲在他們的心裡,說句實在話,他們也很害怕魯雄”。
因爲魯雄這個人平時很少說話的,性格剛正不阿的,他原先是聞太師門下的守將,在朝中不畏權勢的那種人。
當然魯雄他也根本就沒有把費仲和尤澮四大奸臣放在眼裡的,費仲和尤澮在守城官兵的帶領下來到了客廳之中,武官說道:“費宰相大人,我們將軍軍營之中還有一些事情等他處理,他現在還在忙,恐怕兩位大人還需要等等了”。
這是魯雄過意安排起來的,意思就是先殺他們個下馬威,免得他們又上朝歌大王那裡小人先告狀,費仲兩人在大廳足足就等了八個小時,從早上就等到晚上,只見門外魯雄慢慢地向客廳這邊走來,費仲和尤澮迎了上去就像見到救星那樣。
拱手說道:“魯將軍可好”。魯雄說道:“承蒙宰相兩位大人之福,我魯雄在東魯一切都好”。費仲說道:“那就好,其實此次我們來東魯是奉大王的命令讓你點兵去西岐征戰姬發那些反賊的”。
魯雄道:“是兩位大人的推薦下吧,謝謝兩位了”。
費仲說道:“是大王的意思”。魯雄其實心裡有數說道:“朝中大小事情都要經過兩位大人的嘛,現在兩位大人畢竟是大王身邊的紅人,朝中上下誰不聽從兩位大人的命令啊,不然會有好果子吃嗎?我魯雄希望自己到時能夠留個全屍,還望兩位大人回朝歌大王身邊好話多說一些”。
其實,魯雄是有意諷刺費仲兩位奸臣的,他知道姜皇后和皇叔比干,宰相大人都是死在他們那雙雙毒辣之手。
費仲笑着道:將軍說哪裡話,你我同在一個朝廷爲官共事,我當然理應爲將軍在大王面前好話多說。
費仲心裡也非常明白,魯雄擁兵五千多萬,他在朝中的實力也是極其大的。
雖然不是皇親國戚,但是勝似皇親國戚,大王對他極其重視。
於是也不敢輕易去得罪魯雄,魯雄心裡也非常的明白,就當面嘲笑嘲笑這兩個小人罷了,畢竟他們是朝中大王身邊的大紅人,如果得罪了自己也不會有好果子吃,只要他們在大王面前挑唆的話,自己也沒有什麼好下場?
於是就假惺惺的裝作客氣回禮道:“兩位大人實在辛苦了,今日兩位大人來我東魯,我魯雄府中蓬蓽生輝。兩位大人的到來實在是我魯某的榮幸”。費仲笑道:“魯將軍客氣了”。話閉;“費仲和尤澮要趕回朝歌向大王覆命去了”。拜別了魯雄回到了朝歌,在路上兩人說:“沒想到此次到東魯而且還被魯雄諷刺嘲笑”.
尤澮說道:“大人,你想如何?如今魯雄擁兵千萬,連大王都敬他三分,我們還是暫時忍辱負重不要輕易去得罪他比較好。儘量不要惹是生非,免得惹禍上身”。
費仲說道:“那也是”,東魯這邊接到大王詔書不敢怠慢。
第二天就啓程帶領八百萬雄兵浩浩蕩蕩地來到了朝歌覲見了大王。
魯雄啓奏道:“大王,召臣進京來可有重大軍情讓臣來處理,臣已經帶領八百萬精兵良將來了”。
紂王笑道:“還是愛卿想的比較周到,朕此次召你進宮是授你爲徵西大元帥,讓你帶兵去西岐征伐那姬發黃毛小子等反賊的”。
我讓你去張桂芳那裡再點兵五百萬精兵一起去實施討伐西岐,希望愛卿早日消滅反賊凱旋歸來。
你點兵後即日啓程。
魯雄叩首謝道:“謝主隆恩,臣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