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委婉背後的真相,應付好了才能從容處世

01、中國式的“含蓄之美”

中國自古以來推崇含蓄美,不喜歡過分直白。這也算是中國特有的審美情結。

對中國的傳統藝術來說,含蓄已經成爲美的評判標準。中國的詩詞喜歡營造意境,專於“煉字”,用精練的文字表達無限的意境,“推敲”的典故也源於此。很多詩人以詩文淺露爲俗,講究句中有句、句外有句,詩文要飽含耐人尋味的深意。這就凸顯出含蓄的藝術魅力。

中國畫也不像西洋畫那麼寫實。曾有人批評中國畫毫無章法,其實這恰恰是中國畫的珍奇所在。中國的畫家喜歡按心境隨意抒發,追求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美,體現無盡之韻味,稱得上含蓄。畫是藝術品不是照片,看畫的人想怎麼解讀就怎麼解讀,一幅畫太實了反而會失去意境,水中月、鏡中花纔會讓人無限地遐想。中國畫有一種很典型的創作方法——留白,虛虛實實,更能淋漓盡致地表現意境。如“踏花歸來馬蹄香”這類主題,“香”怎麼畫?“踏花歸來”又如何表現?按中國畫的技法,不用畫什麼大場面,只要畫一匹馬,馬蹄上沾上些花瓣,蝴蝶圍着馬蹄轉,“踏花”有了,“香”也有了,頗顯含蓄的真諦。

不僅僅是藝術作品,中國人也十分“含蓄”,這和我們推崇的道德教化有關。華夏文明和儒家思想密不可分,中國人過分守“禮”,假如一個人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就會被看成“離經叛道”之徒。因此,中國人習慣了低調謹慎,喜歡“含蓄”地爲人處世。除了儒家學說,道教和佛教的興盛,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佛教和道教都提倡“參悟”,追求一種意境,不喜歡太過張揚,不喜歡與人衝突,不喜歡舉止外露。這同樣也造成了中國人說話不喜歡明說,喜歡讓對方領悟。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國人往往把自己的思想蘊藏在行爲之下,說話的時候講究“留白”,以含蓄爲主。就拿中國的父母和子女來說,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甚至現在,子女都很少對父母直接說出“我愛你”,而父母聽到這樣的話後就算很開心,也會覺得有些害羞,往往不知該如何反饋。父母和子女之間尚且如此含蓄,更何況是其他人之間呢?

西方人向來追求個人主義,崇尚自由平等。他們更喜歡直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至於別人怎麼想不會考慮太多,不滿就是不滿,反對就是反對。而中國人說話經常指東打西、迂迴婉轉,不習慣這種說話方式的外國人聽了,可能就會鬧笑話了。

我有個同學,在一家外企工作。有一天公司裡的外籍主管邀請他到家裡做客。到了午餐時間,這位外籍主管邀請他一起用餐。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主人這麼說了,客人總是會推託一句,比如說“我剛吃過”,或者“我家裡做着呢”,然後主人又會再請一次,客人才會半推半就地入席。可是,我的同學客氣地說了一句“不餓”,外籍主管就真的以爲他不餓,自己去吃飯了。這讓我的同學感到十分尷尬,卻也不好意思再說什麼。

其實,外國人只是不喜歡強人所難,即使你看起來很需要幫助,你不開口,他會覺得你不需要,會認爲你喜歡一個人幹,或是別人幫忙會給你添麻煩。我的那位同學說了“不餓”,外籍主管自然就認定他不想吃。這麼小小的一件事,就可以反映出中外文化的差異。

這麼看來,是中國獨特的文化造就了中國人“意不直敘,情不直露”的含蓄。這與西方人的“直言直語”相比,不能說哪一種好,哪一種不好。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人人都應該學着適應,身在中國就要能聽懂身邊人的“含蓄”,也要學着“含蓄”一點。

02、人爲什麼喜歡“話留三分”

中國有句俗話叫“話到嘴邊留三分,不可全拋一片心”,意思是話不要說得太直,也不要說得太實,說出七八分,其餘的讓別人領會就好了。這個現象在當今社會尤其普遍,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用暗語交談,不仔細聽還真沒辦法體會“話中真意”。

“話留三分”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爲了避免雙方尷尬。中國人有一種天性,就是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如果直言相告,未免少了迴旋的餘地,可能會傷了彼此的面子,非常不合適。

一個老闆打算在公司裁員時裁掉一名員工,於是叫來了該員工所在部門的負責人商量這件事。這名員工是該負責人的表弟,當初完全是看他的面子才招進來的,但考察了一段時間後卻發現此人沒有什麼培養的空間。但是這個負責人又是自己的得力干將,眼下要辭退他的表弟,如果說得太直白,怕傷了這位老部下的面子,寒了他的心。

於是,老闆對這個負責人說:“下半年公司準備裁掉一批人,你的部門也有幾個名額,你有什麼想法?”負責人提了幾個名字,老闆也不否定,只是貌似隨意地又提了幾個,最後說了說負責人的表弟:“這個年輕人脾氣非常隨和,但有時候太隨和了一點兒……不過和辦公室裡的同事相處得倒是不錯。”

負責人回去想了想,明白了老闆的意思:表弟是很合羣,但也只剩下合羣了,在工作上沒有任何建樹,屬於企業中可有可無的一種人。裁是肯定要被裁掉的,老闆沒有明說,也只是給自己留個面子。於是,在公司裁員的時候,負責人主動把自己的表弟“交”了出去。這種做法不僅讓老闆滿意,也給公司其他人留下了“大義滅親”的印象。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這樣的事情在職場中數不勝數。有時候“話留三分”就能比較平和地解決問題,老闆最喜歡用這一套。這可以算是一種領導智慧,對誰都快人快語,估計也不會成爲老闆。

人們喜歡“話留三分”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不留下把柄。精明的人不會心直口快,即使要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只是隨意提上一兩句,讓對方產生懷疑,從懷疑中自己發現事情的真相。比如說當你看到一個人被另一個人傷害時,被害者卻全不知情,你便可以委婉地提醒他,讓他明白自己的處境。有時候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並且不留下把柄,就要適當地運用技巧。

宋太祖趙匡胤爲了鞏固皇權,逼着一些開國功臣、高級將領放下兵權,當然這個“逼”非常有技巧。他在宮中舉行宴會,席間對將領們說:“我當上皇帝之後總是睡不好覺。”將領們聽懂了皇帝的意思,急忙表忠心:“天命已定,沒有人敢對陛下您有異心。”趙匡胤搖了搖頭:“我知道你們沒有這個意思,但是有一天你們的部下對你們黃袍加身,恐怕就由不得你們了。”

人們都知道趙匡胤這個皇帝就是這麼來的,這句話說明他的心病已經很深了。將領們慌了,趕緊求皇帝給他們一點指示。趙匡胤一步一步達到了目的,但最後還是沒明說,只是感嘆道:“有錢有地,過過安樂日子其實最快活。”將領們心領神會,紛紛稱自己年老多病,要求放下兵權,告老還鄉。趙匡胤的真正目的達到了,也沒留下“卸磨殺驢”的惡名。

衆所周知,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話一出口肯定會引起風吹草動,最好的辦法就是無論事情是否關己,都做出一副局外人的樣子,該說的話說了,但絕不顯露自己的立場。只有這樣才能更輕鬆地達到目的,而自己也會“片葉不沾身”。

03、聽不出“弦外音”就會受傷

人可以自我要求,卻永遠無法掌控別人。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很難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他,更別說是老闆、客戶、朋友了。高明的人不會試圖去掌控別人,但是會“分析”別人,把一個人分析透了,他想什麼你都知道,做起事來自然會得心應手。

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交談是人與人交際的重要方式,談得融洽,往往會一拍即合;聽不懂對方說的是什麼意思,就會感覺“話不投機半句多”。因此,“聽”非常關鍵。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會說不會聽,有的人會聽不會說,還有的人既會說又會聽。在我看來,人可以不會說,但一定要會聽。不耐心聽和聽不懂話的人註定平庸;油嘴滑舌,哪裡都要插句嘴的人,自以爲高明,但鑽營一輩子也不會有出息,並且隨時都可能遭遇“禍從口出”;“懂得聽”和“聽得懂”的人再不會說話,也有可能被重用。

中國人喜歡用暗語,話裡面暗藏着其他的“話”,話後面還有沒說出來的一堆“話”。我們爲什麼要學會“聽”,要是人人都能把心裡的話和盤托出,那還用得着學嗎?要是學不會、聽不出弦外之音,那就會受傷了還不知道在哪傷的,而傷你的人早就全身而退了。

朋友大學畢業的時候和我進了同一家公司。他的專業素質非常高,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很強,被公司看作重點培養的新人。老闆甚至在公司會議上公開表示非常器重他,一時之間,大家都很羨慕他。

可是,沒過多久大家就發現,他是一個不好相處的人,因爲與他溝通很困難。當別人委婉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時,他根本聽不出別人的弦外之音。

有一次,老闆通知大家集體加班,全力以赴趕一個大單子。當時老闆着重強調,希望大家團結起來,互助協作。

朋友的能力非常強,他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務。當他準備離開公司的時候,其他同事都還在忙。組長提醒他:“你的技術是組裡最好的,不如留下來指點我們一下。”其實組長的意思是想讓他留下來幫忙,只不過他沒有聽出這話的弦外之音,只是謙虛地表示自己並沒有組長說的那麼優秀,便揚長而去了。

他的這個做法得罪了整組人。後來,事情傳到了老闆耳中,老闆非常生氣,他覺得朋友不但非常自私,還漠視了他的命令。

可想而知,得罪了老闆和同事,朋友的日子自然不會好過。最後,他在公司不僅受同事們排擠,還成爲老闆的眼中釘,兩年合同期一滿,他馬上就離開了公司。由於這兩年中他沒有參與重要項目,簡歷拿不出手,專業知識也沒有得到鞏固,因此再找工作也很困難。

此後十年,他換了很多公司,經歷也都是大同小異。

朋友的遭遇確實很令人同情。不過,事情發展成這樣也只能怪他自己。如果他能適時調整自己,聽到別人的話後再多想一想,認真思考別人的真實用意,體會對方的弦外之音,也許不會落得這樣的下場。

在生活中,如果不明白別人的真實意圖,聽不出弦外之音,往往引起諸多誤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而且,沒有人喜歡一個聽不懂話、難以溝通的人。這樣的人,在社會中很難立足。

人活一輩子總要活得明白一些,做個清醒的聰明人,才能避免聽不出弦外之音給自己帶來的傷害。要想聽懂別人的弦外之音,就要不斷地學習、摸索,提高自己的悟性。生活中處處可以找到自己的老師,不妨多看看別人是怎麼說、怎麼做的,認真揣摩一番。隨着個人閱歷的增長和不斷地歷練,你就會漸漸地對弦外之音心領神會。

04、圓融是一種入世的智慧

現實社會中,圓融主要體現在說話、做人的技巧上。每個人都會在交際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意願,如何讓你的話語體現出技巧和智慧,讓對方在圓融的背後,讀懂其中的暗語,理解你真正的想法,就需要說話的藝術了。

也許有人覺得圓融這個詞很抽象,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它的“身影”。比如日常交往過程中,我們聽到的恭維自己的客氣話。雖然這話可能帶有幾分誇張的意味,我們心裡也明白這是別人在給自己面子,但是在聽完之後,仍舊有一種愉悅的感覺,這就是圓融的表現。還有的時候,遇到尷尬的情景,有人適時插入幾句得體的話,給我們臺階下,也是一種圓融的表現。

中國素來就有“外圓內方”的傳統,而圓融則是這個“外圓”的主旨。圓融是一種入世的智慧,同時也是一種處世的必要態度。

說話圓融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多,可以指用語言取悅他人,贏得他人的好感,避開他人的排斥與擠壓;也可以指說話前慎而又慎,三思而後行,將話說得極爲得體。這就好比走路一樣,如果直走不行,那麼不妨繞過去。一個人如果過分方正,就會像生鐵一樣,很容易從中間折斷。如果在說話的時候講究“外圓內方”,學會圓融,那麼將更容易贏得他人的信任,降低辦事的難度。

清朝重臣曾國藩年輕的時候脾氣非常壞,說話鋒芒太露,不懂得圓融。曾國藩母親病逝後,他在家守制,因爲心情不好,常常與家人吵架,動不動就因爲一些小事遷怒於別人。

曾國藩的三弟叫曾國華,因爲一件極小的事,兄弟兩個吵了起來。事後,曾國華專程去向哥哥道歉,本來曾國藩圓融一些,見好就收,這事就算結了。可是他卻變本加厲,把弟弟訓斥了一番,氣走了曾國華。

後來,曾國華上了戰場,參加了三河鎮戰役,不幸爲國捐軀。曾國藩悔不當初,如果當時自己說話圓融一些,又怎麼會在心中留下悔恨呢?一段時間的自省之後,曾國藩有了很大的改變,爲人處世不再鋒芒畢露,說話變得謙和圓融了許多。後來,在給家人的一封書信中,曾國藩還這樣講道:“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

由此可見,不懂圓融的人,哪怕你有經天緯地之才,往往也會在社會上碰壁,甚至你的親人也很難包容你。而如果懂得圓融,事情就好辦得多。比如說,家裡來了那種侃侃而談、很晚都不願離去的客人,你不好直說什麼,便可以客氣地留他在家裡過夜,客人也會讀懂你要“送客”的暗語,意識到自己已經影響了別人休息。

這其實也是一種圓融的智慧,通過客氣話,巧妙、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願,而且在別人的眼中,還顯得謙和有禮。這種爲人處世的方式,會增進彼此的感情。如果上司能夠用圓融的態度對待下屬,往往也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林宏經營一家化工產品公司。有一天,他到銷售部門視察,發現銷售部長正在訓斥自己的下屬,責怪他們沒有完成當月的銷售任務。銷售部長這樣說道:“你們不好好工作,就會失去加薪升職的機會,還會失去假期和福利,甚至失去這份工作。”

看到林宏走進來,銷售部長趕緊笑臉迎接。林宏看了看他,說:“作爲領導,如果你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爲員工提供一條黃絲帶,另一種是給他們提供三尺白綾,你會怎麼選?”銷售部長自然明白,黃絲帶代表希望,三尺白綾代表絕望。顯然,他只能回答:“當然是提供黃絲帶了。”

林宏這才滿意地點了點頭:“其實一個領導者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斷給員工帶來新的目標、新的發展、新的途徑、新的創造和新的希望,從而激勵他們好好工作。威脅的管理方式只能讓下屬有一種‘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感覺。”聽了這句話,大家都笑了起來,先前凝重的氣氛一掃而光,員工的幹勁兒也鼓舞起來了。

可以說,上述案例中的林宏相當聰明,深諳圓融的技巧。看到銷售部長做錯的時候,他不是大發雷霆,而是巧妙地運用了黃絲帶與三尺白綾來委婉地提示下屬,不能總是批評員工,這樣他們會感到絕望,而應該激勵他們,讓他們看到希望。這樣的圓融不僅會讓銷售部長心服口服,自然也會在諸多員工中博得更高的聲望。同時,這種委婉的批評方式,也不會讓銷售部長丟了面子,在下屬面前下不了臺。

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懂得圓融的人,往往會在生活中處處如魚得水,將身邊的事情處理得妥妥當當。

05、學會暗語,爲成功增添籌碼

相信大家都曾聽過這樣一個笑話:一隻老鼠,用貓叫的聲音幫自己的同伴騙走了一隻花貓。當小老鼠們崇拜地望着這位“大英雄”的時候,它得意地說:“現在你們看到了吧,學習一門‘外語’多麼重要!”

這雖然是一個笑話,卻蘊含了深刻的道理。我們行走於職場,生存於社會,懂得對方的暗語是極爲重要的,可以說,這就是一門學問精深的“外語”。現在很多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往往存有爲人處世方面的困惑。在家處理的是簡單的親人關係,在學校裡處理的是單純的師生、同學關係,一旦走向社會,處理的是複雜的社會關係。如果不熟悉暗語,有可能會得罪人了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中國向來被稱爲“禮儀之邦”,說話客氣是中國人的特點。但在這些話語背後,往往蘊含更深一層的意思。不懂這些暗語,則很難領會別人的真正意圖,從而在錯綜複雜的關係中,捲入說不清、道不明的利益衝突。同時,聽不懂別人的暗語,也很難得到他人的認可和接納,很難立足於社會。勵志大師安東尼?羅賓說過:“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則要依靠人際關係與處世技巧。”由此可見,能否聽懂別人的暗語對我們的職業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有一位洋畫師,名叫郎世寧。他初到中國的時候,知道康熙皇帝喜歡小孩子,便畫了一張小孩子的油畫像,想以此來博取皇帝的歡心。當他把畫進獻給康熙皇帝的時候,皇帝說道:“這小孩子的臉上怎麼能有陰影呢?”

其實,在西洋畫中,很講究光影明暗的對比。不過,精通漢語的郎世寧聽懂了康熙皇帝這句暗語,皇帝的真正意思是想說中國畫的留白意境比西洋畫的寫實更高明。

郎世寧趕緊表示,自己想留在中國的宮廷裡學習中國畫。康熙皇帝大悅,立刻恩准,還賞了他很多東西。

郎世寧能博取皇帝歡心,不僅是因爲他精通漢語,更多的是因爲他聽懂了皇帝的暗語。

現實生活中,那些會來事、靈活的年輕人更招人喜歡,能獲得更多的機會,而這些機會是建立在聽懂對方暗語的基礎上的。

我以前的一位同事,是個做技術的內向小夥子。他平時不愛說話,下班後就直接回家,很少參加同事們的聚會。部門的領導意識到這一點,就稍稍點撥了他一下。領導說:“整天回家泡在一堆技術問題裡,也挺枯燥的,不如抽時間出來放鬆放鬆,和大家玩玩。”小夥子立刻意識到,自己“脫離羣衆”了,領導這是說自己不合羣,在這看似好心的建議後面,是勸自己要融入羣體。這之後,小夥子改變了,下班後常和同事們一起去吃飯、唱歌。果然,領導對他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還眉開眼笑地拍着他的肩膀誇道:“小夥子,有前途,一點就透,是個聰明人。”

小夥子聽懂了領導的暗語,不僅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重視領導的點撥,而且迅速地與同事打成一片。這種“機靈勁兒”自然能得到領導的賞識,爲他創造更好的發展空間。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你能聽懂暗語,無疑爲自己的成功增添了籌碼。具有了這種能力,就好像一艘馬力強勁的輪船,在披風斬浪的時候減少了前進的阻力,更輕鬆地向着自己的目標前進。

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1章 前言第7章 最親近的人也會有“語言隔膜”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7章 最親近的人也會有“語言隔膜”第10章 商務談判,善用耳朵慎用嘴第9章 面試官究竟想了解什麼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10章 商務談判,善用耳朵慎用嘴第7章 最親近的人也會有“語言隔膜”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2章 前言第3章 委婉背後的真相,應付好了才能從容處世第10章 商務談判,善用耳朵慎用嘴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5章 聽出同事的話外音,提防“溫柔一刀”第7章 最親近的人也會有“語言隔膜”第1章 前言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6章 朋友之間說實話更難第10章 商務談判,善用耳朵慎用嘴第10章 商務談判,善用耳朵慎用嘴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3章 委婉背後的真相,應付好了才能從容處世第6章 朋友之間說實話更難第1章 前言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9章 面試官究竟想了解什麼第3章 委婉背後的真相,應付好了才能從容處世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3章 委婉背後的真相,應付好了才能從容處世第1章 前言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2章 前言第1章 前言第7章 最親近的人也會有“語言隔膜”第1章 前言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5章 聽出同事的話外音,提防“溫柔一刀”第2章 前言第9章 面試官究竟想了解什麼第1章 前言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5章 聽出同事的話外音,提防“溫柔一刀”第5章 聽出同事的話外音,提防“溫柔一刀”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1章 前言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1章 前言第3章 委婉背後的真相,應付好了才能從容處世第6章 朋友之間說實話更難第10章 商務談判,善用耳朵慎用嘴第1章 前言第6章 朋友之間說實話更難第6章 朋友之間說實話更難第10章 商務談判,善用耳朵慎用嘴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7章 最親近的人也會有“語言隔膜”第2章 前言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6章 朋友之間說實話更難第5章 聽出同事的話外音,提防“溫柔一刀”第1章 前言第9章 面試官究竟想了解什麼第3章 委婉背後的真相,應付好了才能從容處世第6章 朋友之間說實話更難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9章 面試官究竟想了解什麼第6章 朋友之間說實話更難第7章 最親近的人也會有“語言隔膜”第3章 委婉背後的真相,應付好了才能從容處世第2章 前言第6章 朋友之間說實話更難第10章 商務談判,善用耳朵慎用嘴第5章 聽出同事的話外音,提防“溫柔一刀”第2章 前言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3章 委婉背後的真相,應付好了才能從容處世第5章 聽出同事的話外音,提防“溫柔一刀”第6章 朋友之間說實話更難第9章 面試官究竟想了解什麼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10章 商務談判,善用耳朵慎用嘴第2章 前言第5章 聽出同事的話外音,提防“溫柔一刀”
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1章 前言第7章 最親近的人也會有“語言隔膜”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7章 最親近的人也會有“語言隔膜”第10章 商務談判,善用耳朵慎用嘴第9章 面試官究竟想了解什麼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10章 商務談判,善用耳朵慎用嘴第7章 最親近的人也會有“語言隔膜”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2章 前言第3章 委婉背後的真相,應付好了才能從容處世第10章 商務談判,善用耳朵慎用嘴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5章 聽出同事的話外音,提防“溫柔一刀”第7章 最親近的人也會有“語言隔膜”第1章 前言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6章 朋友之間說實話更難第10章 商務談判,善用耳朵慎用嘴第10章 商務談判,善用耳朵慎用嘴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3章 委婉背後的真相,應付好了才能從容處世第6章 朋友之間說實話更難第1章 前言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9章 面試官究竟想了解什麼第3章 委婉背後的真相,應付好了才能從容處世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3章 委婉背後的真相,應付好了才能從容處世第1章 前言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2章 前言第1章 前言第7章 最親近的人也會有“語言隔膜”第1章 前言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5章 聽出同事的話外音,提防“溫柔一刀”第2章 前言第9章 面試官究竟想了解什麼第1章 前言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5章 聽出同事的話外音,提防“溫柔一刀”第5章 聽出同事的話外音,提防“溫柔一刀”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1章 前言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1章 前言第3章 委婉背後的真相,應付好了才能從容處世第6章 朋友之間說實話更難第10章 商務談判,善用耳朵慎用嘴第1章 前言第6章 朋友之間說實話更難第6章 朋友之間說實話更難第10章 商務談判,善用耳朵慎用嘴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7章 最親近的人也會有“語言隔膜”第2章 前言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6章 朋友之間說實話更難第5章 聽出同事的話外音,提防“溫柔一刀”第1章 前言第9章 面試官究竟想了解什麼第3章 委婉背後的真相,應付好了才能從容處世第6章 朋友之間說實話更難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9章 面試官究竟想了解什麼第6章 朋友之間說實話更難第7章 最親近的人也會有“語言隔膜”第3章 委婉背後的真相,應付好了才能從容處世第2章 前言第6章 朋友之間說實話更難第10章 商務談判,善用耳朵慎用嘴第5章 聽出同事的話外音,提防“溫柔一刀”第2章 前言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8章 面對喜歡套話的人,談話就是“步步驚心”第3章 委婉背後的真相,應付好了才能從容處世第5章 聽出同事的話外音,提防“溫柔一刀”第6章 朋友之間說實話更難第9章 面試官究竟想了解什麼第4章 老闆說的每句話都不能只聽表面第10章 商務談判,善用耳朵慎用嘴第2章 前言第5章 聽出同事的話外音,提防“溫柔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