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你先前的指示,我們不能參與到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中去,如果我們全力支持羅馬尼亞,很可能激起德國對蘇聯的憤怒,從而把攻擊矛頭轉向我們。
所以我們應該從其他方面想辦法,並來展現我們強大的武裝力量,讓德國不敢輕舉妄動。”
斯大林叼着菸斗思索了一會兒,算是同意了朱可夫的意見:
“那你們說說,如何展現我們強大的武裝力量,在羅馬尼亞邊境演習就不要說了,德國已經在開始演習了,我們在這個時候激怒德國佬,是很不明智,說說其他的方法。”
斯大林的政治敏銳是非常厲害的,雖然斯大林的指揮水平只能相當於一個步兵團長,但是斯大林的鐵血政治手腕可就是沒有幾人能趕的上了,中國佬蔣的指揮能力才一個營長級別,看來斯大林還不是算墊底的。
崔可夫接過斯大林的話開始大談自己的想法:
“斯大林同志,既然我們不能在羅馬尼亞邊境想辦法,我們完全可以拿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這三個國家動手,這個三波羅的海小國有大量的海岸線,也將爲我們所用,對付這三個小國,我們只需要調動二十萬軍隊就可以了。”
“嗯,崔可夫同志的想法很好,也有可行性,我看可以考慮。”
斯大林爲崔可夫的意見定下了調子,看來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的命運已經快完蛋了。
“斯大林同志,我覺得光打三個波羅的海小國,還不能體現出我們的強大,我們可以在打完這三個小國後,就可以對芬蘭動手,這樣我們就可以把芬蘭的漢科港搶到手裡。”
“我同意。”
“我也贊成”
斯大林到現在都不知道這是隆美爾給他挖的坑,因爲蘇德簽訂得有互不侵犯條約,對於這個條約,斯大林也沒有完全當真,他在蘇德邊境佈置了兩百多萬軍隊防備。
而德國也在波蘭境內部署了三百多萬境內,本來雙方都劍拔弩張了,可德國濡染把矛頭轉向了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可是一個盛產石油的小國,德國把矛頭轉向羅馬尼亞,在所有人嚴重,都是合情合理的,斯大林和蘇聯一幫將領總算把警惕給放了一大半。
另外一個就是蘇聯在德國的情報系統被摧毀,沒有絕密情報來源的蘇聯立即就對隆美爾的戰略發生了誤判。
斯大林對隆美爾決策的誤判,蘇聯內務部長貝利亞對斯大林隱瞞了鮑曼間諜案,沒有鮑曼給貝利亞提供的絕密文件,貝利亞就對斯大林說一切正常。
在鮑曼間諜案以前,德國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蘇聯的眼睛,現在暗罵走廊失去如此高級的情報來源,短時間內肯定無法適應,而隆美爾恰恰就抓住了這個機會。
因爲斯大林判斷德國不會在驚奇進攻蘇聯,所以把調動了一百萬軍隊進攻芬蘭,五十萬軍隊進攻波羅的海三國。
這一切都是斯大林在向德國和世界展現其強大的蘇聯紅軍,斯大林的意思就是想讓德國知難而退,你看我的軍隊可是很強大的哦!千萬別來惹我。
斯大林的動作很快,一百多萬蘇軍在斯大林同志的號召下,如閃電般向上訴國家發動進攻,波羅的海三國在蘇軍的打擊下節節敗退。
無菌在面對芬蘭的時候,一百多萬蘇軍攻擊受阻了,因爲很難的軍隊有很多德械師,蘇軍除了政務鼓動起來的狂熱,在武器裝備上面根本就不是芬蘭的對手。
這下好了,四十多萬芬蘭軍隊把百萬蘇聯打得節節敗退,很難的部隊反而攻入蘇聯地領土。
很難叫囂着要收復幾百前被蘇聯搶佔的領土,憤怒的斯大林感到自己在全世界面前丟了臉面,他立即下令槍斃了一大批戰敗的軍官。
然後,蘇軍在斯大林同志的嚴令之下,又悍不畏死地對芬蘭發動反攻,芬蘭終究是小國,人口和軍隊數量有限,芬蘭又被打了回去,蘇軍不依不饒,繼續追擊。
蘇聯和周邊國家的戰爭,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世界爲之譁然,德國的一些秘密動作反而不那麼受關注了。
……
隆美爾在決定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前,他泡製了一個軍火換羅馬尼亞石油的假戰略計劃。
蘇聯的斯大林毫不猶豫地跳了下這個隆美爾爲他挖的坑,英國同樣如此,英國這個老派殖民主義國家,在羅馬尼亞也有石油份額,現在德國想要把羅馬尼亞的石油換走,這無疑會增強德國的戰爭潛力,這是萬萬不行的。
英國爲此也召開了緊急會議:
英國可沒有蘇聯哪麼霸氣,他們的方法就要委婉的多,不是英國不想對羅馬尼亞強硬,或者使用武力威脅。
而是英國首相張伯倫正在於德國進行和平談判,所以英國是不能也不敢明目張膽地公開去破壞德國與羅馬尼亞的軍火換石油交易。
難道英國就眼睜睜地看着德國突破自己對德國的石油封鎖嗎?當然是不可能的,英國有他們自己的方法,爲此張伯倫還是召集內閣成員商量對策。
當然是不可能的,英國有他們自己的方法,爲此張伯倫還是召集內閣成員商量對策。
英國既然想慫恿德國進攻蘇聯,這樣就可以禍水東引,給英國足夠時間來研發先進武器,同時還可以在德國與蘇聯打得兩敗俱傷的時候,再聯合蘇聯,徹底搞死德國當然也可以聯合德國,徹底瓜分蘇聯。
如果局勢真是張伯倫預想的那樣,英國可就賺的大發了,德國的工業和科技,蘇聯的領土和資源,英國不管瓜分那個國家,收穫都是天量的。
現在的英國又不想讓德國擺脫石油封鎖,如果德國不打蘇聯,掉過頭來先幹英國,那英國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所以這個秘密破壞活動是絕對少不了的,英國聯軍出兵羅馬尼亞是不用考慮,只能下黑手。
英國首相府,唐寧街10號,重登首相職位的張伯倫於3月20日召開了內閣會議,爲了增加決策效率和保密機要,只有少數人士在戰時內閣之列。
張伯倫:英國首相及下議院領袖
、霍爾爵士:掌璽大臣
西蒙爵士:財政大臣
哈利法克斯勳爵:外務大臣
霍爾貝利沙:陸軍大臣
伍德爵士:空軍大臣
丘吉爾:第一海軍大臣,不管部大臣
查特菲爾德勳爵:國防部長
斯圖爾特?孟席斯:軍情六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