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妻貴夫榮

這真是出乎意料的大驚喜,別說長生愣住,淮安王夫婦也感激的要下跪謝恩,被李世民強行拉住了。

公主,可比郡主整整高了一規格,待遇地位要高得多,而且郡馬只是沒有官職的光頭郡馬,是有待遇沒品級的虛銜,不算是官身,而駙馬卻是要封附馬都尉的,那可是真正的正六品武官,明淨妻貴夫榮,一下子就晉爲官身不說,還是正六品。

這個結果實在出乎長生的意料,她以爲說出當年救命之恩,以她郡王嫡女的身份,封郡主已是極限,不過多給些賞賜罷了,卻沒想到李世民如此大手筆。真不愧是史上有名的太宗皇帝,不出手則已,一出手果然不同凡響,難怪當年奪嫡之爭,有李淵和大部分宗室朝臣鼎力支持的李建成會慘敗。

真心真意謝過恩後,長生心裡舒坦極了,今天不但心願得償救了周嬤嬤、菊香和小喜她們出來,還意外之喜封了公主,真是天子一念之間,命運如滄海桑田今非昔比。

李世民接着又問淮安王夫婦:“你們曾對朕說過當年被流放到雲州走投無路之際,曾被德孝公主的養母周王氏和外祖母王崔氏所救,她們不但淳樸善良,對你們全力相助,還敢冒着彌天大禍把長生妹妹撫養成人,後來又大義無私極力促成你們一家團聚,我們大唐有民如此,實乃家國之福!朕要封賞她們,以示皇恩浩蕩,讓她們成爲天下婦人的楷模。”

“來人,宣朕旨意,德孝公主養母周王氏,及周王氏生母王崔氏,當年大義無私救助宗親,又不惜以身犯險保護撫養大唐宗室血脈,義莫大焉功莫大焉,實乃我大唐婦人之楷模,爲示嘉獎,今封王崔氏爲六品壽康太君,賞龍頭柺杖一付,封周王氏爲六品義安孺人,金帛藥材等物由禮部按例賞賜!”

外祖母和孃親被封爲誥命夫人了?這實在是一個更大的驚喜,長生比自己封爲公主還要感激欣喜萬分。連忙拉着明淨跪下謝恩,這一次李世民大概覺得確實做了一件令人稱頌的得意事,只是呵呵笑着,並沒有攔着他們。

真是太意外了。雖然自己現在有足夠的能力讓周家和舅舅一家過上好日子,讓外祖母安享晚年,紀王妃和淮安王也會對外祖母和舅舅孃親三個人給予厚贈,這些足以讓他們一輩子甚至幾輩子都過上優渥的生活。可是,這些都比不過君王賞下的榮譽和身份,那纔是光耀門楣的榮譽。六品誥命夫人,那可是與州官平起平坐,連七品縣老爺見了也要下跪磕頭的。

孃親就在京城,封賞倒也容易,給外祖母的恩旨則要一直快馬加鞭送到雲州山區的舅舅家,想來聖旨到達的那一天,州官縣官全部都要陪同,三鄉五里人人豔羨稱頌,舅舅家一定被裡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泄不通,外祖母怕是會嚇一跳吧,可別嚇壞了她老人家!

長生和明淨謝過恩對視一眼,忍不住喜上眉梢合不攏嘴,皇上做了施恩的事,就是要看到別人爲此驚喜交加感恩戴德的,那就讓他看到好了,何況這件事真是的天大的恩情天大的驚喜,他們確實高興極了。別說長生和明淨想都不敢想,淮安王和紀王妃也想都沒想過。

看到他們小兩口歡天喜地的樣子,長孫皇后也呵呵地笑了,笑着又板起臉,佯作不快地說:“皇上位高權重,可真是大手筆,你該賞的都賞了,讓臣妾怎麼辦?當年長生妹妹在春華宮救下你,也是救了臣妾和我們的兒女,救了秦王府上下幾百人的性命,她對我們都有救命之恩,皇上倒是謝了救命之恩,難道讓我們都做忘恩負義的小人?臣妾不依!”

李世民笑吟吟地說:“皇后意欲如何?說出來朕聽聽?”

“臣妾不過是一內宅婦人,哪裡能象皇上一樣給長生妹那麼多榮耀和實惠?不過臣妾可以滿足長生妹妹一個願望,這個願望只要她說出來,臣妾就一定要辦到,要是實在沒那個本事,皇上可要幫幫臣妾,千萬不要讓臣妾做忘恩負義之人!”

長孫皇后不但如歷史傳聞那樣秀雅端莊賢良仁德,還心思機敏極爲聰慧伶俐,難怪如此得李世民的敬重,後宮再佳麗三千,卻沒人能撼動她的地位分毫。她敢這麼說,一是想報答紀王妃這麼多年對她無私的疼愛和支持,二是想讓自己的丈夫更加高興,三是因爲對長生的感激和好感,也相信長生是個很有分寸的人,絕不會提任何過份的要求。

李世民當然也看到了這一點,看了看長生笑着說:“好好好,朕成全皇后的報恩之心,只要朕能辦到就一定幫助皇后達成心願,免得她怪朕只顧自己做明君,不讓她做賢后。長生妹妹,你皇嫂既說了,你就隨便提個要求吧,免得朕耳根不得清淨。”

長生猶豫起來,今個得到的好處已經太多了,多得讓她和家人一輩子都受用不盡,好象富貴名利全都有了,她當真想不出還有什麼想要的,或者是能在這個場合提出的。

看到紀王妃鼓勵的眼神,她也明白,今個若不提出什麼既有份量又不過份的要求,不但長孫皇后失望,就連李世民也會覺得掃興,他可是興致勃勃地想讓愛妻高興高興,給長生一百個膽子,她也不敢讓皇帝掃興。

回眸間看到明淨期待的眼神,她很快想到了提什麼要求最合適,讓大家高興,讓自己如願以償。

她用目光示意明淨放心,然後跪下說:“謝皇兄和皇嫂恩典,其實長生還有一件心事,想提出又怕不妥,既然皇兄和皇嫂說了,那長生就斗膽提出來,請皇兄和皇嫂予以成全。長生離宮回鄉後,卻已無法適應家鄉的生活,無奈應聘到謝府做教養姑姑,曾在武功郡的郡伯府生活過一段時間,甚是喜愛住的那個小院,更喜歡去城外的小河邊遊玩,我們還曾去野炊過,現在還時不時追憶那段美好的舊時光。長生喜歡那個地方,斗膽求皇兄和皇嫂把它賞給長生做別院,可得空去小住遊玩,皇兄和皇嫂若是去慶善宮追思太穆皇后,亦可方便小憩。”

開始聽她提及應聘到謝府做教養姑姑,所有人都嚇了一跳,李世民的眉頭已經皺起,大家都以爲她一時忘乎所以要求皇上赦免明澈和謝家的過錯,讓謝家恢復爵位,紀王妃甚至已經開始思量如何打圓場。

可是長生話鋒一轉,原來是閨中少婦懷念待嫁的舊日時光,想要回舊居偶爾去小住追憶而已,長孫皇后甚至想,也許就是在那裡她和明淨才結下情緣成爲一對佳偶,難怪她心裡念念不忘那個地方,這是再正常不過,也是頂小的一件事,這個德孝公主一點也不貪心,那就成全她吧。

李世民先是愣住,謝明澈和郡伯府一直是他的心頭病,心裡一直矛盾重重不知該如何辦纔好,

赦免謝家並恢復爵位他餘恨未了心有不甘,揪着不放又不忍,也對不起謝無涯當年對自己全心全意的扶持和盡忠,也有違自己當年答應他的話,且不說幾個子女了,謝老夫人畢竟是其遺孀,讓其流離失所長住祖墳旁的小宅子裡,好象顯得自己太沒氣度了。

可要賜還舊宅就必須恢復爵位,這是李世民萬萬做不到的,畢竟謝家最後背叛他改投李建成了,這口氣是絕對咽不下的,所以他才矛盾重重,一直都不提這件事,卻一直沒有忘記這件事,成了他的心病。

李世民略一思量眉頭一下子就舒展開來,長生的要求剛好搬掉了這塊一直壓在他心上的石頭。把郡伯府賜給長生做別院,應該算是賜還給了謝家,不但落了長生的好,還報了謝無涯當年的恩情和功勞,更能讓天下人稱頌他心胸寬廣不計前嫌。卻又好象沒有還給謝家,因爲並未恢復謝家爵位,這宅子是屬於長生的,不屬於謝家其他人,與謝老夫人無關,與他又愛又恨的明澈無關,更與他討厭的明清沒有半點關係。

至於歸還之後誰有資格住,想讓什麼人住,那是德孝公主自己的事,與他無關,只要賜還給了她,他與謝家的舊恩新怨一筆勾消,一切重新開始。

紀王妃見長生轉彎抹角地只爲要一個別院,很是不解,她名下十幾處別院莊子可都是長生的,用得着討這麼大的人情只要一處別院嗎?很快又明白了長生的用意,夫妻倆更加爲女兒感到驕傲。

長孫皇后也想通了這個關節,她輕笑一聲,嗔怨地說:“本宮好不容易纔求得皇上同意,還想幫妹妹辦一件頂大的事,沒想到她就提了這麼一丁點要求,真是辜負了本宮的心意。好啦,事大事小總是妹妹的心願,本宮也不用求皇上同意啦,本宮就做主把那宅子賜給妹妹做別院吧。”

由皇后出面賜給長生,那不就更與自己無關了?李世民心頭更加輕鬆,輕咳一聲說:“如此小事,皇后做主便是。”

該說的事已說完了,想了的心願也了結了,李世民想起還有幾位大臣在御書房等着自己,託皇后代替自己和淮安王一家詳談,午宴時他再過來,然後便要起身離去。

他還未擡腳,另一位宮女來報,說是千金公主並兩位伴讀小姐來見。長生心裡一喜,姝兒也一起來了,雖然明白她入宮做伴讀是難得的榮耀,也徹底擺脫了安陽和謝老夫人的控制,可她還是很想念姝兒,生怕她在宮裡受到壓抑和委屈。

三位差不多大小的盛裝小女孩一起進來,走在前面那位神情活潑從容,長相嬌憨美麗,應該就是長孫皇后的愛女千金公主了,後面就是精緻靈秀的姝兒和清秀溫婉的杜家四小姐。三個人一起上前行禮,她們都十分出彩又各有千秋,很是引人注目。

李世民看見愛女面露喜色:“千金,今天不是休沐日,你爲何不上課來此,是不是又偷懶了?

千金公主從小被寵慣了,草草行了禮撲上來不依地說:“父皇又冤枉兒臣,兒臣哪有偷懶,是母后讓過來見客的,不行,父皇要向兒臣賠不是!”

長孫皇后輕戳一下她的小鼻頭,寵溺地說:“真真是慣得不成樣子,居然要你父皇向你賠不是,你看看芸瑤姐姐和姝兒妹妹多懂事。”

千金公主倒也不驕縱,嬌憨地笑笑:“母后如果覺得父皇給兒臣賠不是不好,那就讓父皇賞兒臣一樣好東西當做是賠不是好不好?”

李世民毫不掩飾對愛女的寵愛,哈哈大笑着說:“好好好,賞你!賞你!那你跟父皇說說想要什麼?可別是朕辦不到的,比如又象上次一樣說你想要上天的星星。”

千金調皮地歪着頭:“那這次就不爲難父皇了,兒臣就不要天上的星星了,可兒臣一時半會也想不起來想要什麼,父皇先欠着,等兒臣想起來再要!”

衆人都被逗着哈哈大笑,見千金公主不但極得寵又活潑可愛好相處,而姝兒看起來比在郡主府氣色還要好些,長生心裡很是欣慰,看來她在宮裡過得確實很舒心。

李世民笑過之後,這才指着姝兒和杜芸瑤問長孫皇后:“這就是你上次跟朕說找的兩位伴讀嗎?是誰家的千金小姐,果然伶俐可愛。”

長生有些不安,原來姝兒做伴讀的事皇上並不知情,又一想,公主伴讀又不是皇子伴讀,本就是小事一樁,肯定是由長孫皇后做主了。

可是她不知道李世民對明澈的怨恨到底有多深,萬一他知道姝兒的身份後流露出不快甚至牽怒長孫皇后怎麼辦?說不定還會取掉姝兒的伴讀身份送回去,那母妃不是白費心機嗎?姝兒不是又要落到安陽的手裡嗎?自己不是又要左右爲難嗎?特別是嚇到了姝兒該如何是好?

第78章、再見錦姝第215章、亂點鴛譜第396章、下落不明第164章、傷心一幕第379章、秋日風雨第376章、再別謝府第427章、一波又起第440章、妻貴夫榮第283章、舊日麻煩第33章、無恥夫妻第13章、客棧風雲第169章、母子齊心第415章、暗流涌動第121章、主僕之情第450章、爲女請封第315章、兄弟姐妹第202章、母子情深第476章、老父餘蔭第295章、色誘夫君第343章、各退一步第248章、山居生活第158章、前路莫測第213章、事不遂心第317章、無可奈何第104章、收服人心第49章、家門在即第153章、盛情相邀第374章、離別在即第296章、有家難歸第476章、老父餘蔭第375章、月黑風高第129章、銅鏡相贈第151章、厚禮難拒第348章、勝券在握第61章、漸解心結第310章、緣來於此第257章、另找退路第379章、秋日風雨第253章、依然無緣第116章、樂極生悲第437章、大唐鳳凰第201章、晉陽惡訊第64章、諄諄善誘第175章、賊心不死第330章、依依惜別第502章、兄弟情份第498章、生離死別第273章、毛遂自薦第9章、路遇親人第246章、返回武功第326章、歸期已至第419章、紆尊降貴第306章、錦姝發難第368章、多事之家第416章、以退爲進第50章、初入謝府第285章、謝家變故第362章、嫡母心計第36章、良生出頭第73章、教養姑姑第163章、山雨欲來第100章、啓蒙教育第42章、謝府應聘1、看文必讀第18章、衣錦還鄉第43章、別親而去第118章、死不悔改第313章、蓬蓽生輝第406章、不知所措第253章、依然無緣第276章、虛情假意第453章、丟車保卒第63章、大年初一第394章、倉惶逃命第336章、暫住徐家第29章、有言在先第452章、負荊請罪第476章、老父餘蔭第420章、不解之謎第15章、各走一邊第43章、別親而去第162章、親事疑雲第383章、裴府之行第451章、滿門貴女第51章、未雨綢繆第54章、追根問底第328章、制衡之道第316章、家的感覺第243章、隨遇而安第322章、如你所願第277章、設計圈套第214章、無所適從第59章、初見錦姝第70章、長生出府第391章、尋找活路第75章、誓死保護第442章、諸事遂心第197章、抽刀斷水第365章、初現端倪第15章、各走一邊
第78章、再見錦姝第215章、亂點鴛譜第396章、下落不明第164章、傷心一幕第379章、秋日風雨第376章、再別謝府第427章、一波又起第440章、妻貴夫榮第283章、舊日麻煩第33章、無恥夫妻第13章、客棧風雲第169章、母子齊心第415章、暗流涌動第121章、主僕之情第450章、爲女請封第315章、兄弟姐妹第202章、母子情深第476章、老父餘蔭第295章、色誘夫君第343章、各退一步第248章、山居生活第158章、前路莫測第213章、事不遂心第317章、無可奈何第104章、收服人心第49章、家門在即第153章、盛情相邀第374章、離別在即第296章、有家難歸第476章、老父餘蔭第375章、月黑風高第129章、銅鏡相贈第151章、厚禮難拒第348章、勝券在握第61章、漸解心結第310章、緣來於此第257章、另找退路第379章、秋日風雨第253章、依然無緣第116章、樂極生悲第437章、大唐鳳凰第201章、晉陽惡訊第64章、諄諄善誘第175章、賊心不死第330章、依依惜別第502章、兄弟情份第498章、生離死別第273章、毛遂自薦第9章、路遇親人第246章、返回武功第326章、歸期已至第419章、紆尊降貴第306章、錦姝發難第368章、多事之家第416章、以退爲進第50章、初入謝府第285章、謝家變故第362章、嫡母心計第36章、良生出頭第73章、教養姑姑第163章、山雨欲來第100章、啓蒙教育第42章、謝府應聘1、看文必讀第18章、衣錦還鄉第43章、別親而去第118章、死不悔改第313章、蓬蓽生輝第406章、不知所措第253章、依然無緣第276章、虛情假意第453章、丟車保卒第63章、大年初一第394章、倉惶逃命第336章、暫住徐家第29章、有言在先第452章、負荊請罪第476章、老父餘蔭第420章、不解之謎第15章、各走一邊第43章、別親而去第162章、親事疑雲第383章、裴府之行第451章、滿門貴女第51章、未雨綢繆第54章、追根問底第328章、制衡之道第316章、家的感覺第243章、隨遇而安第322章、如你所願第277章、設計圈套第214章、無所適從第59章、初見錦姝第70章、長生出府第391章、尋找活路第75章、誓死保護第442章、諸事遂心第197章、抽刀斷水第365章、初現端倪第15章、各走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