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擅戰者動於九天之上,進攻就是要無跡可尋,最好還“能而示之不能”,不過,除了勝利之外,戰士還有榮耀與驕傲,IEC那是不會示之不能的,保持神秘即可。
南美人就是驕傲與矜持奇缺,看他們與原住民混血的速度之快就知道了,幾乎所有的西班牙後裔都跟原住民混了血,本來就沒有什麼戰鬥基因的南歐民族,跟美洲原住民再一混血,那就更了不得了,在強大的EIC海軍日籍士兵面前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
海戰日本兵不怕,因爲他們已經在夏威夷輕鬆擊敗了列強之一的美國海軍,但海外登陸說實在的剛開始還有點心下惴惴,直到他們真實與格蘭納達軍隊遭遇之後,天下無敵的自信纔開始在軍中蔓延。
格蘭納達軍隊那叫什麼玩意兒啊,武器落後咱不說,戰鬥素質也太差了,突然看到大量日本兵衝上港口,全都嚇破了膽。成片成片的做了俘虜,腳底抹油的就及時溜掉了。可以叫“瞬間潰退”。就這素質還想覬覦世界奇觀之巴拿馬運河。
正在巴拿馬運河附近集結的軍隊接到布埃港被襲擊的消息,匆忙過來增援。EIC軍隊就在原地等着援軍到來,遠程奔襲最怕敵人散兵騷擾,有機會決戰那是最痛快的。更何況是在港口決戰,打不過還可以就着軍艦“戰略轉進”。
布埃港是格蘭納達聯邦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對於農業國來說就是出口的交通大動脈,本來就已經經濟不振的財政這就更糟糕了,所以格蘭納達臨時政府連剿匪的軍隊都抽掉了大半來與EIC作戰。
這幫EIC的半僱傭兵以日本武士爲主,也就是軍事貴族,不僅武士精神是他們的象徵,文化素養也很高。日本維新之後,實行全民義務募兵制,不過EIC僱傭的士兵還是以高文化水平的武士爲主,海軍的要求比陸軍要高,這些海軍陸戰隊都必備一定的海戰知識,文盲根本無法駕馭EIC海軍的先進軍艦,也無法領悟高級戰術意圖。
現在的格蘭納達臨時政府軍是叛軍,在叛亂前共一萬人,擊敗了4萬的政府軍,自己也剩下六千,哪想到EIC這麼狠,陸戰隊居然弄來了一萬大軍,步槍、火炮都不在一個級別。格蘭納達企圖重奪布埃港的軍隊總共湊了5千,美軍的觀察員也千里迢迢跑來助威,實際上是看看風頭火勢。
很多的EIC士兵都藏在運兵船上,所以格蘭納達的反攻部隊合理地估計日軍共計一千人,擁有傳奇步槍FN-1855,所以“此戰不容樂觀”,如果他們知道對方實際上比己方多一倍軍力,估計一掀桌就逃跑了。
自從拿破崙大帝發明了以大炮爲主的進攻方法以來,大炮就成了陸軍必不可少的兵種,尤其是對付擁有先進步槍的日軍,格蘭納達軍不敢託大,等他們的幾十門攻城大炮陸續運來之後他們纔開始發起攻擊。
日本武士挖戰壕的水平很贊,跟英軍教官編寫的教科書上一模一樣,如果編教材的那位軍官看到,一定會心一笑。
線膛槍和榴彈炮催生了壕溝戰這種防守技術,使得正面進攻的軍隊往往要付出慘重代價,這在已經展開了一年多的南北戰爭中展示的非常清楚,壕溝使得防守的軍隊可以躲炮彈、槍彈,而進攻的隊伍則沒有這好運氣,像EIC這種先進思想的陸軍那就更變態,還有犬牙交錯的鐵絲網,像惡魔張開了血盆大口等着鮮肉自動送上門來。
格蘭納達軍的大炮開始轟鳴,不過收效甚微,EIC僱傭兵全藏在壕溝中,閒得很,就差沒那出紙牌來玩了。
美軍觀察員提議從側翼進攻,可是參加過克里米亞戰爭的優秀陸軍指揮官編寫的壕溝挖掘教科書訓練出來的日軍很難讓他們找到薄弱的側翼。
老闆給EIC遠征軍的任務是“以訓練新兵爲主,順便佔領格蘭納達。”遠征軍司令之所有讓士兵採取守勢,躲在壕溝裡就是爲了給他們練膽兒,不料有一發炮彈正巧落在了一個人口密集區,炸死了好幾名勤勤懇懇的日本武士,他再也不好意思藏着掖着了,命令軍艦火炮支援。
別忘了12英寸的艦炮恐怖的22公里射程,當他們靠近岸邊時,連圍城的格蘭納達炮兵營都在它們的火力範圍內。
遠征軍早就確定了敵軍密集的區域,就等指揮官下達命令,將敵人的座標傳送給王級重巡洋艦就可以給敵人一個驚喜。精度達10米的無線電定位系統用在遠程火炮上是一個很恐怖的事情。
幾千噸的軍艦都能掀翻的巨型炮彈開始在敵人的頭頂上開花怒放了,驚恐萬分的格蘭納達士兵一片哭爹喊娘,潰不成軍,炮兵營更是瞬間被毀滅,數磅野戰炮都被轟成了破銅爛鐵。由於爆炸聲是如此的響亮,連膽小一點的武士都不敢探頭去看,感覺太危險了。
格蘭納達的指揮官失聲大叫:“這重炮是哪裡來的?”
美軍觀察員失去了觀察能力,根本無法相信這是從海上打過來的,腦子瞬間短路了。
格蘭納達軍隊被打懵了,來的時候是龜速,逃跑的時候比兔子都快,還沒等指揮官招呼,自作主張地戰略轉進了。等他們轉進往最近的大城市卡利時,發現後路已經被另外一千日軍抄着了。原來敵人不止一千,有兩千啊!
經過一次簡短地突圍嘗試,在領教了半自動步槍的火力之後,狼狽不堪的格蘭納達軍全部器械投降,遠征軍大獲全勝。
幾個八百里加急趕來的美軍觀察員也混在俘虜當中,頗爲尷尬。
臨時政府剛剛造反成功,本來也沒什麼自信,這一下主力全部失去,便到了崩潰邊緣。本來已經逃到山裡準備打游擊的原政府軍這個時候似乎聞到了轉機的氣味,趕緊向EIC軍隊拋媚眼,暗示可以簽訂任何形式的條約。臨時政府也不甘落後,兩派政府競相賣國,令人不恥。
遠征軍司令沒想到征服格蘭納達這麼輕鬆,除了那幾個被炮彈炸死的哥們兒之外沒有什麼大的傷亡,連訓練隊伍的目的似乎都還沒達到。是遠征軍太優秀呢?還是敵人太脆弱?
陸戰隊也是有野戰炮的,用來深入敵境攻城掠地之用,不過還沒來得及拉出來打炮似乎戰爭就已經結束了。
那艦對岸的隆隆炮聲就像中美洲爲意大利皇帝登基的皇家禮炮一般喜慶,新皇登基大典之前最後的國際大事,最終的結果是格蘭納達臨時政府宣佈退出北約,並在卡利與東印度公司簽訂《印格友好條約》,條約規定在美國內戰不見分曉之前,格蘭納達的防務暫時由東印度公司負責,表面上看起來是專門爲了針對美國聯邦的軍事佔領,不過……從此大批來自日本、南洋、中國、印度的移民開始陸續到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是什麼好事兒。
這一次美國現眼可現大了,剛剛拉到一個盟友,盟友的屁股還沒坐熱,被敵方勢力全面軍事佔領。北約成了被嘲笑的對象,G4個個臉上無光,印堂發黑。
這一次,美國人還是沒有見識東印度公司的軍事實力,因爲他們派去的觀察員被逮住了,又是要關押到戰爭結束,吃好喝好,反正將來這些費用要算在戰爭賠款上面。
禮炮響完,這邊就真正要開始大典了。大典和大婚都在同一個地方舉行——梵蒂岡聖保羅大教堂。也就是說,整個梵蒂岡的防務已經被唐寧的安全委員會警衛接管,每一個角落都仔細檢查過,以防出現無法預料的事件。
世界各地有多座聖保羅大教堂,因爲他是基督教創始人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且天主教會認爲他建立了羅馬教會,是羅馬教會的第一位主教,也就是第一任教宗。梵蒂岡的這座聖保羅大教堂是羅馬四座特級宗座聖殿之一,也是梵蒂岡城內最主要的建築物。
這座教堂可能是天主教最大的教堂建築,它佔地23,000平方米,容量超過60,000人。在天主教傳統中這是最神聖的聖地之一,傳統上認爲這裡是聖保羅的安葬地點。
教堂中央是直徑42米的穹窿,頂高約138米,前方則爲聖保羅廣場與協和大道。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與藝術家多納託·伯拉孟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小安東尼奧·達·桑加羅等都曾參與設計。廣場的設計人是貝尼尼。堂內保存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的壁畫與雕刻。所有這些名震江湖的大師們給聖保羅大教堂奠定了尊貴、威嚴的基調。
新皇以婚禮的名義邀請了自己在世界各地的朋友們,以倫敦爲最多,雨果、大仲馬、狄更斯、米萊、安徒生、華萊士、達爾文那幾個曾經聯合簽名勸他不要支持南方的老朋友都邀請了,法拉第則因健康原因沒有成行。各國元首則邀請了英國、比利時、荷蘭、瑞士、瑞典、巴伐利亞、日本、大清等國,並“廣譜”邀請其餘各國的領袖參加登基大典。不過,這其實是客氣話,沒有正式收到請帖,哪個國家的元首會自動送上門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