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6西方針灸
蘇楊的未來一下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了,那就是進保健組。
爲此,他針對性地對自己的能力進行了強化訓練,尤其是對於慢性病進行了強化研究。
對於中藥和鍼灸方面,他也加大了投入。
這一日,他正在辦公室裡看一本書,消化科的主任張成忽然走了進來。
“蘇老闆,忙着哪!”他笑呵呵的道。
上一次,蘇楊治療克羅恩病的一些奇思妙想給予了他很大啓發,所以他現在搞了一個聯合課題,幹得如火如荼。
從那以後,他只要有了空,時不時地就要過來走動一下。
他在蘇楊面前的椅子上坐下,看見蘇楊把書放下,他有些好奇的拿起書本翻了翻:“西方針灸研究?”
看到那本書的名字,張成不由吃了一驚。
回過神後,他像看外星人一樣的看着蘇楊。
這傢伙腦袋裡到底是怎麼想的啊,鍼灸不是中國的發明嗎,怎麼看起了西方的鍼灸研究了,那不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嗎?
蘇楊看了張成一眼,忍不住笑了起來:“張老闆,一看你的樣子,就知道你不瞭解鍼灸。”
“我又不是中醫科,我怎麼可能瞭解?”張成一邊繼續翻書一邊笑着道。
“你們不是跟鍼灸科一起搞科研的嘛,也好長時間了吧,就沒點進步?”
張成把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那個東西太難了,我一聽那些之乎者也就頭大!”說到這裡,他擡起頭看着蘇楊:“怎麼?蘇老闆,這西方針灸難道還和我們中國的不一樣?”
他剛纔看到了一個章節,主要就講西方針灸和中國鍼灸的差別。
蘇楊聽了,點了點頭:“西方針灸和中國的鍼灸,無論是在理論和方法上,都有本質的區別。”
近年來,西方針灸(WMA)不僅在臨牀應用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而且逐漸形成了系統理論,有關內容已被正式納入到西方的醫學高等教育課程。
不過西方針灸的理論基礎和中國鍼灸不太一樣,他基於扳機點(又名激痛點,MTrP)理論,這種理論雖然跟中醫的經絡理論不太一樣,但他治療疼痛類疾病的療效十分明顯,受到廣泛的關注。
然而,在中醫鍼灸傳入西方的過程中,中醫鍼灸的理論如經絡、穴位特異性等由於西方臨牀研究的結果反而受到質疑。
但是傳統中醫鍼灸的穴位與肌筋膜激痛點,無論是其在解剖部位,還是疾病反應、臨牀主治以及針刺引起線性感覺分佈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因此,對西方針灸醫學與傳統中醫鍼灸進行比較與分析研究,有助於推動現代鍼灸學的發展和推廣,也有助於蘇楊醫術的提高。
他要想進入保健組並在裡面立足,就必須有自己的一技之長,思來想去,他覺得鍼灸是最好的技能。
第一,這個東西知道的人不多,掌握的人更少,能有爐火純青技藝的,那就更是鳳毛麟角,而且,這個東西還代表傳統文化,無論從哪一方面都更容易引起相關領導的重視和關注。
第二,能來保健組看病的人,大多都是中老年以上了,這個年齡段的人,身體已經大不如前,很多治療已經不適合了,比如手術什麼的,那些治療都太傷人了,更何況這個階段的很多人還處在重要的工作崗位,也無法進行大型手術治療,最好的選擇就是保守治療,顯然,鍼灸是所有保守治療中最好的一種,用時短,起效快,而且還沒有太大的副作用,正是基於這些考慮,蘇楊才把鍼灸作爲自己的專長加以訓練。
也所以,他纔開始研究西方針灸。
在19世紀,英國的醫生觀察到針刺主要的壓痛點可以緩解肌肉關節疼痛。隨後針刺可以刺激內源性阿片肽的釋放這一發現,以及閘門控制學說理論的提出,針刺療法的科學性逐漸得到西方人的認可。
隨着神經科學的發展,特別是神經遞質和神經可塑性的發現,也爲鍼灸的科學依據提供了現代科學基礎。
西方針灸醫生在不斷的實踐中也進行了總結和概括,西方針灸的概念逐漸形成。
西方針灸醫學是指一種包含針刺的治療方法。它是傳統鍼灸面對現代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以及循證醫學體系的一種適應性的改變。
這種所謂的科學性針刺療法在歐美等國家和地區迅速發展,影響越來越大。
中醫鍼灸以中醫基礎理論爲指導,以經絡、腧穴理論爲基礎。傳統中醫鍼灸認爲穴位有特異性,並根據其特殊治療作用,將穴位進行歸類,如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八脈交會穴等,在臨牀應用時也有其配伍的方法和原則。
而西方針灸目前尚沒有形成統一的理論,有人認爲是最少地針刺有限的穴位,有人認爲是鍼灸治療區的確定,有人認爲是在緊張的肌肉激痛點(MTrP)皮下的針刺,還有人認爲治療應該更符合神經生理學的概念。
因此西方針灸不講穴位,其主要理論是局部的軸突反射、背根反射、同節段和跨節段的神經調節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效應等。
與中醫觀點不同的是,西方針灸不包含中醫“陰、陽、氣”等概念,認爲對於傳統穴位的刺激很有可能就是對神經系統的感覺刺激,其發揮效應的機制主要包括3個方面:局部效應、脊髓節段效應及脊髓上效應。
西方針灸不言穴位和經絡,FelixMann認爲鍼灸穴位和經絡,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是不存在的。當然也有將“肌筋膜線”和鍼灸經絡聯繫起來的。1997年,西方學者Myers提出了“肌筋膜線”的概念,提出“肌筋膜線”與經絡有所重疊。
蘇楊侃侃而談,把他理解的西方針灸和中國鍼灸的差異一一講了出來,張成聽了,呆了呆,回過神後,他伸出大拇指。
“牛-逼!蘇老闆,你牛-逼!”